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新德里风云

因为拉斯普京之死,俄国国内的势力平衡被打破,局势骤然变化了起来。

只可惜,底下虽然是暗流涌动,但沙皇却没有立刻发现他的统治基础已被动摇,他始终傲慢的认为,中国人的武力或许比前清时期有所发展,但到底远不是俄国的对手。

之所以能在远东跟中亚击败俄军,也不过是占了战略上的优势。是的,如果不是俄国从远东跟中亚抽调了太多的兵力,导致两地兵防空虚。后来他又瞎眼的信任了普拉托夫那个无能的废物,这才葬送了远东集团军。

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尼古拉二世一边向英法两国求援,一边半软半硬的向英国表示,倘若远东地区有失,一亿多俄国国民都将失去对他跟沙皇政府的信任。为了保住远东跟中亚的不失,他可以接受放弃部分的俄国与前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是拒绝大面积的将他们父子几代从中国身上掠夺的领土完全交还。

同时,在突厥斯坦地区,沙皇尼古拉二世也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强硬态度,他拒绝向中国人做出更多的让步。并向英国一再重申,中亚地区是俄国人的传统势力范围,中国人必须从中亚撤走所有兵力,否则,他将下令俄军从东线抽调更多的兵力,以报复中国。

他向伦敦拨发了电报,亲自跟英王以及劳合乔治谈判,拒绝将谈判地点安排在中国,理由是中国仅仅只是借着北极熊腾不出手的功夫在远东跟中亚赢了几场小仗罢了,俄国不承认中国的胜利。而谈判地点选择在中国,这令尼古拉二世感觉十分耻辱,他在电报中愤怒的称“我简直无法忍受,所有人都在说,喂你们看,伟大的俄罗斯输给了那群黄皮猴子,他们不得不在黄皮猴子的国家里,接受屈辱的投降跟谈判!”

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劳合乔治也处于打击中国,维持英国在远东霸权的目的,同意了俄国人的要求,向亚瑟?贝尔福转达了英国人的要求,并希望他说服中国,将谈判地点改在英国的印度殖民地新德里。

得到了英国人的保证之后,尼古拉二世顿时底气十足。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天来临了,尽管中俄两国宣布停止前线的动作后,中国依旧没有撤兵,但尼古拉二世很自信,中国人不可能在西伯利亚会降到零下三四十多的温度下继续向俄国发动进攻,因为他们的补给线已经绵延数千里,几乎与俄国相仿了。

正是这种认知,他一边缓慢的将过去两个月里从东线挤出了五个新兵师停在了鄂木斯克等待补给跟武器,一边向已经抵达中亚的使团下达了命令。

在他的暗示下,11月7日,俄国使团于中亚改道,拒绝中国的邀请从新疆沿正在建设中的兰新铁路进入中国,该走阿富汗直接前往印度。结果,反而令俄国错失了最后一次对中国实力的评估。

俄国使团的变化很快令中国高层察觉到了俄国态度的变化,而这时候,一直忙于跟美国国务卿兰辛‘联络感情’的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也好像突然想起了中国一般,代表英国及俄国向中国递交照会,要求将谈判地点改在印度新德里。

李汉第一时间给予了坚决回绝,他拒绝了英国人的提议,同时也拒接将谈判地点更改在新德里。他向英国人一再表示,中国作为战争的被害者,中俄战争实际上是俄国人在妄图分裂、中国之外蒙古,而中国被迫出兵击败俄国入侵者的正义战争。既然战争是正义的,而中国又是这一场战争的胜利者。那凭什么谈判在选定了天津之后,又该更改地方。

对此,英国人的回答是,之前将地点选择在天津虽然是俄国人的意思,但库朋斯齐只是前任驻华公使,并不是俄国谈判团的成员,不能代表俄国国内的意思。所以,他之前跟中国人进行的接触,只能看作是两国为正式和谈进行的默契接触,当不得正式。

李汉随即以‘既然之前的一切决定当不得真,那中俄两国签订的停战协议也当不得真,两国依旧处于战争状态’。他这自然是半真半假的威胁,偏偏英国人就算是知道他这是威胁,也不敢去试试中国敢不敢重新恢复前线的战争状态。

