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矿业、前景

因此,目前我手下的各项事业,都是在不停的花钱花钱再花钱,采购采购再采购。

而有时候,买下一个设备齐全功能完备的工坊,甚至还没有将它大致完好的搬运过来的费用更多。

因为买下一个已经破产或是濒临破产的工坊,只要能压下价格,所费价值不过是原来造价的几分之一。

但是想要将其中大多数设备物件,分解装船运送到北地来重新开工,那相应的费用就要随着距离的拉远而迅速往上翻上数番了。

据说往来搬迁一次的价值,就足以在广府当地,地价不那么昂贵的郊外地区,再全新建造一个规模更大的厂区了。

而这番估价还是在,我本家海船顺路携带的情况下,也未计算到港之后的当地人工运力所费。

但是这个代价,却是不得不付出的,从不至于受制于人和缩短后勤补给线的长远看,也有着十分的必要性和理由。

又比如,新进建立在沂水下游,黄河改道区内大片土盐洼地上,的第一家硝化场。以及配套使用水力的硫磺研磨、细筛、晾晒的制璜场;用柳枝,麻杆等原料烧制火药用木炭的烧炭场;以及火药配比添装,湿化制粒的做药工坊等等。

因为,我一直在致力于硝石和硫磺等火药成分的本地化自产,作为黑火药的主要成分之一,硫磺和木炭的来源无疑是最广泛,几乎不要费什么心思。

相比之下,占据最大配比的硝石来源,就有些麻烦和紧缺了。在明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史上,普遍缺乏成规模的硝石矿产。

因此,除了从厕所和畜栏等地方收集天然生成积淀的硝土外,就只能靠从外海岛洲进口了。

而日常对于硝石需求量甚大的南朝,也早已经淘汰了这种蚂蚁搬家式的收集方式,而是直接从南天竺、骠国等地,整船整船的输入。

在那里直接有现成的露天硝矿,也有极为廉价的土人或是藩奴劳力,只要修好道路直接开挖就行了。

但是我的治下就没有这种便利和条件了。而光靠后方的转运,因为海路的风险等缘故,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也容易让本军最大的战斗力,长期受制于人。

不过,我的地盘既然在淮东地区,也就是后世的鲁东一代,那就不完全是无法可想了。

作为黄河和淮河出海的泛滥区之一,这里最不缺乏的,就是因为历代河流改道或是决堤,而造成的大片盐碱地和咸水沼泽。在这类土地上的的作物产量极低,甚至无法种植。

因此,为了生计着想也是日常的需要,当地民间很早就有了,在这些盐碱洼子里收集和熬土盐的传统,作为无法获得正常海盐供应的权宜替代物。甚至一度因此形成一个相对庞大的生产、销售和消费体系。

虽然杂质多味道泛苦,且含有长期食用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但在大多数时代,却是下层人民,所能唯一消费得起的选择,因为来源广泛而获取容易。

在另一个时空中,这种社会状况甚至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在被白区反动派封锁的根据地里,依旧大行其道。

而作为土盐经济的附带产物,就是碱盐里伴生的硝酸盐等硝化结晶。

按照天工开物里的说法,到了火药应用已经初具规模的有明一代,中国传统产硝已经可以分为三大地域,出蜀中者曰川硝,生山西者俗呼盐硝,生山东者俗呼土硝。

因此,山东(淮北)当地产出的土硝,同样是一种重要的原料和催化剂,多用于皮革、造纸的添加物。

这种硝因为多伴生于盐土(盐碱地)而得名,是低洼地褐黑色土质,自然透析结晶出上层产物。其色多黄,其味多苦,其质多轻而松散。

青、密、淄、潍各州的沿海,都有面积不小的低洼盐碱地和海水倒灌盐泽,其中应该可以作为土硝的来源。

据夏盐滤硝的原理,盐土地春季扫硝土是最好的时节,经过一冬时间,盐土上层出现一层黄色土质浮于地面。春雨来临前,可很快进行刮扫。收集起来也很简便。

按照天工开物里的制取法,硝土先用筛去除土块砖石等杂质,用大铁锅装入清水加硝土,边加边搅,使硝土充分溶化、静置,捞去水面浮沫杂质。

再把溶化液倒入大缸中,加入白矾少许,使溶液快速澄清,滤出土质。将滤液移入铁锅中,文火加热充分搅拌,再移入大缸中,保温30-40c,静置半小时,待沉淀观察有无沉淀。

