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出援9

难得晴好的天日下,

青色山纹的旗帜,飘扬在一片雪色中露出灰扑扑的城垒外墙上。而活跃在城头上的人影和兵器反光,也是清晰可见。

”还真是有点险阻啊“

我站在一块山石后面,用咫尺镜,打量着这座扼住半山通路要冲的小城。

说实话,这座城实在有些名不符其实,规模上最多只能算是大点的镇子。城墙结构也是相当的简陋,可以看出明显突出的土木结构,

也就在半山的路口突出的较大台地上,靠着山边用三面矮墙,搭配天然的陡峭山石,给围出来的高度。

但是位置却很要紧,正好掐在了上下山盘道交汇的之字节点上,而两边都是光秃秃的难以攀附的陡面。

因此,虽然这里的山势不高,总体坡度也不怎么陡急,但若想要发起攻击的话,就只能在狭窄曲折的盘山路上,投入有限的兵力进行仰攻了。

再加上道路上的积雪,大大阻碍和限制了突击的速度,也让大型器械上山,成为了一种难得奢望。

因此,随后而来的,那些随附的藩军之中,各种请求回师的暗示和声音,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出现在我的身边。

当然,对此我也可以理解。除了对于被当作炮灰,过多消耗在这里的担心和忧虑之外之外,

事实上,对于那些刚刚恢复了领下的,各只残余藩家势力来说。他们更加担心的是,留在后方全州府里,尤有余力的富、盛两家大藩,会不会籍此联手起来,乘虚而入吞并他们的地盘和领有户口。

不过对我来说,就算相应的契机和台阶已经出现了,但就这么轻易不战而退,也实在是太无趣了。

因此,我下令部队暂且驻留下来休息和整备,仔细的侦查和勘测一番再说。

主要是习惯了在河南淮北一带,大平原间杂着连片丘陵间,便于展开来大列阵的战斗方式之后。

对于我们来说,新罗藩的山地,还真是有点多,虽然普遍都不怎么高,几乎是一茬茬的连片或是零敲碎打的,接连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特别是在这各地位位置比淮东更北,也更加寒冷干燥的冬日里,顶风冒雪的长途跋涉和野外宿营,对于将士们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同样是一种莫大的考验。

更别说风雪对武器装备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妥善的保持,火铳和子药的干燥的话,枪机燧石被冻结起来而无法击发,子药不知不觉被浸湿,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好在我们的对手也是足够的孱弱,就算临阵偶然打不响,也可以用足够的训练和武勇来补足,而在近身遭遇的肉搏当中,光是用铳刺和枪托,就可以狠狠的痛击对方。

还有比淮东更厚更深的积雪,很容易陷没脚踝而造成扭伤和磕碰等的一系列问题,因此造成的麻烦,甚至比起那些敌人更多的多。

由此,吸取教训的铳兵们,也学会了用贴身贮放的体温,来保持子药和机括干燥,将有支撑强度的绑在靴子外面,尽量制造和使用划橇等的各种权宜手段,

间杂着骡马牲畜和夫役的损失,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比如在翻山过程中,被大片滚落雪惊到,而慌不择路跳崖了的红老虎十五世。

相比之下,反而是随军而来的那些,无论在装备和训练,后勤准备上,都比我们简陋的多的当地人,状态远要好得多。

穿着破烂单薄衣裳的他们,几乎是操着看起来并不致命保暖的草鞋或是用布包脚,习以为常的背负着包括刀剑在内各种物件,跋涉在雪地里和崎岖的道路上;甚至用草捆、麻袋做垫子和铺盖,就这么三三两两依偎着牲口的体温,露天睡在雪地里。

简直无愧于历代对于两脚牲口的评价了。

只要能提供基本限度的食物,他们总有足够的数量,可以断断续续的紧跟在,作为主力的作战部队后面,而掉队基本意味着死亡的自然淘汰过程,也一副理所当然的态度。

一个声音,在这时候打断了我的思绪。

“这里就是哀原和泪城。。”

“全罗道有名的不祥之地啊.”

