第324章 椴木织

那时候,家里的日用品需要修理了或者想再做个新的,都是很自然又很随便地跟那作坊的工匠打声招呼过几天去取就可以了。小孩子会让他们做一个缠在陀螺身上的铁丝;在河裹扎鱼的人会让他们磨一磨扎枪的头;农家人会拿来镰刀、锄头让他们修理。工具都是用了修,修了再用的。用惯了的东西,时间越长越是舍不得扔掉。于是,就有了修理来又修理去的习惯。那些作坊也因此而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修理”这一习惯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以后,那些作坊也就很自然地不复存在了。当农家人不再使用手工做的农具,当各种农用机械开始活跃在田间地垄的时候,打铁作坊也就消失了。

做山上的活计时使用的柴刀、斧头,以及做地里的农活时使用的镰刀、锄头,这些工具都有着适应当地风土和自然的独特的形状。它们是由使用者来提出具体要求,然后由制作者按照要求来制作,是经过了反反复复的实验才完成的既优美又实用的工具。现在,商店的柜台里摆放的都是那些在工厂里成批量生产出来的长相一模一样的工具,要靠使用它的人让自己的手和身体去适应它们。只有一小部分专门从事山间、田地农活的人在为没有人制作那些得心应手的工具而感到为难和悲哀。

但是,这一小部分的人毕竟是太少了。

高木经营的“报德锻工所”是目前已经为数不多的打铁作坊中的一个。他的作坊有着为那些曾经在战后进行开荒的农民制造和修理工具的传统。他们是靠真本事制造那些锄头等农具的,他们还找窍门为农民制造既省钱又牢固、实用的农具。

高木算是第二代打铁匠。他继承着父亲那一代曾经制作过的品牌“源次锄”。

但是,订货的人越来越少了。他的作坊位于福岛县西白河郡西乡村一个叫川谷的地方。在那里他们边承接一些钢骨铁架的安装和焊接的活儿,边精细地制造、修理锄头。他给我们讲的是越来越少了的打铁匠的故事。

高木彰夫口述:

我是从福岛县西乡村来的打铁匠高木彰夫。

打铁匠干的活计是制作农具,也就是农家在干活的时候用的各种各样的工具,主要以镰刀、锄头为主。

跟工厂的批量生产所不同的是,我们制作的工具都是一个个手工打出来的。所以,每一个都会有微妙的差别,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农家人在找我们打工具的时候总会提出便于他们使用的要求。老客户的活,比较多的是修理旧农具,实在不能再修的时候,他们让我们打一个跟从前那个一样的,等等,每天都是诸如此类的事情。

从前,无论是哪个镇上或村里都会有一两个打铁的作坊。修理些日常生活用品,打些孩子们的玩具什么的。

在我们白河地区有一个叫金屋叮的街市,曾经有过好几家打铁作坊,所以也有人管金屋呼叫铁匠叮。总之,那里有过不少的作坊。而且那些作访也不只是制造农耕用具,还做其他的金属物件。

我住的地方离白河地区还有12公里,已经很靠近山里了。那里的村落大多是开荒时期从别处移民来的。战后,由于日本的农业耕地很少,于是国家号召开垦荒地,很多人就来了,我们西乡村川谷这一地区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二战期间,有一些像“满蒙开拓团”那样的组织,就是准备到第三国去的团体,我们叫做开拓团。那时候,专门为这些开拓团成员办学校教他们一些手艺,我父亲就曾在那样的学校里教打铁技术,说是学校但也没那么正规。

就是在那时的开拓高潮中,我们移民到了现在住的这个地方。父亲开始了打铁,而后我又继承了下来,算是第二代吧。

父亲做的“源次锄”

就像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唱的歌“手煽着风箱把火烧……”那样,那时真的是用手煽着风点火,然后在炉边儿打制各式各样的工具。现在,“手煽风”早已换成了鼓风机,而过去常用做燃料的木炭也被柴油所替代。因此,严格地说,燃料的变化也会使铁制品在成形时产生差别。

我这里带来了我们锻工所的代表产品“源次锄”。锄是用来垄地的。过去,锄头和木柄之间是没有空隙的,但是,那样的话农耕时土会存积在锄头上,所以,才想出了这个形状。

取名叫“源次锄”,有人以为是跟《源氏物语》或《平家物语》(两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译者著)有关系,其实毫无关系。因为父亲的名字叫“源次郎”。

给品牌定名字的时候也想了不少,因为在做这锄头的时候,得到过居住在茨城县内源叮的加藤完治先生的指导,所以,也曾想取“完治”作为品牌的名字,后来有人说谁想的点子、谁动手做的就应该取谁的名字,于是,就取了父亲的名字,可是叫“源次郎锄”又有点儿绕口,所以,就定为“源次锄”了,这就是“源次锄”的来历。

一般打铁的人自己真正使用的很少。但是,因为我们是作为开拓团移民来的,所以实际上是边从事农业边干铁匠。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结合自己在使用上的体会,或多或少地调整和改造那些农具的角度、长度和重量。当然不仅限于锄头,各种各样的农具都做。除了我们自己改造以外,农家人在让我们打农具时也有提出各式各样要求的,他们根据自己的身高会提出让农具的角度或直一点、或弯一点的要求。

过去,每一件农具都是这样合著自己的手和身体定做的。但是,随着打铁作坊的消失,这种量身定做的形式也就越来越少了。人们不得不从那些模样相同的工具中挑选适合自己用的,也就是说,要让自己的身体去适应工具。

