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蓦然回首

经过这三把火,大家是深刻地认识到,大庭长的权威,可不敢再用自己的小命去挑战大庭长的脾气。

毕竟连政事堂都无法动摇大庭长的判决,而且最终也只能服从。

但政事堂就是受害者吗?

不是。

其实政事堂也是受益者,因为政事堂的权威,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在与张斐争论的时候,张斐说过一句话,就是最高皇庭当然会严格执行政事堂的政令,除非这道政令违法,那么从侧面来说,大庭长的权威也将确保政事堂的政令,能够得到良好执行。

而执行力恰恰是之前大宋最为欠缺的。

在王安石变法时,他的用办法就是,谁不服,就将赶出京城,用无上权威去强制执行,但问题也很明显,中央斗争不断,地方上阳奉阴违。

如今不同。

此番斗争,没有哪个大臣被赶出京城,原因是在于制度和法律的保障。

宰相在这个制度下,是大有可为。

文彦博也是反应过来,他开始积极主持政事堂的会议,根据当下的局势,制定新得政策。

他们现在只需要专注于政策,而不用去担心那些勾心斗角。

会议结束后,王安石、吕惠卿、薛向三人最先出得政事堂,眼看后面司马他们没有出来,吕惠卿便小声道:“文公这是想要为政事堂找回面子啊!”

薛向摇摇头道:“不见得吧。以目前的新税法来看,减免农具税和运输税,反而会增加税入,我觉得这两项政策都没有什么问题,而且还引人发省。

因为以前减免税赋,都只是出于减轻百姓的负担,而如今减免税赋,是一项财政政策,是可做到国富民富,我甚至认为,今后减税政策可以作为常用政策。”

吕惠卿笑而不语。

王安石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道:“你说得不错,虽然目前市集中出现非常多的农具商铺,但是这并不能直接给国家带来多少财富,但农夫得到这些精良的农具,是能够开垦更多的荒地,种出更多的粮食,农税自然得到相应的提升,哪怕一亩地就增加半斤米,那也远比收农具税要多得多,而运输税,亦是此理。”

“正是此理。”

薛向点点头,又道:“在一些关键行当,采取适当的免税政策,是能够提高国家税收的。”

二人越聊越起劲,直到来到户部,薛向才告辞,回三司去了,而王安石与吕惠卿则是进到户部。

房门一关,吕惠卿又向王安石道:“恩师,真是想不到张三能够将文公逼到这种境地,他现在还会给咱们几分薄面吗?”

一直以来,他对张斐都是心怀戒备,而如今更是印证了他的猜想,张斐已经成长为一个庞然怪物,他不认为他们还能够让张斐为自己所用。

以后该如何相处?

他们也得调整一下。

王安石犹豫一会儿,道:“当然不会像以前那么好说话,不过还得看什么事,我认为在公事上面,他还是会支持我们的,他支持熙河与西夏继续斗争,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足以证明,他确实是支持新政的。

但是在其它方面的话,可就不一定,其实就算他想,他也不敢。你最近不是将你弟弟吕升卿调去掌管扬州漕运吗?”

吕惠卿讪讪点了下头。

王安石道:“让你弟弟注意一点,如今这种事,是最麻烦的,一旦出事,肯定会连累到你,我是好不容易让你掌管户部,你可别栽倒这上面。”

其实王安石并不在乎什么用人唯亲,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但是现在有公检法在,要是被逮住,几乎是必死。

吕惠卿点头道:“是,我会让他注意的。”

自韩琦归朝后,一直都在家养病,是深入简出,非常低调,除非皇帝召见,或者有听证会看,否则的话,他一般是不会轻易出门。

而在历史上,去年韩琦就应该病逝在任上,而如今由于张斐引发蝴蝶效应,导致他得以提前回京静养,虽然顽疾还是难以治愈,但还能苟延残喘。

上午时分,休假的韩忠彦搀扶着韩琦在庭院散步。

“父亲最近的精神较之半年前,似乎好了一些。”

“可能是因为最近心情比较好。”

“是吗?”

韩忠彦好奇道:“不知爹爹遇到什么开心事?”

