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十八节

董卓沉默不语。

董卓知道自己用假圣旨掌控北军犯了滔天大罪,但他并不怕。自从拒绝先帝的征调回京任职九卿之一的少府开始,他就已经想明白了,他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如果再任人宰割,自己就活不长了。自己先是假作被刺,滞留河东拒绝赴任并州,接着又响应车骑大将军李弘的号召举兵南下黄河威逼天子和朝廷,今天又假传圣旨控制了北军,自己的这些所作所为已经彻底把自己逼到了和天子、朝廷决裂的绝路上。犯一个罪也是死,犯许多罪也是死,自己已经不能为朝廷为容,还怕什么?

一个月前,董卓认为大将军何进在李弘的帮助下,必能迅速控制洛阳,主掌国家权柄,所以他毫不犹豫地率军南下京畿,想从中捞取足够的好处,以便将来象李弘一样雄踞西疆。这个时候他已经彻底放弃了入朝为卿的念头。看看天子和朝廷如何对待李弘就知道自己不可能被洛阳的士人们所接受,与其在洛阳受人排挤打击低着头做人,还不如在西疆昂首挺胸做个一方霸主。李弘能做的事自己也一样能做到。

董卓回西疆的最好机会就是李弘北上远征的时候,但那时大将军和李弘都不愿意他在洛阳局势未稳的情况下匆匆离京,而他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也不想立即离开。第二次回西疆的机会就是奸阉重新入宫的时候,那时天子拜他为凉州牧,他想要的东西也已经得到了。但他那时却已经不满足这个凉州牧了,他想要更多的东西。西疆太穷,他想得到关中的赋税支持。在士人和大将军的挽留下,他没有听从李玮的劝告,继续进逼洛阳。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大将军突然死了。

大将军一死,奸阉被诛,洛阳就是士人的天下了,自己的命运也因此而发生了惊天的大逆转。自己因为深入京畿,猝不及防之下陷入了士人的包围,这是自己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洛阳稳定后,正如李儒和刘艾所说,朝廷会急不可耐地对自己下手,主政的士人们不会把一个骄纵枉法的重镇将军放回西疆。自己必须要找一条求生之路,自己要置之死地而后生。

假传圣旨掌控北军,到北军被自己彻底控制大约用了一天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内自己九死一生,随时都有可能被天子的圣旨打回原形,被愤怒的北军士卒砍成肉泥。侥天之幸,自己成功了。有了段煨、鲍鸿、曹操和张辽的支持,有了这五万大军,自己就有了在京畿暂时站住脚的可能,有了逆转洛阳的局势的可能。

北军这五万人虽然看上去不少,但都是京畿兵,是忠诚于天子的兵,根本不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西凉兵,靠几个统领军官只能控制他们一时,却无法做到绝对控制。在这天子脚下,洛阳城旁,只要天子下旨命令董卓交出北军,再以重兵包围平乐观,这五万人迟早都要倒戈相向。所以董卓忧心如焚,他迫切想知道洛阳城内的情况,想知道袁隗和士族大臣们的态度。

天子和太后也罢,袁隗和士族大臣们也罢,在如今奸阉和大将军两败俱亡,洛阳危机重重的时候,他们谁都不愿意洛阳继续乱下去。也就是说,他们在无法确定自己可以控制北军的情况下,他们会仔细权衡和考虑激怒董卓,逼反董卓的利弊和后果。五万北军和两万西凉兵如果暴乱京畿,洛阳必将陷入一场浩劫,直接后果就是葬送了车骑大将军的远征,甚至十几万北疆将士的性命。以李弘的暴戾和血腥,他可能要率军南下血洗京畿,这样大家全部这玩完,连大汉国可能都要亡了。这个责任谁都承担不起,而这却恰恰就是董卓目前最大的倚仗。

董卓虽然认为天子和袁隗不敢下旨强行剥夺自己对北军的控制,但一旦袁隗和朝中的大臣们置国家社稷于不顾,非要下旨,那自己怎么办?这也是董卓最大的担忧。(79文学网)

下午董卓和李儒在大营里安抚士卒的时候,李儒就对他分析过局势。李儒认为袁隗绝对不敢冒这个险,他为了避免洛阳局势继续恶化,肯定会被迫承认大人统领北军的事实。李儒志得意满地说,大人如今手握七万大军,直接决定了洛阳形势的发展,大人打算怎么办?是趁机入朝主政还是带着七万大军返回西凉?

