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一窝蜂捉贼

“和尚想放手,可又舍不得每年二十石七斗的租子。那老东西修行得不够,出家人总惦记自己的米缸算个什么!”

杨乙这话把李丹气乐了:“和尚只是出家又不是成了罗汉,饭总还要吃嘛。那寺里现在多少和尚?”

“五位,还有个广东来挂单的。”杨乙回答。

“就算六个。假如师傅们饭量没你我这样,一年也得要十五到十八石粮食。难道他们除了这块地还有其它的?”李丹摸着下巴问。

“寺里有庙产,听说本朝初立时有个大将追击敌军到此,马给累死了。

那将军后来封侯,派人建的这座寺,还把自家一百五十亩地捐出来做庙产。

后来陆续有人捐献、赠与,也有典卖的,数量就有了两百七十多亩。所以和尚说这百来亩他们没力气管也是实情。”

杨乙做事精细,这次去还特意了解过,所以马上就回答了。

“怪不得。有那两百亩六个人完税之后靠收的租佃足够吃了,其余的确实画蛇添足。”

李丹点头:“你等我想想究竟是买还是典,或者各占一部?可曾去实地看过?那边的佃农有多少人?”

“目下有八户,租着八十七亩,余的都荒着。

佃户在自己地附近盖了些茅屋居住,很是简陋,有一大、一小两口井,这八家都没养牲畜。”

他看得真仔细,一天之内能观察如此也是不易了。

“你先招人吧,这事我想想,也得回去和姨娘商议,不急。明天就要汇集、训练了,不能落在人后呵。”李丹说着瞟了眼顾大。

这家伙果然沉不住气了,抬起头问:“训练?什么训练?不是说咱们不会上阵的吗?”

“不上战场是回事,有没有可能遇到贼匪是另回事。”杨乙倒是稍明白些,用手随意地一比划:

“走在半路你哪知道什么地方有匪,什么地方安全?三郎这是让我们做好应对准备,不然就成一群羊了。”

“是这意思。”李丹用下巴示意:“你看,二十来个人围不住一个湖匪头领,还叫人跑了。

要是他身后也带着二十几个人,你再看现在会是怎样?”说着叹口气,用手点着:“这就叫乌合之众,一拥而上哪里是打仗?

只好叫械斗,我看你以后就叫个‘一窝蜂’罢!必须请杨百户来练你们几日,好歹得让大伙儿学会自保吧?”

顾大被他骂得满面羞惭,再回头看看自己原来引以为自豪的那拨人,个个站得东倒西歪的,他心里也开始觉得训练很有必要了。

李丹可没工夫磨嘴皮子,他赶开了窃笑不已的杨乙继续去招兵买马,然后叫顾大这帮人围拢过来,仔细打量这些人选。

这小子倒真有号召力,除去几个跟来凑热闹的已经找来了十七、八个人。

有原本顾大手底下的,也有西市里商户的子弟,倒都膀大腰圆的样子。

“行,至少看上去不错!”

看着李丹认可,顾大才高兴些,赶紧表功说:“我都挨个试过的,铁匠铺子里的大锤若不能举二十下一概不要!”

“嗯,再找俩就差不多了。”李丹告诉他带人回去赶紧寻些镰刀、叉、耙、链枷、斧子和锹铲这些东西,每样或带或买二十把,明天拿到城隍庙后头备用。

然后他自己往县衙来。路上不断有人和他打招呼,看来捉住湖匪的事情已经传开大家都听说了。

半路就遇到跑回来找他的宋小牛,

说刑房孙老爷非常高兴,已禀告了县尊,范县令现正急着找李三郎问话哩。

来到县衙通报后,里面立即有书办出来直接把李丹带到签押房,上首坐着范县令,县主簿林语常和孙主事(刑)、萧主事(兵)都在,李丹上前施礼:

“学生李丹见过老大人、各位大人。”他在本县有童生的身份,所以以学生自称。

“三郎快免礼!”范县令声音中带着焦急,刚要再开口,有衙役通报说昭毅将军到了。听到是赵老三的爹,李丹翻个白眼,让到门口。赵锦堂摇摇摆摆迈步而入与众人寒暄,范县令拉着他在在自己右手侧坐了。

这昭毅将军乃是世袭的三品武勋称号,乃是昭字下勇、毅、武之中的第二等。

按理范县令用不着客气地请他在尊位就坐,但现在全县武官他最大,又将有求于对方,所以也就马马虎虎。

赵锦堂坐下才看到李丹,小圆眼睛睁开了道:“咦,这可是……李三郎?”

