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八仙过海

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活在这人世间,不仅要有颗八面玲珑心,更要有眼力劲儿,知道在什么时候,当前形势是什么样,知道在什么环境,就要讲什么话,别顶着干,要懂得顺势而为。

神宗与光宗两位皇帝,所留下的那些妃嫔们,必须悉数离开后宫,这是原则性问题,任何人都不可能躲开。

原因很简单。

朱由校册立了皇后,也纳了不少妃嫔贵人,她们初进紫禁城,居于后宫,就像一张张白纸,朱由校绝不允许任何人,让她们沾染不该沾染的。

在没有立后封妃之前,朱由校是没有进过后宫,更没有插手后宫事,不过这并不代表着朱由校就不了解后宫的事情。

因为他的缘故,先前一直暂摄后宫事的事李太妃,即李庄妃,乃光宗皇帝的妃嫔,可是在原有历史轨迹上,暂摄后宫事的是刘昭妃,乃神宗皇帝的妃嫔,尽管李太妃从没有跟朱由校提过别的。

可是朱由校却也清楚,后宫其实并不安定。

按制,神宗皇帝的妃嫔们,要比光宗皇帝的妃嫔们,品阶和地位都要高一些,这遵循的是父子纲常。

礼不可废。

对于朱由校这位皇帝,那些太妃都是敬畏的,甚至是惧怕,一个是附庸皇权的本性,一个是郑李二人的暴毙。

可是皇帝在与不在,那完全是两种性质,所以这也造就后宫的复杂,李太妃受的委屈可不少。

女人间的争斗,向来是绵里藏针。

朱由校不可能一直待在后宫,他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要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大婚后,由他强硬的表明态度,树立新规,让昔日旧人离开后宫,无疑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今后也会形成定例。

殉葬制度的废除,是好的,不过对应的,围绕后宫也要定下新的规矩,以确保后宫的相对干净。

家和万事兴,后院都不安定,何来治理一说?

干清宫。

天子大婚刚刚结束,作为大明天子的朱由校,即便松懈些时日也无妨,只是朱由校却没有这样做,这也出乎一些人的预料。

比如,此刻被临召进宫的毕自严。

东暖阁内,穿着红袍补服的毕自严,静静坐在锦凳上,一缕阳光透过窗纸,撒照在罗汉床上,朱由校盘坐着,御览着毕自严所呈奏疏,眉宇间透着几分赞许,那认真的模样,让毕自严思绪万千。

朝野间多言天子不开常朝,深居于干清宫,必是安于享乐,做事喜干纲独断,此非社稷之幸,可世人哪里知晓,天子是何等勤勉啊。

熟悉天子脾性的人,对于朝野间这等言论,皆是嗤之以鼻,毕自严就是其中之一,奈何悠悠众口,架不住世人议论啊。

“爱卿,朕可是听说了,对于永不加赋一事,户部争议颇多?”不知过了多时,朱由校合上奏疏,笑着看向毕自严道。

“朕愿以为这项惠政,若想在天下施行,恐像先前那样,先吵些时日,在争些时日,最后拖下去,最后多半要不了了之,没想到爱卿已将其中要紧处,都悉数梳理出来,爱卿真不愧是我大明栋梁啊。”

“陛下谬赞了。”

毕自严收敛心神,微微低首道:“永不加赋一事,与户部所辖其他事宜皆不同,此乃陛下体恤民情,爱惜万民之惠政,虽说在地方推行永不加赋,朝廷在丁税方面,将削减部分税银,可却也减轻了天下之负。

当然推行永不加赋,必将涉及到人丁,甚至会牵扯到土地等事宜,不过臣却觉得此倒不失为是次契机,谁若是在永不加赋上动手脚,朝廷便有了大义,对地方积弊的一些事务进行清算。”

这就是大才啊!

这就是忠良啊!

朱由校心生感慨,看向毕自严的眼神都变了,像毕自严这等大才,从不只着眼于当下,其考虑事情的目光很长远,有当下,有将来,治国讲究的是什么?

就是四两拨千斤!

朝堂层面要考虑,地方层面要考虑,朝堂与地方的联系要考虑,朝堂与地方的对立要考虑,天下不是那样好治理的。

牵扯到的人多了,事就跟着复杂了。

“一切都依着爱卿所言来办。”

朱由校微微一笑,开口定调道:“户部交由爱卿,朕放心!”

