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6章 鹿野苑

bookmark

暮蔼沉沉,笼罩着整个鹿野苑,将残破的地基与绿茵一类镀上层温柔的橙黄色,看上去浑然一体。仿佛那些断壁生来就是那样残缺,仿佛这绿草已经生生灭灭了几千年,而他,亘古以来就坐在那里念经,我走遍千山万水就只为了到来这里。

不知道自己都胡乱说了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园的,好像灵魂在他开口呼唤的一瞬间就被喊了去,如今走在街上的只是我的形骸。

我抚摸着圣坛浮突不平的石壁踽踽独行,在这古老的佛教圣地,耳边却无由响起一首缠绵的中国昆曲:“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似这般,都付与断壁颓垣。”

“那就把我锁在这里过夜好了,说不定会看到佛祖显灵。”

这都要拜土耳其的穆斯林所赐。十二世纪后期,伊斯兰教袭入印度,宣称安拉是惟一的真神,并大量毁坏异教的建筑与雕像。到了十六世纪莫卧尔王朝建立,伊斯兰教仅逊于印度教成为本国第二大教,阿克巴大帝以及沙贾汗都是主张“三教统一”的,但是那个杀父弑兄的疯狂教旨主义者奥伦泽布登基后,却背弃祖宗遗训,大肆破坏佛教建筑。鹿野苑的佛迹被毁坏殆尽,房舍被推塌,佛像被砸烂,最轻微的破坏也是砸掉了佛的鼻子——大概他们毁坏不了那么多的佛像,于是便以佛的鼻子为象征吧。

我是为了他才来到印度,来到瓦拉纳西,来到鹿野苑的!

这短短一生中,我一直在失去我爱的,但没有哪一次比此次更加彻底——还在没有开始的时候,我已经注定要失去他。那么,何必相逢、何必相识呢?

乔达摩的妻子在无法唤回丈夫之后,只得也脱下金簪华服随佛出家,成为最早的比丘尼。但是她真的斩断情缘六根清净了吗?她是为了追随他还是为了忘掉他?

我连用了两个成语,不知道他能不能听懂。也许这是一种小小的报复——既然他尽说些让我听不懂的禅机,我何不以艰深的中国成语来回应。

我不知道什么是“此”,什么是“彼”,我只要有“你”,有“我”,有莲花。

抢在他把伞递给我之前,我决绝地说:“如果你不同我在一起,那么我不会用这把伞。”

彼时正是雨季,池沼里开满莲花,林中的小鹿也跑出来听教,“佛、法、僧”三宝俱立,即佛宝、法宝、僧宝,佛教从此诞生。

然而此时,当我走在绿草如茵的鹿野苑,当年台观连云、长廊四合的景象早已荡然无存,“层轩重阁”如今只余断壁残垣,看去一片苍凉。“高百余尺”的达摩塔(Dhamekh)还是在的,造型朴拙,呈圆椎状拔地而起,像一个倒扣的石钟;然而“七十余尺”的石柱却无可觅迹,但听说有断碣保存于博物馆中,也就是著名的阿育王柱,现在已经成为印度的国徽。佛陀生活过的精舍,如今被破坏得只剩下一段残破的台基,但仍然被不时前来朝拜的信徒们涂满金水,显示余威犹在。

从未有一个时间地点,可以让人像在印度这样清楚地意识到“出身”这回事。虽然我不能准确地分辨究竟哪一位是婆罗门,哪一位是刹帝利,哪一位是吠舍或者首陀罗。但是无疑的,那些态度安祥举止雅淡的人肯定出自名门,而那些小贩们的种姓则一定不够高贵,因为在印度,即使是一位家道中落的贫穷的婆罗门,也不会允许自己做出有失体面的事情来。虽然在今天的印度已经不再由种姓决定职业、收入,而且不同种姓间的通婚也变得平常,但是血统这种东西是遗传的,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流淌在印度人的血液里,反映在他们的态度中,哪怕卸去衣履,单凭眼神,你也可以轻松地分辨出他们的身份。

“是的。但佛祖顿悟的根本是来自印度教义,提取真理,废除歧义。众姓一家,皆为兄弟,无分贵贱,莫非前因。安于天命,则视死如归;奢求过望,则苦海无边。”

“那么,我们的前世是夫妻,还是情侣呢?”我故意这样问。

我不知该惊喜还是悲泣,怎么会是这样?娜兰!那梦里的声音,那千百遍呼唤我的人,怎么会是这个素昧平生的异国和尚?这是佛祖的意思吗?还是父亲的委托?