若没有,待冷却结晶为毛硝;若有沉淀,等沉淀下去,吸净液,冷却结晶得毛硝。将结晶出的毛硝倒锅内然后加火进行熬制。

当水分减少到40%左右即可停火。把浓缩液倒入缸中进行粒状结晶,为之水硝。

将水硝再次入锅,用文火使水分继续蒸发,最后倒入锅中进行冷却结晶,制成块状,装入袋中,置于干燥通风处贮存。要用的时候,才用木制器具研磨成方便加工的粉末。

有了相对纯净的硝粉,那就意味着重要的化工基础——三酸两碱之中的硝酸,也有了相对稳定的保障,

因为用耐腐蚀的瓷陶反应塔,可以从冶铁的废气中,持久蒸馏和冷凝出杂质较多的浓硫酸溶液,在古代也被称为绿矾油的炼丹产物。

然后经过陶制管道的进一步的沉淀和过滤之后,就是初步工业用途的成品硫酸了,而硝酸,则是用硝石与浓硫酸进行置换反应而产生的。

有了硝酸的生产技术和来源之后,这也意味着未来无烟火药的前置技术,硝化棉的制造,可以就此派上日程。

突破了这个关键的技术节点和瓶颈之后,就是某种火器科技树上的多样运用和拓展的大爆发。根据含氮量的多寡,可以作为不同强度的枪炮发射药,乃至新式炸药的用途。

在黑火药的最佳配比和颗粒化生产后,具体运用的潜力,已经被挖掘的到一个上限的情况下。

(现代黑火药的配比是硝75%,硫磺10%,木炭15%,古时因为原料的产地成色不同,而有细微变化)。

制造火帽所需的雷汞,也有望结束试验工坊的小规模制取,而进入规模化的量产。

但说到底,这一切还是的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花更多的代价,才能有所见效的烧钱项目。

当然,也不是没有利好消息。

至少新任莱州团练使姚平仲带领的开拓部队,已经在胶东的登州境内初步站稳了脚跟,开始就地屯垦和拓围设堡,招徕流民和捕亡盗匪。

而目前除了他已经占据了州治——蓬莱诸城故址外,还有刘琦控制下的莱州掖县,以及由宋公明驻守的胶水城。

这样经过沿线地区的初步肃清和整顿之后,莱州湾的沿岸地区就算正是纳入我的掌控之中,当然我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恢复登州镇的具体作用和历史地位,

如果是需要海港的话,在半岛东北面我有现成的昌邑、博昌诸港,作为渤海、黄海两洋贸易的出发点和终端;半岛西南面有位于胶州湾的板桥、即墨,位于海洲的郁洲等现成的良港,作为南方补给和贸易的候选。

而且因为海路上的输送需要,这些港区还经过了北伐军的修缮和增扩。而没有必要大费周章的重新开发和恢复,一片残破的登莱诸港,毕竟从建设投入再到开始运用能够和吸引客商,通过收税而有所回报,还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

我之所以迫不及待的要将一片废墟的登莱各州纳入控制,就是了为了胶东地区在历史上出产的贵金属矿藏。作为眼下来钱最快的副业手段之一,无疑就是挖金矿了。

虽然对海的扶桑各藩也有足够的金银矿脉和历史渊源,但是那些现在还不是我可以直接伸手的,并且当地还战乱不堪,或许目前可以通过海路走私贸易,输出一些控制在地方诸侯手中的金银,但几个主要的产区,却是由国朝派驻的代理人,在把持和控制着。

