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多尔衮的想法

在通州攻城战中,鞑清一方,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主要的是太过于耗费时间,一个多月才将其拿下。

而绕行山东的辽宁皇帝却已然临近。

南方的反叛,本来对于多尔衮来说是利好的消息,两面夹击之下,辽宁皇帝就算再man都得去捡肥皂。

但是那辽宁皇帝就是那么不科学。

在辽东指哪打哪,无人能挡也就罢了,回到中原后,又以千人之众硬是干翻了十万人。

现在裹挟得胜之势,向北方挺进。士气高昂,战斗力已经不是同日而语。

多尔衮只觉得他的cpu要烧掉了。

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是在考虑如何才能全身而退。

所谓的全身而退指的是。

第一,顺治皇帝必须毫发无损的带回去。

第二,他们大清能够在这次大战中获得足够的利益,最起码要能够堵住八旗各部将帅的嘴,那样他的摄政王之位才能够稳固。

让他多尔衮倍儿有面子后,退兵让出山海关也不是没得商量。

多尔衮真的不想打了,这次入关损失太过于严重,即使能够获胜,也必将是损失惨重,这对于本来人就少的他们很难继续承受的住。

不过这样的目标,显然不可能轻易的达到,尤其是在对手是那个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辽宁皇帝。

多尔衮虽然有意和辽宁皇帝和谈,这也是目前最理智的方案,来年卷土重来亦未不可。

但鞑清的其他将领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

黄太吉才死掉没一年而已,而在黄太吉的时期,他们鞑清就是属泰迪的,逮谁干谁。

那日子爽的没边,哪怕是议和,都是大明一方主动提出想要议和。

因为和他们大清私下议和这件事情,还让崇祯还受到了朝中的压力,干出了让大臣背锅的笑话。

如今,位置似乎换了过来。

多尔衮想议和,但手下的将领还活在昨日,和废物大明议和?怕是丢不起这个人。

提出议和的是阿济格,但是毫无疑问,作为多尔衮最依仗的亲信,阿济格的意思便是多尔衮的意思,他的提议无疑在向其他人放出政治信号。

聪明一些的很容易明白。

随军的汉臣们都不敢说话,在这种涉及大清命运的时刻,无论是支持多尔衮的和谈想法,还是背道而驰都不是明智的选择。

但拥有八旗依仗的满臣却有底气去怼多尔衮的想法,多尔衮虽然是摄政王,但这并不代表,大清是多尔衮的一言堂。

先是被辽宁皇帝见缝插针,干番了沈阳,丢了皇帝。

又在通州吃了大亏,拿下通州城却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许多满臣都憋了一股子气。

多尔衮之所以现在还是摄政王,一方面是长久以来树立的威信,一方面则是大军在外,大家还对多尔衮报以期望值。

不过这种期望,也随着一次次的挫败,而变的弱了许多。

“昔日太宗之时,我大清出入关内,如入无人之境,今日何以至此,与明朝议和,他日又有和面目面见太宗皇帝?”图尔格愤愤不平的道。

这也代表着其他一部分满将的看法。

“吾皇毕竟还在蛮子皇帝手中。掣肘如此亦无可奈何,当以吾皇性命为首要,中原困顿,他日未尝不可取。”阿济格道。

“沈阳之败?何人之责?因此而令我大军举步维艰,又是何人之责?”

“是本王的责任!”多尔衮毫不犹豫的承认错误,完全没有推诿的意思。“沈阳之败,却因本王疏忽所致,待回沈阳之后,本王定当亲向列祖列宗谢罪!但现在大军在外,皇帝性命堪忧,争执此事毫无意义,除非你们心中根本没有大清的基业。”

虽然承认错误,但这并不代表多尔衮愿意放松手中的权力,留给他的时间和机会不多了。

论言语,多尔衮还是有些口才,哪怕是背负了如此大的责任,仍然能把众人辩驳的哑口无言。

虽然很难接受,但是他们不得不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顺治在辽宁皇帝手中,无论是满臣还是多尔衮,都不一样顺治出事。

顺治希望,谁来做皇帝?似乎还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不过他们却不知道的是,顺治早已被朱慈给腐刑变太监了,那一刀实在是爽,不仅仅是切了是一个小鸡仔儿,也代表着康麻子到溥仪那一窝恶心的杂碎再也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多尔衮还在和众人商谈。

