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六节 向贫富分化说不 2

那是一个北欧学者,哪国的,叫什么朱敬伦都记不起来了,甚至可能不止一国,不止一个人跟他说过,那些年北欧人喜欢全世界输出他们的世界观,有一大批这样的学者。

朱敬伦记得有人说,所谓高福利的负效应,其实东亚国家最低。因为他们研究发现,新加坡提高了社会福利,新加坡人没有变懒,日本人提高了社会福利,日本人也没有变懒,韩国人如此,台湾人也是如此。

西方学者通过研究一些非洲国家,东南亚的热带国家后发现。有的外资公司,为了让当地人增加工作时间,提高了小时工资收入,但得到的结果让人不可思议,因为当地人不是增加了工作时间来挣更多的钱,而是减少了工作时间,他们挣够了生活费之后,就不在工作了,小时工资提升,让他们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赚到更多的工作。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欧洲国家中,西班牙、法国等天主教国家的工人,都是倾向于缩减工作时间,而不是增加工作收入。

西方学者从宗教文化上论证这种现象,他们认为西方天主教和新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追求的价值观不一样,天主教追求的是闲暇最大化,新教追求的是收益最大化。

跟东方国家进行对比后他们发现,东亚国家在这方面,表现的最好。不管是韩国也好,日本也好,新加坡也好,都出现了一种现象。那些明显退休后可以享受丰厚退休金的老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不去过闲暇时光,而是通过返聘等形势,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一边拿着返聘工资,一边拿着退休金,他们追求的,是极端的利益最大化。至于休息,很多人都说死了有休息的时候。

东亚的特殊文化,并不是以享乐为主,所以这一地区的储蓄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在房地产发展成为产业之前,很少有家庭会负债,有闲钱都存着,也不去追求过分的享受。即便存够了自己一辈子的花销,依然存着,给子孙存,给后代存。

这种带有工作狂性质的文化,当然跟西方不一样,掌握话语权的新教国家,看不惯那些有钱就花的天主教国家,也看不惯有钱就存的中国人。所以他们一边批判天主教徒没有节俭意识,一边骂中国人是工作机器。

撇开这些世界观争执,东亚文化是最适合搞福利的文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日本有学者提出一个观点,他们认为,在西方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东亚地区在进行一种叫做“勤业革命”的社会调整。在人口和资源极不对等的情况下,东亚国家不是像西方那样向外扩张,而是深挖内部潜力,将劳动力极大的投入到有限的国内资源开发中。也就是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土地上,让单位土地增加更大的产出,从而养活西方不可能养活的人口基数。

在这种现实压力下,东亚文化中开始诞生各种强调勤奋的文化,将“勤劳”上升到了道德高度。

所以即便不工作也可以活下去,可是道德是谴责这种行为的,你一个年轻人不去工作,整天赖在家里,即便你父母养得起,但也会被人说闲话,当所有人都在说你懒得时候,年轻人也就不敢待在家中了。

这种文化给了朱敬伦坚定的信心,让他决定推动社会财富再分配,至于高福利后的负效应问题,他决定参考北欧的解决方法。

大概在1970年代以后,吃光了二战战争财福利的瑞典等国的高福利政策开始难以为继,因为太多人开始不愿意工作,工人党政府又不敢降低福利,结果导致政府债务激增,即便不工作也能拿到相当多的收入,甚至请病假比工作的收入还高的时候,新教文化也不好使。

同样,中国人即便再追求勤劳,一旦不工作也可以活的很好的时候,也就没人工作了,他们喜欢储蓄是因为对未来充满不确定,一旦国家能保障他们的未来,勤文化也就没有了。

当福利国家的福利太过优渥,失业补助接近正常薪水,税收又太高,努力赚的钱都成了税金,谁还会去工作。没有人工作,没有人赚钱缴税,又如何维持福利。

北欧的办法是通过教育,不是教育民众努力工作的道德观,而是通过各种特殊的职业教育,让人能在工作中找到快乐,人是需要工作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大多数人如果真的不工作的,反而会感到不自在。大家不喜欢工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工作没有乐趣可言,尤其是工业时代,要求人跟机器一样工作,更是泯灭人的天性。

北欧通过各种合理的职业培训,让每个人都拥有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的技能,如果不喜欢还可以继续其他职业培训,直到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通过这种办法,用了一代人时间,北欧扭转了这种情况,他们的女性工作比例都达到了八成之多,比绝大多数国家都高。

这种情况后来也遇到了挑战,那就是大量移民涌入之后,当移民发现他们不用努力工作融入北欧社会,只要拿北欧的社会福利就能过活,这就变成用北欧人的税金养外国移民,而这些没有工作、时间很多、文化不通的移民选择多生孩子,孩子越多补助越高,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这是另一种情况了。

朱敬伦考虑的是,北欧遇到的问题,是有他们自己的偏激引起的问题,比如工人党执政的北欧国家,过于强调工人的利益,最后造成了低效率。这种问题,在现在的中国不存在,中国现在的问题是,根本没有福利,工人一旦失业连基本保证都满足不来,即便工作,生活过的也不富裕,这不是享受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所以朱敬伦建立福利制度的决心决不动摇。

