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经营

《论语·泰伯》有一句,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断句不同,各家争议颇多。有的说孔子是愚民,有的说孔子是倡导教化,两种观点截然相反。

不过,看着面前自信满满的窦婴,又有着作战经验的梁啸觉得还是愚民比较安全。窦婴这个老游侠一把年纪了,想改变他的性格根本不可能。再说了,真要改变的话,也不是窦婴一个人,而是整个汉代人的思维习惯。

除此之外,梁啸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更愿意窦婴保持这种乐观的心态,相比较而言,他的确太保守,太谨慎。如果都像他这样,也许什么事都办不成。

只是……这情况有些颠倒,难道不应该是窦婴老成,我梁啸冲动吗,为什么反过来了?

梁啸一时出神,竟忘了回答窦婴。直到窦婴又问了一句,他才回过神来,哈哈一笑:“没错,我不想在前线与别人生死搏杀的时候,还要担心背后有人捅刀子。”

窦婴哈哈大笑,为自己猜中了梁啸的心思得意不已。“你啊,就是疑心太重,比我担心的还要谨小慎微。难道在你的心里,天子是这等不明事理的人,会在你征战的时候猜忌你。你也是统兵之人,岂不知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更何况是君臣不和。难道他不就怕你一怒之下,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来?”

梁啸笑笑,看起来像是自嘲,又有些意味难明。他当然知道这么做是愚蠢之极,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干不出来,可是历史上汉武帝偏偏干过这样的愚事。贰师将军李广利统领着帝国最后的精锐在前线征战,汉武帝在长安杀了他全家,结果逼得李广利投降了匈奴人,帝国精锐损失殆尽。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只要是人,难免会有失去理智的时候。”梁啸不紧不慢的说道:“当然了,对我来说,大可不必这么担心。因为我富贵已足,没有统兵征战的打算。窦公,我们还是讨论一下眼前的事吧。廷尉寺的事,朝廷可有安排?”

窦婴收起了笑容。“我也正想就这件事和你商量。与张汤这样的文法吏不同,翟公是个长者,如今他也被收押在监。如果逐一拷问,恐怕会蒙受不白之冤。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其实不仅仅是一件冤案这么简单,这涉及到治国之策。是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

窦婴说得很慢,后来干脆停住了,目不转睛的盯着梁啸。梁啸撇撇嘴。“你盯着我干什么,有什么话就说嘛。”

“你知道,我是信奉儒学的,自然希望以德治国。你呢,一直对儒学颇有微词,更是将董夫子批得灰头土脸。可是,现在你也看到了,儒学虽然有迂阔之弊,可是比起法家的严苛,至少心怀善念。你说是不是?难道你不希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梁啸托着头,没有立刻回答窦婴。正如窦婴所说,不管是个机会是水到渠成,还是迫于形势,终究是个机会。追究责任已经没有必要,最重要是的如何抓住眼前这个机会,将成果最大化。

他可以回答窦婴这个问题,儒法两种理念的冲突在后世讨论了两千年,虽说各有道理,但各自的弊端也是很明白的,而汉武帝是如何利用儒法冲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也一清二楚,可是如果由他说出来,恐怕作用微乎其微,影响有限。

“这么大的问题,我不太懂。”梁啸坐了起来。“不过,理不辩不明,何不请陛下下诏,召开一个辩论会,向天下贤士问政?”

“向天下贤士问政?”窦婴眼睛一亮。“这的确是个好主意,不管最后结果如何,集众人之智,总比一孔之见好。”

“没错,我也是这么想的。”梁啸笑了两声。“除了讨论儒法异同之外,还有一个更实际的收获。我家阿舅的印书坊又有了一个新业务。”

“你说什么?”窦婴话刚出口,随即又明白了梁啸的意思,不禁笑得打跌。他指着梁啸,连连摇头。“你啊,就是小家子气,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你就只看到那点蝇头小利?”