韩琦未有急着回答,而是抬手往大树下的藤椅一指,韩忠彦立刻搀扶着他过去坐下,老仆立刻拿着一沓报刊走上前来,“老爷,这是今日报刊。”

“放下吧。”

韩琦稍稍指了下旁边的茶桌。

待那老仆放下之后,韩琦拍了拍报刊,“此乃良药也。”

韩忠彦立刻反应过来,点头道:“最近两年各项改革都在稳步执行,并且取得丰硕的成果,国力也是蒸蒸日上,确有国富民安的趋势。”

韩琦感叹道:“记得刚回京时,老夫自知时日不多,也都已经做好准备,与旧人一一告别,可如今国家发生的变化,恰恰是当年我与范公所期待的,这也令老夫还想再多活两年。”

“父亲一定会长命百岁。”韩忠彦忙道。

韩琦摆摆手,嘴角泛起苦涩的笑意,他现在最羡慕的就是富弼,富弼是参与者,而他想做一个见证者,都只能奢求老天多给他一些时日。

韩忠彦见这话题,令父亲不太开心,于是转移话题道:“父亲可知最近关于户籍一事?”

韩琦点点头。

韩忠彦道:“想不到张三担任大庭长后,竟有这么大的权威,且不说司马君实、王介甫他们,就连富公、文公都得屈居其下。”

韩琦呵呵笑道:“你要这么想,那可就错了。富彦国、文宽夫、司马君实的性格,老夫是再了解不过了,他们要是真反对的话,是不可能对此妥协的,就是官家亲自下旨,他们也不会接受的,又岂容张三那小娃作威作福。”

韩忠彦疑惑道:“那为何?”

韩琦呵呵笑道:“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说罢,他随手拿起一份报刊来,“哦,减免运输税和农具税?”

韩忠彦道:“是的,这好像是政事堂昨日下达的政令,此两项政策,明年将会在公检法地区实行。”

韩琦笑道:“看来国库是有富余了,这都开始减税了。”

立法会。

“宽夫,你今儿怎么无精打采的?”

富弼向偏头看向一旁的文彦博,见其似乎心不在焉,不禁问道。

文彦博先是瞧了眼富弼,沉默片刻,叹道:“我本以为自己悟透这新制度,其实就是敢有所为,如此便能掌握主动权,只要做好分内之事,根本无须忌惮那大庭长,他反而会有助于我,可回过头来,发现已无事可为。”

富弼诧异道:“谁说的,你这两项减税政策,于农于商,都大为有利。”

“但这些都不值一提。”

文彦博摇摇头,又道:“富公可还记得,当年庆历新政,你们提出的十项改革措施?”

富弼点点头,“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覃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文彦博点点头道:“我之前是仔细梳理了一番,发现这十项改革,全以完成,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富弼双目一睁,后思索一番,不禁感慨道:“是呀!十项改革,已然全部完成。”

内心竟涌出一丝伤感。

同时也理解文彦博为何会这般失落,我们苦苦追寻这么多年,付出一生,几经磨难,都未能如愿,反而还差点酿成大祸,结果却在这悄然无声间,全部给完成。

之前文彦博回过神来,想要干些什么,结果发现该干的都干完了,真是硬憋出两项减税政策。

文彦博问道:“这是为什么?”

富弼思索一会儿,笑道:“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此外,你也别妄自菲薄,这里面也有你我的一份功劳。”

文彦博苦笑道:“但我们纯属无心插柳啊!”

说到底,他们其实并不反对公检法改革,只不过他们最初是想利用司法改革,去对抗王安石的新政,而并非对公检法抱有太大的希望。然而,事实却证明,他们所支持,恰恰是他们的夙愿。

不管他们是有心,还是无意,正是因为有他们这一股力量在,公检法改革才能够成功。

要是换一批宰相,或者换个皇帝,都不可能成功的。

要是遇到宋仁宗,就肯定没戏,不管赵顼是不是志大才疏,但他的改革决心是毋庸置疑。

文彦博道:“接下来我们该做些什么?”

富弼捋了捋胡须,“当然是守住这得来不易的硕果,此外.。”

他抬头瞧了眼文彦博,见文彦博正笑吟吟地看着他。

富弼不禁摇头一叹:“唉,当年我劝谏官家,二十年不知兵事,可如今看来,这个建议,真是有待商榷啊!”

