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步兵战术

永清史家叛金归蒙,这是振动河朔的大事。永清县官等一众官员,当天就跑的干干净净,没有人还在这里等死。清乐社接管了县城城防,史天倪就在县衙设立了清乐军中军指挥机构。黑军仍然驻在韩侯乡。

将两个万人队,在短时间内训练成强悍军队,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些人都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不要说杀人,连字都不认识,左右不分,想短时间内成军,克敌制胜,靠传统的手段肯定是不行。史家军四面皆敌,金人不可能给他一年两年的时间练出精兵。但是史家军也经不起失败,这些刚刚从军的人巴根台对他们再了解不过,一旦初战失败,必然溃散。只有不断的胜利,才能加强他们的信心,成为一支强大军队。

好在巴根台手里现在不缺钱,他把永清和信安县库里的白银集中起来,加上史家历代积存,足有20万两。他从中都札八儿手里,采购到了大量的生牛皮,铁料和3千匹骡马。

在巴根台的建军思路里,单兵防御装备以皮甲皮胄为主,内嵌铁钉。皮甲可以在50步距离上防住轻箭,在近战之中也有相当的防护能力。百夫长以上军官都是两重皮甲,铁盔。这防御能力在这个时代已经相当于蒙军的一般轻骑兵水平,对付金军那些无甲签军步兵,那优势不可同日而语,和金军重步兵水平相当。

巴根台仔细思考过他能掌握的历代步兵阵法,尤其是宋阵,最终都放弃了。因为这些战阵多数消极防御,反击力度太差,想在广阔的河朔大平原上战胜金国重骑兵,是痴心妄想。尤其是所谓的宋太宗所创平戎万全阵,呆板,消极,怎么可能对付灵活性,冲击性更强的女真骑兵。北宋军事不振,败多胜少,和这种战法有重大关系。即无法平戎,更不能完全,名不副实。

宋朝为了控制统兵将领,皇帝临战之前都要授予大将阵图,将领必须要一丝不苟的执行。深宫里的皇帝,可能一辈子都没上过战场,他们授予的阵图,能克敌制胜才是怪事。全是拍脑门的纸上战术家。巴根台只相信进攻,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如果没有一定力度的进攻,再好的防御也终究会被突破。

但是步兵克制骑兵,确实是个大难题,他们的敌人,历史上可是强悍的骑兵部队。史家军缺少良马,不可能建立像蒙古那么强大的轻骑兵部队,还是只能在步兵战术上做文章。在巴根台看来,将步兵诸兵种合同战术发挥到极致的,是明将戚继光的鸳鸯阵。可惜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成的,敌人不可能给他这个时间。

如果不能用巧,那么用拙也未必不能破敌。最简单的战术,简化到每个士兵只有一两个动作,这样士兵才能记得住,记得牢,实战才不会因为慌乱而忘记。巴根台设想的史家军,最小的作战单位是十人队,4个大盾兵,每人两只轻标枪,一把大刀或短斧。大盾兵之后是4个长枪兵,枪长1丈8尺。最后是2个轻盾短刀兵。

标准战术是,当面对敌军密集步兵阵列时。大盾兵在前,用胸盾挡住敌军的箭矢,兵器,掩护后面的队友。随后投掷标枪,打乱敌军阵列,再用沉重短兵打乱敌阵。长枪兵随后跟上,攒刺被打乱的敌军。这与传统的长枪兵在前,短兵在后的阵列不同。

最后的轻盾短刀手有两个任务,一个是掩护队列侧后,防止敌军从战队薄弱处突袭。当前面的战友打开通路,突入敌阵的时候,短刀手砍杀那些抡不开长大武器的敌军。

当遇到敌军骑兵突击的时候。将胸盾立于战队之前,用原木支撑,长矛兵在胸盾后斜持长矛对敌。当敌骑突至4、50步距离,大盾兵投掷标枪,重创敌骑。敌骑越过长矛手,大盾兵用大刀大斧砍杀敌军人或马。轻盾短刀兵最后,警戒侧后,随时支援前两队的战友。