可是当他将自己的态度跟三省六部的官员一说的时候,一片反对声浪。

尚书令赫德是一个比较弱势的宰相,不是他本人性格柔弱,而是他身份决定的,他是一个英国人,可因为他是一个英国人,所以他信奉英国那一套自由经济理论。

这已经是1901年代了,各种经济学理论已经出现,老马的资本论都发行几十年了。

赫德和一些接受了西方经济力量的技术官僚集体反对,认为朱敬伦所认为的,建立福利制度是效仿德国,在中国很难实行下去,他们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人不工作也能得到收入,只会养一大群懒汉,而且他们天然认为,不劳动者不得食这是自然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朱敬伦跟他进行激烈的讨论,告诉大家说,他建立福利制度的目的,不是德国的目的,不是俾斯麦说的,“期待拿退休金的人最好统治”,真正的目的是富民,让人人富足。

可依然很难说服官员们。他们私下里说,这是皇帝做了一个美梦,却想拿来治国。

朱敬伦感叹,他所打造的政府早就变了,他突然有些怀念当年那群迂腐的士大夫组成的政府,他们迂腐,但他们有民本主义精神,哪怕不做,他们也会感叹民穷民弱。现在倒好,这些官员对穷人没有一丝怜悯,认为人穷是因为懒惰,是因为天生蠢笨,活该受穷。

他们的思想不是传统的“民为邦本”的思想,而是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不能怪他们,全世界的政客大多如此,这是世界流行观念。对抗这种观念的,恰恰是从工人文化中诞生的社会思潮。有的国家,两种观念都走向极端,最后爆发革命,有的国家,两种观念进行了妥协,最后进入福利社会。

革命始终是成本最高的变革方式,能避免的情况下,朱敬伦绝对不想看到。

现在这种迹象的苗头已经产生了,日本1880年代开始出现工人摆工等运动,中国在90年代也开始了,工人中大大小小的组织已经出现,有的抱着西方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想,有的甚至抱着革命思想。

这些组织,并不仅仅是穷苦工人自发建立的,恰恰相反,大多数组织,其实是生活比较富足的精英参与建立的。最早的一批工会,是工厂中一些来自西方的技术专家,以及从西方留学回来的技术骨干建立的。

这些精英建立的组织,大多数也并不打算革命,他们只是想通过谈判的方式改善工人待遇,提高工作,改善工作条件。

一旦这些理性的组织的目的不被满足,那些极端的组织就会站出来,甚至看不到希望的理性组织也开始走向极端。

朱敬伦赫然发现,在思想上,富有良知的精英,不管是新知识精英,还是传统士大夫,他们的思想竟然殊途同归。

或者真的是胡适所说的,在一切人类美好道德层面上,各国传统美德都是互通的,儒家的仁政思想,忠孝礼仪文化,并不是中国人独有的,而是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普遍存在的。

朱敬伦发现,靠说服已经很难让目前这些技术派官员跟自己站在同一阵线,即便强行通过一些政策,没有他们的主动支持,最后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思之后,他决定将陈芝廷请回来。