董卓说,不管你和刘艾的猜测是否正确,也不管太傅袁隗和士族大臣们是不是真的想把我诛杀于京畿,董旻诛杀何苗是个事实,我假传圣旨也是个事实,如果不能把这些事解决掉,天子和太后不会饶恕我,袁隗和士族大臣们更不会放过我。所以,当务之急是利用手中的大军威慑天子和太后,震慑朝中大臣,迅速解决洛阳的危机,逼迫朝廷答应我的诸般条件,然后借口到西凉平叛一走了之。

董卓苦笑道:“我无意走进洛阳城,也不想入朝主政。我是武人,和大将军一样,这些士人不会接受我,更不会屈从于武力的逼迫帮助我处理国事。你看看大将军,他虽然贵为国戚,但他身份低贱不是士人,所以一直得不到士人的真心帮助。他为什么会死?如果不是士人想杀他,他会死吗?你再看看李弘,他已经是车骑大将军了,但他府内有多少名士?一个没有,都是一帮寒门的年轻士子在帮他做事。李弘刚刚入主并州的时候,因为没有人手,竟然让朱俊十几岁的女儿女扮男装替他主持府内事务。你再看看我,我在西疆几十年了,我手下就你们几个人,比李弘还寒碜。”

“入朝主政?”董卓长叹道,“要想多活几年,还是早点走吧。军队多是没有用的。现在不是开疆拓土,是治国啊。我从军打仗几十年,从来没有处理过朝政,你让我怎么主政?我一个武人,既没有大将军的显赫身份,也没有李弘的显赫功勋,有几个士人会应募?有几个士人会真心帮我做事?看看凉州三明的下场,尤其是段颎段大人,饮鸠自尽,难道他不会治国?算了吧。现在是士人的天下,我们这些武人也只能去戍守边疆了。”

李儒说,大人难道有绝对把握带走这五万北军?大人凭什么认为天子、太后和袁隗会放过你?你不要忘了,我们现在手上真正的实力只有一万三千人。驻守函谷关的那一万人我们是无论如何不能动的。李儒一字一句郑重说道:“你如果不狠,袁隗就会狠,就会把你挫骨扬灰。你要想活着,要想把这两万将士带回西凉,你就要控制洛阳,掌控国家权柄。否则,你就是鱼肉,袁隗就是刀俎,你迟早都是他的口中食。段颎段大人的教训你忘了,昨天大将军又是因何而死?”

董卓呆了一下,忽然问道:“我是不是老了?”

“大人今年五十有七,尚未到古稀之年,不算老。”

李儒看董卓沉默不语,于是接过何颙的话,微微笑道:“天子脱困之后,我家大人或许深陷危境,但太傅大人罪责深重,恐怕也难逃九族尽诛之祸。”

何颙笑而不语。

“洛阳城内有虎贲羽林,有数万人马,但天子竟然至今没有脱困,是不是太傅大人故意而为之?”李儒问道。

何颙笑了起来,“我刚才已经说了,有些事必须要想清楚了才能动手。”

“那太傅大人想清楚了吗?何时解救被困天子?”

何颙看看董卓,小声问道:“大人有什么良策?”