他们不想收复汉唐旧地吗?

当然不是。

其实他们都非常想,当初范仲淹也是主张对西夏用兵,可之前那国情,拿什么去打仗?

如今内政已经稳定下来,就应该考虑考虑对外战事。

对于宋朝而言,战争不是丰功伟业,而是改善自己生存环境,其实都是必打的,哪怕是后面宋徽宗,他们也想着收复燕云。

没有河套,就没有战马,就没有进攻的资本,没有燕云,就等于是完全暴露在敌人铁蹄下。

然而,就在这时候,一直在北境与辽使谈判的沈括突然来了一封信。

原来经过一年多的考察,他们大致了解清楚辽国的意图,辽国表面上是要求以蔚、应、朔三州的分水岭为界,但如果让他们得逞,至少要吞并大宋领土七百多里地。 并且沈括是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证明那些领地本就是属于宋朝。

但是辽使眼看说不过这沈括,又开始在边境集结兵马,威胁宋朝,你们要不给,那我就自己起来拿。

每到关键时刻,这根搅屎棍总是会如约而至。

文彦博他们气得上蹿下跳,有完没完,对于割让土地,肯定是全部反对,无人赞成。

这宋朝大臣,其实非常痛恨割地求和,反正是宁可给钱,也不愿意给地,而如今这国力蒸蒸日上,他们就更不可能答应。

只是说文彦博等一干大臣,认为急修武备,跟辽国断交。

但是王安石、司马光他们还是认为,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与辽国撕破脸,但是土地也不能给,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辽国借着这种机会,要得不少钱和土地,这是一头喂不饱的狼,但他们也都判断,辽国也不见得敢轻易动武。

不过,这事他们说了不算,因为真正在主导此事的是赵顼跟张斐。

皇宫。

张斐放下沈括的信,揉着额头,叹道:“真是失策啊!”

赵顼吓得一跳,“什么失策?”

张斐忙道:“陛下误会了,我的意思是,当初不应该派沈天监去。”

“为什么?”赵顼好奇道:

“因为沈天监口才实在是太厉害。”

张斐道:“当初派他去,是因为他熟知地理,以为他是可以去跟辽使反复纠缠,但没有想到,他这么快就将辽使说得哑口无言,要不是如此,辽人也不至于这么快露出真面目,直接就搞武力威胁。”

赵顼摆摆手道:“这倒是怪不得沈天监,这契丹人根本就是在成心找事,他们实地考察的时候,自己说的地方,自己都找不到,见到哪里地势是有利于自己的,就想从哪里分界,而且他们纯粹就是看着西夏的局势来,之前西北平静之时,他们也没有急着去考察,眼看这西夏国内乱起来,他们又急于勘察。

而且,根据探子来报,在西夏禁止与我国贸易后,辽国是立刻加大与西夏的贸易,并且还用大量粮食与之交换。”

不得不承认,这根搅屎棍确实很令人头疼。

辽国在西夏探子也不少,他们也都知道,这西夏国内动乱,宋朝也是帮凶之一,他们马上向宋朝施压。

张斐道:“但是我们的计划是拖着,越模糊就越有得谈,而不是要去争个明白,因为土地是不可能给的,就算咱们愿意以土地换时间,到时与西夏开战,辽国还会来要更多的土地,他们一定会来挑事的,这是无休止的。”

赵顼问道:“那现在怎么办?”

张斐思索半响,道:“他们现在不讲道理,那么边界的证据,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我必须要增加新得条件,继续与他们进行谈判。”

“什么条件?”

“岁币。”

张斐道:“陛下可密信一封给沈括,让他先继续与辽国谈判,如果辽国非得要以此条边界为界限,那我们也可以答应,可前提是每年所给岁币必须减半。

既然道理讲不通,那就讲利益,当我们提出岁币置换土地时,就变成钱地交易,而岁币是握在我们手里的,这又可以继续谈下去。”

赵顼道:“那万一他们答应了,可怎么办?这要是传出去,朕可是会被骂死的。”

“决计不会答应的。”

张斐道:“辽国对我国,地理上是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就是多那一点也不多,因为我们在北边,并没有进攻的能力。而如今那些地方,本就是他们辽人居多,但是岁币对于辽国而言可是非常重要,这可是维护两国和平关键筹码。”

赵顼稍显忐忑道:“那会不会激怒辽国?”