说着询问地看向范老爷。李丹不情不愿地朝他作揖,算是行礼。

范老爷还未解释,林主簿忙替上司道:“秉老大人,那两个匪徒是李三郎带人抓到的,正要询问详情,大人便到了。”

“正好,不如我们一起听听,秉川(赵进堂的字)以为如何?”

见赵锦堂默许,范县令便让李丹将今天发现匪人,到后来卫雄等衙役赶到的情形讲了一遍。

李丹说完,众人都沉默不语,个个皱眉思索。还是林主簿看看场面,先开口说:

“如此看来,贼子确是在踏勘我县虚实。两位大人,需及早布防并定下防御之策呀!”

范县令眼珠便看向赵锦堂,见他不说话,只得先表态说:“刑曹,你今晚努力,务必要得出那两个贼子的口供来。”楼主事起身答应。

这时,又听说户房的刘主事到了,先向各位告罪,然后告诉县令今年正税的收缴结果已经出来。

范县尊点头,用手压压,让他先坐到旁边,然后开口说:

“如今周都头不在,县里仅有役丁五十、捕快二十余,防守不足呵。

情势危急,我意还是要请昭毅将军出来主持大局,我等愿从旁协助,合力共抗湖匪威胁。”

赵锦堂半闭着眼睛摇头晃脑:“个把匪徒翻墙越脊偷摸些财物而已,不至于这么大惊小怪。”

他手指向李丹:“喏,有李贤侄在,来一个捉一只,来一对捉一双呵,有甚担心?”

李丹气得咬牙,却听萧主事道:“将军大约忘了?

李三郎被任做队率还是您推荐的。他马上要带着夫子去万年哩,现在忙得脚不点地哪有功夫捉贼备盗?”

几个人都称“是呀”,赵锦堂翻翻眼皮:“这个……,那可就糟糕了。本将军只有一人,如何防得了恁多贼匪?

就算加上役丁也只有五十,连上城守御都做不到嘛!”

“这个无妨。”范县尊命主簿拿出信件来:“府君有令,各县可以自备保甲团防。所以下官将刘主事也请来,就是为商议募兵一事。”

刘主事一听身子歪了下,自己刚收上来点粮税,在手里还没捂热就要花钱了?

只听县令接着说:“我算了下,咱们是小县,但募集二、三百人还是可以做到的。”说着眼睛又看向主簿这边。

“是呵,是呵。”林主簿赶紧补充:“县尊的意思是县里募集三百人,再令各富余之家出些家丁、仆佣,凑够五百,则本县无忧矣!”

赵锦堂听他说前边半句还微微点头,后面半句却皱起眉来。

富余人家不是没有壮丁,但这些人能否聚拢,聚拢之后有几人听命这都是问题。

最难搞的恐怕不是民壮,而是这帮本该替自己主人上战场的,情不愿、意不搭的家伙。

“若是民壮,吾还能想法子指挥下,若是那帮家丁、仆佣们,我看就算了!”他把手一挥显得很不屑。

“这……,”林主簿有点为难:“五百人都让县里出,委实有些难度。

这备寇也不知道要备多久,比方半年,那就要跨到明年开春去。

乡下有没有这么多壮丁愿意来是个问题,再说,农活、生意都会耽误……。”

他看看满脸苦相的刘主事又补充了句:“五百人花费不少,按半年算,每人日费两斤,那仅仅粮食就要六十余石……。”

“而且四面城墙都要安排人,每日三班巡视,五百人之数也确实不多呵!”萧主事也说。

“哎我就说做不来么,你们还是另请高明,或者等周都头回来再说。”

赵锦堂说着作势要起身,一众官员慌忙上前拦阻、劝说。这时李丹忍不住了:“各位大人,学生说两句权作建议,不知可否?”

面面相觑了一番,林主簿点点头:“三郎有甚主张?但讲不妨!”