梁啸笑而不语。对这种无关大局的小问题,他懒得争论。

——

窦婴回宫,将与梁啸讨论的结果向天子做了详细的报告。

天子听得很认真,反复询问,最后和窦婴一样的评价:小家子气,抠搜,见钱眼开,鼠目寸光。说到最后,天子忍不住笑了起来。“他这是拐着弯的讨赏吧?”

窦婴抚着胡须点点头。“老臣也觉得有这个可能。茂陵产业白白送了人,他的损失可不小,这次虽然有功,毕竟不是军功,恐怕赏赐有限,又自知失礼君前,生怕功过相抵,所以才出这样的主意。”

“没出息。”天子一脸鄙视,神态却莫名的轻松了许多。

他随即找来徐乐等人,研究梁啸提议的可行性。梁啸提议召开一次儒法讨论,这已经超出了对廷尉寺进行整顿的范畴,但是,这显然是天子向天下臣民表示求贤若渴,见贤思齐的好机会。既可以借此了解民间的态度,又可以将处置廷尉寺相关官员的责任推到民意上去。

依民意而行,总比找替死鬼好听些吧?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这个观点,主父偃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论道不能等同于执政,儒者最大的本事就是论道,说起道理来,夸夸其谈,口若悬河,但是一涉及到具体事务就不行了。当年孟子雄辩,无人能敌,可是为什么没有国君愿意托之以国事?因为大家都知道,儒家那一套中看不中用。

最后,主父偃下了一个结论:梁啸这个建议和儒家的理论一样,看起来很美,其实没什么用。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好处,恐怕只有淮南王新开的印书坊会得利。那么多文章要印行,要多少新纸,花多少钱?仅凭这一项,淮南王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天子哑然失笑。但是,他还是接受了梁啸的建议,委托窦婴安排此事,现在可以先从长安开始,如果效果良好,再推广到全国,届时召集天下贤良齐聚长安,进行一个公开的大辩论。

窦婴欣然领命,随即出宫去找淮南王刘安。

刘安立刻找来了梁啸。这件事虽然是窦婴在办,但是最初提议的人却是梁啸,而且在如何经营动作上,刘安只相信两个人:女儿刘陵,女婿梁啸。既然刘陵不在长安,就只有抓梁啸的差了。

梁啸赶到淮南邸,听说天子已经基本接受了他的建议,他也很高兴。窦婴和刘安虽然分属儒道,在学术问题上多有分歧,但是对梁啸这次提议却不约而同的叫好。不管最后结果如此,这都是听取民意的一个好事,对臣民来说,多了一个发声的机会,对朝廷来说,也是一次很有诚意的德政。

不过,梁啸一开口,他的高大形象就崩塌了。

“只有能赢利的事,才有可持续性,才有做得长久,而不是一阵风。”

“你是说要赢利?”窦婴和刘安导异口同声的说道,然后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刘安接着说道:“这可不是大块文章,也不是能增广见闻的游记,有兴趣的人不会太多。”

梁啸笑笑。有兴趣的人不多,那还搞什么劲,要搞就是要搞大的,不敢说天下人都关注,至少长安附近的人都要关注。如果天子脚下的百姓都不关心这件事,岂不是很失败。

“所以要想办法搞一些吸引人的事。”梁啸说道:“第一点,就是文章要有趣。不仅要言之以物,而且要通俗易懂。让那些不识字的人听人读,都能听懂是什么意思,这样他们才会关心。”

窦婴若有所思。“这倒是个开启民智的机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朝廷的良苦用心,的确不错。”

“考虑到书生作文都喜欢引经据典,排比文章,让他们一下子写得通俗易懂,恐怕不是易事。所以,最好能找一些评论员,由他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点评,不至于因为不明其意而产生误解。”

“这个没问题,长安游士很多。”

“既然是生意,就不能用养客的形式,最好是用雇佣的形式。根据他们的水平和勤奋,付一定的报酬,并定期更新,使之不至于老生常谈。有见识,文章受欢迎的人,可以推荐给朝廷。”