也可见,他对辽国时,还是比较害怕的。

张斐犹豫半响,道:“有这个可能,但我认为辽国还是不会轻易出兵的。

首先,目前我军还未有出兵西夏,此时,辽国与我国开战,我们是有足够的兵马和财政去防守,西夏就捡了个大便宜,但这也不符合辽国的利益。

其次,辽国其实也知道,他们是无力消灭我国的,一旦他们出兵,万一没有占到便宜,可能就赔了夫人又折兵,因为一旦开战,他们就再也威胁不了我们了,开战就是他们最后的手段,是不会轻易使用的。

最后,根据辽国的情报来看,辽国上至贵族,下至百姓,也无开战之意。”

赵顼稍稍点头。

张斐道:“不过我们也得做好应战的准备,而目前最大的麻烦,就是河北民力损耗太严重,如果河北发展起来,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太忌惮辽国。”

再不懂军事的张斐,也知道要防守辽国,河北是至关重要,可如今河北被天灾人祸弄得是民力损失殆尽,根本无法支撑对辽国战争。

赵顼道:“关于河北民力的问题,吕惠卿最近上了一道奏章,他认为虽然经过这些年的治理,水患得到缓解,但还是有发生水患的可能性。

而水患对农田伤害最大,但作坊是可以很好的规避水患,他建议多在河北建立军器监,用于生产武器,同时也用于以工代赈,帮助河北百姓恢复民力。

并且他还亲自编修了一本书,专门规范武器的生产。”

张斐点头道:“这倒是可行,反正也要生产火器,而且我们还可以围绕着火炮修建防御工事。”

说到这里,他又想到什么,“对了,根据粮食署那边的统计,今年从江淮来的粮食,包括商人运送来的,较之往年,至少增加三十万石,同时京畿地的禁军这些年又减少近十万,其中一部分,都已经转为皇家警察去往各地,且损耗减少许多,此消彼长,我认为也可以跟西北一样,减少河北粮食对京城的供给,将粮食存储到关键的要塞里面,用于防范。”

与张斐合计过后,赵顼又与宰相们开会商议此事,表面上,还是要求沈括要据理以争,不能领土上面,进行妥协。

同时,做出一系列的人事安排,将范纯仁、苏轼都调去河北担任检察长,目前河北不缺庭长,就缺检察长,而且就现在的情况而言,检察长的作用其实是要大于庭长的。

因为检察长是可以主动出击的,这对于河北的权贵,自然不是一件好事,但如今他们可不敢再去挑战公检法的权威。

没有别的原因,这河北摇身一变,已经成为全国皇家警察最多的地区。

又调派章惇前往河北接替吕惠卿,担任转运使,负责河北财政。

在财政方面,赵顼还是更依赖革新派,而在司法方面,基本上就是以保守派为主。

又从西北调大将刘昌祚,担任雄州观察使,团练使。

并且再从财政中,拨出五十万贯,继续维持对河北的以工代赈,但这回是以修建军器监和防御工事为主。

同时下令,针对河北粮食入京,削减一半。

其目的就是要加强河北的防御,不管是民力,还是军事。

这些政策,也都得到宰相们的一致认同。

关键还是朝廷有钱了。

而且今年财政税入,还在维持着高度增长,这令朝中大臣都是倍感惊喜,这还能继续涨吗?

去年税入,江淮地区的财政,就已经翻了一番。

只要税务司某一个地区全面展开工作,税入肯定是翻番,就看翻几番,原因很简单,大地主都得交足额税,要不翻番的话,那才叫怪事。

但今年江淮财政收入又增加三成,这可就令人很是惊讶。

这钱都是从哪里来的?

