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七章 劝嫁(四)

不管朝野少数血性士子如何痛斥,随后数日,不仅在京的顾芝龙、张瀚、周炳武、郑兴玄等大部分诸部侍郎、诸寺监卿、副卿、侍卫亲军都督府都虞侯、知事、枢密院的文武官员,远居朗州的张潮、黄州的郑榆、郑畅,甚至退居洪州的杨致堂及其子、在樊川河惨败之后贬为饶州任刺史的杨帆,右武骧军都指挥使赵臻以及江西、江东、湖南、荆襄等地以及禁军大部分刺史、都指挥使、都虞侯军政主官,都相继上表言太后下嫁和亲、梁楚一统之事。

当然,楚廷朝堂之上,中高级将吏中,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屈从梁军的淫威,做出如此厚颜无耻的劝嫁和亲之事来。

沈漾身子一日不如一日,二十六日时勉强参加庭议,但听得黄惠祥、周启年的进言后,廷议刚解散他还刚迈出崇文殿,便又吐了一口黑血。幸得御医抢救及时,没有当场阖然去逝,但之后他就彻底卧病在床,连起身都困难,更不要说参议国政了。

除了薛若谷外,李唐、张潜也都昼夜在相府、在沈漾的榻前伺候,但担心刺激到沈漾,也不敢将外面的消息相告。

杜崇韬、郭亮等人也没有屈从己意,但还是上书告病,辞去待卫亲军都督、副都督之职,为和亲归降让开路。

杨恩在上书首倡和亲之事后,也是一病不起,没有再在朝堂上出现。

既然和亲并国的基调定了下来,金陵城内的紧张气氛也就随之缓解下来,市井街巷之间,却对梁主与长信太后之间香艳的风流韵事更感兴趣。

之前只能私下秘传的事情,这时候茶铺酒肆都不禁公开议论,那就越传越离谱、玄乎,以致少帝乃是私生子的传言也大行其道起来;当然,包括天佑帝、延佑帝猜忌陷害忠良的诸多传闻,也在市井街巷之间传播开来。

这时候也没有人再站出来,挥舞“大不敬”的棒子严厉禁止,大楚的根基就在悄然之间垮塌着……

…………

…………

寒蝉巷颇为破旧,一场豪雨叫巷子泥泞不堪、污水横流,沈家茶肆平日仅有败夫走卒进来歇脚,除了茶水外,还卖一点茶食。

两名似被岁月榨干最后精力的瘦削老人,再也听不下市井流传的这些污言秽语,蹒跚着走出来。

身穿灰布袍子的沈漾,这一刻禁不住冲着杨恩质问:

“大楚就这么彻底垮了,你就得意了,你对得住杨氏列祖列宗,你还记得自己是大楚臣子?”

杨恩将枯瘦的手拢在袖子里,浑浊的老眼看了一眼晴空。

虽然骄阳似火,他却觉得骨子里透漏几许寒意,苍白干瘪的嘴唇抖擞了几下,终究是化作杳不可闻的轻叹,在老仆的搀扶下离去,也没有再回头看沈漾一眼……

…………

…………

六月二日崇文殿举起的新的廷议,便明确由蔡宸暂代内侍大臣、顾芝龙暂代侍卫亲军都督以及黄惠祥暂代侍中,他们三人与周炳武以及从饶州刺史任上紧急调任同知枢密院事的寿王世子杨帆,共同出任和亲大臣,乘船赶往历阳,商议和亲、少帝退位及梁楚并国之事。

到这一步,和平兼并江南、岭南诸地的大局已经确定下来。

接下来所要谈的乃是楚廷君臣以及总数逾二十五万人马的侍卫亲卫及禁军的安置以及新政推行、新的行政区域划分等事;当然也包括少帝退位、迎韩谦进入金陵与长信太后举行大婚的大典细节。

