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急报入京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一匹来自剑南边关的快马,一封千里加急的战报,惊破了李瑁在长安的安稳岁月,也给了他等待许久的机会。

这一日,李瑁正如往常一样,陪着杨玉环在承香殿中闲坐。

当年李隆基诏杨玉环入宫本就是受了李琦的蛊惑,而如今李隆基的心思已经被杨玉瑶全部拴在了身上,李隆基自然也就没了当年的想法,李瑁也敢带着杨玉环进宫了。

承香殿的内室中,茶香袅袅。

贵妃杨玉瑶正手握着一颗鸡蛋大小的淡金色东珠来回把玩,显然是喜爱已极。

“小妹平时在王府中也收过不少东珠,许多颜色大小的都曾见过,但三姐手中的这颗东珠却是与众不同,无论是颜色还是大小俱是万里挑一。”杨玉环看着杨玉瑶手中的东珠,不由赞道。

近两年,寿王府名下的所有田庄店铺虽然仍旧由武云娘打点,但寿王府中的内库已经交到了杨玉环的手中,杨玉环见的珍宝多了,这些见识还是有的。

杨玉瑶听着杨玉环的夸赞,脸上也隐约露出得意的神色,寿王妃虽也尊贵,但比起她这个贵妃娘娘还是多有不如。

李瑁也看着杨玉瑶手中的淡金色东珠,心里却想到了别的东西。

“东珠盛产于辽东粟末水,质地圆润,色泽晶莹,乃渤海靺鞨部独有,关中鲜少能遇。可如今既非四夷朝贡的日子,又非辽商南下的时节,三姐手中的这枚东珠又从何而来?”李瑁剑眉微促,若有所思地问道。

杨玉瑶神秘地笑了笑,回道:“妹夫不妨猜猜看。”

李瑁淡淡道:“在这个时候能得到这等上品东珠的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毗邻辽东的河北,河北军镇不过有二,范阳节度使王斛斯性格迂腐,断不会主动结交内廷。如此看来就只能是新晋平卢节度使的安禄山了。三姐,不知我猜的可对?”

李瑁说完后,杨玉环也期待地看向杨玉瑶,她很想知道爱郎猜的对不对。

“啪啪啪。”

杨玉瑶轻轻抚了抚掌,赞道:“妹夫见识果然了得,这东珠的确是安禄山重金从渤海购得,然后遣人送来的。这安禄山虽是胡人,倒也颇识礼数,也不枉春宴上对他的提拔了。”

杨玉环见爱郎猜中,不由乐了起来,但李瑁心里却越发忧心。

杨玉瑶居然说安禄山识礼数?李瑁心里默默的感叹了一声。

安禄山模样憨厚,又善于伪装,普天之下不知有多少人被他欺瞒了过去,就连精明如李林甫,都未能及时察觉他的反心。

李瑁对安禄山始终有着防范之心,于是劝道:“安禄山其人,貌似敦厚忠实,忠君爱国,实则狼子野心,胆大包天。安禄山所图不小,三姐可千万别被他的外表所蒙蔽了。”

不过杨玉瑶哪里能听的进李瑁的劝告,她的心里现在只有皇后之位。

安禄山贵为一镇节度,乃地方大员,对她立后的助力不可小觑,杨玉瑶岂会因为李瑁的几句话就对安禄山故意疏远。

杨玉瑶眼神揶揄地看了眼李瑁,掩嘴一笑。

若论胆大包天,目无君上谁能比得上他李瑁?他敢在皇宫之中与贵妃暗合,光是这一点安禄山就远远及不上。

杨玉瑶只当李瑁是在吃她的醋,生怕自己会因为安禄山的缘故疏远了他。

于是杨玉瑶不以为意的笑了笑道:“安禄山只是外人,我和妹妹,妹夫才是一家人,其中亲疏我自然分的清楚,妹夫就不必再说了。”

杨玉环知道杨玉瑶固执的性子,杨玉瑶一旦认定的事情就不会轻易变更。

杨玉环不愿看爱郎和三姐闹出矛盾,便连忙劝道:“今日是家人小聚,提那些外人做什么。”

说着,踢了踢李瑁的腿,示意他不要再说了。

李瑁见杨玉瑶听不进自己的话,也懒得自讨没趣,点了点头,聊起了别的事情。

三人又聊了一会,忽然一个在皇帝身边伺候的小太监快步走到了门口。

“奴婢拜见贵妃娘娘,寿王殿下,寿王妃。”

“平身吧,匆匆忙忙地所为何事?”杨玉瑶抬了抬手,问道。

“启禀娘娘,奴婢是奉皇上之命,传寿王去紫宸殿议事。”小太监恭敬地回道。

“父皇除了本王外,还请传了谁?”李瑁问道。

小太监如实回道:“除了殿下,皇上还传了几位宰相,六部堂官,和各院寺的要员。”

听了小太监的回答,李瑁心里升起了一丝狐疑:他虽是亲王,但挂的却是剑南节度使一职,为何会传他和诸位朝中要员一同议事?

莫非?

李瑁心里想着,心跳忽然快了一拍。

李隆基突然招他议事,难道是剑南出事了?

李瑁连忙问道:“你可知父皇传召所为何事?”