经过三司的统计和分析,其主要增长来源有两点,其一,就是商税增长,因为江南土地得天独厚,在之前那种恶劣的吏政中,只要风调雨顺,这江南百姓还能有所余,如今就更不用说。

既然有所余,就可以拿去交易,这无疑刺激了商税增长。

同时海运带来了财富也在增加,宋朝本就积极鼓励航海,因为当初陆上与西域不同,而如今更是吏治清明,出海的商人就更多。

这部分财政,其实主要增长点是在福广地区,但是市场在江南和东京,更多的货物运送到江南来,也刺激到江南商业。

其二,也是主要收入增长来源,就是那些大量隐户显身。

以前很多隐匿户籍的百姓,尤其是江淮地区,因为当地是徭役重灾区,王安石的变法,主要灵感来自于江南,要是那边赋役不重的话,他不可能搞什么免役法。

但如今税务司是看田收税,虽然去年税务司忙着对付那些大地主,就没有查这些隐户。

但是皇家警察对户籍查得很严,尤其是在交易市场,隐户也面临很多困难,光立契这一项就很难,同时朝廷在不断地免除徭役,隐户变得是没有任何经济价值,导致大量隐户显身,人口骤增,税肯定也得到增长。

针对这一情况,户部决定,明年重新设计全新户籍,且全都采用全新的纸张和印刷术。一来,也算是一次户籍普查,同时给予那些隐户一个台阶下,就是暗示大家,以前的账,既往不咎,我们重新开始算。

二来,要便与携带和使用,目前在公检法地区,干什么都离不开户籍。

与此同时,税币地区的商业税也在迅猛增长,尤其是京畿地。

而这部分增长,主要是来源于大地主加入商业。

以前大家都是守财奴,守的是田地,是金银铜,但如今大家都改用税币,再加上仓库税,导致许多大地主依靠卖粮食,赚得不少钱,但那都是税币,他们就丧失守财的动力,他们对纸币可没有什么癖好,于是许多大地主,也跑出来做买卖。

为什么之前文彦博决定减免农具税,就是因为今年京畿地的农具生产增长了五十倍。

当然,这也是因为以前农具生产,是少的可怜,且多半都是官府在做。

但今年不同,首先由于煤铁矿事业化,故此商人更容易获得煤铁,其次就是百姓都有所余,他们就有钱去更换破旧的农具。

而许多守财奴,又不会干得别得买卖,就会从事农业相关的产品,其中包括农具和纺织工具。

原料、政策、资金、市场全部到位,增长五十倍,其实真不算多。

不过话说回来,朝廷每年花的钱也在急速增加,比如说徭役,免除徭役,就得花钱雇人,这成本必然会增加。

只不过现在变成事业署去雇人,朝廷就直接花钱向事业署购买。

但算下来,其实也不亏,是因为事业署是商业化,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损耗,同时干活的人多了,税也增长了。