董卓皱皱眉,沉声说道:“如今车骑大将军已经远征大漠,洛阳无论如何不能乱。何大人请代为回禀太傅大人,如果明天上午天子依旧被困北宫,我将率大军进城。太傅大人既然解决不了,我来解决。所有后果,我一力承担。”

何颙脸显惊色,“大人,这事关天子和陈留王的性命,大意不得。

董卓冷哼一声,挥手说道:“你回去吧。明天下午我率军进城。”

何颙不再多说,躬身告辞。

李儒送走何颙之后,急步走回大帐,“从何颙的话里来看,袁隗已经决定让步了,但他让步的条件一定非常苛刻。奸阉和大将军死后,洛阳本来是他的天下,但由于大人突然掌控了北军,让他措手不及无法按既定策略行事。袁隗为了洛阳的稳定,无奈之下也只有选择让步了。”李儒兴奋地说道,“大人,留在洛阳吧,你可以成为中兴大汉的一代名臣。”

董卓想了很久。

“太傅大人袁隗现在参隶尚书事,暂理国事,如果他以天子的名义执意反对我进城,执意命令我返回西凉,那我就很难留在洛阳了。没有天子的圣旨,没有士人的支持和帮助,我如何在洛阳立足?靠武力吗?把朝堂上反对我的大臣都杀掉吗?”董卓摇摇手,“这个问题不能解决,我就不能留在洛阳。袁隗和朝中的大臣们如果坚决反对我参与朝政,我们之间就会因为权柄而争得头破血流,洛阳的动乱就不会停歇。那么长安的皇甫嵩、河东的李玮就会趁势而下,远在大漠的李弘也会因为洛阳的动乱而被迫放弃远征。”

董卓看看李儒,神情冷峻地问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李儒脸上的兴奋之色渐渐散去。他手捻短须,在大帐内来回走动。

“大人目前最惧怕的是谁?”李儒突然问道。

董卓不假思索地说道:“天子。”

“袁隗呢?”

董卓若有所思,低声说道:“他最惧怕的也是天子。”

李儒眼里猛然露出一丝骇人的怨气,脸色霎时狞狰可怕。想起自己的血海深仇,李儒睚眦欲裂,恨不得冲进皇宫杀个血流成河。李儒勉强镇定了一下心神,低头说道:“大人还记得先帝为了让小董侯继承大统,在洛阳掀起的狂风暴雨吗?宫内的中常侍、小黄门蹇硕、太尉刘虞、大将军何进、车骑大将军李弘、太傅袁隗和许多大臣无不牵涉其中,而李弘和刘虞就是先帝手中最强的两股力量。”

董卓顿时明白了李儒的意思,神情极度震骇。他瞪大一双眼晴死死地盯着李儒,凛冽的杀气几乎要把李儒撕成碎片。

“你想让我灭族吗?”董卓冷森森地骂道,“你心中装满了对先帝的怨恨,装满了对奸阉的怨恨,但先帝已经归天了,奸阉也尽数伏诛了。你为什么还不能放弃自己的仇恨?”

“大人……”李儒躬身说道,“与其把自己的性命交给别人,还不如自己操控别人的性命。”

“当今天子年幼,太后临朝主政。妇人主政,对国家危害之大天下皆知。今日洛阳之难由谁而起?你知道将来她还会做出什么危害社稷之事?此次洛阳大乱之后,太后是相信太傅大人还是相信你?大人如果不离开京城,势必要受到太后和太傅大人的联手打击和掣肘;大人如果离开京城,太后、太傅大人和各门阀士族大臣之间必定要争权夺利,这洛阳又何来安稳之日?洛阳不稳,国家又如何安宁?百姓又如何安居乐业?”李儒慷慨激昂地说道,“大人乃国家重臣,饱受皇恩,在今日国家危难之际,应当挺身而出,效伊尹、霍光之法,别立新君,以保社稷,以安天下。”

董卓缓缓站了起来,狠狠地瞪了李儒一眼,然后拂袖要去。李儒急走几步,一把拉住了董卓。

“大人,一旦扶立幼主,你就是辅弼之臣,可以瞬间掌控国家权柄,大汉国尽在你一人之手,天下谁敢不从?”李儒说道,“洛阳稳定之后,即使是袁隗、卢植之流,又怎敢和大人相抗衡?又怎敢违抗天子之旨荒废国事?”