时间如恒河之水拐了个弯儿,哗哗地往回流,流回到我们在莲塘边相遇的那一刻。那天也是这样,我在哭,而他在念经。

“做你分内的事,即使你的工作低贱;不要去做别人分内的事,即使他的工作高尚。为你的职责死了,虽死犹生;为别人的职责活着,生不如死。”

细雨如丝,织成一张绵密的网。我忽然欢喜起来,因为我知道,大辛一定会再回来。不管他有多么抗拒我,再不在意我也好,哪怕只当我是一只迷路的流浪猫,他也不会忍心把我留给风冷雨急。

而开发的主要依据,就是借助中国古典文献。

大辛不以为忤,平静地说:“也许是夫妻,也许是兄妹,也许是恩人,也许是仇人,更也许,我们根本不是两个人,而只是一朵花,一株草,一只鸟,一条鱼,在某时某处陌路相逢,有一段未了的心愿,遂到今世来了断。”

我点点头,脑子里轰隆隆的,像有一万驾马车滚滚经过。自从在莲花塘边遇见他,我就一直在想念他,希望再见一面,也一直相信会重逢。但我发誓我的爱慕并无杂念,我只是将他看作一位有德行的比丘,一个救我命的恩人,还有,一位好朋友的哥哥。如此而已。

我在他眼中,不过是一名因缘相遇的善信。

于是佛陀坐下来,为五随从讲解自己悟得的“四圣谛”,即人生轮回、苦海无边、善恶因果、及修行超脱之道。那五位心悦诚服,也立刻顿悟了,成为第一批佛教僧人,也就是佛教史上的“五比丘”。

我几乎是踉跄而行,走到公交车站时,看着那些争相上车的游客,听见司机催促上车的声音,却无论如何不能抬起脚来。有个声音对我说,上车吧,回到瓦拉纳西,回到你原先的计划中,从此相忘于江湖,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另一个声音却说,就这样结束了吗?你一直在寻找他,如今终于找到,却什么也不说,就只是这样沉默地离开?那么,从前的寻找又有何意义?将来你难道不会后悔吗?说吧,无论他接受或拒绝,这是你惟一的机会。

“是我的中文不太好。”他改用英语说,“印度教义讲究轮回,佛教也讲轮回;但印度教义要求人们服从,说人生来就分了贵贱;我佛却认为众生平等,贵贱无别,在今世的一切都是暂时的,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当以平常心视之,看空看淡,无须强求。”

我停了一停,发现已经不能用英语来措辞表白,于是改成中文,不大置信地问他:“不想活,和自杀,是两回事,你明白吧?”

自从离开继父的家以后,我总是频繁地转移住处。每当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在初夜里呼吸着前房客留下的气味,我就会有这种无所适从的迷失感。而此刻的鹿野苑,仿佛集中了这一生中所有寂寞的夜晚,把它们的颜色气味叠加在一起,发霉的毯子那样沉甸甸地压下来,使我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孤单、挫败,就好像被全世界抛弃了一样,连流泪的力气也失去。

经声停歇,他到底也念完了,不得不理会我,问:“寺庙里有客房,可以留宿善信,要帮你安排房间吗?”

佛的境界,便是对一切“法”的性状如实觉悟,没有增一分,也没有减一分,只是平等普遍地感受并遵从,并且努力使他人觉悟,当自我醒悟的“正觉”与感化信徒的“他觉”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圆满境地,也就是“圆觉”或“无上觉”的时候,佛便成了佛。

此后,佛教在印度日渐式微,鹿野苑湮没无闻,印度大地上再不见一座佛寺,一个僧人,佛教就像一阵飓风袭过,曾经辉煌而后消逝无踪。直到莫卧尔政权解体,宗教自由,佛教才由伊斯兰卡重新传回印度,而四大圣地以及灵鹫山讲经处等佛教建筑也重新被一一开发。

历史过于悠久,拥挤了太多故事的地方,总是会有一种忧郁的气息,何况这里还曾被尘埋了近千年。鼬鼠出没,鸟鸣啁啾,这是《聊斋》里才会有的夜晚,黑暗中孕育无数险恶。我不是第一次恋爱,也不是第一次失恋,但这样冷冰冰地被人丢在荒野中不闻不问,却是想也想不到的事。我怎么会把自己放在这样尴尬的境地?难道爱上一个佛门弟子是自取其辱吗?

“我不懂。我不懂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缘深似海,还是说我们的缘分有界定?”

上天仿佛听见我的祈祷,忽然下起雨来。

他唤我“娜兰”!那刻骨铭心魂牵梦绕的声音,原来是他!竟然是他!是大辛,一个印度比丘!

可是现在,我终于找到他了,我能怎么样?他是一个比丘,出家人,佛门弟子,为什么?

