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九十九章 思辨

不少翰林不由心底嘀咕。

林延潮虽不是掌院学士,但侍讲学士权威亦是很重,而且大家同在一个衙门,没有理由因为这件事直接反对林延潮,撕破了脸皮,破坏了同僚间的和睦。

不过话是这么说,但不少翰林不认同将策问拔至与经术并重的地位。

这是大明开国两百年来的定制,一直都是这么考的。

林延潮欲改变这个规矩,很显然是为他事功之学扫清障碍,然后在会试中给自己的门生开后门。

林延潮欲以他侍讲学士的权威,强行要在翰林院里通过此议,他们口服但是不能心服。

就在这时一名翰林起身反对。

众人看去不是别人,正是詹事府右庶子赵用贤。

林延潮心知此事必掀起轩然大波,不会一帆风顺。赵用贤站出来反对,也是在他意料之中。

赵用贤此刻心想,万历十一年的会试,张四维申时行等首辅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强行让他们中了进士。

此事被魏允贞冒死上疏捅破。

而这一次会试,申时行改套路了,直接照顾门人了。

赵用贤一贯反对申时行,他认为林延潮出面,背后必是申时行的阴谋。

赵用贤道:“礼部试里,重头场已是惯例,这么多年来以经义题目为主,是好是坏,众考官们早有一套的章程,并非由一人独断,策问辅之则可。”

“若将策问提至与经义并重的地位,那么策问题目好坏,以何为绳?现在距离会试只有三个月,骤然更易规程,那么在举子中有何反应,林学士心底有数吗?”

赵用贤的话还是说到翰林心底的,不仅仅是他与林延潮品秩相当,说话很有分量。更重要是他的话说到大家心底。

科举这么多年,经义题的高下,大家一眼都可以看出,你不能将一篇三等的卷子强行说成一等,也不能将一等的卷子强行贬至三等。

现在你强行加策问,什么题目好坏,规矩又如何定?你是不是想通过这手段,强行让门生走后门。

林延潮道:“赵侍讲此言差矣,策问的高低,若看不出高下,那么以策问为主的殿试,又何来分状元,榜眼,探花,头甲,二甲,三甲之分?”

赵用贤反击道:“林学士也知殿试考了策问,那会试就当以经义为主,经义策问并重实多此一举。”

赵用贤说完一名庶吉士站起身来道:“不错,会试主经义以定去留,殿试不做筛选,则以策问定高下,这是两百年来朝廷取士的根本。若是骤然更易会试章程,以经义策问定去留,那么对于原先重经义轻策问的举子而言,实太不公平了。”

这番话倒是很有真知灼见,众人看去原来是庶吉士季道统。

赵用贤见有人附和点点头道:“不错,策问所考在于史书,在于时务,这些事不少在朝为官尚不能明白,又何况举子乎?强行言之,诚为我辈笑尔。”

当年林延潮会试时,考了几道很有水平的策问。

比如林延潮中进士那年所考的。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这问的是变法,诸葛亮没有商鞅申不害变法之心却用了其法,而王安石用了商鞅申不害之法却不承认其名。

这样的题目考出来很有难度,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答的,放在现在也没多少人说出来个所以然来。至于整日埋首四书五经的人,肯定是答不出的。

学问差一点连审题都不过关,申商是谁,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王安石变法你了解吗?诸葛亮治蜀你了解吗?

就算都懂,但古为今用结合经义说出一个所以然来,几个人能办得到?所以能答的好的极少,不过能答的好的,必然是高才。

所以策论只在于会试的第三场里,大家走个过场就好,你就算说申商是一个人,考官只会笑笑,格式对了都让你过。真的要追究,这题要筛落多少人。

但在经义题里,你没有称呼孔子为圣人而直呼其名,孟子为贤人而直呼其名,甚至该避讳的没有避讳,甚至一行规定写十二个字的你写了十三个字,考卷一律罢落。

更不用说,经义破题,稍微离题,那么三年后再来。

这完全是两等不同的要求。

因为会试是经义定去留,殿试以策论定高下。

但问题是现在的经义考试有问题。

历史上就有考生将古往今来大题小题题库通通背诵后,到考场上套题目,最后考中进士。

这不是一两个,而是好几个人。

林延潮当初就靠背题目在书院里考试蒙混过关,那时候他凭着是过目不忘的本事,至于其他人,就是靠死背强行记忆,二三十年持之以恒的读下去,还真给你中了。

当然有如此坐烂屁股的耐性,以及这等强大的记忆力,都是你的过人之处,选拔成为官员未必不可。

但是如果可以,朝廷更需用哪一等人才呢?