使得这些作坊消失的主要原因,我想应该是铁匠们已经不能靠这个维持生活了。

与其说我们做的东西卖不动,不如说它的需求量大大地减少了。使用手工农具从事的农业越来越少,随着机械化的普及,人们已经不再靠手进行劳作了。

过去,工具都是在打铁作坊里打制的,所以,坏了以后也都是拿到作坊里来修,多小的工具都是这样。没有作坊的地方,用的工具都是一茬性的,坏了就扔掉了。

你们一定认为打铁用的铁是很硬的东西吧?你们也一定觉得打铁是很难的工作吧?其实,铁是很软的。它有着一经加热就会变软的特性。也就是到了一定的温度,说得简单点儿,烧红了就可以很轻而易举地使它弯曲和成形。

你们想知道一把锄头是怎么打出来的吗?如果细分的话,程序可太多了,大致也得有十来道吧。电视上,偶尔也会介绍刀的打制过程,可从来没看到过介绍农具的打制过程的。其实他们的制作过程是很相似的。那,制刀的作坊跟制农具的作坊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说到底,制刀的作访就只打制刀,而制农具的作坊制造的种类要多一些。就这么点地区别。

我们的作坊从前制造的产品有十几种。

我们那里用来打制铁器的原料是钢材,这在从前也一样。这种钢材我都是自己炼制的。

“渗炭法”是以前就有的一种炼制钢材的方法。往铁里加进炭素的成分就能炼成钢材。知道了这种方法以后,我就开始研究并试着自己炼制钢材了。

通常,钢材都是在大工厂里进行炼制的,可我那时想,如果自己炼制的话不是能节省开支吗?所以,就一直坚持了下来。而最早,我父亲就已经开始尝试这种方法了。一般的打铁作坊是不会做这个的。其实,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简单说来,就是添加炭素成分这一热处理过程。铁,在温度达到1300度以后其身上所包含的很多成分就出来了。加入的炭素踉其他成分发生反应,钢材就炼成了。我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炼的钢再来做那些农具的。打制的锄头是由钢和不是钢的部分组成的。

刀也是一样。凡是刃器,其刃的部分都用钢,而其他部位是不用钢的。

用一整块铁板做锄头

我给大家讲讲锄头是怎么做成的。

打铁时用的材料——铁在买来的时候是一块块板状的。我刚才所说的钢也是用同样的铁,使用渗炭法来炼就成了钢。

从一块块的铁板到想要的形状,需要一个加热、锤打的过程。在温度达到800度以上的时候,铁板就会变软并且可以使它弯曲。就是当铁板烧到变成红豆色的时候,就可以打出自己想要的形状了。然后再进行与钢的熔接。铁和钢一经熔接,锄头的基本形状就出来了。熔接时的温度大约在1600度以上。一听说1600度你们一定很吃惊,但并不是要在1600度旁边呆很长时间,而且,进行熔接的地方只是一个小局部,温度升高的地方也只是那么一角儿。

随着温度的升高钢板渐渐地变成了白色,到了1600度,也就是可以熔接的时候,看上去真可说是白色的。温度的调整全都是看颜色、凭感觉。再下来是用电锤来回来去地敲打,锄头的形状就出来了。在进行敲打时材料的温度也有900 度左右。物件不是一下子就能敲打好的,要重复好几次放进炉里烧、再拿出来打这样的程序。

经过几个这样的回合以后,逐步有了锄头的形,这才用模子来定形。定好了形还要把周围多余的部分剪掉,用来剪铁的是一台带大剪子的裁断机。裁断时并不需要让铁变软,在平常的温度下就可以进行。

再下来是锻压锄片的曲线。我用的锻压机还是战前买的呢,已经成了古董了,可还很好用。用它这么一压形状就算完成了。然后还要再烧一次,在700 ~800 度的温度下,要轻轻按着物件,像在做点心一样。

然后是熔接用来插锄把儿的部位。这个角度很重要,所以要合著尺子来进行焊接。这些都完了以后,还要用研磨机打磨一下已经成形的锄。这种用来打磨铁器的研磨机可以把锄片的背面打磨得又圆滑又锋利。在锄片基本制成了以后,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淬火处理”。所谓淬火处理就是把做好的物件再进行热烧,然后在达到一定的温度时进行急速冷却。这样一来,钢的质地会更硬,更锋利。

淬火处理时根据做法不同会出现粉裂。大体上淬火处理时,热烧的温度在800度左右,拿出来后使它急速冷却。但是我们制作的源次锄是用常温,也就是在一般水温的情况下进行冷却的。由于钢质的不同,从冷却时的温度,以及温度与急速冷却时的速度,可以看出淬火处理得是否得当。淬火处理时用的是淬火处理专用炉。

把做好的物件放进淬火炉,烧到所规定的温度。

根据物件的种类不同淬火处理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用铅液进行淬火处理

过去,在制作“唐锄”(中国式的锄)的时候,通常是采用烧柴油或炭来进行淬火处理的。为了让物件能均匀受热,我用的是铅液箱。就是把铅先熔化,然后使它的温度上升到做淬火处理时的温度,铅就熔化得像泥一样了,这时候把物件放进去,它的受热就很均匀了。在进行冷却时,唐锄是不用水而是用油的。冷却得太急速了物件有时候会变脆,为了给它增加弹力,用油是最合适的。有人会担心这样一来油会不会燃烧起来,这里用的油是不易燃烧的油,所以,即便是把800 度高温的物件放进去它也不会燃烧。经过油冷却后取出物件,用砂子进行最后的打磨就算完活了。淬火处理的时间呀、温度呀,这些在过去也全是凭感觉来判断的,现在自然是用不着了。因为现在用的都是成套的装置,每一个程序都是在控制下进行的,出来的东西也都差不多,特别是自从有了水温计就更是方便了。