“我不信。如果相遇是缘,那为什么又要分开?如果离别是分,那又何必相遇?我不信我和你的缘分是这样浅,我不信二十年寻觅千万里追踪就只是为了见一面两面。我要和你在一起,寻找真正的答案。”

“我害怕再一次面对死亡,但却不害怕自己濒临死境,因为如果我死了,便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朝闻道,夕死可矣。”我掉了句书包,料他也听不懂,不过是不甘示弱而已。

为了我!

付与断壁颓垣的,又岂止是良辰美景赏心悦事呢?

但是如果没有人拆穿,我就可以不去面对,不必承认,而任由那一点点爱意在时间长河中慢慢消散。

他说:“你休息吧,我回去了。”

“我不明白。我只知道在没有认识你之前,我已经感受到了你,这算是什么因,又安排了什么样的果?难道就只是相遇相识,见这一面?你说聚散就是缘分,可是这样的缘分,徒然使我痛苦,那又怎么能算是一场因果?”

他停下了诵经声,却并不问我为何,也不劝说,只是静静地守候。

有和尚坐在树下拈动佛珠默念经文,还有几位喇嘛打扮的西藏僧人在围着圣坛转经,梵音声声,使整个鹿野苑平添了一种神圣的气息。

当年乔达摩悉达多王子剃发为僧,苦修六年而不得悟道,身体极度虚弱,在河中洗浴后竟然没有力气爬上岸来。幸而天神垂怜,让大树垂下枝条,援引他上岸。他在岸边昏睡了片刻,再醒来后,不由对过往所为产生怀疑:如果这样的苦修都不能有所觉悟,那么会不会是选错了悟法之道呢?这时有一位名叫苏嘉妲的牧羊女经过,看到他如此憔悴虚弱,便取出乳糜施舍他。五位随从见他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奉,不再坚持绝食,以为他改变了志向,竟产生了鄙视之心,并相约从此不再追随他,敬畏他。

顿悟得道后,佛祖重新西行还至鹿野苑,找到自己的五位伙伴。五随从远远地见他来了,都相约不要起立拜见。但是当释迦牟尼走近的时候,那种威严不言而喻,他们还是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垂手侍立。

我的泪又流了下来,为他再一次那么准确地说中我的心声。人们总是会本能地分辨自己的同类,并被与自己相似的人吸引。但我与大辛素昧平生,僧俗有别,连国籍和肤色都不相同,却偏偏熟悉得好像在面对另一个自己,即使在他面前曝露伤口也不会觉得羞耻。

他在我身边坐下来,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出家人四大皆空,何来‘自己’?”他思索了一下,说,“那么,我给你念一段《薄伽梵歌》吧,是《摩诃婆罗多》中的一段。”

瞬时间心里有千万个念头闪过,我想奔向他,紧紧拥抱他来确定这不是一个幻像;我又想拔脚逃开,跑得要多远有多远来逃离这场因缘——与一个和尚有缘,注定我会受伤!

“但什么是分内的事呢?还有,那段歌的意思分明是要大家各安其分,认可自己的阶级与种姓,但是佛祖的根本主张不就是‘四姓平等’,要废除阶级的吗?”

钟声悠长,是召集和尚做晚课,也是催促游客出园。我随着人流离开,忽然听到一声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轻唤:“娜兰!”

“所以才要‘悟’。如果你用眼睛看海,就是无边深远;如果你用心想象海,就知道它一定会有穷尽。所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才是聪明的,不可太执著,只要随缘就好。”

佛教主张“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法”,也就是梵语的达摩(Dharma)。

我的大辛,他终于来了!

我仍是半明半昧,却已不便纠缠,只得默默喝汤。是牛奶蘑菇汤,味道异常鲜美。我有些惊异于寺庙的香积厨会有这样的手艺,不禁问:“寺里经常接待欧洲施主吗?怎么会是法式风味?”

我站着看了一会儿年轻人的歌舞,又往前走去,穿过草地,便看到一片用铁丝网围起的鹿苑,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头鹿在散步,倒有七八个孩子在卖鹿粮,一见游客便立即围过来推销。十卢比一小袋,我本来没什么兴趣,但是为了摆脱他们的纠缠,于是花五卢比买了一小捧,权当体会一下饲鹿之乐。想必那些鹿也不缺吃的,开始还肯高高昂起头来配合一下,后来就懒洋洋的,喂到嘴边就吃一口,不喂到嘴边,连头都懒得抬。

“那么,再回答我最后一个问题。”我抬头仰视着他,如同五比丘拜见佛陀。“你深谙佛理,自然最明白‘缘分’是什么。那么请你告诉我,我们的缘分,到底有多深,多远?”