一般十夫长是最前的大盾兵,巴根台设立了副什长职位,是最后的两个轻盾兵之一。十夫长阵亡,副什长接替指挥。

可以把巴根台的史家军战阵,看成简化版的鸳鸯阵。十人队的班组战术,百人队的连排战术,都建立在简单易懂,相互协调配合的基础上。没有过多的复杂变阵,和机动动作。士兵们需要反复练习的,只是几个动作。军官们需要掌握的,也仅仅是几种情况下列阵的方法。

巴根台在战术上最大的创见,是重新拾起了车兵战术,就是为了加强进攻的力度,防守后的反击。车兵是中国最古老的重型兵种,曾经的贵族兵种。从殷商时代一直到战国中期,中国的战争形式,都是以车兵为核心的战术,徒兵是辅助兵种。随着马种、马具的改善,骑兵在机动性,冲击性,灵活性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大,过于笨重的车兵逐步退出了军队的主战序列,成为了纯后勤辎重运输单位。

但是在河北大平原上,地形开阔,土地坚硬,车兵仍然有用武之地。在没有有力骑兵部队的情况下,仅仅靠步兵对抗精锐骑兵是非常困难的,战车就成为了利器。

巴根台设计的史家军基本战术单位,是百人队。每战斗百人队,有偏厢车5辆,骡马10匹。偏厢车是四轮重型车辆,有厚木车棚,行军时运输粮秣辎重,炊事用具,营帐盔甲和重型装备。战时将齐胸大盾立于车厢两侧,就成为了战车。扎营时以战车环在营帐周边,形成车城防御,这比每当扎营就挖掘沟壕,筑墙为垒简单的多,有利于保存士兵的体能。

作战的时候,以战车连成一线为前列,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术堡垒,步兵在车阵之后形成一线阵列。长枪兵在车后,盾牌兵在长枪兵左右,即可以投掷标枪杀伤中距离敌军,又可以在近距离掩护长枪兵突刺敌人。当然也可以列成标准千人队战阵,随战车突击而前进,这要看指挥官临敌决断。

当敌众我寡,形成防御的时候,以偏箱车形成圆阵,百人战队在车后,伺机刺杀进攻的敌军。当进攻的时候,迅速套马,长枪兵和刀盾兵上车,迅猛突击敌步阵或骑阵。当数十数百重型战车在大平原上突击的时候,其冲击力是难以阻挡的。这,才是史家军真正的杀手锏,待敌攻击乏力,攻坚不下,突然车兵突击。

笨重的重型战车虽然威力巨大,但是对维护保养,对道路桥梁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所以,巴根台在每个千人队设立了一百队,是专业的工兵部队,负责土木作业,维修保养车辆,修路搭桥,制造攻城器械。一个千人队还有一个专业的辎重百人队,也是同样形制的偏厢车,装备60辆,120匹马。

由于训练弓箭手过于困难,巴根台在每个千人队的辎重队里,专门有20辆车是连弩车,每弩车一次发射12只弩箭,提供远程火力支援。一个千人队,可以算作一个能独立作战的战略单位,由8个战斗百人队,一个辎重百人队,和一个工兵百人队组成。

难题其实还是马匹,清乐军从民间搜集到1000多匹骡马,再加上中都采购的3000匹,全军辎重基本上可以做到驮马化运输,这样部队的机动能力就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能充作骑兵用马的战马太少,巴根台费劲千辛万苦才组建了一个200人的骑兵部队,用于战场侦察,传令等。

尽管各种困难很多,但是也并非没有优势。比如史家和乡邻很多青年都识字,几十年来,史家延聘了很多武人文士,教育本家和乡邻的子弟。所以很多清乐社青年,都有一定的武艺和文化基础,这些人就是天然的军官材料。

巴根台首先把这些人操练好,很快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军官团队,然后由这些人去操练他们的部下,这对于成军的速度就快了很多。

永清和信安,在河朔腹心,手工业自古发达,各种手艺匠人众多,易于招募。所以军队的各种装备,打造的也非常迅速。反正他们手里有钱,自然有人投效。巴根台命史秉直幼子史天泽,把这些人组织起来,集中管理,统一发放钱粮,效率很是不错。整个韩侯乡,已经开辟成了一个大工场,为2万大军提供后勤装备。巴根台从石盘口特种兵训练基地调来大批工匠,为这些工匠提供技术支持。