一般情况下的淬火处理都是用水来进行的,如果想让物件柔软、有韧性一些的话就用温水或热水。也有用油的,像唐锄那样。

普通的水是用来做急速冷却的,也就是真正需要进行忽冷的时候才用水。但是更多的情况还是用热水或者油来进行冷却,因为那样物件不会变得脆硬,而是硬中带柔,且有弹力。

日本刀并不是用一根钢材打制出来的,这些农具也一样。一半是坚硬的钢,而另一半就是稍软一点的材料,这些物件都是这样组合而成的。

我这里所说的“软”呀、“硬”呀,你们一下子可能还反应不过来,真正用一下就能有体会了,材料软的部位一旦碰到硬石块,有的能被碰得弯曲或缩掉一点。

如果刃部很硬的话,就能把石块切碎。那么,到底哪样好呢?这要看物件是用来做什么的了。太硬了以后,切碎石头是不成问题,仅容易把刃器的刃部打掉。所以,作为工具,我们都希望它应该是既能切碎石头,又不至于让刃部受损。日本刀就具有这样的特性,而“源次锄”也是本着以接近这种特性为宗旨进行设计打制的。当然,用源次锄也许切不碎石块,而“唐锄”在碰到石块之类的东西时还是有一定的强度的。

铁匠的学徒过程

你们也许对我们铁匠是怎么学徒的这一问题感兴趣。但是,干我们这一行的每一个人都各自有不同的经历,我能告诉你们的也只是我个人的经历而已。我是那种最典型的子承父业,一切都是从给父亲做帮手开始的。

最初只是烧烧炭,摆弄摆弄火,弄火就弄了一年多。炭的大小分成三种,不同的活计就用大小不同的炭。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锯炭。你们不要以为锯炭是因为炭块的大小能决定温度的高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是跟要烧制什么物件有关。比如,是烧制很厚的东西,还是像刀那样薄的东西,它们所要求的炭的长度是不同的。

我们用的炭大多是松炭、麻林炭和栗木炭。该用什么炭也是根据要烧制什么物件来决定的。我住的附近就有专门烧炭的人。铁匠作坊里用的炭跟一般民家用来煮饭的炭没什么两样。

松炭、麻林炭和栗木炭在用法上是有选择的。松炭的质地比较软,很容易烧透、烧尽,但是温度上不去。麻林炭属坚硬类,其炭质的密度也很浓,因此,燃烧起来温度会很高。

学徒的第一步是把那些木炭锯成一定尺寸的长度。下来,是学安装或者削磨已经打好的工具,这是个力气活儿。那时候虽然也有砂轮机,但是,厚的物件可以在砂轮机上削磨,而像镰刀那样的物件就只好用手了。用的工具是我们自己做的像挫一样的东西。现在早已经不用了。

学徒再下来就是该学着打制了。这也算是力气活儿吧。总之,就是一个熟悉怎样把物件打得平整的过程。也没有什么窍门,惯了自然就行了。要说掌握这个工艺需要多长时间?我那时刚学了没多久,就都开始改用半机械半手工的了,不用像过去那样全得凭感觉去判断打制得到位不到位。所以,我学徒的时间可以说并不是很长。

烧制陶器的人常说,当你一看炉火的颜色就能知道炉内温度的时候,你才可说是已经够格了。而铁匠,如果学不会看铁在烧制时的颜色也是不行的。我们也是从颜色来判断温度的。

现在,整个的制作过程差不多都是用机器来完成了。过去我们是用大锤嗵嗵嗵嗵地打制的。而现在,连创磨物件表面也有了砂轮机,既快又方便。

我们做的物件归根到底还是以手农具为主。现在,连农家都不用手去从事农业了,我们制作的工具再好又怎么样呢?没有人再用了。但要说手农具全都消失了倒也不确切,小面积的田间修整、耕作时,还会有手农具的用场,但人们也是买那种用完就扔的一茬性的农具,因为它们都很便宜。而像我们制作的农具,就是我刚才介绍的那种制作方法,出来的东西是要比一般商店里卖的贵一些。“源次锄”的价格不算便宜。

曾经找人帮着推销过“源次锄”。那人一听了价格马上说,“这可是全日本最贵的锄了”。

我们的“源次锄”一把卖九千日元(约合人民币600 元),一般的锄,如果从商店里买的话也要差不多四五千日元。

手工制作的东西是受用一辈子的。这一点跟木匠一样。好的东西可以让你用一辈子,当然,也包括修了用、用了修的情况。工具,用得越频繁磨损也就越厉害,出现了磨损就修补,都是这样反反复复的。即便是现在,还有人会拿着30年前买的工具来找我修理呢。

干打铁的就是这样。

把锄摆放在壁龛里?