窦婴也答应了。

“另外,为了让那些游士们勇于发言,可以给他们发稿费,让他们凭借写文章也能维持基本生活,不至于寄人篱下。俗话说得好,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短,如果寄寓于人,恐怕说的就不是他自己的话了。当然了,如果有人愿意出钱养客,替自己写文章,那我们也不反对,但是稿费照给。”

刘安提出了担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

“大王别急,还有其他的开支呢。”梁啸接着说道:“文章印出来了,还要卖掉,才能换钱,而且越快越好。让你们去卖,肯定不合适,不如招募一些半大小子,就是那种将成年未成年,有体力,没正事的小子,让他们去推销,根据销量给一定的报酬。如此,文章可以尽快送到读者的手上,他们也能获得一定的报酬,补贴家用也是好的。”

刘安有些不安起来。“那需要多少钱啊?”

“一篇文章,以千字计,纸墨工钱全算上,成本是多少?”

刘安叫来负责人,推算了一下,大概是两个五铢钱。

“那好,一篇文章卖一个五铢钱,即使是普通百姓,也应该能承受得起。”

刘安瞪着梁啸看了又看,就连窦婴也忍不住笑了。“你听错了吧?成本两个钱,你卖一个钱?这还没算上稿费和推销者的工钱,照你这么算,一篇文章,得亏三四钱。如果每篇文章印一千份,那就是三四千钱,积少成多,一个月得亏十几金啊。一年半载的,大王不会说什么,万一拖的时间长了,嘿嘿,他恐怕不会饶了你。”

梁啸笑了。“你别急啊,我还没说完呢。你们想想看,一篇文章,如果卖一千份,转相传看,至少有三千人过目,没问题吧?”

“应该不止。”窦婴说道:“长安周边全部算上,大概有十几万户,我估计有一万人过目都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那好,就算一万人,有什么样的消息渠道,能比这个办法覆盖面还广?如果陈家出了一口新刀,在这上面发布一条消息,几天之内,就有近万人看到。再比如说,来往各地的商人又进了一批新货……”

窦婴一听就明白了,失声道:“你是要让商人借这个机会做宣传,然后向他们收取费用?”

“不可以吗?”梁啸笑眯眯地反问道。“窦公,如果你新编了一部书,你愿意花多少钱做个宣传?”

窦婴哈哈大笑。“我懂了,我懂了,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传单一出,愿意买的人主动上门,再也不用我忝着老脸去推销了。如果要卖一千部书,获利三十金,花个三五金做宣传,我肯定不会推辞。”

“那么,仅是这一家,每份传单就能获得三五十钱的收益,就算十天有一个客户,你也能保本了。更何况,一份传单上可不是只能做一个宣传。”

刘安连连点头,眉开眼笑。如果照梁啸的办法实施,他至少不会亏本,这项业务完全可以长期经营。

解决了最根本的经济问题,接上来的事就好办了。梁啸以学问有限为由不掺乎,起身去找陈须兄弟以及郭禹等西域商人拉赞助,把其他的事交给窦婴和刘安。

经过反复讨论,窦婴和刘安达成一个协议,刘安将以优惠价承印相关文章。为保证公平公正,刘安不能对文章进行任何修改,文字校对等工作皆由窦婴另行安排,印书坊只管印就行了。

刘安同意了窦婴的要求,但是他也提出了一个建议:什么文章可以印,什么文章不能印,不能由窦婴一个人说了算。你窦婴好儒,谁知道你会不会偏向儒家?审稿权不能给你一个人,要组织一些不同学派的人共同组成审核组,确保任何一个学派都有发声的机会。