巴根台惊奇的发现,史天泽虽然年幼,可是聪慧异常,发挥了很大作用,经常提出中肯的意见,巴根台很是喜爱和倚重。

巴根台负责全军2个万人队的训练,他的助手就是努桑哈分队的特种兵。这些人都是战术专家,巴根台一说他们就懂得了他的意图,领会了他的战术精髓,并且能很好的体现在训练场上。他们还有一定的军事工程基础,对工兵部队和辎重部队的建设轻车熟路。

史家并非酸丁腐儒,日常也教授子弟兵法,多少都有一些军事素质,很多人军事素养还很强。但是和巴根台专业军校,和百战余生中学到的东西,那可是差的太远。巴根台给他们打开了一扇军事领域的大门,让他们大开眼界,所有的人都对这蒙古少年钦佩不已,他在军中的威望无人可及。

但是巴根台不会像愚蠢的宋朝皇帝一样,什么都要按着自己的办,不能有一丝差异。他对军官的训练方法是,首先讲明白这样做的意义,再通过战例反复讲解,让军官充分的理解这样训练的原因。在充分理解战术的基础上,军官们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鼓励在训练和作战中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对这些有文化,有知识,有武艺,有操守的军官,巴根台充分的信任。他知道,在另一个时空,史家本来就是蒙元著名的将门,将星如云。出了一王一相一尚书二十一侯,三十三将帅五十二高官,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们之中有很多人有杰出的军事天赋,他要做的,只不过是指点他们一条捷径,剩下的他们自己完全可以领悟,并且更胜一筹。

不管再繁忙,巴根台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问候贺老夫人和史家长辈,陪着聊一会儿天。对于老夫人,巴根台由衷的尊敬和钦佩,贺老夫人对这个强悍少年也越来越喜爱。巴根台和史家越来越情义深厚,在遥远的中原,巴根台仿佛有了家的温暖。

在永清争分夺秒,忙的不可开交之时,巴根台并没有忽视其他方面的工作。他派特伦敖都和吉日格勒个特战小队,护送史天安回到石盘口基地,并且着手选拔第二批学员。巴根台命令特伦敖都负责第二批学员的训练和教学,对特伦敖都的能力和忠诚,他百分百的信任。

对于南面运河沿线的粮仓,码头,官府,军队,经济,民情,特种兵们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侦察。对关键目标都进行了测绘作业,制成精度很高的专业军用地图,为今后的行动提供依据。现在中都金军不敢妄动,上游的益津刘贵暗中已经和巴根台达成默契,下游的直沽寨兵微将寡,不足为虑。真正的威胁,还是南面大名统军司。

永清与中都已经建立了稳定的联络渠道,札八儿不断把情报和军火、资财送到永清。大名军队的一举一动都在巴根台的掌握之中,随着史家军训练有条不紊的展开,他终于要对金军动手了。