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了“贵族”的概念,度假村里挤满了大腹便便的暴发户,再多的钞票也掩不去他们本质上的粗鄙与贫穷,往往越是有钱的就越是道德低下,因为那些钱往往不是来自正路。但在印度则不同,这里虽然穷,却有着真正的贵族,由血统、种姓、千百年的教育与财富浇灌出来的贵族。他们品行高尚,举止优雅,最难得的,是那种在中国大都市的成年人中久违了的冲淡澄澈的神情,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

“世事无常,何必执著呢?”大辛苦口佛心,“拥有和失去,是相对并立的关系。世上万相,本是虚幻——父母、兄弟、爱人、仇人,都只缘于因果。前世之因,今世之果;今世之因,后世之果。你说你在梦中见到我,也许是因为我们前世有缘,今世只是重逢。”

终于,我转过身,又重新走回遗址公园,走过高大的菩提树和石堵波,走过褐色的残碑断碣,一直走到佛陀精舍遗址前,他果然在那里念经。

此前看过资料,知道鹿野苑的英文名Sarnath源自Saranganath,意思就是鹿王。

听他满口禅机,我忍不住语含讽刺。但接着我想到他虽然谙熟中文,却不可能知道徐志摩,不禁暗暗叹了口气,轻轻说,“我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女人曝尸荒野,有人经过时,为她披了件衣裳;另一个经过的人,则替她挖土掩埋。到了第二世,他们几个再遇见,那女人与第一个为她披衣的人有过一场露水情缘,却嫁给第二个为她埋葬的人并且白头到老——这,就是你说的缘分和因果吧?”

如果,如果我没有来到鹿野苑,如果我早一分钟离去,如果我就此继续游程或是回到德里,也许我就永远不会再见到大辛,也就永远不会知道,他才是我要找的人。

他停了一下,温和地说:“人生至苦在贪得无厌。佛祖弘法,并非要人人皆出家,但只希望众人得悟,能够‘放下’,才有大欢喜。”

“伽蓝”特指僧侣集中居住修行的园林精舍,当年的“鹿野伽蓝”是印度非常著名的佛教寺院,划分为八个地段,规模宏大不说,楼台水榭也都极其精致。

“佛偈云:‘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你太执著于‘你’和‘我’的概念,也就是由‘此’及‘彼’,其实无‘此’则无‘彼’。你说过你是做老师的,如果老师是因,那学生便是果;前世是因,今世便是果。所有的因果都是一种对应互存的关系。佛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你若能想通因果,也就明白了起缘,得以觉悟。”

当然,也许我是自欺欺人。也许我早已爱上了他,当在莲塘边我专注地打量着他俊美绝伦的侧影时,当第二天早晨面临分手我心中无限留恋时,当我在瓦拉内西一天天若有所思地徘徊时,当我风尘仆仆地来到鹿野苑并下意识地寻寻觅觅时,我就该知道: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我对他的言诉不清的思念与眷恋,就是爱。

原本只当作一场邂逅,但是现在才知道,远远不是那样简单,不是一段偶遇、一次交集那么轻松,一切皆非偶然,我千里迢迢来印度,根本就是为了他!

雨水打湿了我们的衣裳,隔着薄薄的衣衫,我清楚地感觉到他手臂的温度。我会记住,这是我们一生中最近的距离,亲密无间,就是这样了。

那一刻,云垂海立,天地澄明,佛法从此诞生。而毕钵罗树也从此称为“菩提树”,释迦牟尼成佛处则称为“菩提道场”或“菩提伽耶”。菩提,就是“觉”的意思。

他不再说话。我以为他会继续劝我或者留下来陪我,却不料,他只是站了一会儿,竟然真的转身走了。

我想起小辛说过大哥很小就可以整段背诵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不由心中微喟。还以为是我在无意中做了辛哈兄弟俩的媒系,但是现在才知道,我根本就是为了大辛而来,小辛才是媒介。

于是,我告解了:“这是我们的第二次见面。但是,此前我一直梦见你,听见你的声音。我曾看见你在菩提树下打坐。也许那时候我就应该明白,我爱上的会是一个和尚。但是我没有想到。我以为顺着梦中的指引,我将找到一生的幸福。但是现在才发现,那竟然是一种指引。难道是佛祖要我受教出家吗?中国有个很有名的戏叫《邯郸梦》,说吕洞宾点化成仙的事。那么,你也是佛祖派来点化我的吗?可我不想出家,佛说六根清净,我虽然对世间繁华并无恋慕,但我心中有一万个疑虑,我永远做不到心无旁鹜。在莲花塘边,你说过我是自杀,其实不是的——不完全是。我并不是想自杀,我只是不想活。”

我知道我会爱上他,在我身陷莲花池塘看到他打伞经过的第一眼时我就知道。但我一直用我的理智在克制着。可是在命运面前,在他的呼唤声中,理智何用?