窦婴没有立刻同意,但是他答应向天子转达。

第357章 路漫漫第237章 骑虎难下第283章 伤别离第19章 求神第62章 毒箭第53章 肉搏第235章 不经逗第102章 坐地起价第186章 你不能死第498章 滇马第362章 门前冷落第476章 面对第305章 机不可失第169章 各取所需第608章 惊弓之鸟第129章 师徒重逢第64章 两败俱伤第11章 约斗第635章 脱钩第637章 转机第547章 被动第225章 为老不尊第621章 奇袭第540章 枚皋第459章 天命第185章 卫青的任务第301章 难兄难弟第35章 桃花运第5章 非主流教育第605章 纵横第328章 等弓鸣第395章 后生可畏第5章 非主流教育第358章 差距第496章 往昔第495章 镜子第194章 原来如此第301章 难兄难弟第452章 意见领袖第544章 大局第6章 暴力少年第110章 严助第139章 攻心第311章 能,示之以不能第596章 分红第24章 淮南第一剑客第73章 又相逢第327章 首战告捷第611章 大夏重甲骑谢赏及一些闲话第461章 影帝第280章 心有灵犀第231章 大夫弓第211章 逼供第115章 遇险第324章 纵横挥阖第352章 换人第32章 明枪暗箭第283章 伤别离第603章 铁华离俯首第313章 娃娃亲第580章 归来第374章 机会第247章 一家亲第611章 大夏重甲骑第443章 小人第95章 追星不分老少第19章 求神第224章 富商聂壹第393章 暗流第616章 塞人少年第197章 误会第174章 首功第558章 破羌第612章 志同道合第528章 功成第119章 破绽第43章 测试第336章 慢走,不送第16章 拜师第337章 利害第192章 无赏第511章 气势第395章 后生可畏第319章 重逢第608章 惊弓之鸟第582章 死敌第652章 以退为进第286章 危险和机遇第643章 群策群力第585章 利器第499章 太子第85章 权贵如山第615章 无赖面孔第24章 淮南第一剑客第54章 谁连累谁第488章 狩猎第568章 逼宫第589章 诱饵第34章 授弓
第357章 路漫漫第237章 骑虎难下第283章 伤别离第19章 求神第62章 毒箭第53章 肉搏第235章 不经逗第102章 坐地起价第186章 你不能死第498章 滇马第362章 门前冷落第476章 面对第305章 机不可失第169章 各取所需第608章 惊弓之鸟第129章 师徒重逢第64章 两败俱伤第11章 约斗第635章 脱钩第637章 转机第547章 被动第225章 为老不尊第621章 奇袭第540章 枚皋第459章 天命第185章 卫青的任务第301章 难兄难弟第35章 桃花运第5章 非主流教育第605章 纵横第328章 等弓鸣第395章 后生可畏第5章 非主流教育第358章 差距第496章 往昔第495章 镜子第194章 原来如此第301章 难兄难弟第452章 意见领袖第544章 大局第6章 暴力少年第110章 严助第139章 攻心第311章 能,示之以不能第596章 分红第24章 淮南第一剑客第73章 又相逢第327章 首战告捷第611章 大夏重甲骑谢赏及一些闲话第461章 影帝第280章 心有灵犀第231章 大夫弓第211章 逼供第115章 遇险第324章 纵横挥阖第352章 换人第32章 明枪暗箭第283章 伤别离第603章 铁华离俯首第313章 娃娃亲第580章 归来第374章 机会第247章 一家亲第611章 大夏重甲骑第443章 小人第95章 追星不分老少第19章 求神第224章 富商聂壹第393章 暗流第616章 塞人少年第197章 误会第174章 首功第558章 破羌第612章 志同道合第528章 功成第119章 破绽第43章 测试第336章 慢走,不送第16章 拜师第337章 利害第192章 无赏第511章 气势第395章 后生可畏第319章 重逢第608章 惊弓之鸟第582章 死敌第652章 以退为进第286章 危险和机遇第643章 群策群力第585章 利器第499章 太子第85章 权贵如山第615章 无赖面孔第24章 淮南第一剑客第54章 谁连累谁第488章 狩猎第568章 逼宫第589章 诱饵第34章 授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