“尤其重要的是,扶立陈留王为帝,既能解除袁隗和士族大臣们的隐忧,又能顺应太尉刘虞和车骑大将军李弘的心意。也就是说,大人废黜之举,必定内无阻力,外无兵祸,乃是一件顺天应人,重振社稷之伟业,就是先帝在天之灵,也会全心全意佑护大人替他完成未了之愿。”

董卓冷笑道:“你说得对,我也想成为伊尹和霍光,也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我要是没了脑袋,我就连想都不能想了。没有袁隗和李弘的承诺,没有袁隗和李弘的支持,我绝不会做出此等离经叛道,人神共愤之事。”

一个时辰后,何颙再次来到平乐观。

何颙对董卓说,太傅大人把董大人的话上奏了太后,但太后考虑到天子的安全,不同意董大人率军进城。太后说,董大人为稳定洛阳局势立了大功,待天子脱困后,当予以重赏。

董卓说,如果不能立即救出天子,天子的性命堪忧。天子一旦出事,洛阳何时才能稳定?所以我明日定要进城。

何颙说:“太后不同意,董大人擅自率军进城,可是死罪啊。难道大人要攻打洛阳吗?”

董卓冷笑道:“请何大人代我禀奏太后,如果洛阳大乱,车骑大将军远征失败,他势必要亲自南下解决洛阳所有问题,包括皇统。”

何颙叹道:“等车骑大将军南下,大汉国已经摇摇欲坠,来不及了。”

董卓心里一动,和李儒暗暗交换了一个眼色,“何大人还是尽早回禀吧。”董卓掉头出了大帐。

李儒等董卓走远之后,悄悄吁了一口气。

“伯求,董大人说,他需要得到太傅大人和车骑大将军的承诺。”

何颙惊喜地问道:“你说服他了?”

李儒伸手摸摸脸上的伤疤,无奈地说道:“车骑大将军现在远在塞外,我说服他了又有什么用?”

“这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何颙高兴地拍拍李儒的肩膀,“车骑大将军李弘在离开河东之前,已经把处理北疆以外事务的所有大权全部交给了李玮。只要李玮能来,大事可定。”

八月庚午日(二十七日),凌晨。

何颙再次来到了北军大营。这次和他同来的有尚书周毖和城门校尉伍琼。周毖是武威人,早年就和董卓相识。伍琼是前度辽将军张奂的帐下司马,曾经和董卓在边疆并肩作战多年。三人带来了袁隗的密信。

袁隗在信中只字未谈废黜,但他明确表示支持董卓为稳定洛阳而采取的所有举措。袁隗说,张让已经提出要携天子北上幽州投奔太尉刘虞,考虑到天子的安全,他已经答应了。只要董卓做好一切准备,他就让张让出城,把救驾的功劳让给董卓,从而让董卓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洛阳。

八月庚午日(二十七日),上午。

李玮在李肃的护卫下,疲惫不堪地赶到了平乐观。

李玮非常担心洛阳的局势,他在都尉郭勋南渡黄河之后,匆匆赶到了风陵渡,以便及时了解情况做出应对之策。李肃带来的消息让他愤怒不已。他立即急书典农中郎将张白骑再征三万屯田兵急速赶到风陵渡,自己带着府内的督贼曹徐岩、解悟和一百铁骑随同李肃日夜兼程,连赶三百里到了函谷关。