僵持维持了几天,最终11日得到国内的回复后,贝尔福承诺将英国之前承诺归还中国的威海卫军港交还中国,这才让中国的态度软下来,同意更改谈判地点。

不过虽然同意了更改谈判地点,但李汉依旧拒绝将谈判地点选择印度。他态度十分明确,英俄两国都是协约国成员国,将谈判地点设在英国殖民地,于俄国十分有利,但对于中国却十分不利。他向英国要求将谈判地点设在菲律宾马尼拉,并为此特别约见了美国国务卿兰辛。

兰辛起初是十分赞同的,但不知道英国人给予了他什么承诺,总之,在一天之后,兰辛突然改了口,委婉劝说李汉,甚至用上了南洋地区当前局势比较混乱的借口,希望他能接受在印度新德里的谈判。

李汉这要求纯粹是在拖延时间,在贝尔福暗保证到1917年4月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五年任期满后,英国将总税务司的控制权完整交还中国后,李汉总算是点了头,同意将谈判地点改在印度新德里。

不过,这一番纠缠。中国也成功的拖延了更多的时间,结果当李汉敲定了中方将派遣以外交部总长陆征祥为首的代表团,前往印度新德里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11月的下旬。

之所以派出外交总长为代表,主要还是因为俄国派出的代表团团长赫然是伊万?戈列梅金,俄国的现任内政大臣,在五个月之前,他还是俄国的大臣会议主席。

因为拉斯普京之死,俄国国内的势力平衡被打破,局势骤然变化了起来。

只可惜,底下虽然是暗流涌动,但沙皇却没有立刻发现他的统治基础已被动摇,他始终傲慢的认为,中国人的武力或许比前清时期有所发展,但到底远不是俄国的对手。

之所以能在远东跟中亚击败俄军,也不过是占了战略上的优势。是的,如果不是俄国从远东跟中亚抽调了太多的兵力,导致两地兵防空虚。后来他又瞎眼的信任了普拉托夫那个无能的废物,这才葬送了远东集团军。

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尼古拉二世一边向英法两国求援,一边半软半硬的向英国表示,倘若远东地区有失,一亿多俄国国民都将失去对他跟沙皇政府的信任。为了保住远东跟中亚的不失,他可以接受放弃部分的俄国与前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是拒绝大面积的将他们父子几代从中国身上掠夺的领土完全交还。

同时,在突厥斯坦地区,沙皇尼古拉二世也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强硬态度,他拒绝向中国人做出更多的让步。并向英国一再重申,中亚地区是俄国人的传统势力范围,中国人必须从中亚撤走所有兵力,否则,他将下令俄军从东线抽调更多的兵力,以报复中国。

他向伦敦拨发了电报,亲自跟英王以及劳合乔治谈判,拒绝将谈判地点安排在中国,理由是中国仅仅只是借着北极熊腾不出手的功夫在远东跟中亚赢了几场小仗罢了,俄国不承认中国的胜利。而谈判地点选择在中国,这令尼古拉二世感觉十分耻辱,他在电报中愤怒的称“我简直无法忍受,所有人都在说,喂你们看,伟大的俄罗斯输给了那群黄皮猴子,他们不得不在黄皮猴子的国家里,接受屈辱的投降跟谈判!”

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劳合乔治也处于打击中国,维持英国在远东霸权的目的,同意了俄国人的要求,向亚瑟?贝尔福转达了英国人的要求,并希望他说服中国,将谈判地点改在英国的印度殖民地新德里。

¸тt kΛn ¸C〇

得到了英国人的保证之后,尼古拉二世顿时底气十足。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天来临了,尽管中俄两国宣布停止前线的动作后,中国依旧没有撤兵,但尼古拉二世很自信,中国人不可能在西伯利亚会降到零下三四十多的温度下继续向俄国发动进攻,因为他们的补给线已经绵延数千里,几乎与俄国相仿了。