穿着窄袍平冠的带路党二号,有些表情夸张的为我介绍道。

“原本叫海老原,也算是个遍地沃壤的富庶之地了。

”但自从张保皋之乱和平定弓裔后,就被废弃了。。“

他全名叫崔成吉,乃是全罗道靠近全州府的庆郡,沙梁崔氏藩的子弟。

祖上据说是少年入唐,以科举进士及第,初授溧水县尉,最终做到了丽正院大学士,总掌秘书监的,新罗神童崔致远。

晚年归国养老而继续在老家庆郡传业授道,而成为承启新罗汉学的大宗师,而在当地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大姓和氏族门第。

因此,以当初转封三百户实邑起家,而发展到现今规模的崔氏,一直长期有别于后来陆续分藩的国勋外戚,新旧分藩,又被称为老世家,或是士林派、门宦藩等等。

只是,因为现今陷没在居城里的主支,几乎死绝或是失踪,而只剩下小猫两三只成年男性的缘故。

崔成吉也是如今光复了领地后的庆郡崔氏,排位第三继承人,他因为喜欢游历和早年去开京修学的缘故,在新罗走过很多地方,而成为我的跟班和向导。

而具有大部分庆郡的崔氏,和邻郡的光阳裴氏藩,和州的栾氏藩,一起据有数郡之间名为的台马原的,全罗道最是肥沃也最大一片的产粮区,各色田亩一万多结。(新罗古制,一结约等于三十三亩)。

按照签下的互保盟定之约,这三家除了要提供一大笔助军财货和淄粮,随军的劳役和藩兵外,

还要按照各自约定的份额,每年通过海路向淮镇输供,至少三万石未脱壳的稻米,五万石以上的豆麦,以及其他杂粮两万石。还有直接通贸等一系列便利和专属权。

而我方则用淮镇治下出产的铁器、海盐和精炼煤炭来折价,并且帮助武装和训练这些藩家的自保武装。

这样,一个用武力作为基础保证,以变相控制经济命脉的贸易活动为纽带的主从盟约样本,就此出现了雏形。

当然还需要日后的慢慢经营和维持,才能长久延续下去。

起码在直接占领、吞并和统治的具体成本过大的前提下,短期内以这种间接影响的形式,为淮东相对紧缺的劳力和粮食,获得了更多的来源。

这样也意味着更多的淮东当地人,被从日常繁重的劳役中解放出来,而纳入预备役性质的战争潜力积累当中。

“张保皋之乱?。。”

我不免注意到了他话中的某个字眼,感觉有些熟悉。

“就是那个从上国归还的张保皋。。又称弓氏”

他为我详细解释道

按照他的说法,这里虽然不算国中最是胜险之处,但也新罗藩史上某个关键大事件的发生地,而这座不怎么起眼的小山城,也由此有了自己独特的名字。

话说在三百多年前,不堪内乱纷扰的新罗王室出奔献土,而导致骨品制轰然崩塌之后,新罗之地就因此动乱二三十年,才被重新平复下来,变成所谓行外东海道,又称新罗藩,以开京的海道大都督和在长安遥领的乐浪郡王,虚实二元体制来代牧群藩诸侯。

但到了乙未之乱爆发的期间,海道大都督的权威,已经随着大唐中枢的混乱,而日渐暗弱。而与此同时,受到大唐内乱的波及和影响,原本立场就四分五裂的新罗诸侯之间,也是乘机掀起了一番相互兼并与侵攻的狂潮,而遍地更加纷乱不休。

是以民不聊生烽烟四起,被称为“群盗丧乱”的时代。

这时来自徐州的一名俾将张保皋,乘机回到家乡因势而起,招纳聚揽了大量来自海外的亡命与乱军,自称清海节度使。先是在沿海洗掠不休而逐渐势大,进而上岸连破沿海各藩,而据有十数州之地,