顾芝龙、黄惠祥、周炳武以及杨帆等人即便将脸皮豁出去不要,在大梁君臣面前更显卑微,但到了争夺利益时,却还是寸利都要争上一争。

当然,他们也不会明目张胆的直接为自身争取什么利益,先是提出韩谦禅继大楚帝位,新朝以楚为国号,定都于金陵。

他们的理由也很恰当,川蜀地方狭窄,从来都是“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很少有能力真正干涉到天下大局,但后期如何统治江南,则将是新朝的重中之重。

将新都迁到金陵,无疑将能极大强化新朝对江南的统治,也能更好、更快的将江南的士民融合新朝。

此外,韩谦本是楚臣,又发迹于长江沿岸,大梁诸多重臣宿将,有相当多的人都是出身江淮,根基都在江淮。

未来新朝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沿长江发展的潜力更大。

韩谦禅继大楚帝位,新朝以楚为国号、定都于金陵,怎么看理由都相当的充分。

然而,新朝帝都选南还选北,对南北两地的地方利益影响是根本性的。

顾骞、朱珏忠对国号之争没有太多的计较跟纠缠,但舍洛阳迁都金陵,他们是坚决反对的。

“近百年来,北地受战事摧毁犹其惨烈,而气候又多苦寒,土地也贫瘠,民生困苦,远不足江南富足,”韩谦看到前两轮密谈双方还在为这事争议,看到冯缭等人都有所动摇,便站出来一锤定音的拍板,避免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说道,“凡事需要考虑南北两地民生的平衡发展,迁都这事无需再谈,但可以将金陵单独划出来,作为直辖府,确保金陵的经济、政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不被削弱……”

“直辖府?”顾芝龙、黄惠祥有些困惑。

后续如何统治江南,韩谦与冯缭、顾骞他们讨论过很久。

要是将楚京兆府与江东之地合并,组建江东行省,单独以占地之广阔看,并不算特别的大,但这个江东行省的所辖人口将超过七百多万,占到新朝五分之一,这个太恐怖了。

而江东又历来富庶,占据长江、太湖最为核心的水网体系。

要是继续任江东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重心还继续落在金陵,将来以金陵为核心,所形成的东南政治经济集团,必然在新朝独树一帜,甚至有尾大不掉之嫌,将极不利于新朝对江南的统治。

韩谦所想的方案,就是对江东进行拆分。

金陵城以及原楚京兆府区域作为直辖府,在行政上与行省相当,以便与江东其他地方继续保持割裂;除金陵外,太湖以北的苏润常,与江北的杨泰楚以及淮河北岸的徐泗海等州,单独组建淮海行省,并在长江入海口的北岸新置崇州府,作为淮海行省的首府。

而太湖以南的府县,则新组建浙南行省,以明州府为首府。

也就是说,将江东地方势力划为三大块分而治之。

此外,依区域划分江西行省、荆襄行省、湖南行省、岭南行省、闽东行省以及以叙州为首府,将辰叙思业及黔中诸羁縻州,组建新的黔中行省。

对侍卫亲军、禁军的安置,相对容易。

二十五万将卒全部遣归各地的屯营军府,广泛分布于京兆府及诸州的屯营军府,也都直接改为县乡诸司,兵户转为民户,原兵户屯种的军田,直接分配到户,免除之前的兵役、租赋,照新政纳粮缴税即可。

这对楚军普通将卒而言,都是受益的,不会存在什么阻力。

献劝嫁表的中高级将吏,以往劣迹罪绩一律予以特赦、不再追究,保留原有的薪俸待遇。在析族分户之后,各家所占有的田宅,超过均田律令的限制,甚至还可以给予一定标准的放宽,多余部分也将各地府司筹资进行赎买,不强行征没。

没有献劝嫁表的中高级将吏,先贬为平民,超过均田律令上限的田宅,直接征没,然后在监察府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其以往有无劣迹恶行进行特别审查。