在函谷关他接到了何颙的急书,知道洛阳形势正在急剧恶化。李玮心急如焚,不顾疲劳和黑夜,再度狂奔八十里于黎明时分到了北军大营。

李玮见到董卓的第一句话就是,大人还在犹豫什么?为什么不杀进洛阳?大人在洛阳主掌朝政,车骑大将军在北疆戍守边塞,大汉国指日可兴。

八月庚午日(二十七日),下午,董卓终于做出了决定。牛辅、胡轸等人带着一万大军进驻平乐观。董卓和李玮带着出城前来会合的董旻和一千铁骑急速驰向了小平津。

八月庚午日(二十七日),深夜,黄河小平津渡口。

张让和段珪胁持着天子和陈留王,带着几十名仅存的中黄骑,赶到了黄河岸边。负责护送他们的是尚书令卢植和河南尹王允的手下中部掾闵贡。

这时董卓和李玮带着铁骑飞奔而来。张让和段珪大惊失色,以天子和陈留王的性命威胁董卓。李玮指着张让骂道:“你杀了天子和陈留王,我大汉国的皇统难道就断绝了吗?藩国之内皆是皇统,我大汉国何愁没有皇帝?”

张让和段珪面无人色,知道生机已绝。张让轻轻放开了大哭不止的天子,磕头拜别,“臣等就此辞别陛下了,望陛下自爱珍重。”随即和段珪两人投河而死。其他一些宦官有的跟着他们跳进了黄河,有的被一拥而上的铁骑砍成了碎片。

董卓翻身下马,大步走到天子面前躬身行礼。天子看到强壮的像小山一样的董卓,吓得面无人色,哭得更加厉害了。董卓冷哼一声,大声说道:“臣甲胄在身,不能全礼了。今日洛阳之祸,都是因为陛下宠信奸阉所致,陛下责任不小啊。”

搀扶天子的中部掾闵贡闻言大声呵斥道:“大人无礼。”

董卓站直身躯,指着闵贡冷声说道:“你要不想死,给我趁早滚开。”他向后招招手,“来人,护驾回京。”

八月二十八日,洛阳。

董卓护送少帝回到京城。天子大赦天下,改年号,将光熹元年改为昭宁元年。拜前将军董卓为司空。

皇帝六玺全部找到了,唯独丢失了传国御玺。

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十一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四十一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八十一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七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三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七节(下)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二十七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三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七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十三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十七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三十五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十六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十六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十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九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五十六节罗兰死亡骑士书友的一些书评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三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四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一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一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二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六十三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三十二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四十八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八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十一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三十八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十一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一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七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十九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三节ttyang书友对长安兵变的分析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十六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十五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二节书友们闲聊长安兵变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九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三节第15章 千钧一发间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五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三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五节第6章 三路平西策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三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二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六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四节书友闲聊文人和武人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六十四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二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二十七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九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三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二十七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十四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六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三十三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二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一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十七节之人物传记诸生传十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六节(下)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十九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六节第7章 山雨欲来 第八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节第3章 风起云涌第三十九节(下)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八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一节(下)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八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三十五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五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十八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二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二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七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十七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十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七节-第九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九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七节-第九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十九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十四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六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三十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二十七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八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四节书友们闲聊长安兵变湖湘蛮夷书友的北疆兵制七策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三十三节(下)第7章 风雷激荡 第十四节
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十一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四十一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八十一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七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三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七节(下)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二十七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三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七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十三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十七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三十五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十六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十六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十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九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五十六节罗兰死亡骑士书友的一些书评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三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四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一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一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二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六十三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三十二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四十八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八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十一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三十八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十一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一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七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十九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三节ttyang书友对长安兵变的分析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十六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十五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二节书友们闲聊长安兵变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九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三节第15章 千钧一发间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五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三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五节第6章 三路平西策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三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二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六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四节书友闲聊文人和武人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六十四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二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二十七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九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三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二十七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十四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六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三十三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二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一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十七节之人物传记诸生传十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六节(下)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十九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六节第7章 山雨欲来 第八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节第3章 风起云涌第三十九节(下)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八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一节(下)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八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三十五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五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十八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二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二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七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十七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十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七节-第九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九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七节-第九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十九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十四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六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三十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二十七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八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四节书友们闲聊长安兵变湖湘蛮夷书友的北疆兵制七策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三十三节(下)第7章 风雷激荡 第十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