小太监想了想,回道:“奴婢也不知何事,只知道剑南来了一封八百里加急的急报,皇上便下了旨意。”

李瑁的心中顿时明朗,如此看来,必然是剑南的战报了。

想到这里,李瑁的内心一下子激动了起来。

三年了,他等了整整三年了,李泌口中破局的机会终于来了。

各部院的办公府衙都在大明宫宫南面,距离紫宸殿较近,等李瑁赶到紫宸殿时朝中大臣已经聚地差不多了。

太子李亨,右相李林甫,庆王李琮,兵部尚书陈希烈,户部尚书李尚隐......朝中一众要员俱都在列。

李隆基清癯威严的脸上怒气浮现,面色铁青,扬了扬手中的边报,开门见山地说道:“剑南急报,吐蕃狼子野心,遣大将莽布支统兵二十万叩边,先锋乞力部两万兵马已至松州城下,众卿以为该当如何?”

近年来,大唐兵锋威服四海,边关已承安数年。吐蕃入侵的消息如平地惊雷,瞬间挑起了所有人怒火。

“吐蕃贼寇狼子野心,竟敢擅动刀兵。”

“区区蛮夷胆敢冒犯天国,请陛下下诏剿之。”

“吐蕃贼人自取死路,当杀之灭之。”

听到这个消息,朝中众臣们纷纷出言,原本安静的大殿顿时喧哗了起来。

众人中有愤怒的,有不屑的,有请命的,也有进谏的,众说纷纭,但无论大家怎么吵闹,核心的思想只有一个。

那就是,战!

自太宗李世民北伐突厥以来,大唐何曾向任何异族低过头?突厥如是,薛延陀如是,高丽如是,他吐蕃也绝不能例外。

泱泱大唐的尊严与骄傲其实区区一个吐蕃所能挑衅和践踏的?

大唐乃天下正中,国力昌盛,拥兵百万,岂会允许一只蚍蜉妄图撼动自己?

这一刻,无论他们平日里政见如何不同,党派如何不同,利益如何不同,他们的想法都是相同的。

吐蕃蛮夷,杀之便是!

备注:

1.粟末水:松花江的古称,因为靺鞨粟末部在此驻扎故而得名。

第二十二章 八姐乔迁第九章 剑舞第七章 阌乡城第六章 卢婠婠第四十五章 林招隐第十三章 安禄山加官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将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章 胡儿第二十四章 吐蕃来使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六章 凤栖梧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六章 城防之争第十二章 危机第二十八章 全据中原第十二章 危机第八章 提点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九章 论战第四十五章 林招隐第三十八章 小园梅精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章 临朝大封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声第二十六章 安思顺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四十四章 监军第四十七章 清儿产子第四十五章 安庆绪第十八章 玉环吃醋第二十七章 退戎书第三十四章 南归在即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八章 锁拿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三十四章 永王溃败第四十六章 蛊惑第二十五章 决战第二十二章 南诏女王第十六章 定策第二十六章 诗仙太白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三十一章 强取奴契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五章 离间第十章 胡儿第二十六章 安思顺第八章 起兵第三十二章 宴无好宴第二十五章 决战第二十一章 邯郸郭鸿第三章 国事家事第七章 试探第二章 贵妃产子第八章 瑛娘第十四章 危局第九章 春猎第三十一章 强取奴契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四章 美人玉环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阳第三十四章 永王溃败第一章 劝进第二章 酒入愁肠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四章 谣言四起第十五章 退封第六章 南诏入京第六章 南诏入京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会第十八章 玉环吃醋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六十章 香花献策第十章 韦清儿第七章 所谓妙人第十一章 盘算第四十八章 芙蓉园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一章 冷箭第四章 密信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四十三章 破关第三十七章 玉环产子第八章 提点第五十四章 浪穹诏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三十八章 小园梅精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一章 明月楼高休独倚第二十二章 嘱咐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四章 斩首第四十五章 安庆绪第二十六章 诗仙太白
第二十二章 八姐乔迁第九章 剑舞第七章 阌乡城第六章 卢婠婠第四十五章 林招隐第十三章 安禄山加官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将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章 胡儿第二十四章 吐蕃来使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六章 凤栖梧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六章 城防之争第十二章 危机第二十八章 全据中原第十二章 危机第八章 提点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九章 论战第四十五章 林招隐第三十八章 小园梅精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章 临朝大封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声第二十六章 安思顺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四十四章 监军第四十七章 清儿产子第四十五章 安庆绪第十八章 玉环吃醋第二十七章 退戎书第三十四章 南归在即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八章 锁拿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三十四章 永王溃败第四十六章 蛊惑第二十五章 决战第二十二章 南诏女王第十六章 定策第二十六章 诗仙太白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三十一章 强取奴契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五章 离间第十章 胡儿第二十六章 安思顺第八章 起兵第三十二章 宴无好宴第二十五章 决战第二十一章 邯郸郭鸿第三章 国事家事第七章 试探第二章 贵妃产子第八章 瑛娘第十四章 危局第九章 春猎第三十一章 强取奴契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四章 美人玉环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阳第三十四章 永王溃败第一章 劝进第二章 酒入愁肠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四章 谣言四起第十五章 退封第六章 南诏入京第六章 南诏入京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会第十八章 玉环吃醋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六十章 香花献策第十章 韦清儿第七章 所谓妙人第十一章 盘算第四十八章 芙蓉园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十一章 冷箭第四章 密信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四十三章 破关第三十七章 玉环产子第八章 提点第五十四章 浪穹诏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三十八章 小园梅精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一章 明月楼高休独倚第二十二章 嘱咐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四章 斩首第四十五章 安庆绪第二十六章 诗仙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