中低级官员以及侍卫亲军及禁军将领武官,无劣迹恶行者降一到两级选用;未得选用者,也会照大梁现役的致仕、除役给予安置。

具体到个人,郑榆、郑畅、张潮已经致仕不提,周炳武、张蟓、顾芝龙、黄化、黄惠祥、周启年等人都要在过渡期后陆续致仕,不过,郑晖将以岭南行省经略副使留任,张蟓之子张封、周炳武之子周南都有将才,黄化之子黄虑又正处于年富力强之时,可先入参谋府任职,顾芝龙之子顾雄畅可入议政院任职;江南诸省的主要军政官员,将由洛阳直接委派人手担任。

少帝杨彬退位后,将封为楚国公,张平等人陪同迁居洛阳、继续侍候左右;天佑帝、延佑帝的皇陵将予以保留,也将继续由姜获、李瑶、明成太后以及楚宫太妃负责看护、修缮。

并国密谈持续十八日才结束,也在这一天,景琼文、曹干携蜀王世子乘船赶到历阳,献上降书。

不管怎么说,梁蜀始终还是盟国,关系还一直都极为密切,并没有因为种种意外而破裂。

虽然和并川蜀大的框架,都比照楚国,比如成都府会单独划出来作为洛阳直管的直辖府、其他地方设立川蜀行省外,比如说禁军的裁撤方向等等,但除蜀主王邕降封蜀国公、迁居洛阳外,蜀臣受到待遇还是要优厚得多,曹干、景琼文年纪大了,他们都想告老,韩谦给他们在成都府、洛阳都安排府邸,曹哲等人依旧将得到重用。

二十一日少帝杨彬颁布退位诏,他自己也从楚宫搬入之前延佑帝登基前居住的临江郡王府,身边依旧由张平等楚宫旧人服侍。

这一天也正式昭示大楚帝朝彻底结束,彻底成为历史。

韩谦直接在历阳称帝,国号大梁,但韩谦没有更换年号,而是直接下诏明确以太和元年为基准,确定为新的汉历元年,并以此延续下去,一切以化繁为简、便利民生为要务,以后都不再更改年号。

接下来,第一、第二中央行营军诸部陆续渡江,并接管金陵以及长江两岸扬、泰、池、润、苏、常、宣、歙、舒、黄、荆、襄、复、随等州的防务。

到七月十八日,第一批逾二十万楚军在收缴兵甲、进行初步整编后,陆续遣返原籍与家小团聚。

…………

…………

韩谦七月二十八日才正式在诸将臣的簇拥下,进入金陵城,举行和亲大典。

这一天,最炎热的夏秋已经过去,即便白天依旧炎热,但入夜后凉风习习,甚是宜人。

经过一天的大典,韩谦在宴请群臣过后,也是颇感疲倦。

走进长信宫,看着大殿之内插满大红喜烛,清阳身穿绣金丝大红凤纹喜服坐在锦榻之上。

在举行大典之后,她凤冠之上重新盖住头盖,视线陷入昏暗之中,仿佛少女一般,完全不知道自己将面对怎样的人生。

听到韩谦走进来、诸多宫女退去的脚步声,她莫名的感到一阵忐忑,呼吸都紧了几分,挺直身子,使自己显得更从容一些。

即便相别十数年没有见,清阳依旧有着少女般纤盈的身段,胸脯及臂却要更显丰腴,也随着渐紧促的呼吸起伏起来;半臂袍服外露出粉臂肌肤有如白璧,与襦服上口露出的那一抹沟壑相得益彰。

韩谦没有拿漆盘上所摆的金杵,直接伸手揭下头盖,见清阳眼眸里还有一丝慌乱,笑着问:“白天行过大礼,与我陪诸臣谈笑风声如故,怎么这时候就怕起我来了?”