从诗赋取士,到八股文取士,再到策问取士,科举考试怎么考都有弊病,但从后到前,应该说时代在发展,筛选的机制越来越公平,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取代前,朝廷也是很无奈啊。

而现在朝廷策问考的题目怎么样了?又回去了,譬如去年殿试策问大意是,安定四方,朝廷是用兵还是在德。

这样题目不是不好,当时朝廷在辽东云南都在用兵,也是用时务考校贡生的意思。

但如此题目很空泛,用屁股想都知道,在德是政治正确,然后以兵辅之,畏威才会怀德,破题如此简单下面再用八股套就好了。

这样的题目,表面是策问,实际上还是经义。

换了林延潮,让他拟殿试题目,至少也要写个“龚遂治渤海,虞诩治朝歌论“如此,才是真正的策论。

想到这里,林延潮就将心底的想法,如实道出。

众翰林见林延潮这么说,也有些被说服了。

面对赵用贤所言,如果朝廷取士经义策问并重,那么对于策问偏弱的考生怎么办?

林延潮则回答,一,殿试策问是必考的,这是众所周知的,考生不可能不练习策问。

二,会试一直也有考策问,放在第三场,但以往都是走个过场,但现在我们要重视起来。

三,策问是偏重史料,时务结合经义,强调读书人要经史并重,要经世致用。这对于只读经义,不钻研史籍的读书人是有难度。

没错,这个时代大部分读书人,有条件读通经义已经不容易了,再读史籍很难。但在会试考试的是三千举人,这些举人本来就对经义极有功底,中举后再读史籍,熟悉时务这是本分,国家取士三年才取三百人,堂堂朝廷找不到三百个经史贯通的读书人吗?

此言一出,一片哗然。

季道统反对道:“朝廷规定四书五经取士已有两百年之久,林学士要加入史籍,这不是破坏了朝廷的规矩吗?读书人会如何想?”

没错,考试范围划大了。学生请老师考前划重点。老师答说,整本书都是重点,如此暴击怎么能承受的了?考生还不要暴动吗?

林延潮笑了笑,但是以经为纲,以史为目,这就是事功之学。

但见萧良友起身道:“正因为经义已是考了两百年,不说别的,四书五经里大题小题,哪个没有考过,有的句子甚至考了数边,甚至逼的考官不得不考截答题,竟以割裂经义为能事,国家就是如此考经义的吗?”

箫良友说完,众翰林都是陷入沉思。

这话说的对啊,四书合在一起只有四五万字。

科举考试两百年,不说别的,四书题各种搭配方式已经被考烂了,考句号,考子曰,各种惹人发笑的出题方式都想尽了。

最后想出截答题这等考试方式,什么是截答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正常考官的考法是“学而时习之“一题,“不亦悦乎“一题,或者“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题。

变态考官考法是,“习之,不亦“一题。这样句内题还好,可怕是句外题,甚至章外题目,最变态的就是“天外飞仙“,譬如上句在论语,下句在春秋这等。

这样考试就被人骂作割裂经义。

截搭题在小三关如县试,府试,院试之中非常普遍,一般的截答题也就算了,若是碰见“天外飞仙“这样的题目,九成九的考生都只能一脸懵逼。

不过也不能怪考官,谁叫四书题就那么多字,两百年下来早都考光了。

碰到变态截搭题的考生当然骂人,后来朝廷规定会试,乡试不允许有截搭题,因此不少小三关被截搭题折磨的要死要活的考生,到了乡试,会试反而简单的如喝水吃饭一样。

只是又苦了会试,乡试考官整天想着如何出题,都白了头发。

经义题都到这地步了,你他妈还往死里考。

林延潮听了萧良友支持倒是很意外,万历八年的进士,留在翰林院里的,只剩下他与萧良友了。

二人平日关系很一般,彼此见面了称一声年兄,私下没什么往来。

但是没料到这院议中,往日的“表面兄弟“萧良友,居然站出来支持自己。

萧良友道:“诸位,我读书时擅以经义,后为翰林,兼读史籍,历朝典故,方知经为体,史为用,经史并读才是经世致用之道。”

赵用贤道:“此言实急功近利,所谓的史料不过是说一段故事,记几个地名,几个人名罢了,何来经世致用的道理?”

这时候一名庶吉士起身反对道:“赵翰长有所不知,学史不是为了记住几个地名,人名,而在于思辨,恰如学习经义,学而不用,则废,学史不思辨,不结合经义,用而不学,则……”

赵用贤打断道:“方庶常,圣人说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非结合史籍而言。”

林延潮看去这方庶常,就是庶吉士方丛哲,浙人。

心学,事功学,气学各种思想都起于浙江,以及明末三大思想家都是浙江人,故而各省之中论学风开放,兼容并包首推浙江。

往科举上说,浙江也是著名的死亡之组。连徐渭这样的大才都不能冲出乡试,走向会试。

方丛哲不过小小庶吉士,也敢直言反对赵用贤,当然令他不满。

“翰长,是学生孟让。”被斥责后,方丛哲没有再辩论。

林延潮见此却道:“方庶常方才说学史在于思辨,吾深以为然。”

方丛哲神色一动,垂头道:“学生谢学士之言。”

赵用贤看向林延潮道:“林学士,思辨之道在于有根有据。一介草民议论国家大事,诚为他人笑耳,他的根据在哪里,不求经义踏实,而去思辨,岂不是本末倒置吗?”