关于是否议和,换回顺治的决定,可不可行。

最终各自退了一步。

鞑臣们觉得,哪怕是议和也不能如此议和,必须让明朝一方提出议和,这是颜面,这是交代。

同时,不仅仅要取回顺治皇帝,还应当向明朝索要战争补偿。毕竟他们不辞辛苦的入了关,付出了太多的代价。

什么都没得到就回去,怎么也说不过去。

这样的目标……实在是有点艰巨。

多尔衮贼他妈的难受,他很清醒,能够得回顺治估计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试图要赔偿,恐怕只会激怒辽宁皇帝。

但是,现在似乎没什么可以选择的。

对外,他要抗住辽宁皇帝的压力,对内还要抗住其他大臣的压力。

心累的多尔衮,找到了王永吉,原蓟辽总督,现在已经投靠了大清。

沈阳之中,屈膝的汉臣被辽宁皇帝屠戮一空。

那些可都是汉臣中的精英人士,一个不剩的没了,要说不心疼那是不可能的。

随军的汉人大臣之中,稍微有些能力的也就王永吉了。

当初也是依靠王永吉,成功的说服了摇摆不定的吴三桂,给他们入关的契机。

这说明一点,王永吉还是有些机灵和辩才的。

所以多尔衮命王永吉去找辽宁皇帝。

既然战争上没有讨到便宜,那也只能在外交上争取主动权。

交给王永吉的目标只有一个,暗示辽宁皇帝,让他主动提出和谈,从而争取到外交的主动权。

不过,接到这个任务的王永吉当时脸都绿了。

去出使辽宁皇帝,怕是嫌自己活的不够,辽宁皇帝那是什么人?

