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到了书房,心想我不妨把学校里学过的诗词选首好的书写出来即可。初次见到公主,又面临会试,最好是写首言志的诗。自己大学里学过的言志诗也不少,唯独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最好,也最能表达目前我的志向了。
于是用颜体工整的写到: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写完落款为文亮。但见的这副字是端正凝重,笔落处是力透纸背,直抒胸臆,写完有酣畅淋漓的感觉。李斌想原来写李清照的诗还能写出这种感觉!爽快啊!哈哈!
【书中暗表:宋朝李清照的这首诗确实是不可多得之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却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
写罢,李斌意犹未尽,干脆再写李清照的一首词吧,于是用赵体书书写了李清照的一剪梅词如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等墨迹略干未干之际李斌便将此两幅字带到茶室请公主一一过目,公主读完后站了起来说:好!好一个生当作人杰!好一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看到墨迹未干,确是现场写作,没想到公子有这般雄心壮志和才情。公主想就是当朝名家也未必写得出如此才情横溢的诗词。
公主道:李公子这个诗词我收藏了啊?不知公子可愿意?
李斌忙道:承蒙公主您看得上,在下求之不得。等我安排人好生装裱,进京赶考时登门给您送去即可。
李斌心想:凭借着我在大学里熟背各朝代诗词的本事,这次会试不敢说是稳当第一名,前三名估计跑不了。哈哈还有这等好事情啊。但是唯独八股文不大好写,切问问公主能否知道此次会试出考题的方向?
于是道:在下想请教公主是否了解这次会试考的方向?
公主道:皇上哥哥在金銮殿出题,我岂能得知,不过就是写写文章罢了。还有就是指定一个物件现场作诗,都是现场写作,还是很考验人的啊。不过以公子的才情当不在话下,本公主拭目以待哦。
李斌忙道:承蒙公主抬爱,在下定当全力以赴,不负之前所学。
品茶休憩了约一个时辰,公主道:今日能遇见公子乃是上天缘份使然,唯望公子考好此次会试,却等皇榜揭晓日,希望便是你我会面时!
说完粉面微红,娇羞状态中……~~~~哈哈😊😄😊
【各位看官大人,书中暗标: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取士,为天下学子开放一条进身之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对于科举而言。
自古便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然而在隋唐以前长期是豪门士族把持朝政,广大庶族极少有做官的机会,科举制度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选拔任用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它推动了社会不同等级成员之间流动,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科举制度的出现,天下学子参加科举的积极性非常高。为了一朝成名,不惜十年寒窗。一时间,参加科考的学子非常多。
当年,唐太宗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的情景,得意的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
唐朝对秀才要求特别高,结果士人很少应试秀才,明经、进士二科在唐代科举吸引了最多的考生。
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各部儒家经典,还包括《老子》。明经考试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空题,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规定明经考试加试时务策,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
唐朝初期的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使读书人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设计解决办法。
唐高宗时期为进士科加试帖经、杂文,进士科形成了杂文、帖经、策问三场考试制。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于是后来有人把进士科称为“词科”,也因之有人就说唐代的科举是“以诗取士”。
唐科举各项中,明经科取士最多。但最荣耀尊贵的,却是进士科。在考生眼中,考中进士才算是“金榜题名”。考中进士之后一旦封官,不仅如鲤鱼跃龙门一般,同时改变个人以及家族的命运,甚至还有机会在青史中留下一笔。
进士的录取率非常低,据统计大唐朝近三百年,进士开科264次,录取进士不足7000人,平均每科仅录取进士26人。
考中进士后,并不意味着便能直接做官。仍要参加吏部的选拔考试,通过后才能赋予官职。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考中进士后,参加吏部的考试,三次都落榜,不得已做了个地方官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