打铁作访今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呢?只要农具还有需求,作坊也就还会存在。但是,如果手农具真的没有需求了,我们就打些刀什么的。说不定还会有时兴把锄摆饰在壁龛里的那一天呢(笑)。

作坊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刚开始的时候,先有了小型的农耕机,然后又有了拖拉机,就这么着慢慢地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农用机械。

现在我们打制的物件,从数量上看跟我父亲那时相比还不足1 /10.作为一种职业是不能成立的了,事实上现在已经不成立了。所以,我们除了打铁以外,还要靠接一些像焊接铁架之类的跟铁有关的活计来弥补。翻开电话向导手册,在职业分类栏中已经找不到“打铁作坊”‘这一项了,它们都被“铁工所”代替了。我们作坊的名称没有改为“铁工所”,但也变成“锻工所”了。“锻工所”的意思是想告诉人们我们是打铁的作坊。但是,打铁的前景看来真的是不乐观。也曾想过干脆放弃算了,但又真是舍不得也不甘心。就这么将就着吧。想想今后是不是还有可能会好起来,答案又是否定的。

手农具是在不使用机械的情况下才有需要的东西。这么一想,我倒是曾经想过到孟加拉国去,在那儿的打铁作坊里指导他们打铁算了。但是,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原来在孟加拉,农具的制作规模是很小的。在那儿,更多的也就是铁匠拿着工具四处游走给人家修修旧农具什么的,作坊规模制作的情况少得近乎没有。这大概是因为农民没钱买农具吧,但听说他们的确没有好的农具。为了不使日本的打铁技术失传,才想到了去孟加拉延续,也想到了只要他们能使用我们打制的工具,这个工艺不是一样能保住吗?但是,那里的人们是绝对接受不了这个价格的。所以,出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越想越感到悲哀。打铁的作坊会完全消失的。日本正朝着这个方向走。但我还是坚持边干农业边打铁,就这样一直干下去。

镇上的工艺馆里展出的都是当地人制作的木制品、圆木简、舀子和蔓条的编制品。

长乡的作品是用野葡萄蔓编制的筐、手提包和篮子等。使用草和树蔓编制的东西在日本的各地都有,比如,用通草、葛草、攀缘茎草、木天寥草、紫藤等等,这些都是编制的材料。在这众多的材料当中,属野葡萄蔓最结实,也最不好处理。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用它编出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是既强有力又朴实无华。而且,用的时间越长,它还会更出光泽,更有味道。

从前,那些从事山野农活的人们都是自己从山上采回野葡萄蔓,然后动手编制一些用来盛柴刀、小农具或者野菜一类东西的筐子,这些筐子都非常结实耐用。

长乡的工作正是延续了从前那些山人们所做的。他跟他们一样,也是自己到山上去采回所需的蔓条,再用它们来编制笼子、筐子等。外形是根据订货人的要求来设计,有的要求很正规的,有的要求斜着编,有的希望用粗糙的蔓条,也有的希望编出细腻感觉的,五花八门。但是,他的编法却是很传统的。

长乡的家是从三岛阿的镇中心沿着大谷川一直向深处,一个叫间方的村落,房子就坐落在山的脚下。长乡工作的地方在起居室的旁边,是比起居室稍低一点儿、铺着木地板、正面是大玻璃窗的房间。在面向玻璃窗的地上放着几个坐垫,这儿就是长乡工作的地方。左边儿摆放的是编筐时用的木头模架,周围还有一些大小不同的。右边儿,那个架着台灯、二层高的木架子上,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坐垫的右侧放的是盛满水的塑料筒和洗手池。蔓条需要保持湿润,否则是无法编的。除此之外,还有凝皮子用的棒,那是由一根圆木在中间插上铁棍制成的。野葡萄蔓一束束地根据它们的粗细分别系拢在一起,很粗糙且凹凸不平,看上去好像很难以对付。这里的一年中,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山都是被雪封着的。长乡也就待在这个地处山间的房子里,边听着广播边编他的活计。他最大的乐趣是去采集蔓条,或是去调查蔓条的生长状况。漫步在山间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享受。有时候,冬天他也会穿着滑雪鞋进山。除了用野葡萄蔓编制筐子以外,他也制作踩雪用的鞋套(一种同样用藤条做的穿在鞋底下的套,形状是扁平的,)和藏猫玩偶。因为订他货的人多,所以活计总是做不完。他是带着手里编了一半的活计到东京来的。他一边编他的筐一边给我们讲一个手艺人的生活。

长乡千代喜口述:

我是从会津的三岛町来的野葡萄蔓手艺人长乡。请你们多多关照。

我们镇上在昭和49年(1974年)开展了“大兴镇业”的运动,这其中的一个号召就是利用纯天然的材料做点儿什么。那时候,以“生活工艺运动”为名,云集了很多做手工艺的人。

大致分的话有木工和手编,手编中还有人是编过去女人们在地里干活时用来背东西的带子的。编制工艺里除了我用葡萄蔓以外,还有的人用木天蓼草编些筐箩之类的。也有的是用一些不知学名而只知土名的草,再有的用蓑衣草,这种草能长到30~40公分长,生长在大树林背阴的地方,最易繁殖了。用这种草编些手提筐、蓑衣什么的。

当时搞那个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个镇的经济效益。我们那时曾幻想着把这种手艺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但是真正做起来也并不那么简单。现在,专职做这个的也就三个人吧。

编野葡萄蔓的就只有我一个人。想学的人倒是也有,一提到继承人的问题,当然都希望年纪轻的,可偏偏年轻人又都不愿意干这个。来学的也是四十几岁的人居多。今年冬天就有两名女士来说想要学,所以,目前倒还不用担心后继无人。

前些日子我还得了个县知事颁发的“卓越技能奖”,理由就因为我是野葡萄蔓的工艺师。

在福岛县,因为会津这个地方靠山很近,所以,有一些得天独厚的天然材料。

我也记不清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编野葡萄蔓的了,大概有十五六年了吧。年轻的时候从没想过要做这样的工作。那时候,也跟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充满了幻想。想到东京去发展,干出点儿名堂来好风光风光,其实是有点儿不自知之明。后来因为父亲死得早,我也就哪儿都没去,留了下来。