杀起人来毫不眨眼,无论是城内的大臣,还是沈阳的叛臣,都完全没有任何顾虑。

但多尔衮的命令却很难违抗,忧心忡忡的王永吉不得不接受这一次的出使任务。

第四百八十八章 二路军第一百四十一章 各军部署,大战在即第一百九十三章 鞑清军的后退。第三百四十五章 煎熬的等候第二百零二章 试图逃脱的大玉儿(3/3)第二百七十章 效忠第二百七十四章 侯方域第二百八十五章 面对现实吧第一百七十三章 广宁,屠城第一百三十六章 出征之前第五百零八章 无法改变的结局第五百零一章 顺风第四百二十六章 缅甸和沐天波第二十九章 最后的清剿(六)第九十一章 保卫前的安排第一百六十六章 腹背受敌第十二章 京城诛奸侫(一)第二百六十五章 犯我大清着虽远必赔第一百七十九章 兵临沈阳第三百八十六章 做不到啊做不到第二百六十一章 回京第四百二十三章 垂死挣扎第四百七十五章 很不甘心的夏完淳第一百二十六章 三地第三百四十八章 酒后第七十章 赦免?第二百三十六章 院落之间第六十一章 全力生产(五)第三百八十三章 绝不后退第四十三章 收民心(三)第三百一十七章 抗精第三百二十五章 震惊!第三百七十章 等待第二百七十二章 可不可以来点创新第四百九十一章 捷报第六十章 全力生产(四)第二百七十五章 会审第三百二十五章 震惊!第五百零五章 小潘北京奇遇记第四百六十九章 西南第二百三十一章 扮猪吃虎阎傲天(下)第四百八十九章 莽第四百四十八章 抑郁的孙之獬第一百一十九章 远远不够第四百八十八章 二路军第一百二十五章 山东第一百八十九章 陷入绝境的北京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李自成逃跑记第二百七十五章 会审第一百七十五章 兵贵神速,奔袭沈阳第三百零八章 对科举的开刀第二百一十八章 镇江城内第十一章 太子叛乱第四百二十三章 垂死挣扎第四百二十九章 北事又起第六章 朱慈的谋划第二百六十七章 忠烈第二百八十六章 东林破灭第一百三十五章 战略方针第三百七十八章 失落的李定国第三百二十七章 被干上天的孔家第三百五十九章 潼关第三十六章 天下之牛耳(五)第六十六章 太监和锦衣卫的争执第四百八十六章 受降第四百八十七章 连锁反应第七十四章 抄家伙第二百九十五章 人声第四百九十九章 回家第一百四十五章 义愤第五百一十二章 熟悉的陌生人第十七章 京城诛奸侫(六)第四百五十四章 国论第四百六十四章 风动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慈的回复第十二章 京城诛奸侫(一)第四百三十八章 有点虚第四百七十八章 消耗第二百五十一章 啪第二十四章 最后的清剿(一)第三百一十七章 抗精第二百七十二章 可不可以来点创新第五十一章 稳定京师(三)第三百三十二章 燧发枪第二百八十八章 南京内外第二百一十二章 拆分礼部第五十五章 政事决议(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封还获罪第三百七十七章 雨与枪第十五章 京城诛奸侫(四)第三百七十一章 佯攻第三百八十二章 秦良玉的东线攻势第三十七章 登极建元(一)第一百一十五章 獠牙第三百七十五章 目标,CD第三百六十五章 捷报第四百三十四章 计取云南(中)第四百八十三章 声音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不血刃
第四百八十八章 二路军第一百四十一章 各军部署,大战在即第一百九十三章 鞑清军的后退。第三百四十五章 煎熬的等候第二百零二章 试图逃脱的大玉儿(3/3)第二百七十章 效忠第二百七十四章 侯方域第二百八十五章 面对现实吧第一百七十三章 广宁,屠城第一百三十六章 出征之前第五百零八章 无法改变的结局第五百零一章 顺风第四百二十六章 缅甸和沐天波第二十九章 最后的清剿(六)第九十一章 保卫前的安排第一百六十六章 腹背受敌第十二章 京城诛奸侫(一)第二百六十五章 犯我大清着虽远必赔第一百七十九章 兵临沈阳第三百八十六章 做不到啊做不到第二百六十一章 回京第四百二十三章 垂死挣扎第四百七十五章 很不甘心的夏完淳第一百二十六章 三地第三百四十八章 酒后第七十章 赦免?第二百三十六章 院落之间第六十一章 全力生产(五)第三百八十三章 绝不后退第四十三章 收民心(三)第三百一十七章 抗精第三百二十五章 震惊!第三百七十章 等待第二百七十二章 可不可以来点创新第四百九十一章 捷报第六十章 全力生产(四)第二百七十五章 会审第三百二十五章 震惊!第五百零五章 小潘北京奇遇记第四百六十九章 西南第二百三十一章 扮猪吃虎阎傲天(下)第四百八十九章 莽第四百四十八章 抑郁的孙之獬第一百一十九章 远远不够第四百八十八章 二路军第一百二十五章 山东第一百八十九章 陷入绝境的北京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李自成逃跑记第二百七十五章 会审第一百七十五章 兵贵神速,奔袭沈阳第三百零八章 对科举的开刀第二百一十八章 镇江城内第十一章 太子叛乱第四百二十三章 垂死挣扎第四百二十九章 北事又起第六章 朱慈的谋划第二百六十七章 忠烈第二百八十六章 东林破灭第一百三十五章 战略方针第三百七十八章 失落的李定国第三百二十七章 被干上天的孔家第三百五十九章 潼关第三十六章 天下之牛耳(五)第六十六章 太监和锦衣卫的争执第四百八十六章 受降第四百八十七章 连锁反应第七十四章 抄家伙第二百九十五章 人声第四百九十九章 回家第一百四十五章 义愤第五百一十二章 熟悉的陌生人第十七章 京城诛奸侫(六)第四百五十四章 国论第四百六十四章 风动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慈的回复第十二章 京城诛奸侫(一)第四百三十八章 有点虚第四百七十八章 消耗第二百五十一章 啪第二十四章 最后的清剿(一)第三百一十七章 抗精第二百七十二章 可不可以来点创新第五十一章 稳定京师(三)第三百三十二章 燧发枪第二百八十八章 南京内外第二百一十二章 拆分礼部第五十五章 政事决议(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封还获罪第三百七十七章 雨与枪第十五章 京城诛奸侫(四)第三百七十一章 佯攻第三百八十二章 秦良玉的东线攻势第三十七章 登极建元(一)第一百一十五章 獠牙第三百七十五章 目标,CD第三百六十五章 捷报第四百三十四章 计取云南(中)第四百八十三章 声音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不血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