第四章 魂归草原第二十一章 权臣生活第三十五章 首战梁赞第五章 山东益都第七十二章 制帅许国第五十一章 新的开始第七十二章 制帅许国第二十八章 大雨之夜第十六章 荒谬婚姻第五章 山东益都第三十三章 基地岁月第三十八章 混乱局势第九十九章 孤胆英雄第三十三章 基地岁月第二十八章 黑海霸王第三十六章 可汗之怒第四十章 军事独裁第六十二章 淮西休整第三十二章 大势已去第七十章 海军决胜第三章 虎视中欧第九十七章 悬崖边缘第十六章 荒谬婚姻第五十二章 一场对话第十七章 断肠之毒第八十七章 天火焚城第二十九章 科技力量第九十七章 地毯轰炸第九十二章 艰难和平第八十五章 斡尔朵城第十章 屠城危机第二章 店无好店第二十四章 铁血抚州第七十一章 谍海无涯第十四章 朋友无价第四十章 一代天骄第八十四章 狼王远去第十一章 逼敌速战第三十一章 黑海谈判第十一章 战略基地第七十九章 重归蒙古第二十九章 内忧外患第六十九章 形势突变第六十章 意外叛乱第五十二章 一份大礼第九十八章 违令刺杀第八十四章 端平入洛第五十五章 蒙古主导第五章 亚洲尽头第三十五章 首战梁赞第二十一章 盛世隐忧第八十一章 现代军队第八十四章 奋勇攻城第七十一章 回师草原第八十四章 端平入洛第四十九章 攻克凤翔第十七章 钦察攻略第六十七章 一个弩兵第三十九章 重建益都第六十四章 绝不妥协第四十四章 整顿匪军第六十六章 无处可逃第三章 战术飞艇第十二章 伏尔加河第二十七章 阵斩大将第五十七章 边打边谈第六十九章 形势突变第十章 柳暗花明第二十六章 庙算多胜第九十四章 合法君主第六十六章 暗中较量第二十章 强大益都第八十三章 灭金之后第三十二章 半岛联盟第二十章 强大益都第八十九章 归家路长第四十二章 深入敌后第四十三章 卫州会战第五十二章 奇尔克伊第七十四章 农耕为本第七十三章 南线集群第四十四章 林中激战第五十二章 一场对话第七十二章 狙杀计划第九十三章 瓮中捉鳖第七十七章 征途无限第九十八章 独闯龙潭第一百章 死里逃生第十七章 断肠之毒第三十二章 威服群雄第七十二章 蒲察柳眉第八十二章 一二一三第十章 各怀心思第六十六章 石滩偶遇第三十六章 顽强防御第七十二章 狙杀计划第三十八章 惨烈大捷第三十三章 沟通河海第十七章 断肠之毒第八十八章 谈判专家
第四章 魂归草原第二十一章 权臣生活第三十五章 首战梁赞第五章 山东益都第七十二章 制帅许国第五十一章 新的开始第七十二章 制帅许国第二十八章 大雨之夜第十六章 荒谬婚姻第五章 山东益都第三十三章 基地岁月第三十八章 混乱局势第九十九章 孤胆英雄第三十三章 基地岁月第二十八章 黑海霸王第三十六章 可汗之怒第四十章 军事独裁第六十二章 淮西休整第三十二章 大势已去第七十章 海军决胜第三章 虎视中欧第九十七章 悬崖边缘第十六章 荒谬婚姻第五十二章 一场对话第十七章 断肠之毒第八十七章 天火焚城第二十九章 科技力量第九十七章 地毯轰炸第九十二章 艰难和平第八十五章 斡尔朵城第十章 屠城危机第二章 店无好店第二十四章 铁血抚州第七十一章 谍海无涯第十四章 朋友无价第四十章 一代天骄第八十四章 狼王远去第十一章 逼敌速战第三十一章 黑海谈判第十一章 战略基地第七十九章 重归蒙古第二十九章 内忧外患第六十九章 形势突变第六十章 意外叛乱第五十二章 一份大礼第九十八章 违令刺杀第八十四章 端平入洛第五十五章 蒙古主导第五章 亚洲尽头第三十五章 首战梁赞第二十一章 盛世隐忧第八十一章 现代军队第八十四章 奋勇攻城第七十一章 回师草原第八十四章 端平入洛第四十九章 攻克凤翔第十七章 钦察攻略第六十七章 一个弩兵第三十九章 重建益都第六十四章 绝不妥协第四十四章 整顿匪军第六十六章 无处可逃第三章 战术飞艇第十二章 伏尔加河第二十七章 阵斩大将第五十七章 边打边谈第六十九章 形势突变第十章 柳暗花明第二十六章 庙算多胜第九十四章 合法君主第六十六章 暗中较量第二十章 强大益都第八十三章 灭金之后第三十二章 半岛联盟第二十章 强大益都第八十九章 归家路长第四十二章 深入敌后第四十三章 卫州会战第五十二章 奇尔克伊第七十四章 农耕为本第七十三章 南线集群第四十四章 林中激战第五十二章 一场对话第七十二章 狙杀计划第九十三章 瓮中捉鳖第七十七章 征途无限第九十八章 独闯龙潭第一百章 死里逃生第十七章 断肠之毒第三十二章 威服群雄第七十二章 蒲察柳眉第八十二章 一二一三第十章 各怀心思第六十六章 石滩偶遇第三十六章 顽强防御第七十二章 狙杀计划第三十八章 惨烈大捷第三十三章 沟通河海第十七章 断肠之毒第八十八章 谈判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