早先,我爷爷是干伐树的。那时候,他们用来装大锯呀饭盒等东西的背筐都是用野葡萄蔓的皮编的。还有装柴刀的刀鞘、砍草用的手镰刀的套、装磨刀石用的小筐等等,都是用野葡萄蔓编的。我小的时候没有学这门手艺的地方,也不能指望让谁教一教,只有自己看,再试着编而已。那时真想过:“就这么干一辈子吗?”四十几岁的时候得了场大病,得病以前我一直干的都是进山烧炭、伐木这样的体力活,那场病让我一下子没了体力,于是开始考虑今后该做什么。

其实我并不讨厌手工制做,所以,马上想到的就是用这葡萄蔓编东西。我想难道不能利用这样的材料凭自己的手艺做些生活用品吗?这种野葡萄蔓终究是做不了美术品或纯工艺品那样的东西,但是,用它来编制经久耐用的生活用品却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就开始摸索着把它编成具有现代感的家什,听说某个地方有位先生是编这个的师傅,就想去他那里学学,可后来有传闻说那位先生很顽固,不愿意教学生。正在为难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别人编的样品,对我启发很大,于是在那种编法上又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就这么开始了我的编制生涯。我编的东西有手提篮、书包、盛饭团的盒子、小的行李包、果盘、放湿毛巾的托盘等等。

我为什么这么钟情于野葡萄蔓呢?就是因为从去山上采集材料到编制完成,这一系列的工序全部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开花时节是采集的好时候

割野葡萄蔓的时节比较难掌握,可采集的时间也很短,而且很微妙。什么时候采集合适呢?我是瞄准6 月刚一进入梅雨期的时候。特别是编手提篮用的蔓条,更是要在一入梅的头10天里去才能采到理想的。这时候去的话,你能看到野葡萄蔓正直立立地盘在巨大的椒树身上。用柴刀先砍下一块皮,看看是时机尚早还是已经晚了。如果时机还早的话就把砍伤的地方还原不动地放好,过三天再来就正合适了。

但是如果来得晚了,皮已经长死,那即便是再剥下来也不能成为好的材料,那么,就干脆今年先不动它,等到来年的这个时期稍早些再来。

6 月是野葡萄的生长期。这个时期它的整个身体都吸满了水分,剥起来很容易。

但是,它生长最活跃的时期还是在开花的时候。如果在这时上山,用柴刀砍下一节蔓条,水都会从刀口处像泉一样涌出来,喝下一口润润喉咙别提有多舒服了。水带着丝丝的甜味非常爽口。就在这个时候剥蔓条,一定能剥到最好的而且还能剥得很长。

如果遇到特别好的蔓条,它即使是缠绕在高大椒树的上边,我也会爬上去剥。

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虽然蔓长得很多,但在我看来它并不能成为好的材料,我会连动都不去动的。这东西不是说只要采了就都能用。那些我不去理睬的野葡萄蔓会慢慢地结果、产籽,然后再繁殖出新的野葡萄蔓。

葡萄蔓的皮常作为点火用的引柴,也用做火把,跟用于打编的皮有所不同。用来做火把的皮是树最表面的那层老皮,而我用的是中间的那层。

虽说是野葡萄,但是,如果把皮都剥光了它们也是会死的。不过,只要留下一层皮它就还能活,可那样子实在惨不忍睹,像被烫伤了以后,表面肿着,还起着皱。

我进山去剥野葡萄蔓皮的时候,如果看到一条很不错的蔓,我会不管不顾地把它们的皮剥得丝毫不留。然而尽管如此,第二年再进山的时候,会发现去年那被我剥得一丝木挂的蔓上又长出了三四个小嫩芽。蔓这东西长得是很快的,小嫩芽再过十五六年说不定又能成为好的打编材料了。在我看来能够成为好材料的蔓条都有碗口那么粗。

打编一个中型的篮子仅一根蔓条是不够的,差不多得用三根。因为采回来的蔓条并不是全部都能成为材料,还要进行裁断处理。野葡萄曼大多都是弯弯曲曲地拧着长的,所以,顺顺溜溜又根直的能持续40公分长就是上等的了。然后就都是些疙疙瘩瘩、弯弯扭扭的了。

我除了野葡萄蔓以外不用其他植物的蔓。可我们那里有人也用猿梨蔓(一种藤科植物)的,它比木天蓼草要结实。还有几种类似野葡萄的植物,它们虽然也都结果实,但是更不能用。

如果到了7.8 月,材料也还是可以采,而且也还不至于硬得卷不动,只是,蔓条的表皮颜色已不够漂亮,而且用久了也出不来太好的光泽。野葡萄一旦结了果,蔓条的皮就已经剥不下来了。所以,6 月,说得具体点儿,就是在花蕾含苞待放的那些天,是采蔓条最好的时候。

藤条做的鞋套

除了篮子呀筐子之类的东西以外,我还编踩雪穿的鞋套。冬天在我们山里,那是不可缺少的用具。现在,到了冬天我们还会穿上它去山里干活,如果套滑雪板的话活动很不方便。

编鞋套,我用的一般是藤条(学名:cfethra barbinervis ),当然也是剥蔓条皮来编的,有时也用乌樟树的蔓。这些树都长不高,它是属于那种灌木丛生式的植物。采藤条是在秋天叶落的时候。我们那里到了9 月末就已经是满山红叶了。藤条多是生长在松林的脚下,采的时候要到松林的深处才行。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正当你用柴刀一根根地砍蔓条的时候,突然觉得脚下软软的,低头一看,原来是踩到了大大的松茸菇,而且还是好几个,心想“这可是山神赐的宝物”,就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挖出来带回家,用嚷荷的叶子包起来,放在地炉的炭灰里蒸烤,然后用它下酒,味道真是鲜美极了。时不常地会有这么好的事,你说我怎能不觉得山里好呢?