是以抛弃汉名张保皋,而开始改名为弓福,自称安国保定大将军,拥立一个不知所谓来历的金氏宗室,称立为善真王而开始宣称要复辟新罗故国。

自此地方上各种野心家和投机者,战乱中的失败者和心怀不满之士,争相投奔而日益壮大,他又效法大唐国中,编练各军而委派官吏,分封各地太守、城主,以安民置业。

是以一举席卷了占据新罗北方和中部的广大之土,并且对南方残存的诸侯联盟,步步紧逼大战连场,大有一统境内之势。

只是这时候,北国也迎来承光再兴的时代,北唐朝廷也终于抽出手来,组建了安东行营,而开始桃坪那些桀骜不驯或是阳奉阴违的安东诸侯。

而地处一隅的新罗藩,则成了被杀鸡儆猴的第一个对象。

应命而来的海陆大军,在当地残存的诸侯接应下,分做数路不约而同的杀入新罗,顿然将据有大半国土的所谓后新罗给分割成数片,变做了血流成河,尸枕狼藉的修罗场。

虽然有来自渡海而来的某些安东诸侯的支持,在后期甚至不惜亲自出兵参战,但是还是无法挽回,张保皋的统一大业的失败命运。

张保皋虽然穷尽气力,但几乎是连战连败,丢城失地最后连开京都站不住,而裹挟仅存的百姓部众焚城出奔。

据说原本想要穿过新罗中部的尚庆、平安、全罗、江源数道,而抵达受安东诸侯驻军支持的东北北部沿海。

但是,驻守这所小山城的新罗大将阎长,却是早已经对北唐大军献城以降,换取了正六品的诰身,

从开京一路败退出来的张保皋,带着最后追随的部众,因此被堵在这个原本不知名的山城之下,虽久攻数日而始终不下。

最终张保皋和他的部下,几乎是嚎啕大哭流着眼泪,转身迎战那些追赶而来的北唐兵马。以决死之志先胜数阵而逐渐力竭不能支。

然后,在来自扶桑和登州的海路,路上来自安东行营和平卢道的数路兵马围攻之下,全数人马尽没于此。

当场战死和事后被处决,由此斩下的首级堆成了数十座小山。奔流的血水在海老原上汇聚成了数条河流,将所有的土地都浸染成了深褐色,

据说,自此之后这片土地,就只长草而不生庄稼了。至今犹有人在夜里见到过鬼火游曳,据称是被十数万聚而不散怨魂诅咒了云云。

此后,又有张保皋之子弓裔,自称弥勒转世而在尚庆道发起反乱;又有旧部甄萱起兵呼应,在江原道自称后百济国主。而张保皋的余党郑年,流窜海上自扰多年,

自此又动乱不安了多年之后,才被平复下来。

以在北原之战中兵败与联帅梁吉,而试图轻骑奔逃的弓裔,途经这座山城时,被部将王建所执献出降,最终车裂于开京门外,而划上休止符。

王建也因此获得赦免和诰身,从松岳郡举部徙于耽罗岛(今济州岛),成为耽罗三家之一的王氏先祖。

因此,这座流尽两代枭雄父子之泪的山城,也有了泪城之名。

他在述说之间,远处的号角声响起。

代表着通往山上的道路以及被清理出来了,第一次常识性的攻击,即将拉开战幕。

...。。

与此同时,

江原道北部的首府,东宁城中,内城的中心位置。

呜呜呼啸的北风,吹动着四处熊熊燃烧的硕大火盆明灭不定。

在落雪纷飞之中,狼狈不堪的一行人,也被引进了原本属于都督府,却改称大行在的建筑群中。

身穿黑氅顶盔掼甲的兵卒,正成群结队的游曳在期间。

第617章 怅怀17第74章 试手第1018章 颓然8第218章 营中。整备第985章 浮梦15第1171章 沧澜15第425章 战局8第15章 常平若惊梦第739章 抉择4第153章 捕亡?劳军第403章 忧喜3第1254章 再决4第418章 敌情第78章 再闻第861章 拨乱第321章 两河风起三第1056章 零落6第20章 得失之间第238章 请求 表示第592章 期新2第319章 两河风起第898章 反动18第49章 夜酬第278章 出生入死第216章 理化、现状第892章 反动12第464章 归亡12第1274章 卷荡4第1244章 新章4第856章 风动16第535章 经略9第247章 归附、选址第591章 期新第1172章 沧澜16第42章 再行第973章 浮梦3第1090章 立新20第821章 启新11第185章 隐杀第1090章 立新20第871章 拨乱11第54章 相见时难第1141章 潮新11第1229章 平卢13第1130章 浪奔10第379章 战云第1178章 会江宁2第685章 落尽5第823章 启新13第577章 决意7第100章 薄发2第850章 风动10第923章 惊破3第1096章 立新26第174章 开端?