他有片刻的停顿,分明也在想念自己俗世的弟弟。但是他什么也不肯流露,只是问:“刚才那段歌中的意思,你明白么?”

我终于走近了他。我知道这一刻是我抢来夺来不顾尊严羞耻矜持礼法偷了来的,也知道他的留情只是一种施舍,就像我说的:佛祖割肉饲鹰一般的牺牲。但是我不管,我遇到他,看见他,爱上他,却注定要失去他,那么,能够温存片刻也是好的。

“我不回去。”我仰望他,在黄昏的余晕中,他的眼睛亮如星辰。“你不给我答案,我决不离开。”

整个鹿野苑到处都是各国修建的佛寺,我甚至无法分清那声音来自真实世界还是虚幻的公元前。这曾经的精舍,无论它在两千年前有多么辉煌,此时却只是死寂荒凉,是一个被时光遗弃的地方。

我将头依在他的肩上,哭泣。然后,终于说,“请带我出去。”

在这孤寂而幽黯的时刻,他那样笃定地走来,就如一道光射进黑夜,整个的鹿野苑都跟着震荡了起来,柔软的芳草仿佛在月光下起舞,发出嘈嘈切切的轻香。我甚至看到远处的池塘,有蓝莲花一朵朵竞相绽放。

我再也忍不住,扶着断壁慢慢坐倒,终于掩面哭泣起来。

而佛祖降生的蓝毗尼、顿悟成佛的菩提迦耶、首次传教的鹿野苑、和圆寂火化的居诗那耶,便合称为佛教四大圣地。

我明白了,他不是丢下我,而只是不强求。他劝我离开,我不肯,他便顺我的意,由着我留下,但尽他的心,让我睡得暖一些,这便是“随缘”。

国王很惊讶,不由收起了弓箭向那头鹿仔细打量。而那头鹿在这时忽然口吐人言,原来,他是鹿王,因为今天轮到一头母鹿要被国王射杀,而那头母鹿怀了孕。鹿王不忍心一尸两命,让鹿群的数量加倍递减,但是重新抽签又对别的鹿不公平,于是就决定由自己来代替那头母鹿献身给国王。国王听了十分感动,从此下令这一带永不许猎鹿,这样子,Sarnath便成了鹿的天堂。中文名字便译作鹿野苑。

他说话的口吻就像面对一个认识了很久的老朋友,有种不必多言的随意与平淡,这样的亲切让我一阵神伤,莫名地就觉得悲哀。因为他越亲切,我们便越遥远;他越真实,未来就越绝望。

但是接着我感到一丝震荡,想不起这段记忆从何而来。我是从哪里读到关于佛祖误尝蘑菇汤的典故的呢?

“就好像,我是天空中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我看着他离去,心里只觉得一阵阵沉陷,仿佛堕入无边深渊。夜色如此幽深,我知道他离开了就不会再回来,我已经不可以再强留他,但是,就这样看着他离开,然后独自留在这荒野里和那些若有若无的鬼魂们相处一夜吗?

我瞪大眼睛,心跳几乎停止,他回来了!

我再一次看见了天堂!

果然,他将这句话反复念了两遍,分明是第一次听见。我想起小辛每次听我说起成语或唐诗时都会大惊小怪的样子,不禁笑道:“如果小辛在这里,一定会说:什么道?什么可以?你说慢一点。”

我呆住。对着满目疮痍和漫天星辰,独自倚坐在佛祖故所的断壁下,任由夜色将我层层包裹,依稀听到遥远而缥缈的梵乐,我梦中的音乐。

“再呆一会儿。”我也再次要求。

许久,我擦去眼泪,简截地说:“我喜欢你。”

他温和地说:“已经关园了,只有比丘才可以从小门进出。等我出去,门就要上锁了。”

水流自有方向,随器成形,太阳有起有落,花开便会花谢,白天过去是黑夜,四季轮常,生老病死,宇宙万物依照自身原性和一定轨迹发展消亡,这便是法。

然而,他却偏偏撕开了真相,用一句简短的呼唤,一把熟悉的声音,那么利落而直截地,轻而易举把事实大白天下,让我连一个转身的机会都没有,就生生面对了自己一生一世的爱情。

看到他,我觉得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身体像奶油一样挥发在空气中。

大辛手里托着一叠被褥,在我身边轻轻蹲下来,他说:“如果你要呆在这里,盖条厚点的被子也无妨,不过,你没有吃晚饭,临睡前喝碗热汤吧。”

爱上这样的人,除了坦白,或者说,告解,我能做什么?