现如今我的控制区,勉强可以够得到后世小半个山东省,以及苏北的部分地区。因此在矿藏的地理位置,有着某种天然的优势。

要知道在后世的中国大地上,比较著名的十大重点矿区,光是山东就占了一半,而其中规模最大最有名,无疑是胶东地区的招远和三山岛两大矿脉区,而且地理位置上相距很近,就有位于莱州境内的招远——掖县的矿床地带上。

因为具体分部相对集中且方便开采,故而在另一个时空,自隋朝起就有产金的说法,而进入北宋时期已经形成大量开采的记录了。

当地的金矿,主要是地质运动造成的原生金矿脉,因此需要掘穴或是打洞才能开采,尽管如此,在元丰年间,所谓铁血大送的一年上万两的产金之中,光是胶东地区的产出,就足足占了八成以上。

而些这些金矿被发现后,就从历代沿袭断断续续的一直开采到了现代,在新中国建立后,又造就了大名鼎鼎的山东招远等几个矿冶集团。光是招远的玲珑矿区,产量一度就排行后世的世界第五。

因此,从储量上来说根本不是问题,难道我还能开采得过,拥有现代化机械设备和技术的国营大型企业么。

我初步决定最先开采的,乃是三山岛和浮游岛金矿,一方面因为地理位置明显而找矿方便,不用在费力的在某个地区内,广撒网的到处勘探碰运气,另一方面因为位于莱州湾离岸不远的大海岛上,便于消息的封锁和具体流程的控制,还有海运上的便利,

等有了初步技术和规模上的积累,并且实力壮大之后,才考虑陆地上的后续开发,就连开发所需的劳力,我都想好了,前期完全可以用俘虏,后期就用海外输入的倭人,一方面是来源足且代价低廉,吃苦耐劳堪称牲口,另一方面,这样当作消耗品处理起来也方便。

当然,这个时空的矿井坑道开采技术,已经有所发展和进步,因此也具备了更深层开采的可能性。因此对于当地相对浅层的矿脉来说,根本不成问题。

通常情况下,是先用带包铁木轨的牵引小车,从矿洞挖掘出大块的原矿,然后用畜力或是水力机械粉碎和研磨成矿砂,然后是利用贵金属自身比重的沉滤和筛选,将有用的矿砂分离出来,再做进一步熔炼成块锭的粗丕。

由于是相对富集的原生金矿脉,而不是次生或是伴生矿藏,因此只需要提取其中的黄金颗粒就够了,因此,虽然需要矿洞采掘,但在冶炼成本上,远比后两者要节约的多。

当然了,我先要安排合适而可靠的人手,来负责此事才行,而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从建立矿区和相应设备,到最起码的产出,最乐观估计也要等到年底了。花钱如流水而支出不如的负增长,也有望得以遏制一下。

不过,有了相对稳定的贵金属来源之后,就可以考虑尝试着增值性的再加工,比如私自铸币,私自铸币还是私自铸币什么的。

作为整个大华夏文化圈里,流通了数百年的硬通货,南朝发行的金银钱还是拥有相当坚挺的购买力和保价力。

虽然北地一片残破和动乱,让金银贵货失去了通常的流通价值,但在相对稳定的南方,还是可以继续发挥用处的。

只是,只是,正当我踌躇满志的规划将来之时,随着新抵达的一批船团补给,却带来江宁方面的最新通令,

却希望我的人马,能够在淮北有所大动作,而配合国朝从长江沿线发起的夏季攻势。

对那些散布、盘踞在两淮、中原广大地区,却正当困顿在暑热疲弊之中的番胡部众,进行全面反推和驱逐的作战。

而现在无疑是最好的机会,他们初来乍到正当水土不服之际,又是他们最不喜欢的夏季,而对于习惯了岭内湿热的军队来说,中原的夏天,则是某种相对温宜的主场天气。

一加一减的战斗力对比,自然在胜算和信心都有所加成的,而一旦时间拖得久了,等来年他们逐步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那再次攻打起来又不一样了。

