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射程决胜

一艘战列舰装甲最厚的地方在哪里?一、炮塔正面;二、司令塔;三、水线核心舱。炮塔正面装甲最厚很好理解,这里都防不住,那还防个啥?司令塔是保护领导,肯定要厚,对吧。

答案对了,但是司令塔的装甲后,是要保护火控中心。“无畏舰”之所以是划时代的产物,是因为能够统一指挥所有的主炮,对准同一目标进行射击,用现代化的火力控制技术来提高主炮命中率,对战列舰的作战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把火控中心拿掉,又回到了各主炮自己打的“前无畏”时代,你说火控中心重不重要?

要在海上射击敌舰,需要敌舰距离、敌舰方位、目标速度、目标航向、风向风速、本舰速度、自稳定罗盘、速度变化率、舰身横摇角速度、纵摇角速度、火炮俯仰角、射击时间窗口、误差偏差等等参数,我不懂炮兵专业,还有很多射击参数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没有这些,光凭炮手自己估算,你说在颠簸的大海中,如何命中十几公里外的目标?

所以,第二艘英国战列巡洋舰目前只能挨打了。挨打要看装甲刚不刚得住,很明显英国军舰刚不住敌舰的炮弹,第三发炮弹穿透动力舱,在舰底爆炸,把船底炸裂,大量的海水涌入动力舱,这发炮弹把英国战列巡洋舰打停了!第二艘英国狮级战列巡洋舰只能随着惯性在海上漂浮,不过速度的变化,也使得德舰的炮弹纷纷落空,打在军舰前方的海面。

英国追击舰队的每一个人,心里都哇凉哇凉的,己方连续失去两艘主力舰,好像英国军舰在德国战列舰面前不堪一击似的。第三艘狮级战列巡洋舰超越了瘫痪在海上的友舰,冲在了最前方,不知道它能在前面顶多久。德国人并没有继续痛打失去动力的英国战舰,而是把炮火集中到第三艘狮级战列巡洋舰上。

英国“无敌”号战列巡洋舰看见己方又损失(被重创)一艘主力舰,赶紧把这里的战况向斯卡帕湾里的皇家海军总司令发报。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一看电报,不由得一阵肉痛,“又损失了一艘战列巡洋舰!” 约翰·杰利科当即命令第三艘狮级战列巡洋舰将降速,等待“无敌”级和“不倦”级战列巡洋舰追上来,不要让自己的位置过于突出靠前。

第三艘狮级战列巡洋舰收到约翰·杰利科上将的电报时,速度已经降了下来,不是舰上指挥官未卜先知,而是中了德国战列舰的炮弹,舰体发生进水,速度慢了下来。到现在为止,德国人每射击三轮,冲在最前面的英国战舰就会中弹,没有一艘英国战列巡洋舰能挺过德国战列舰10轮射击。而到目前,英国人竟然还没有取得命中!德国人的拖刀——玩得太神奇!

英国的305毫米主炮,向上的射击角度只有13.5°,最大射程只有1.5万米。而“无敌”级和“不倦”级战列巡洋舰就装备的是305毫米主炮。之所以最大射击仰角这么小,跟当时的火控技术有关。1905年左右的海上交战距离只有几千米,观瞄设备和火控技术预设为十五公里,已经是留有很大余地了。谁知道,几年后的战舰交火距离到了二十公里!目前狮级战列巡洋舰距离德国战列舰大概一万六千多米,而“无敌”级和“不倦”级距离德国战列舰还有一万九千米,所以到现在英国方面只有狮级战列巡洋舰向德舰发射过炮弹,“无敌”级和“不倦”级迄今为止还一炮未发。

“无敌”级和“不倦”级战列巡洋舰要追进至火炮射程之内,还要两个小时,而两分钟后,第三艘狮级战列巡洋舰就被击中弹药库,很快沉入了海底。德国战列舰把炮火转到了打头的“无敌”号和“不倦”号战列巡洋舰上,由于英国战列巡洋舰射程短,在这两个小时内只能挨打,而还不了手。

“怎么办?追还是不追?”这个问题在拷问英国指挥官的灵魂。以目前德国战列舰的命中率,英国战列巡洋舰不可能挺过两小时。但是现在已经追了这么久,损失了三艘战列巡洋舰,这会儿说放弃,未免太可惜了!不过很快就不用考虑了——“不倦”号中弹了,而且在十分钟内被命中8发400口径炮弹,不久就沉入了海底。

于是,英国舰队的战场指挥官命令各舰减速至20节,这道命令相当于放弃追击了。德国人很快就发现英国舰队减速了,也跟着减速,并且边减速边射击。“无敌”号之前没有中弹,不是运气好,而是德国战列舰的目标是“不倦”号战列巡洋舰。因为“不倦”号下水时间比“无敌”号晚几年,船况和速度比“无敌”号好那么一些,结果就是“不倦”号比“无敌”号快了一点,“不倦”号的位置更加突出靠前,所以遭到了德国战列舰的集火打击。

“不倦”号被击沉,德国人的炮火就全部集中在了“无敌”身上。五分钟之后,“无敌”号就开始侧倾,小约翰跳水逃生,后来被驱逐舰救起。英国人在又损失两艘战列巡洋舰之后,开始继续减速,彻底放弃了这次追击。

看见英国人不追了,德国战列舰竟然掉过船头,又分成两个小组驶了过来。这下子轮到英国追击编队选择了,这时还不到中午一点,英国皇家海军本土大舰队还在斯卡帕湾,要再过一小时才能出航。德国的公海舰队正在全速北上,准备接应4艘“地狱”级战列舰。如果调头逃走,很可能与德国公海舰队迎头撞上,所以只能向前拼掉4艘德国战列舰,才有生还的希望。