正是这种认知,他一边缓慢的将过去两个月里从东线挤出了五个新兵师停在了鄂木斯克等待补给跟武器,一边向已经抵达中亚的使团下达了命令。

在他的暗示下,11月7日,俄国使团于中亚改道,拒绝中国的邀请从新疆沿正在建设中的兰新铁路进入中国,该走阿富汗直接前往印度。结果,反而令俄国错失了最后一次对中国实力的评估。

俄国使团的变化很快令中国高层察觉到了俄国态度的变化,而这时候,一直忙于跟美国国务卿兰辛‘联络感情’的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也好像突然想起了中国一般,代表英国及俄国向中国递交照会,要求将谈判地点改在印度新德里。

李汉第一时间给予了坚决回绝,他拒绝了英国人的提议,同时也拒接将谈判地点更改在新德里。他向英国人一再表示,中国作为战争的被害者,中俄战争实际上是俄国人在妄图分裂、中国之外蒙古,而中国被迫出兵击败俄国入侵者的正义战争。既然战争是正义的,而中国又是这一场战争的胜利者。那凭什么谈判在选定了天津之后,又该更改地方。

对此,英国人的回答是,之前将地点选择在天津虽然是俄国人的意思,但库朋斯齐只是前任驻华公使,并不是俄国谈判团的成员,不能代表俄国国内的意思。所以,他之前跟中国人进行的接触,只能看作是两国为正式和谈进行的默契接触,当不得正式。

李汉随即以‘既然之前的一切决定当不得真,那中俄两国签订的停战协议也当不得真,两国依旧处于战争状态’。他这自然是半真半假的威胁,偏偏英国人就算是知道他这是威胁,也不敢去试试中国敢不敢重新恢复前线的战争状态。

僵持维持了几天,最终11日得到国内的回复后,贝尔福承诺将英国之前承诺归还中国的威海卫军港交还中国,这才让中国的态度软下来,同意更改谈判地点。

不过虽然同意了更改谈判地点,但李汉依旧拒绝将谈判地点选择印度。他态度十分明确,英俄两国都是协约国成员国,将谈判地点设在英国殖民地,于俄国十分有利,但对于中国却十分不利。他向英国要求将谈判地点设在菲律宾马尼拉,并为此特别约见了美国国务卿兰辛。

兰辛起初是十分赞同的,但不知道英国人给予了他什么承诺,总之,在一天之后,兰辛突然改了口,委婉劝说李汉,甚至用上了南洋地区当前局势比较混乱的借口,希望他能接受在印度新德里的谈判。

李汉这要求纯粹是在拖延时间,在贝尔福暗保证到1917年4月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五年任期满后,英国将总税务司的控制权完整交还中国后,李汉总算是点了头,同意将谈判地点改在印度新德里。

不过,这一番纠缠。中国也成功的拖延了更多的时间,结果当李汉敲定了中方将派遣以外交部总长陆征祥为首的代表团,前往印度新德里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11月的下旬。

之所以派出外交总长为代表,主要还是因为俄国派出的代表团团长赫然是伊万?戈列梅金,俄国的现任内政大臣,在五个月之前,他还是俄国的大臣会议主席。

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劳合乔治也处于打击中国,维持英国在远东霸权的目的,同意了俄国人的要求,向亚瑟?贝尔福转达了英国人的要求,并希望他说服中国,将谈判地点改在英国的印度殖民地新德里。

得到了英国人的保证之后,尼古拉二世顿时底气十足。西伯利亚地区的冬天来临了,尽管中俄两国宣布停止前线的动作后,中国依旧没有撤兵,但尼古拉二世很自信,中国人不可能在西伯利亚会降到零下三四十多的温度下继续向俄国发动进攻,因为他们的补给线已经绵延数千里,几乎与俄国相仿了。

正是这种认知,他一边缓慢的将过去两个月里从东线挤出了五个新兵师停在了鄂木斯克等待补给跟武器,一边向已经抵达中亚的使团下达了命令。

在他的暗示下,11月7日,俄国使团于中亚改道,拒绝中国的邀请从新疆沿正在建设中的兰新铁路进入中国,该走阿富汗直接前往印度。结果,反而令俄国错失了最后一次对中国实力的评估。