还有就是税币,朝廷现在花得也是税币,也不是那么心疼。

薛向今年又建议,加大对江南税币的供应,暂时还是以各地区税入的百分之三十为准投放税币,而去年税币投放,只是用于给官员发俸禄。

第六百零五章 不装了,摊牌了。第三十五章 初生牛犊不怕虎第659章 东西两开花第758章 实事求是第311章 娱乐兴邦第五百七十四章 金融之利第五百六十章 三冗第一战(十三)第275章 粪淹汴京第一百五十九章 极限一换一第788章 政治保护第五百九十六章 趁胜追击第四百一十九章 司法新贵第366章 鱼与熊掌第255章 名士报第五百八十八章 三法之争(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极限一换一第312章 冰与火第三百零七章 救场第五百六十一章 三冗第一战(十四)第五百二十二章 文武与法(七)第四十七章 万恶之源(下)第687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第五百八十一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第810章 润物细无声第六百二十二章 官威大振第768章 清者自清第五百五十五章 三冗第一战(八)第八十九章 是非之地第642章 矛盾激化第一百零五章 开年大戏(求订阅)第808章 走向决裂第一百五十六章 较真了第二十四章 一拍即散第768章 清者自清第七十三章 相见恨晚第257章 混战第658章 真正的金融第797章 朕的钱第287章 公检法诞生时第一百六十七章 一语惊醒梦中人第765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748章 门徒第282章 全是套路第700章 反其道而行第一百二十六章 盗版可耻第一百四十六章 以眼还眼第三百八十二章 本质还是二法之争第六百一十九章 已无伤大雅第五百二十章 文武与法(五)第一百九十九章 死而不僵第五百六十八章 欲加之罪,其无词乎?第336章 奖学金制度第六百一十八章 制度竞赛第三百七十四章 离京赴任第五百一十二章 政、法之争第666章 谣言盛于智者第五百六十三章 藏不住了第775章 货币化第五百八十二章 坐山观虎斗第四百八十九章 陪审制度第十章 是家乡的味道!第259章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第660章 战与和第四百四十七章 税战(二十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作茧自缚第一百六十四章 结案呈词第302章 取之于贵,用之于民第二百四十章 谈判桌才是主战场第五百一十六章 文武与法(一)第六百三十二章 杀猪盘第五百一十七章 文武与法(二)第255章 名士报第809章 无约一身轻第五百一十三章 终于是来了第二百二十四章 合法避税第802章 战争动员法第一百二十一章 潜龙勿用第五百零七章 盐钞纠纷(上)第六十五章 教头与衙内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小法第一百六十七章 一语惊醒梦中人第323章 极限摇摆第766章 “青楼特使”第762章 不二人选第683章 上梁不正下梁歪第六百一十九章 已无伤大雅第644章 珠玉在前第一百八十一章 干!第五百零七章 盐钞纠纷(上)第315章 监督之道第349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第四百三十九章 税战(十三)第757章 否极泰来第717章 东南风起第三十六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二百一十三章 生产资料第一百七十章 攻守异形啦!第283章 摇起来第308章 富豪的慈善第一百二十六章 盗版可耻
第六百零五章 不装了,摊牌了。第三十五章 初生牛犊不怕虎第659章 东西两开花第758章 实事求是第311章 娱乐兴邦第五百七十四章 金融之利第五百六十章 三冗第一战(十三)第275章 粪淹汴京第一百五十九章 极限一换一第788章 政治保护第五百九十六章 趁胜追击第四百一十九章 司法新贵第366章 鱼与熊掌第255章 名士报第五百八十八章 三法之争(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极限一换一第312章 冰与火第三百零七章 救场第五百六十一章 三冗第一战(十四)第五百二十二章 文武与法(七)第四十七章 万恶之源(下)第687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第五百八十一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第810章 润物细无声第六百二十二章 官威大振第768章 清者自清第五百五十五章 三冗第一战(八)第八十九章 是非之地第642章 矛盾激化第一百零五章 开年大戏(求订阅)第808章 走向决裂第一百五十六章 较真了第二十四章 一拍即散第768章 清者自清第七十三章 相见恨晚第257章 混战第658章 真正的金融第797章 朕的钱第287章 公检法诞生时第一百六十七章 一语惊醒梦中人第765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748章 门徒第282章 全是套路第700章 反其道而行第一百二十六章 盗版可耻第一百四十六章 以眼还眼第三百八十二章 本质还是二法之争第六百一十九章 已无伤大雅第五百二十章 文武与法(五)第一百九十九章 死而不僵第五百六十八章 欲加之罪,其无词乎?第336章 奖学金制度第六百一十八章 制度竞赛第三百七十四章 离京赴任第五百一十二章 政、法之争第666章 谣言盛于智者第五百六十三章 藏不住了第775章 货币化第五百八十二章 坐山观虎斗第四百八十九章 陪审制度第十章 是家乡的味道!第259章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第660章 战与和第四百四十七章 税战(二十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作茧自缚第一百六十四章 结案呈词第302章 取之于贵,用之于民第二百四十章 谈判桌才是主战场第五百一十六章 文武与法(一)第六百三十二章 杀猪盘第五百一十七章 文武与法(二)第255章 名士报第809章 无约一身轻第五百一十三章 终于是来了第二百二十四章 合法避税第802章 战争动员法第一百二十一章 潜龙勿用第五百零七章 盐钞纠纷(上)第六十五章 教头与衙内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小法第一百六十七章 一语惊醒梦中人第323章 极限摇摆第766章 “青楼特使”第762章 不二人选第683章 上梁不正下梁歪第六百一十九章 已无伤大雅第644章 珠玉在前第一百八十一章 干!第五百零七章 盐钞纠纷(上)第315章 监督之道第349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第四百三十九章 税战(十三)第757章 否极泰来第717章 东南风起第三十六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二百一十三章 生产资料第一百七十章 攻守异形啦!第283章 摇起来第308章 富豪的慈善第一百二十六章 盗版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