双方四对四,相向而行,又是德国战列舰先开炮。真是“一寸长,一寸强!”,主炮射程——成为这次海上追击战的决定因素之一。

第三十一章 武器贸易第五十四章 波兰战役第一章 穿越小克虏伯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蝉第二十八章 密约第六十九章 俄国革命第四十八章 战列巡洋舰之殇第五十二章 战果第五十九章 打得准第三章 机床设备集团第五章 电器公司第六十五章 新枪(上)第六十三章 布鲁西洛夫攻势第五十四章 波兰战役第四十四章 海上猎杀小组第三十七章 1913年第三十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十八章 反攻第二章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危机第五十章 驱逐舰交锋第四章 潮起彼岸第二十二章 蓝丝带奖第四十六章 损兵折将第二章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危机第六十三章 布鲁西洛夫攻势第六十五章 新枪(上)第十一章 空城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蝉第四十四章 海上猎杀小组第四十七章 射程决胜第二十二章 蓝丝带奖第四十六章 损兵折将第四章 潮起彼岸第四十八章 战列巡洋舰之殇第四十四章 海上猎杀小组第四十五章 英舰追击第十六章 甲申易枢第五十四章 波兰战役第三十二章 提尔皮茨第五十五章 石油战争第三章 机床设备集团第六章 恭亲王奕䜣(上)第三十七章 1913年第三十章 中俄战争第四十章 英法联军赛跑第二十五章 战舰三大要素之——火力第三章 机床设备集团第二十七章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形势第十二章 撤军第六十七章 新枪(下)第三十二章 提尔皮茨第六十七章 新枪(下)第六十七章 新枪(下)第二十二章 蓝丝带奖第五十三章 1914年末战况第十八章 反攻第六十五章 新枪(上)第四十四章 海上猎杀小组第七十章 纽芬兰岛第九章 新战术第六十章 惨胜第六十九章 俄国革命第三十七章 1913年第六十九章 俄国革命第六十六章 新枪(中)第六章 恭亲王奕䜣(上)第七章 恭亲王奕䜣(下)第十三章 光复河内第二十七章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形势第五十一章 落幕第十一章 空城第三十七章 1913年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蝉第四章 潮起彼岸第三十四章 1907年经济危机第八章 黑旗军第五十章 驱逐舰交锋第十六章 甲申易枢第四十三章 海上形势第六十四章 战后思考第四章 潮起彼岸第五十七章 黄雀在后第四十六章 损兵折将第十八章 反攻第二十一章 银行第七章 恭亲王奕䜣(下)第五十八章 苦战第七章 恭亲王奕䜣(下)第八章 黑旗军第四十二章 世界第一陆军第二十章 克虏伯汽车公司第五十三章 1914年末战况第六章 恭亲王奕䜣(上)第五十一章 落幕第五十八章 苦战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蝉第二章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危机第十八章 反攻
第三十一章 武器贸易第五十四章 波兰战役第一章 穿越小克虏伯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蝉第二十八章 密约第六十九章 俄国革命第四十八章 战列巡洋舰之殇第五十二章 战果第五十九章 打得准第三章 机床设备集团第五章 电器公司第六十五章 新枪(上)第六十三章 布鲁西洛夫攻势第五十四章 波兰战役第四十四章 海上猎杀小组第三十七章 1913年第三十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十八章 反攻第二章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危机第五十章 驱逐舰交锋第四章 潮起彼岸第二十二章 蓝丝带奖第四十六章 损兵折将第二章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危机第六十三章 布鲁西洛夫攻势第六十五章 新枪(上)第十一章 空城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蝉第四十四章 海上猎杀小组第四十七章 射程决胜第二十二章 蓝丝带奖第四十六章 损兵折将第四章 潮起彼岸第四十八章 战列巡洋舰之殇第四十四章 海上猎杀小组第四十五章 英舰追击第十六章 甲申易枢第五十四章 波兰战役第三十二章 提尔皮茨第五十五章 石油战争第三章 机床设备集团第六章 恭亲王奕䜣(上)第三十七章 1913年第三十章 中俄战争第四十章 英法联军赛跑第二十五章 战舰三大要素之——火力第三章 机床设备集团第二十七章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形势第十二章 撤军第六十七章 新枪(下)第三十二章 提尔皮茨第六十七章 新枪(下)第六十七章 新枪(下)第二十二章 蓝丝带奖第五十三章 1914年末战况第十八章 反攻第六十五章 新枪(上)第四十四章 海上猎杀小组第七十章 纽芬兰岛第九章 新战术第六十章 惨胜第六十九章 俄国革命第三十七章 1913年第六十九章 俄国革命第六十六章 新枪(中)第六章 恭亲王奕䜣(上)第七章 恭亲王奕䜣(下)第十三章 光复河内第二十七章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形势第五十一章 落幕第十一章 空城第三十七章 1913年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蝉第四章 潮起彼岸第三十四章 1907年经济危机第八章 黑旗军第五十章 驱逐舰交锋第十六章 甲申易枢第四十三章 海上形势第六十四章 战后思考第四章 潮起彼岸第五十七章 黄雀在后第四十六章 损兵折将第十八章 反攻第二十一章 银行第七章 恭亲王奕䜣(下)第五十八章 苦战第七章 恭亲王奕䜣(下)第八章 黑旗军第四十二章 世界第一陆军第二十章 克虏伯汽车公司第五十三章 1914年末战况第六章 恭亲王奕䜣(上)第五十一章 落幕第五十八章 苦战第五十六章 螳螂捕蝉第二章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危机第十八章 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