本县没有设县丞,主簿便是二号人物,所以他这开口,范县令立即把赵锦堂劝回椅子里,表示权且听听。

李丹道:“湖匪行踪败露,学生料他们如知道我县有备不会立即来攻。为往万年行役,学生正在募集人手,想必此时南城也在这样做。

既县里仓促不及准备,学生想可否明说这一百二十人算在团练之内,他们出则为辅兵夫役,入则为团练士卒。

有了这个说法,就可以让他们出发前这几日辛苦些,白日或在县内巡行,或演习军伍进退,夜晚便轮班上城巡查、值守,使城头维持戒备状态。

另外四门也请萧主事增加役丁守卫、严格排查,或者刑房亦可安排捕手在门内监视往来行人。

总之,做出架势来让对方心有犹疑不敢立即动手。同时县里积极募兵, 争取在学生等前往万年之前将五百人募集到数。

这样学生等离县之后,县里仍有五百守御。

待学生等带队归来,择选勇壮者补入,替换慵懒不堪之徒,余者遣散还家,则团练人数充足且精锐更胜。

至于所费银钞、粮食,可以罗列数目、用途,然后向本城父老募捐,再将捐献者姓名张榜公布,或选前百人勒石为记,或事后呈请朝廷赠予民爵表彰。

众人必定踊跃捐献,学生以为粮饷大半能够解决,老父母(指范县令)可无忧也!”