说着说着就走题了。我们还回到刚才说的鞋套上。脚踩着的部位我是用野葡萄蔓编的。现在,这个部位有很多是用尼龙绳编的,其实也很结实。我用葡萄蔓也是因为它结实耐用,久踩不烂。鞋套后边用来连接鞋和套的绳子,我是用摊树皮编的。

树皮剥下来以后,埋在泥土里,用脚踩踩,让它只剩下纤维,然后取出来吊在房檐下晒干,就可以编了。我们那里也有人用它编篮子、筐子什么的。

鞋套底下的爪子是用抱树的木料做的,这种树能培植出蘑菇了,木质也很硬。

因为如果不硬的话,磨损就很快,再加上在雪地里穿的这种鞋套是不能使用铁钉的,所以,一定就要用这种坚硬的木料。但现在,用这种编制的鞋套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很多人把它饰挂在家里门廊的墙上。人们越来越多地选用尼龙制品了,因为,尼龙的东西比藤编的东西更结实。只有在过去没有尼龙鞋套的时候,人们才视藤编鞋套为宝,而且,坏了还能修修再穿。每年6 月采回来的葡萄蔓要放到第2年过了新年才用,而且,编制过程中余下来的部分也还可以继续留着,这东西放十几年都没问题。所以,我是趁现在腿脚还结实,尽量地采集,把它们蓄积起来,等到老了不能再进山的时候拿出来编。

打编

我要给你们表演一下打编的过程。再简单不过了。这个打编的顺序其实是很单调的,更没有丝毫值得炫耀的地方。其实,蔓条的打编难就难在材料的采集和裁断上。今天我要给你们示范一下怎么编手提筐。

材料是去年采集的,用的时候要让它先在水里浸泡一下。编的时候有木头做的筐筷子,套在上边合著它编就可以了。

没经过躁皮处理的蔓皮是很硬的,也不平整。所以,在编之前先要进行躁皮处理。我家里有一个专门的躁皮机器,带滚轮的,有20公斤重。现在我手里的这个是为外出干活而做的简便工具。

每一根蔓皮的宽大约在12毫米左右。我说的大约,是因为我都是用眼睛大概地判断,很少用尺子具体地量。

因为在打编蔓皮的时候,蔓皮要保持湿润,所以,我在家里干活的时候,用一条旧麻袋在前一天晚上就把蔓皮包在里面润着。

野葡萄蔓终究跟别的东西不一样,因为它是纯天然的材料,所以,一些疙疙瘩瘩、拐来拐去的地方也可以很好地利用上。如果都是很光滑、直溜溜的倒也没了情趣,有些客人还就喜欢顺其自然的打编。

打编时用不着什么工具。有一把剪花草的剪子,再就是进山采集材料时用的柴刀和锯,有这几样足够了。

一边往上编著,还要一边往下接着,像织布那样。我的编法叫“网代编”。编法有多种多样,但我只会这一种,编所有的东西我都是用这个编法,从过去到现在没有改变过。

编这种提筐时,要让四个角垂直地立起来就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来按四个角,所以,只有这种木头做的模子才能承受得住。模子也都是我自制的,大大小小好几个型号。四个角无论是笔直的还是圆滑的,它们所需要的蔓条的长度是近乎相同的,但是宽度略有不同,角度圆滑的需要稍宽一点儿的。

编到头,就该封边儿了,边缘要封得好看才行。所以,这里边包的藤条一定要用好的。

葡萄蔓就是这样,用的时间越久越能出来好的光泽,油黑得都能照人,而且时间长了材质也会变软,就更是惹人喜爱。这就是葡萄蔓工艺的特性。

手艺人的冬天

我是真的喜欢打编这一行当,从没厌烦过。有时冬天干活干得无聊了,就穿上森林滑雪鞋,带上笔记本进山了。脚下踩着雪和落满地的野葡萄叶,我会在笔记本上记下:“某某山附近的沼泽地带出了好蔓条”等等,到了明年6 月好去采集。因为只有在叶子都落了以后才能看清蔓条的情况。穿滑雪鞋也是为了锻炼身体。所以,在冬天干活干烦了就进山,把蔓条的情况—一记下。对我来说那一带的山就好像是自家的庭园,毕竟住了60年了,对那里的植物也是了如指掌。冬季看好的蔓条次年的6 月去采,我都是这样做的。

长得直溜溜的蔓条有时也不一定就是好的材料,还要看它的厚度够不够和颜色好不好。蔓条由于受它生长地带日照的强弱、土质的贫沃等影响会有很大的不同。

我是觉得身向北方而长的蔓条都不错,身向北方说起来应该是日照不好的,但我正是喜欢它的那种日照不足的质朴感。

我还有很有意思的事要说给你们听,也是关于蔓皮的。

我这样的以打编为生的手艺人需要的是蔓的皮,但是,需要果实的人也有。到了秋天去采野葡萄的果实,回到家酿葡萄酒。这些人的这种秘密制造行为实际上是违法的,但是,这帮家伙视我为敌,他们觉得因为我把蔓条采走了,所以葡萄结的果实就少了。我就告诉他们:我从没采过你们盯着的那些葡萄树上的蔓,我采的都是更深处的,况且,我们这个地区就我一个人是编葡萄蔓的,根本用不着动你们的葡萄树就够用了。