第19章 过场第1142章 潮新12第609章 怅怀9第1264章 又决4第707章 启东(7)第1122章 浪奔2第1096章 立新26第706章 启东(6)第115章 梦醒第693章 暮气3第441章 天倾5第120章 意外第345章 牵动第807章 沦没7第1056章 零落6第406章 应援第152章 前沿、开端第436章 天倾3第818章 启新8第1196章 江宁变10第167章 偶现第5章 生与死(上)第1043章 殇国3第679章 出援29第1079章 立新9第398章 在河北9第609章 怅怀9第868章 拨乱8第590章 变数10第243章 纠结、攀谈?第198章 航归下第296章 战淮北十第353章 援济6第96章 厚积4第1128章 浪奔8第1092章 立新22第753章 徒变3第56章 世艰第16章 熙熙攘攘第171章 漏网?第611章 怅怀11第1171章 沧澜15第1265章 又决5第847章 风动7第16章 熙熙攘攘
第617章 怅怀17第74章 试手第1018章 颓然8第218章 营中。整备第985章 浮梦15第1171章 沧澜15第425章 战局8第15章 常平若惊梦第739章 抉择4第153章 捕亡?劳军第403章 忧喜3第1254章 再决4第418章 敌情第78章 再闻第861章 拨乱第321章 两河风起三第1056章 零落6第20章 得失之间第238章 请求 表示第592章 期新2第319章 两河风起第898章 反动18第49章 夜酬第278章 出生入死第216章 理化、现状第892章 反动12第464章 归亡12第1274章 卷荡4第1244章 新章4第856章 风动16第535章 经略9第247章 归附、选址第591章 期新第1172章 沧澜16第42章 再行第973章 浮梦3第1090章 立新20第821章 启新11第185章 隐杀第1090章 立新20第871章 拨乱11第54章 相见时难第1141章 潮新11第1229章 平卢13第1130章 浪奔10第379章 战云第1178章 会江宁2第685章 落尽5第823章 启新13第577章 决意7第100章 薄发2第850章 风动10第923章 惊破3第1096章 立新26第174章 开端?第19章 过场第1142章 潮新12第609章 怅怀9第1264章 又决4第707章 启东(7)第1122章 浪奔2第1096章 立新26第706章 启东(6)第115章 梦醒第693章 暮气3第441章 天倾5第120章 意外第345章 牵动第807章 沦没7第1056章 零落6第406章 应援第152章 前沿、开端第436章 天倾3第818章 启新8第1196章 江宁变10第167章 偶现第5章 生与死(上)第1043章 殇国3第679章 出援29第1079章 立新9第398章 在河北9第609章 怅怀9第868章 拨乱8第590章 变数10第243章 纠结、攀谈?第198章 航归下第296章 战淮北十第353章 援济6第96章 厚积4第1128章 浪奔8第1092章 立新22第753章 徒变3第56章 世艰第16章 熙熙攘攘第171章 漏网?第611章 怅怀11第1171章 沧澜15第1265章 又决5第847章 风动7第16章 熙熙攘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