不过,这既然是大辛亲手为我做的汤,就算是毒蘑菇,我也一样会视为甘露的吧。

大辛,这虔诚的佛门子弟,此刻便是在以他自身的言行告诉我,什么是法,什么是缘,什么是依法随缘。而这自觉觉他的修习,便是功德了。

大辛收了钵子,再次说:“你休息吧,我回去了。”

他摇头:“再深远的大海也是有边界的,只是我们望不见。缘分也一样。”

我只觉饥肠辘辘,却倔犟地不肯离去。我倒要看他能念多久?大不了,便这样陪他打坐到天亮。

“是我在法国上学时练习的手艺。”

“所有的格言警句,听上去都如佛偈。”他微笑,“但凡经文,无非‘道理’二字。”

如果是面对一个俗世弟子,无论我有多么深爱他,也不会这样直白莽撞。然而他是一个比丘,再多的试探迂回,欲诉还休,患得患失,或者佯狂畏羞,又于他有何意义呢?

“婆罗尼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余尺……精舍之中有鍮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势。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殷勤祈请,影见众像,善恶之相时有见者,是如来成正觉已初转法轮处也。”

大辛催促我:“要关园了,你该回去了。现在回瓦拉纳西,还来得及。”

忽然之间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仿佛这里不只有我们两个人,周围还有许多其他的灵魂在倾听着我们的对话,见证我们的相处。刚才的那些念头,就是他们塞到我脑子里的。但不知为什么,感受到周围还有其他生灵并不让我害怕,反而有种心安,仿佛因为有了他们的见证,我与大辛的交往便得到了认可,从此不可抵赖。

我盯着他离去的方向,瞪得眼睛几乎要失明了,终于看到他打着伞匆匆走来。

有游客在草地上野餐,偶尔爆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此时在国内正是寒冬腊月,而这里却绿树成荫,翠草青青,小鸟蹦蹦跳跳地啄食客人洒下的面包屑,宛如世外桃源。尤其是在喧嚣的瓦拉纳西城里游荡了几天,我的耳朵已经习惯于市声鼎沸,忽然到了这样一个鸟鸣宛转、空气清新的地方,就好像从彩色电视转台看黑白默片,或是交响乐换成笛子独奏。

特别的是,印度虽是佛教起源地,然而这四大圣地的重新确定与开掘,却是通过我国玄奘和尚《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才完成的。

为什么,每一次,我都是以流泪来面对他?

套用一句小辛常说的话就是:“这里有一个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喜欢猎鹿,于是鹿王令众鹿抽签,每天都要有一头鹿把自己献出去给国王射杀,以此保护其他的鹿群。这样,国王每天射到一头鹿,便心满意足地回宫。有一天,他正想弯弓搭箭时,忽然看到那姗姗行来的公鹿气度高华,两眼含泪,非同一般。

“我试过努力去爱别人,与我没有血缘或亲戚关系的人,但是他们都走不到我的心里去。我对同事尽力帮忙,爱护每个学生,对朋友的要求总是尽量满足,好让我觉得自己还实实在在地活着,可是我始终无法真正亲近任何人。多少年来,我无法在任何人的身边睡着,生怕他们会在我睡熟的时候死去,死亡的巨大阴影笼罩着我,宛如呼吸般无刻不在。”

渐渐发现一个规律,凡是在景点看到的印度人,大多都是冠履鲜亮,态度文雅,连神情中都透出一种高人一等的雍容华贵;然而一离开景点,那些迎面拥来的小贩或乞儿,立刻便展现出印度人的另一个面貌,肮脏的长衬衫,皱巴巴的宽腿裤子,脸上永远是一个贱兮兮的笑容,简直为“阶级”和“种姓”这两个概念现身说法。

爱情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永远不被预知,当知道的时候,已经是迟了。

悉达多失去了最后的依伴,遂与五随从在鹿野苑告别,独自来到二百里外的一棵毕钵罗树下,在地上铺了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而坐,发誓如果不能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也终不起此座。他苦思冥想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一个月光娟好的晚上豁然开朗,圆满禅定,完成了最重要的觉悟。

他凝视我,欲言又止。我在他澄净如恒河水的眼波中沉溺,绝望地沉溺。如果两千五百年前有个女子爱上佛陀,那么佛便是她心中的撒旦。是与非,缘与孽,情与罪,哪里那么容易分辨?