“……”

金陵逆乱之后,韩谦从繁昌城启程返回叙州,事实上从那之后,清阳都没有再见过他一面,屈指算数已经整整有十五年,而在繁昌时的她,才刚刚十九岁。

她担心自己的记忆会出现偏差,发现站在身前的,不是时而会潜入梦中、令她身体发软、发烫、潮湿的那个人,心里会难免有所失望。

然而这一刻,她发现眼前这人,比她这几年所想、所思还要英气勃勃、更要令人感到心紧灼热,在他的手轻抚过来,便有着依偎过去的冲动,仿佛有澎湃的溪河在身体的深处激荡、秘密流淌。

她突然又羞涩起来。

“怎么了?”在韩谦的印象里,清阳总是带有那么一点的孤傲,这一刻的羞涩,顿时叫她的风情彻底散发出来,美眸仿佛春日幽泉般要将人的心魂吸进去。

“熄灯歇息吧……”清阳娇柔的说道。

虽说白天大典时就说了很多话,却没有这一刻更软糯娇柔……

…………

…………

次日清晨,韩谦好不容易从温柔乡里挣扎来起来,用过膳后到崇文殿署理国政,他正打算叫李知诰、冯缭、顾骞将曹干、景琼文召入宫来,最后确认赵启及朱贞两人分别从梁州、宜陵出发,率部接管川蜀防务以及蜀主王邕迁居洛阳的细节,就见及顾芝龙、周炳武、杨帆、黄惠祥等人通禀后,匆匆走进大殿里来。

“怎么了?”见这几人脸上神色复杂,韩谦问道。

“杨侯昨日去逝了……”黄惠祥上前禀道。

“什么?怎么死的,是病逝还是意外?”韩谦惊站起来问道。

“应该是病逝。”黄惠祥犹犹豫豫的说道。

“什么叫应该,到底怎么回事,你们都没有搞清楚?”韩谦发怒的问道。

“杨侯昨夜悬梁自尽,清晨老仆推门发现时,身子都凉透了。”杨帆咬着牙,上去说道。

韩谦颓然坐到御案之后,他本打算忙过这节,再去见杨恩,终究未见还是迟了一步。

“杨侯以病逝入史?”冯缭迟疑的问道。

“……”韩谦摇了摇头,说道,“据实入史,叫冯翊暂时将其他事情放下,专门操持杨侯的丧礼,祭文我亲自来写……”

说到这里,韩谦提起笔,往事历历在目,一字一句去写杨恩的生平,临了在祭文末题了一句前朝旧诗“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见顾芝龙、黄惠祥、周炳武等探头看过来,说道:“你等是‘尔曹’,杨侯是‘江河’!”

(全文终)