第六百五十七节 政治和文化遗产第一百三十二节 最大的目的第四百零七节 真的洞房第三百二十五节 太平军来人第一百九十七节 他们还在观望第三百七十节 基于道义的谈话第四十八节 舍身第六十二节 炮声就是信号第六百五十二节 情况激化第八百一十三节 瓜分西属殖民地第四百二十九节 一起承担第三百一十节 引入竞争第三百六十八节 林肯遇刺第一百四十二节 把人民组织起来第一百六十二节 回报友谊的方式第45节 逃亡(二)第八百一十五节 向贫富分化说不 1第三百四十五节 楔形冲击第九十八节 虚张声势第七百九十六节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路径第八百零七节 中德同盟谈判第六百八十七节 组建战时内阁第五百五十九节 普法战争红利第五百六十七节 规范乡村自治 2第一百四十六节 谁不服我打谁第一百九十六节 大调兵上架第六百七十七节 经商别学胡雪岩第一百五十四节 夜读管子第七百三十一节 大明的财团时代第一百一十节 谈判中止第三百五十九节 危机第六百五十一节 留给日本的时间不多了第五百五十二节 太平军北伐第一百四十一节 人民动员起来了第四百零四节 迎娶第五百六十七节 规范乡村自治 2第五百八十节 议割台湾第六百四十一节 琉球灭亡第五百七十三节 打断日本伸出的爪子第七百二十五节 大明犯了拖延症第七百九十六节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路径第三百节 归程第七百六十八节 海军上刺刀第三百九十七节 场外游说 1第七百二十五节 大明犯了拖延症第五百五十二节 怡和丝厂第八十节 练兵第一百一十一节 更大的利益第一百八十九节 闹饷还是造反第六百七十六节 新明英商约第一百四十一节 人民动员起来了第六百零二节 蜜月期结束了第三百零四节 闹市挂印第二百九十五节 控制财政第44节 逃亡(一)第一百六十三 为了中国茶的未来第六百一十九节 新的土地第七百二十六节 复杂的南洋问题 1第一百二十九节 瞒天过海第三百四十四节 定国号和出兵第三百四十一节 威震天下第一百六十节 北京陷落的震动第五百七十七节 大事件之越南问题 2第六十七节 发大财了第四百零六节 进错洞房 2第六百三十八节 太平天国最后的希望第五十一节 封港第三百七十二节 美国要调停第三百八十五节 进京城楔子第七百五十七节 挺进圣安东尼奥第八百二十六节 挑拨失败第八十一节 参战第七百八十九节 日德纷争第七十二节 广东是个好地方第三百二十五节 太平军来人第四百四十一节 辕门终于徙木第七百一十八节 富商和国王第二百九十六节 控制广东 1第一百二十三节 瑞典顾问团第一百二十三节 瑞典顾问团第七百七十九节 昏君混臣第四百四十六节 送上门的扩张第八百零九节 中国的世界政策第五百七十五节 赫德的改变第六百八十七节 组建战时内阁第七十七节 初训第七百九十三节 工业巨头的春天第六百四十五节 琉球流亡政府第六百七十节 私有垦殖地第八百三十一节 日本人的小算盘第四百零八节 宰相找事第四百五十一节 克虏伯大炮与铁甲舰第七百二十一节 明暹同盟条约第五百六十六节 规范乡村自治 1第三百九十一节 中国种族的悲哀第一百一十三节 厘局弊病第五百五十七节 柔情宰相俾斯麦第三百五十八节 大任务
第六百五十七节 政治和文化遗产第一百三十二节 最大的目的第四百零七节 真的洞房第三百二十五节 太平军来人第一百九十七节 他们还在观望第三百七十节 基于道义的谈话第四十八节 舍身第六十二节 炮声就是信号第六百五十二节 情况激化第八百一十三节 瓜分西属殖民地第四百二十九节 一起承担第三百一十节 引入竞争第三百六十八节 林肯遇刺第一百四十二节 把人民组织起来第一百六十二节 回报友谊的方式第45节 逃亡(二)第八百一十五节 向贫富分化说不 1第三百四十五节 楔形冲击第九十八节 虚张声势第七百九十六节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路径第八百零七节 中德同盟谈判第六百八十七节 组建战时内阁第五百五十九节 普法战争红利第五百六十七节 规范乡村自治 2第一百四十六节 谁不服我打谁第一百九十六节 大调兵上架第六百七十七节 经商别学胡雪岩第一百五十四节 夜读管子第七百三十一节 大明的财团时代第一百一十节 谈判中止第三百五十九节 危机第六百五十一节 留给日本的时间不多了第五百五十二节 太平军北伐第一百四十一节 人民动员起来了第四百零四节 迎娶第五百六十七节 规范乡村自治 2第五百八十节 议割台湾第六百四十一节 琉球灭亡第五百七十三节 打断日本伸出的爪子第七百二十五节 大明犯了拖延症第七百九十六节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路径第三百节 归程第七百六十八节 海军上刺刀第三百九十七节 场外游说 1第七百二十五节 大明犯了拖延症第五百五十二节 怡和丝厂第八十节 练兵第一百一十一节 更大的利益第一百八十九节 闹饷还是造反第六百七十六节 新明英商约第一百四十一节 人民动员起来了第六百零二节 蜜月期结束了第三百零四节 闹市挂印第二百九十五节 控制财政第44节 逃亡(一)第一百六十三 为了中国茶的未来第六百一十九节 新的土地第七百二十六节 复杂的南洋问题 1第一百二十九节 瞒天过海第三百四十四节 定国号和出兵第三百四十一节 威震天下第一百六十节 北京陷落的震动第五百七十七节 大事件之越南问题 2第六十七节 发大财了第四百零六节 进错洞房 2第六百三十八节 太平天国最后的希望第五十一节 封港第三百七十二节 美国要调停第三百八十五节 进京城楔子第七百五十七节 挺进圣安东尼奥第八百二十六节 挑拨失败第八十一节 参战第七百八十九节 日德纷争第七十二节 广东是个好地方第三百二十五节 太平军来人第四百四十一节 辕门终于徙木第七百一十八节 富商和国王第二百九十六节 控制广东 1第一百二十三节 瑞典顾问团第一百二十三节 瑞典顾问团第七百七十九节 昏君混臣第四百四十六节 送上门的扩张第八百零九节 中国的世界政策第五百七十五节 赫德的改变第六百八十七节 组建战时内阁第七十七节 初训第七百九十三节 工业巨头的春天第六百四十五节 琉球流亡政府第六百七十节 私有垦殖地第八百三十一节 日本人的小算盘第四百零八节 宰相找事第四百五十一节 克虏伯大炮与铁甲舰第七百二十一节 明暹同盟条约第五百六十六节 规范乡村自治 1第三百九十一节 中国种族的悲哀第一百一十三节 厘局弊病第五百五十七节 柔情宰相俾斯麦第三百五十八节 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