“我自己会找地方的。”我任性地回答,想看看他会怎么做。他会担心我吗?会求我或者哄我吗?会像俗世的男女那样,想尽一切办法逗我开心吗?

五比丘随佛弘法,僧伽迅速扩充至六十余人,众弟子遵从佛训,“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白天到村镇里传法说教,晚上回到山林静修。佛教以鹿野苑为创基,日益发扬光大。

在玄奘的笔下,一千三百年前的鹿野苑规模宏大,僧侣众多,《大唐西域记》中留下这样的记载:

在印度,真正的高贵不是体现在衣裳举止上,甚至不是品德善行,而是神情态度——高贵的神态,才是最不容模仿不可伪装的。

他站住,明显地犹豫。我知道他可以丢下伞转身离开,也预备了他无论怎样劝我开解我都决不妥协,但到底,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挨着我坐下来,将伞遮住我们两个。

在莲花塘边的那个夜晚,是我十多年来睡得最香甜的一个晚上。池塘里似近还远的蓝莲花,突如其来的太阳雨,当我溺水时在岸边经过的打伞的和尚,还有第二天早晨我醒来时,看到他坐在我身旁念经的侧影……在我内心深处,一直都希望那一幕重演,让我陪他再度过第二夜,第三夜,第一千零一夜。希望每天早晨醒来,第一眼都可以看见他,听到他念经的声音。

“能留下来陪我吗?”我恳求,“佛祖割肉饲鹰都愿意,我只是让你陪我一会儿,不算奢求吧?”

大辛告诉我,他已经来此三天了,就在旁边的莫甘哈库提寺(Mulgandha Kuti Vihar)挂单。由于白天游客太多,所以留在寺里做功课,或是帮助洒扫来答谢方丈,只有早晚游人稀少的时候才来园中打坐。

一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吧?

天色暗下来,偌大的遗址公园里已经只剩下我们两个人——或者,还有无数游荡其间的两千五百年前的亡灵?倘若那些沙门不曾往生,来不及轮回,他们会继续守候在这里缅怀往昔吗?

天崩地裂,万物静止。我久久地站立,听着自己的心跳声,不敢回头,生怕变成盐柱。

很慢,很慢,仿佛用了一个世纪那么长,用尽我全身的力气,我终于转过身来。隔着鹿群和铁网,隔着嬉闹的孩子和游客,我看到他——身披袈裟的大辛!就在我打算返回的时刻,没有早一分,也没有迟一秒,就这样正正地看见了,唤住了。

距离瓦拉纳西以北约十公里处的鹿野苑,是释迦牟尼第一次讲经的地方,也就是佛家所说“法轮初转”,堪称是佛教的发源地。

我没想到可以喝到他亲手做的汤,不禁心中温暖。记得佛祖圆寂前的最后一餐,也是吃了铁匠准陀供奉的蘑菇汤,大约其中不慎混入了毒蘑菇,遂致腹痛不止,强撑着走到居诗那耶,就圆寂了。

我一边喂鹿一边想,当年玄奘有没有在我站的这块地方站过呢?

这鹿野苑的重逢,这邂逅相守的夜晚,还有这浓郁美味的蘑菇汤。

已经注定了不会有将来,于是,我惟有交付我的过去,毫无保留地剖白,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天地,交给这佛轮初转的鹿野伽蓝:“自从父亲去逝,母亲改嫁,我便等于同时失去了这世上两个最爱我、也是我最爱的人。离开母亲的家后,我一直过着寄宿生活,从没有人来探望我,就好像这世界把我遗弃了一样。无边际的自由,无边际的恐慌,仿佛一朵蒲公英被风吹着到处飘荡,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也没有人会关心。”

我在心里又反复念了几遍,叹息:“怎么觉得也和佛经差不多?”

大辛开始轻轻背诵,先用印地语念了一遍,接着改用英语,而我在心里迅速地译成中文,大意如下:

他点点头,也改用中文念起一首佛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他顿一顿,仍用英文说,“生与死,得与失,都是相对的概念。生而何欢,死而何惧?你对生命无所眷恋,所以也无惧。你不惧死,也不恋生,你不会特地去自杀,但在面临死亡时,却没有求生的欲望。”

但是并没有过多久,夜色迷茫中一个白色的影子向我走来,月光在他周身镀上一层银色的光晕,宛如凌波微步,飘飘若仙。

眼泪哗一下涌了出来,我将头依在他的肩上,泣不成声。

我不知道海在哪里,却已经被无边的海水淹没。我在海中挣扎,不知道哪里是岸,更不知道谁是渡我的舟。我赌气地说:“我宁可在海里淹死,也不愿隔岸观火,临渊羡鱼。”

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却说:“我们遇见,是缘;离开,是分。一朵花有开有谢,这是缘分;人有聚有散,也是缘分。随缘安分便是福。”

如果他再晚来一步,或者我早走一分,我们就会擦肩而过,永不再见,而我就永远也不会知道梦里的人是谁,也许我会一直寻找下去,寻找到死。但如果是那样,会否是我一生的福分?