未完待续,先看看其他书:
第五百八十八章 长街第三百四十九章 夜营第七百四十八章 战役(三)第七百九十章 渡江(一)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会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三百八十四章 夺兵第六十二章 爪牙第一百七十三章 扣船第九十六章 潭州心思第八十四章 家宴第二百九十六章 缓追(一)第四百五十三章 清晨第七百四十八章 战役(三)第五十章 互为一体第四百八十六章 定计第三百三十九章 与谋第三百九十九章 问话第二百九十四章 长乡侯第五百七十六章 裕溪河第三百六十七章 蜀使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江东去第七百四十七章 战役(二)第五百九十一章 秋夜第四百六十八章 残尸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会第二百四十八章 龙牙城第七百四十一章 定策第一百九十一章 激战第五章 家兵第二百二十四章 人心第三百四十八章 噩耗第四百一十九章 秘信第四百零三章 偷梁换柱第三百一十六章 神陵司疑云第四百零一章 星火第四百三十五章 同心第七百九十五章 劝嫁(二)第六百六十七章 殿中第四百一十章 山中第二百九十一章 文瑞临(二)第三百一十三章 巫山长峡第四百章 计划第二百二十三章 夜间定计第六百零三章 迎亲(三)第四百五十三章 清晨第五百七十一章 同病相怜第五百七十章 忠言逆耳第二百四十三章 闭城第五百零四章 密谈第七百二十六章 崇文殿第七百零九章 年节第三百七十章 岳阳第四百三十七章 时不待人第五百八十三章 条件第七百五十九章 关中(六)第五百一十章 议事第四百零九章 四周形势第一百二十一章 引狼入室第七百二十八章 北上第一百八十六章 封赏第三百八十七章 失城第九章 处置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杀第八十四章 家宴第五百四十六章 奇功可居第二十二章 差点坏事第二百四十三章 闭城第四百三十三章 碑文第七百二十五章 密信第六百六十二章 得失第五百零三章 商船第七百六十二章 洛阳(三)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会第十五章 信任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思路第三百五十四章 居丧第八十二章 辞行第二百零七章 王府气势第六十章 家兵进城第六百一十四章 回京(一)第七十二章 弥补第六百七十七章 反应第七百七十八章 炮战第六百二十九章 黄雀在后(一)第五百一十三章 相见第二十一章 授计第七百四十六章 战役(一)第五百二十章 江心相见第五百八十九章 返回扬州第二百一十三章 雁荡矶田庄第二百五十八章 伏兵第九十四章 纯酒第六百二十五章 相遇第六百零二章 迎亲(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质询第一百三十九章 安排第五百零三章 商船第四百六十一章 天工匠书第五百七十一章 同病相怜
第五百八十八章 长街第三百四十九章 夜营第七百四十八章 战役(三)第七百九十章 渡江(一)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会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三百八十四章 夺兵第六十二章 爪牙第一百七十三章 扣船第九十六章 潭州心思第八十四章 家宴第二百九十六章 缓追(一)第四百五十三章 清晨第七百四十八章 战役(三)第五十章 互为一体第四百八十六章 定计第三百三十九章 与谋第三百九十九章 问话第二百九十四章 长乡侯第五百七十六章 裕溪河第三百六十七章 蜀使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江东去第七百四十七章 战役(二)第五百九十一章 秋夜第四百六十八章 残尸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会第二百四十八章 龙牙城第七百四十一章 定策第一百九十一章 激战第五章 家兵第二百二十四章 人心第三百四十八章 噩耗第四百一十九章 秘信第四百零三章 偷梁换柱第三百一十六章 神陵司疑云第四百零一章 星火第四百三十五章 同心第七百九十五章 劝嫁(二)第六百六十七章 殿中第四百一十章 山中第二百九十一章 文瑞临(二)第三百一十三章 巫山长峡第四百章 计划第二百二十三章 夜间定计第六百零三章 迎亲(三)第四百五十三章 清晨第五百七十一章 同病相怜第五百七十章 忠言逆耳第二百四十三章 闭城第五百零四章 密谈第七百二十六章 崇文殿第七百零九章 年节第三百七十章 岳阳第四百三十七章 时不待人第五百八十三章 条件第七百五十九章 关中(六)第五百一十章 议事第四百零九章 四周形势第一百二十一章 引狼入室第七百二十八章 北上第一百八十六章 封赏第三百八十七章 失城第九章 处置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杀第八十四章 家宴第五百四十六章 奇功可居第二十二章 差点坏事第二百四十三章 闭城第四百三十三章 碑文第七百二十五章 密信第六百六十二章 得失第五百零三章 商船第七百六十二章 洛阳(三)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会第十五章 信任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思路第三百五十四章 居丧第八十二章 辞行第二百零七章 王府气势第六十章 家兵进城第六百一十四章 回京(一)第七十二章 弥补第六百七十七章 反应第七百七十八章 炮战第六百二十九章 黄雀在后(一)第五百一十三章 相见第二十一章 授计第七百四十六章 战役(一)第五百二十章 江心相见第五百八十九章 返回扬州第二百一十三章 雁荡矶田庄第二百五十八章 伏兵第九十四章 纯酒第六百二十五章 相遇第六百零二章 迎亲(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质询第一百三十九章 安排第五百零三章 商船第四百六十一章 天工匠书第五百七十一章 同病相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