范县令听了想想,连连说好。众人也都抚掌而笑,纷纷说此计甚妙,于是当场定下。

李丹趁机要求萧主事提供刀、盾、矛枪各二十,也迅速获准,范县令又同意将城隍庙后那块空地做为演习队列之用。

李丹说本县向无固定军备,不如此次过后留下百五十之数做为防寇的常备之兵。这个建议也得到县令的采纳。

能够不动声色将演练变得名正言顺,李丹也松口气。

最满意的是赵锦堂,他不但获得了自己能临时指挥的五百团练士兵,而且粮饷问题也有了解决办法不必他操心。

当然这期间众官员如能上下其手,必然也少不得他那份。

李丹见没自己什么事了,便告退出来省得碍眼,再说他心里还惦记着新式载重马车的事。

跑到韩安家里,苏四娘告诉他人没回来,该还在陈钢家里。

李丹匆匆见了杨大意,和他密谈了一番之后,看韩安还没回来,李丹只好跑到陈家的车马行去找。

第六十二章 对垒凤栖关第五十九章 关窍在南山第五十九章 关窍在南山第一十七章 杨小乙藏书第五十八章 寄傲余今夕第三十章 李三郎立规第六十一章 瘦金刚抢亲第五十九章 关窍在南山第六十四章 双岔口溃敌第六十八章 怒砸一称金第五十八章 寄傲余今夕第十章 铁教谕受惩第五十三章 没谷淹奇兵第三十二章 青衫队出行第五十八章 寄傲余今夕第一十八章 观信惊大意第十章 铁教谕受惩第二十五章 户主是钱氏第三十章 李三郎立规第四十五章 砧锤试成色第二十七章 一窝蜂捉贼第三十一章 周都头探班第五十四章 丹哥试火铳第五十八章 寄傲余今夕第一十四章 武娘指关窍第三十三章 东去万年县第四十二章 韩守备诉苦第一十二章 大兄寻出路第二章 一跃春香楼第四十一章 盛户发财第七章 五郎议退婚第四十六章 暂避守灵岩第三十章 李三郎立规第一章 缇骑纵马蹄第六十三章 大东丘调遣第一十二章 大兄寻出路第一十一章 三奶奶相夫第六十章 夜夺来凤阁第一十二章 大兄寻出路第三章 夜探机杼巷第四十四章 司铺所遇警第五十五章 游三江分兵第五十九章 关窍在南山第二十七章 一窝蜂捉贼第六十一章 瘦金刚抢亲第二十七章 一窝蜂捉贼第三十六章 收网火神庙第三十七章 小元朗不服第二十四章 车载二十石第二十二章 夫妇救主仆第四十二章 韩守备诉苦第三十三章 东去万年县第二十八章 陈三文熬夜第八章 严旨下陈门第五十五章 游三江分兵第四十七章 陋室谈功德第三十六章 收网火神庙第二十八章 陈三文熬夜第一十一章 三奶奶相夫第四十九章 游匪中反计第三十三章 东去万年县第六十八章 怒砸一称金第五十五章 游三江分兵第二十二章 夫妇救主仆第二十八章 陈三文熬夜第四十章 飘香肉夹馍第三十六章 收网火神庙第二章 一跃春香楼第六十一章 瘦金刚抢亲第三十一章 周都头探班第三十四章 夜宿界山脚第五十二章 三钱子带路第二十六章 造反者蒋彬第二十七章 一窝蜂捉贼第四十七章 陋室谈功德第四十一章 盛户发财第五十九章 关窍在南山第五十八章 寄傲余今夕第四十一章 盛户发财第六章 宋小牛传信第一十六章 杨链枷卖马第六十章 夜夺来凤阁第二十二章 夫妇救主仆第六十一章 瘦金刚抢亲第二十四章 车载二十石第二十八章 陈三文熬夜第六十五章 兄弟双授首第一十三章 季叔拜县尊第二十九章 城隍庙整饬第三十四章 夜宿界山脚第五十四章 丹哥试火铳第三十章 李三郎立规第五十四章 丹哥试火铳第六十三章 大东丘调遣第八章 严旨下陈门第一十五章 三阄保同产第一十六章 杨链枷卖马第六十三章 大东丘调遣第三十章 李三郎立规
第六十二章 对垒凤栖关第五十九章 关窍在南山第五十九章 关窍在南山第一十七章 杨小乙藏书第五十八章 寄傲余今夕第三十章 李三郎立规第六十一章 瘦金刚抢亲第五十九章 关窍在南山第六十四章 双岔口溃敌第六十八章 怒砸一称金第五十八章 寄傲余今夕第十章 铁教谕受惩第五十三章 没谷淹奇兵第三十二章 青衫队出行第五十八章 寄傲余今夕第一十八章 观信惊大意第十章 铁教谕受惩第二十五章 户主是钱氏第三十章 李三郎立规第四十五章 砧锤试成色第二十七章 一窝蜂捉贼第三十一章 周都头探班第五十四章 丹哥试火铳第五十八章 寄傲余今夕第一十四章 武娘指关窍第三十三章 东去万年县第四十二章 韩守备诉苦第一十二章 大兄寻出路第二章 一跃春香楼第四十一章 盛户发财第七章 五郎议退婚第四十六章 暂避守灵岩第三十章 李三郎立规第一章 缇骑纵马蹄第六十三章 大东丘调遣第一十二章 大兄寻出路第一十一章 三奶奶相夫第六十章 夜夺来凤阁第一十二章 大兄寻出路第三章 夜探机杼巷第四十四章 司铺所遇警第五十五章 游三江分兵第五十九章 关窍在南山第二十七章 一窝蜂捉贼第六十一章 瘦金刚抢亲第二十七章 一窝蜂捉贼第三十六章 收网火神庙第三十七章 小元朗不服第二十四章 车载二十石第二十二章 夫妇救主仆第四十二章 韩守备诉苦第三十三章 东去万年县第二十八章 陈三文熬夜第八章 严旨下陈门第五十五章 游三江分兵第四十七章 陋室谈功德第三十六章 收网火神庙第二十八章 陈三文熬夜第一十一章 三奶奶相夫第四十九章 游匪中反计第三十三章 东去万年县第六十八章 怒砸一称金第五十五章 游三江分兵第二十二章 夫妇救主仆第二十八章 陈三文熬夜第四十章 飘香肉夹馍第三十六章 收网火神庙第二章 一跃春香楼第六十一章 瘦金刚抢亲第三十一章 周都头探班第三十四章 夜宿界山脚第五十二章 三钱子带路第二十六章 造反者蒋彬第二十七章 一窝蜂捉贼第四十七章 陋室谈功德第四十一章 盛户发财第五十九章 关窍在南山第五十八章 寄傲余今夕第四十一章 盛户发财第六章 宋小牛传信第一十六章 杨链枷卖马第六十章 夜夺来凤阁第二十二章 夫妇救主仆第六十一章 瘦金刚抢亲第二十四章 车载二十石第二十八章 陈三文熬夜第六十五章 兄弟双授首第一十三章 季叔拜县尊第二十九章 城隍庙整饬第三十四章 夜宿界山脚第五十四章 丹哥试火铳第三十章 李三郎立规第五十四章 丹哥试火铳第六十三章 大东丘调遣第八章 严旨下陈门第一十五章 三阄保同产第一十六章 杨链枷卖马第六十三章 大东丘调遣第三十章 李三郎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