俄国使团的变化很快令中国高层察觉到了俄国态度的变化,而这时候,一直忙于跟美国国务卿兰辛‘联络感情’的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也好像突然想起了中国一般,代表英国及俄国向中国递交照会,要求将谈判地点改在印度新德里。

李汉第一时间给予了坚决回绝,他拒绝了英国人的提议,同时也拒接将谈判地点更改在新德里。他向英国人一再表示,中国作为战争的被害者,中俄战争实际上是俄国人在妄图分裂、中国之外蒙古,而中国被迫出兵击败俄国入侵者的正义战争。既然战争是正义的,而中国又是这一场战争的胜利者。那凭什么谈判在选定了天津之后,又该更改地方。

对此,英国人的回答是,之前将地点选择在天津虽然是俄国人的意思,但库朋斯齐只是前任驻华公使,并不是俄国谈判团的成员,不能代表俄国国内的意思。所以,他之前跟中国人进行的接触,只能看作是两国为正式和谈进行的默契接触,当不得正式。

李汉随即以‘既然之前的一切决定当不得真,那中俄两国签订的停战协议也当不得真,两国依旧处于战争状态’。他这自然是半真半假的威胁,偏偏英国人就算是知道他这是威胁,也不敢去试试中国敢不敢重新恢复前线的战争状态。

僵持维持了几天,最终11日得到国内的回复后,贝尔福承诺将英国之前承诺归还中国的威海卫军港交还中国,这才让中国的态度软下来,同意更改谈判地点。

不过虽然同意了更改谈判地点,但李汉依旧拒绝将谈判地点选择印度。他态度十分明确,英俄两国都是协约国成员国,将谈判地点设在英国殖民地,于俄国十分有利,但对于中国却十分不利。他向英国要求将谈判地点设在菲律宾马尼拉,并为此特别约见了美国国务卿兰辛。

兰辛起初是十分赞同的,但不知道英国人给予了他什么承诺,总之,在一天之后,兰辛突然改了口,委婉劝说李汉,甚至用上了南洋地区当前局势比较混乱的借口,希望他能接受在印度新德里的谈判。

李汉这要求纯粹是在拖延时间,在贝尔福暗保证到1917年4月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五年任期满后,英国将总税务司的控制权完整交还中国后,李汉总算是点了头,同意将谈判地点改在印度新德里。

不过,这一番纠缠。中国也成功的拖延了更多的时间,结果当李汉敲定了中方将派遣以外交部总长陆征祥为首的代表团,前往印度新德里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11月的下旬。