“我还是不太明白。”

天上的星星渐渐多起来,大辛无法说服我,已经放弃辩论,顾自打坐念起经来。

多少年来寻寻觅觅,日思夜想,我一直在寻找那声音的主人,于千万人中千万次回头,每一次都是错。如今,终于找到了,但是我和他,能有什么将来?

“不想听。”我知道他要讲的一定会是劝我放弃执迷的佛家故事,急忙先发制人,“不要讲典故,也不要念佛偈,如果你肯讲,就给我讲你自己的故事。”

第7章 菩提本无树第9章 一日王宫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2章 三个故事和一段往事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9章 一日王宫第1章 初到德里第9章 一日王宫第5章 恒河的日夜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10章 朝圣阿旃陀第12章 圆满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8章 克朱拉霍的震撼第5章 恒河的日夜第1章 初到德里第12章 圆满第8章 克朱拉霍的震撼第9章 一日王宫第7章 菩提本无树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8章 克朱拉霍的震撼第6章 鹿野苑第9章 一日王宫第9章 一日王宫第6章 鹿野苑第11章 莲的轮回第1章 初到德里第10章 朝圣阿旃陀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1章 初到德里第12章 圆满第12章 圆满第7章 菩提本无树第1章 初到德里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7章 菩提本无树第2章 三个故事和一段往事第11章 莲的轮回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10章 朝圣阿旃陀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12章 圆满第8章 克朱拉霍的震撼第10章 朝圣阿旃陀第1章 初到德里第2章 三个故事和一段往事第6章 鹿野苑第9章 一日王宫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9章 一日王宫第9章 一日王宫第8章 克朱拉霍的震撼第5章 恒河的日夜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9章 一日王宫第1章 初到德里第6章 鹿野苑第1章 初到德里第11章 莲的轮回第2章 三个故事和一段往事第9章 一日王宫第5章 恒河的日夜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11章 莲的轮回第9章 一日王宫第7章 菩提本无树第1章 初到德里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10章 朝圣阿旃陀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9章 一日王宫第2章 三个故事和一段往事第11章 莲的轮回第5章 恒河的日夜第9章 一日王宫第10章 朝圣阿旃陀第10章 朝圣阿旃陀第6章 鹿野苑第10章 朝圣阿旃陀第6章 鹿野苑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9章 一日王宫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2章 三个故事和一段往事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12章 圆满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
第7章 菩提本无树第9章 一日王宫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2章 三个故事和一段往事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9章 一日王宫第1章 初到德里第9章 一日王宫第5章 恒河的日夜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10章 朝圣阿旃陀第12章 圆满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8章 克朱拉霍的震撼第5章 恒河的日夜第1章 初到德里第12章 圆满第8章 克朱拉霍的震撼第9章 一日王宫第7章 菩提本无树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8章 克朱拉霍的震撼第6章 鹿野苑第9章 一日王宫第9章 一日王宫第6章 鹿野苑第11章 莲的轮回第1章 初到德里第10章 朝圣阿旃陀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1章 初到德里第12章 圆满第12章 圆满第7章 菩提本无树第1章 初到德里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7章 菩提本无树第2章 三个故事和一段往事第11章 莲的轮回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10章 朝圣阿旃陀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12章 圆满第8章 克朱拉霍的震撼第10章 朝圣阿旃陀第1章 初到德里第2章 三个故事和一段往事第6章 鹿野苑第9章 一日王宫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9章 一日王宫第9章 一日王宫第8章 克朱拉霍的震撼第5章 恒河的日夜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9章 一日王宫第1章 初到德里第6章 鹿野苑第1章 初到德里第11章 莲的轮回第2章 三个故事和一段往事第9章 一日王宫第5章 恒河的日夜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11章 莲的轮回第9章 一日王宫第7章 菩提本无树第1章 初到德里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10章 朝圣阿旃陀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9章 一日王宫第2章 三个故事和一段往事第11章 莲的轮回第5章 恒河的日夜第9章 一日王宫第10章 朝圣阿旃陀第10章 朝圣阿旃陀第6章 鹿野苑第10章 朝圣阿旃陀第6章 鹿野苑第3章 流泪的泰姬陵第9章 一日王宫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2章 三个故事和一段往事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第12章 圆满第4章 莲花池边的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