想在大明推行新政,让大明得以拨乱反正,就不是急的事情,必须要将过去的积弊,逐一进行梳理,使得大明能有改善,特别是牵扯到税改诸事,朱由校想的那套谋划,不适合当下的大明。

步子迈大了,容易扯到蛋。

所以前与后之间,这个过程衔接,就需要毕自严这等大才把控好,先改善大明的中央财政才行。

“陛下,臣还有一事。”

在朱由校的注视下,毕自严撩袍起身,朝朱由校作揖道:“在明确永不加赋一事,臣觉得有件事,可跟着一起去做。”

“爱卿请说。”

朱由校伸手道:“我们君臣间,没有必要这样,有什么就直言不讳。”

“臣想向陛下举荐一人。”

第193章 一场大火第27章 大朝会(1)第333章 彻掌第332章 重大变革第177章 卒要有卒的觉悟第107章 廷推(1)第283章 京城之变第258章 文斗(2)第269章 剑指内阁第201章 战鼓擂第17章 权力洗牌!天子怎能孤行第274章 内阁首议第90章 杀一儆第158章 户部没钱?朕就有了!?第149章 一种可能第106章 御前廷议第359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63章 想做方孝孺?你还差点!第87章 另起炉灶第89章 敢为天下先第189章 展望第141章 白绫了恩仇第53章 案中案!那就杀吧!第264章 辽东新局第255章 诸党(3)第304章 政治是博弈第41章 态(1)第71章 书生意气第56章 罢职夺籍!第135章 午门叩阙第60章 洪承畴挥拳,袁可立舞剑第200章 辽南血第299章 集约发展(4)第299章 集约发展(4)第81章 骡马化第152章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第365章 东江镇第181章 对弈第141章 白绫了恩仇第202章 怒第300章 抢购潮第194章 诸党合流第113章 魏忠贤归京第275章 放权第194章 诸党合流第28章 大朝会(2)第263章 当醉第201章 战鼓擂第19章 召川浙兵进京第286章 少府举债第71章 书生意气第134章 那就抓!第128章 天启(8)第325章 太黑第170章 打蛇七寸第262章 敕爵厚赏第261章 这不可能第10章 国事堪忧第61章 君臣做戏第346章 新世界(1)第274章 内阁首议第185章 难打的仗第119章 功是功,过是过第146章 黑!真黑!!第63章 想做方孝孺?你还差点!第326章 风波之后第309章 杨涟之怒第186章 毕其功于一役第136章 这朝堂真黑第349章 新世界(4)第97章 君威第183章 血洗沈阳!第155章 富可敌国第48章 新君VS顾命第223章 剑指鸦鹘关第151章 天子尚武第281章 驿传第307章 盐改第260章 辽左奏捷第267章 不安稳因素第167章 众生相(2)第257章 文斗(1)第296章 集约发展(1)第142章 杨涟是把刀第28章 大朝会(2)第114章 造个阉党第172章 将军抽车第300章 抢购潮第36章 都是朕的钱!第224章 路,是走出来的第136章 这朝堂真黑第310章 津门变局(1)第169章 关门!放崔呈秀第226章 五虎之威第222章 浑河血战(2)第92章 二个极端第201章 战鼓擂第82章 文与武(1)第205章 京城见闻第240章 八仙过海
第193章 一场大火第27章 大朝会(1)第333章 彻掌第332章 重大变革第177章 卒要有卒的觉悟第107章 廷推(1)第283章 京城之变第258章 文斗(2)第269章 剑指内阁第201章 战鼓擂第17章 权力洗牌!天子怎能孤行第274章 内阁首议第90章 杀一儆第158章 户部没钱?朕就有了!?第149章 一种可能第106章 御前廷议第359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63章 想做方孝孺?你还差点!第87章 另起炉灶第89章 敢为天下先第189章 展望第141章 白绫了恩仇第53章 案中案!那就杀吧!第264章 辽东新局第255章 诸党(3)第304章 政治是博弈第41章 态(1)第71章 书生意气第56章 罢职夺籍!第135章 午门叩阙第60章 洪承畴挥拳,袁可立舞剑第200章 辽南血第299章 集约发展(4)第299章 集约发展(4)第81章 骡马化第152章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第365章 东江镇第181章 对弈第141章 白绫了恩仇第202章 怒第300章 抢购潮第194章 诸党合流第113章 魏忠贤归京第275章 放权第194章 诸党合流第28章 大朝会(2)第263章 当醉第201章 战鼓擂第19章 召川浙兵进京第286章 少府举债第71章 书生意气第134章 那就抓!第128章 天启(8)第325章 太黑第170章 打蛇七寸第262章 敕爵厚赏第261章 这不可能第10章 国事堪忧第61章 君臣做戏第346章 新世界(1)第274章 内阁首议第185章 难打的仗第119章 功是功,过是过第146章 黑!真黑!!第63章 想做方孝孺?你还差点!第326章 风波之后第309章 杨涟之怒第186章 毕其功于一役第136章 这朝堂真黑第349章 新世界(4)第97章 君威第183章 血洗沈阳!第155章 富可敌国第48章 新君VS顾命第223章 剑指鸦鹘关第151章 天子尚武第281章 驿传第307章 盐改第260章 辽左奏捷第267章 不安稳因素第167章 众生相(2)第257章 文斗(1)第296章 集约发展(1)第142章 杨涟是把刀第28章 大朝会(2)第114章 造个阉党第172章 将军抽车第300章 抢购潮第36章 都是朕的钱!第224章 路,是走出来的第136章 这朝堂真黑第310章 津门变局(1)第169章 关门!放崔呈秀第226章 五虎之威第222章 浑河血战(2)第92章 二个极端第201章 战鼓擂第82章 文与武(1)第205章 京城见闻第240章 八仙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