他们最近也好像明白过来了,反过来告诉我:那边儿有好蔓,快去采吧。

用葡萄蔓编出来的东西很结实的,这话从我的口中说出来好像有点儿自满,但是,如果你是正常使用,我说的正常使用,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是又踩又跺的话,葡萄蔓编的东西可以用一辈子,真的,我保证。当然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如果想让打编的东西出很好的颜色和光泽,一定要选好树,那样也就等于是选好了材料。

编的时候,将蔓皮的背面用做表面的情况也有。有的客人会提出竖条要表,横条要背的要求。这样编出来的东西其实也很有意思。因为背面是不怎么出光泽和颜色的,用久了它会变暗红,而表的那面,慢慢地会变黑,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图案,像格子似的。

接头的地方是看不见的。两根蔓条重合在一起,从里边。从外边都看不见。

想学打编的话,先不管编出来的东西是好是坏,总之,有一个冬天的时间一般都能学会。学得快的人甚至都能编出像商品那样上乘的东西。手巧的人进步就快。

其实编这东西还真没什么特别难的,你们也看到了,就是这样一直往上编呀编的。

如果有人问:那到底什么地方最难呢?让我说还是要算材料的准备吧,因为都是用眼睛来看着裁剪宽度什么的。就是用这把剪花草的剪子。我在家里是先把蔓条在熨压机上压乎。一般打编用的蔓条的宽度在12毫米左右。那些来学习的人刚开始剪出来的蔓条都是宽窄不一的,有人剪15毫米,也有人剪20毫米,千差万别。把裁剪这一关过去了,真正到编的时候一点儿都不难。

打编一个篮子或者筐大约需要三天。比较麻烦的是这个提手,有的人要求固定的,有的人要求活动的。给编好的筐子上拉锁呀,做里衬什么的,是我老伴儿的事,我还没巧到连裁缝的活计都能做。总之,全都弄好了以后,卖价是二万三千日元(约合人民币1500元)。

另外,我还编钱包,这种钱包能装300 万日元(纸币300 张)没问题。因为编篮子或者筐的时候,长出来的余头扔了觉得可惜,所以,就用它来编些小的东西。我实在是舍不得浪费材料,虽然这些材料都是白来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它们是很贵重的东西。

我那里,从现在开始两年以内的订货都已经满了,所以,今天来的各位如果想订货恐怕得等三年。我现在不太想接定单。

我们这些生活在山里的人,是以享受山的恩惠为生的。就像我用的野葡萄蔓,这些天然的材料都来自山上。因为跟山有了这层关系,所以,作为我们当然懂得要保护它、爱戴它。也才能永远延续这个自然的规律。但是,如果像有些人喊的口号,什么“不要碰山川一个指头”那样的话,我们这些靠山为生的人还真有点接受不了。

有一种叫做椴的树,在山里很常见,从它的树皮里能抽取纤维。过去,在日本的各地都有用这种纤维做的绳子,也有用它织出来的布做的工作服。阿伊奴族人(生活在北海道的原住少数民族)的民族服装“厚司织”也是其中的一种,它用的原料是一种叫做欧莜(学名:ulmus laciniata )的植物。

“椴木织”从树的状态到织成布一共需要22道工序。因为其过程既繁琐又费时间,所以,这种纺织工艺在日本已经近乎绝迹了。

在山形县的温海镇有一个叫关川的村落,有趣的是这里的村民几乎都是从事这种“椴木织”工艺的。“关川”是从那个以温泉而出名的沿海小镇“温海温泉”往新泻县的山里去的途中,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村落。村里的48户人家有46户都是干“椴木织”的。用学校的旧址改造的“关川椴木织协同组合”是这46户的组织。

协同组合的展示厅里陈列着他们的作品,还有过去曾经是常用的一些生活必需品。那些机器设备是为村民们集中在一起纺线、织布而设置的。我去的那天,他们正在一起干活儿。织布机上发出的哒哒的声音和卡拉卡拉转动着的纺车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场面。

因为这种布做出来的东西防水性强,所以,从前都用它来做田间工作服、手筐和袋子一类的东西。现在做的比较多的是帽子、和服上的带子、门帘、钱包和手提袋等等。织出来的东西充分展现了“椴木织”的那种粗拉拉的感觉,看上去很漂亮、洒脱。

干这个工作是有明确的男女分工的。在山上植树、养育、采伐、剥皮,这些都是男人的事。煮皮、抽丝、纺线、织布是女人的事。

女人的活计又因年龄的不同而各有分工。即便是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了,也能凭着手的感触纺线。女人们边聊着天边干手里的活计。在这里还可以看到那曾经有过的村落共同体生活的影子。

伐树是分季节的,并不是说什么时候都可以伐,所以,他们的工作日程也不是就合人,而是就合自然来安排的。

从那“椴木织”的家乡我们请来了五十岚勇喜、喜代夫妇。他们从一把用色木槭做的剥树皮的工具,给我们讲述从剥树皮到纺线的一系列程序。

勇喜、喜代的口述:

我是五十岚勇喜,这是我妻子喜代。我们是从山形县温海镇的关川来的,我们的村子跟新泻县相邻,冬天雪很多,附近有温海温泉,离我们那儿开车也就30分钟。

我们的村里有48户住家,220 多口人。而这48户中又有四十五六户都是从事“椴木织”的。

干“椴木织”有明确的男女分工。进山伐树、剥皮、晒干是男人们的活儿,其余的,一直到织成东西都是女人们的事儿。这种分工是从很久以前延续下来的。

“椴木织”到底有多长的历史,我也说不清楚,但听说至少也得有千年以上吧。

其实很多人都不了解“椴木织”是什么东西。我们带来了一些作品,这些作品上的颜色都是天然色。我们把从椴树皮上抽取下来的纤维泡在米糠里,慢慢地它就会泡出这样的颜色,并不是染的。“椴木织”最大的特点就是很结实,泡在水里也不会烂。再就是用它做的衣服因为空隙大,所以通风很好,因此,一说到“椴木织”,让人首先想到的是夏天。

第277章 皮匠刀第35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第150章 港姐压路机第269章 印证第49章 拉拉队第68章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75章 有种白叫何朝宗第138章 不得不说的秘密第8章 第一位客户第42章 闷声发大财第167章 咫尺千里第97章 技惊四座第199章 香道也能吃?第47章 一鸣惊人第294章 因地制宜第164章 新领域第15章 银蓝兔毫第174章 附庸风雅的罪第163章 打蛇七寸第52章 好多个零第77章 修玲珑第294章 因地制宜第30章 必先利其器第286章 火眼金睛第262章 清货底第237章 不解之谜第139章 文人相轻第200章 京城第一玩家第23章 碧波白莲第92章 花成月满楼第329章 巅峰对决第275章 下笔犹如人第316章 流派之争第153章 小拿破仑第160章 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第180章 炒泥?第230章 前辈也不是万能的第164章 新领域第50章 装逼神器第183章 震撼第59章 高手在民间第202章 神秘身影第34章 奇人第57章 一气呵成第174章 附庸风雅的罪第297章 空间艺术第65章 半刀泥第131章 一夜暴富第79章 秘色之谜第217章 敢跟皇帝叫板的大神第64章 火的艺术第19章 男女搭配 干活不累第224章 绢寿八百第136章 待价而沽第250章 自成一派第35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第24章 三省吾身第299章 火眼金睛第87章 修旧如旧第233章 六龙御天第199章 香道也能吃?第266章 瞒天过海第148章 史上最干净的人第254章 六大绝技第89章 巅峰之作第29章 白玉流金云第304章 天目变第159章 防小三的最高境界第75章 有种白叫何朝宗第56章 美人醉第260章 真真假假第77章 修玲珑第140章 化茧成蝶第170章 因为爱情第180章 炒泥?第102章 洗揭补全第234章 天下第一玉山第178章 短兵相接第181章 泥美人第281章 原料的时尚第205章 骗人的电视剧第247章 神秘的赏奇斋第87章 修旧如旧第280章 乱花渐欲迷人眼第107章 喊口号有屁用!第297章 空间艺术第313章 愤世嫉俗第106章 什么叫底蕴第301章 点泥成金第195章 史上最牛包工头第129章 这叫死忠粉第108章 奇葩第123章 刀锋战士第126章 千里送人头(舵主kennyqi加更)第221章 糠糠屁第192章 史上最牛水龙头第183章 震撼第56章 美人醉第95章 步步惊心第210章 成王败寇
第277章 皮匠刀第35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第150章 港姐压路机第269章 印证第49章 拉拉队第68章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75章 有种白叫何朝宗第138章 不得不说的秘密第8章 第一位客户第42章 闷声发大财第167章 咫尺千里第97章 技惊四座第199章 香道也能吃?第47章 一鸣惊人第294章 因地制宜第164章 新领域第15章 银蓝兔毫第174章 附庸风雅的罪第163章 打蛇七寸第52章 好多个零第77章 修玲珑第294章 因地制宜第30章 必先利其器第286章 火眼金睛第262章 清货底第237章 不解之谜第139章 文人相轻第200章 京城第一玩家第23章 碧波白莲第92章 花成月满楼第329章 巅峰对决第275章 下笔犹如人第316章 流派之争第153章 小拿破仑第160章 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第180章 炒泥?第230章 前辈也不是万能的第164章 新领域第50章 装逼神器第183章 震撼第59章 高手在民间第202章 神秘身影第34章 奇人第57章 一气呵成第174章 附庸风雅的罪第297章 空间艺术第65章 半刀泥第131章 一夜暴富第79章 秘色之谜第217章 敢跟皇帝叫板的大神第64章 火的艺术第19章 男女搭配 干活不累第224章 绢寿八百第136章 待价而沽第250章 自成一派第35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第24章 三省吾身第299章 火眼金睛第87章 修旧如旧第233章 六龙御天第199章 香道也能吃?第266章 瞒天过海第148章 史上最干净的人第254章 六大绝技第89章 巅峰之作第29章 白玉流金云第304章 天目变第159章 防小三的最高境界第75章 有种白叫何朝宗第56章 美人醉第260章 真真假假第77章 修玲珑第140章 化茧成蝶第170章 因为爱情第180章 炒泥?第102章 洗揭补全第234章 天下第一玉山第178章 短兵相接第181章 泥美人第281章 原料的时尚第205章 骗人的电视剧第247章 神秘的赏奇斋第87章 修旧如旧第280章 乱花渐欲迷人眼第107章 喊口号有屁用!第297章 空间艺术第313章 愤世嫉俗第106章 什么叫底蕴第301章 点泥成金第195章 史上最牛包工头第129章 这叫死忠粉第108章 奇葩第123章 刀锋战士第126章 千里送人头(舵主kennyqi加更)第221章 糠糠屁第192章 史上最牛水龙头第183章 震撼第56章 美人醉第95章 步步惊心第210章 成王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