并且,考虑到我麾下如今“兵力不足”的现状,不日还有新的军队,从海路增援而来,以协助我的作战。

好吧,国朝的便宜和便利,看起来也是没有那么容易坐享的。

第965章 沉惊15第945章 破釜5第552章 归还(2)第157章 不该来的第579章 决意9第719章 大罗(9)第837章 云起7第1204章 淮动4第1260章 再决10第711章 大罗第965章 沉惊15第419章 战局2第23章 醉闻第518章 兵戎8第1204章 淮动4第539章 风雨9第578章 决意8第735章 异梦10第213章 散尽第399章 意恐迟迟归第119 余音第530章 根本4第61章 揽胜第250章 再阅第1116章 归远16第757章 徒变7第980章 浮梦10第1050章 殇国10第655章 出援5第253章 内详第378章 再编与齐列第252章 结好、影射第573章 决意3第1044章 殇国4第13章 山中岁时短第409章 来访、出阵第615章 怅怀15第1094章 立新24第39章 尝辩第1035章 澜动15第1259章 再决9第535章 经略9第43章 急治第584章 变数4第1010章 夷变10第373章 再战2第1005章 夷变5第889章 反动9第334章 许昌第1235章 底定5第326章 补兵和装备第672章 出援22第678章 出援28第304章 战淮北十八第255章 后续 绸缪第211章 同年第30章 浮生、道途第565章 营生5第1192章 徐州起2第604章 怅怀4第652章 出援2第897章 反动17第222章 藩奴、工坊第279章 朝生暮死罪与罚第514章 兵戎4第286章 战淮南二第998章 跌宕8第228章 决定、静观第44章 医者父母第659章 出援9第1144章 潮新14第267章 战淮南三第778章 萌动8第77章 种子第882章 反动2第88章 在家第1100章 立新30第318章 插曲第255章 对练第1290章 无题第896章 反动16第1277章 卷荡7第760章 徒变10第387章 回转2第296章 北幕第293章 战淮北六第1231章 平卢15第1196章 江宁变10第426章 战局6第781章 萌动11第556章 归还(6)第487章 渐变17第1250章 新章10第339章 防要第713章 大罗(3)第1200章 徐州起10第1112章 归远12第590章 变数10第577章 决意7第896章 反动16
第965章 沉惊15第945章 破釜5第552章 归还(2)第157章 不该来的第579章 决意9第719章 大罗(9)第837章 云起7第1204章 淮动4第1260章 再决10第711章 大罗第965章 沉惊15第419章 战局2第23章 醉闻第518章 兵戎8第1204章 淮动4第539章 风雨9第578章 决意8第735章 异梦10第213章 散尽第399章 意恐迟迟归第119 余音第530章 根本4第61章 揽胜第250章 再阅第1116章 归远16第757章 徒变7第980章 浮梦10第1050章 殇国10第655章 出援5第253章 内详第378章 再编与齐列第252章 结好、影射第573章 决意3第1044章 殇国4第13章 山中岁时短第409章 来访、出阵第615章 怅怀15第1094章 立新24第39章 尝辩第1035章 澜动15第1259章 再决9第535章 经略9第43章 急治第584章 变数4第1010章 夷变10第373章 再战2第1005章 夷变5第889章 反动9第334章 许昌第1235章 底定5第326章 补兵和装备第672章 出援22第678章 出援28第304章 战淮北十八第255章 后续 绸缪第211章 同年第30章 浮生、道途第565章 营生5第1192章 徐州起2第604章 怅怀4第652章 出援2第897章 反动17第222章 藩奴、工坊第279章 朝生暮死罪与罚第514章 兵戎4第286章 战淮南二第998章 跌宕8第228章 决定、静观第44章 医者父母第659章 出援9第1144章 潮新14第267章 战淮南三第778章 萌动8第77章 种子第882章 反动2第88章 在家第1100章 立新30第318章 插曲第255章 对练第1290章 无题第896章 反动16第1277章 卷荡7第760章 徒变10第387章 回转2第296章 北幕第293章 战淮北六第1231章 平卢15第1196章 江宁变10第426章 战局6第781章 萌动11第556章 归还(6)第487章 渐变17第1250章 新章10第339章 防要第713章 大罗(3)第1200章 徐州起10第1112章 归远12第590章 变数10第577章 决意7第896章 反动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