之所以派出外交总长为代表,主要还是因为俄国派出的代表团团长赫然是伊万?戈列梅金,俄国的现任内政大臣,在五个月之前,他还是俄国的大臣会议主席。

第529章 和谈(三)第284章 血战光化第314章 整顿与联合盐业(中)第520章 东交民巷的炮声第344章 阴谋与导演第346章 联合盐业成立与北使碰面第682章 风雨欲来第311章 接管宜昌第402章 吞并甘肃(五)第156章 鹜蚌相争、渔翁得利(2)第159章 鹜蚌相争、渔翁得利(5)第438章 大战起第474章 和谈第312章 资州军变第309章 战重庆(下)第388章 来与去第611章 一年第88章 应城风云(1)第583章 青岛之战(6)第621章 日本第394章 巡检第59章 恩威并重(下)第543章 神秘来客第710章 不宣而战2第76章 紫禁城内(下)第268章 滦州兵谏第174章 三人同行(中)第471章 现代管理跟一三式步枪第598章 末日临头第715章 不宣而战7第403章 吞并甘肃(六)第四百六十八章第728章 辽东恶战3第115章 扫平内患(1)第154章 恶战一家岭(6)第399章 吞并甘肃(二)第484章 远东准盟友(中)第341章 天下第484章 远东准盟友(中)第237章 逃第207章 给我两个月的时间第699章 矛盾激化6第614章 外蒙危机第51章 恶战督署(下)第53章 伏击瑞澄第494章 尔虞我诈第5章 招待第三百七十八章第450章 大战(七)第147章 买卖(上)第393章 共和党党魁第439章 出兵湖南第235章 战起(4)第134章 肮脏的政治(中)第575章 妥协与应战第596章 反攻第241章 局变(1)第740章 抉择下第268章 滦州兵谏第五百九十五章第312章 资州军变第298章 河南举义第367章 货币第634章 中俄之战2第252章 图谋武胜关第389章 交底第121章 兵围杜家庄(上)第304章 荆楚新政(二)第544章 年轻的哈里曼(上)第393章 共和党党魁第545章 年轻的哈里曼(下)第六百三十二章第五百九十五章第70章 两镇光复与冲突(上)第27章 联络第649章 库洛帕特金第114章 内忧外患(2)第372章 应对第234章 战起(3)第35章 秘密采购与租船协议(2)第357章 巨大的收获(下)第365章 分权与集权第55章 全面进攻(上)第62章 城内形势第六百零八章第593章 李大总统的算盘第420章 三年计划(下)第328章 四川变局第326章 12月7日,黑风山事件第112章 杜家龌龊(3)第199章 刘伟元来访第425章 政局乱象第14章 义庄(下)第649章 库洛帕特金第177章 中国之声第659章 应付第597章 轰炸第196章 ‘中国之声’定刊第45章 攻陷楚望台3第62章 城内形势
第529章 和谈(三)第284章 血战光化第314章 整顿与联合盐业(中)第520章 东交民巷的炮声第344章 阴谋与导演第346章 联合盐业成立与北使碰面第682章 风雨欲来第311章 接管宜昌第402章 吞并甘肃(五)第156章 鹜蚌相争、渔翁得利(2)第159章 鹜蚌相争、渔翁得利(5)第438章 大战起第474章 和谈第312章 资州军变第309章 战重庆(下)第388章 来与去第611章 一年第88章 应城风云(1)第583章 青岛之战(6)第621章 日本第394章 巡检第59章 恩威并重(下)第543章 神秘来客第710章 不宣而战2第76章 紫禁城内(下)第268章 滦州兵谏第174章 三人同行(中)第471章 现代管理跟一三式步枪第598章 末日临头第715章 不宣而战7第403章 吞并甘肃(六)第四百六十八章第728章 辽东恶战3第115章 扫平内患(1)第154章 恶战一家岭(6)第399章 吞并甘肃(二)第484章 远东准盟友(中)第341章 天下第484章 远东准盟友(中)第237章 逃第207章 给我两个月的时间第699章 矛盾激化6第614章 外蒙危机第51章 恶战督署(下)第53章 伏击瑞澄第494章 尔虞我诈第5章 招待第三百七十八章第450章 大战(七)第147章 买卖(上)第393章 共和党党魁第439章 出兵湖南第235章 战起(4)第134章 肮脏的政治(中)第575章 妥协与应战第596章 反攻第241章 局变(1)第740章 抉择下第268章 滦州兵谏第五百九十五章第312章 资州军变第298章 河南举义第367章 货币第634章 中俄之战2第252章 图谋武胜关第389章 交底第121章 兵围杜家庄(上)第304章 荆楚新政(二)第544章 年轻的哈里曼(上)第393章 共和党党魁第545章 年轻的哈里曼(下)第六百三十二章第五百九十五章第70章 两镇光复与冲突(上)第27章 联络第649章 库洛帕特金第114章 内忧外患(2)第372章 应对第234章 战起(3)第35章 秘密采购与租船协议(2)第357章 巨大的收获(下)第365章 分权与集权第55章 全面进攻(上)第62章 城内形势第六百零八章第593章 李大总统的算盘第420章 三年计划(下)第328章 四川变局第326章 12月7日,黑风山事件第112章 杜家龌龊(3)第199章 刘伟元来访第425章 政局乱象第14章 义庄(下)第649章 库洛帕特金第177章 中国之声第659章 应付第597章 轰炸第196章 ‘中国之声’定刊第45章 攻陷楚望台3第62章 城内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