“不说时务,说史籍,三代不用说了,圣贤早先言,我等何敢论之。至于历代帝王,施政的成败得失,不为官,不历事,一切见识都是道听途说而来,如何说出所以然。所谓思辨只是井中捞月,竹篮打水而已。”

季道统也是道:“我只听过经义思辨,却不曾听过学史如何思辨?学生倒是想向学士请教一二?”

见赵用贤,季道统二人一唱一和。

林延潮点了点头,是你们自己找上来门来的,是否放大招了。

林延潮道:“难怪有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

季道统听林延潮之言十分气愤,但因林延潮身为学士又不敢顶嘴。

赵用贤替小弟出头道:“季庶常不过是就事论事,林学士故意讥之,这等气量本官算见识到了。”

林延潮笑了笑道:“赵庶子误会了,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东莱先生所言。”

东莱先生是何人?

当然考不到在座翰林,东莱先生就是吕祖谦,南宋人。

他开创了金华学派,与永嘉学派,都是浙东学派之一。

浙东学派继承了王安石“国家为天下用“的主张,都是强调经世致用,主张事功,都可以算是事功学派。

吕祖谦的金华学派,就十分注重读史与经义结合。

林延潮看向赵用贤,季道统然后道:“季庶常身为翰林居然不知如何读书思辨,既是如此本学士可以教你!”

七百一十三章 调教皇帝第两百零九章 交卷一千三十五章 国有诤臣一千五十四章 荣升第两百四十二章 推举(一更)第三百五十六章 拍马屁第四百三十一章 我给首辅提意见第三百六十四章 日讲官(第一更)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新盐法九百七十七章 申时行的用意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点拨六百八十八章 张四维动手一千两百一十八章 成败在此一时九百零四章 榜样一千两百八十五章 李如松第三百五十九章 牙牌和官袍第三百零八章 会试放榜第七十一章 书到今生读已迟第一百九十五章 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第十一章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百八十章 证据(二合一)一千二十六章 秋夜读书第三百二十三章 人不求人一般高九百零八章 皇帝的密旨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九百九十一章 莫愁前路无知己七百六十一章 慈宁宫第八百八十三章 附议六百三十四章 皇帝来我家第一百六十二章 这怎么可能(一更)一千五十九章 对话第三百零八章 会试放榜九百二十四章 帮忙第三百九十章 屏风书名五百六十九章 文成镇番邦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定策之功五百五十七章 关系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朝中有人好做官六百八十八章 张四维动手第八百七十六章 公道何在(二合一)七百二十六章 申时行的忠告第四十二章 先生是案首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重新廷推六百七十六章 朕信你第两百五十六章 虎狼对弱鸡八百一十章 林延潮审案一千八十九章 申时行的故事一千两百七十九章 红颜知己四百九十章 以情动人九百六十四章 内官外官八百八十二章 善后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人情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微山湖上第三百四十一章 三元及第匾一千六十五章 借刀杀人之计六百六十四章 直起居五百七十六章 经筵讲官五百四十八章 说一不说二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直言不讳五百六十章 出宫的皇帝五百三十四章 分量第两百三十四章 两家和好第两百四十八章 补习天王(二更)一千零三章 番薯好吃吗?一千三百零三章 银印第三百六十九章 请教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一石二鸟第七百一十一章 固执八百八十二章 善后七百九十九章 甩锅四百五十七章 感激第二十八章 民意一千两百五十三章 烽火第两百章 定稿(一更)第七十二章 恩公一千一百零七章 党羽九百九十四章 翰林学士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家事第三十五章 钱没了(第二更)第两百五十一章 家事一千两百一十五章 条陈第二十三章 南方的猪一千两百八十八章 三王并封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试探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菜根谭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变局一千三百三十章 皇商的好处五百一十六章 装逼失败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八百里加急一千九十九章 年末一千零四章 还是要靠女人啊第四百零九章 红颜一笑第六十章 道统四百七十四章 说与不说第三百零二章 阅卷四百九十七章 钦差八百九十五章 去而复返(第一更)第三百一十章 心态八百零七章 公堂之上骂贪官一千四十章 交换
七百一十三章 调教皇帝第两百零九章 交卷一千三十五章 国有诤臣一千五十四章 荣升第两百四十二章 推举(一更)第三百五十六章 拍马屁第四百三十一章 我给首辅提意见第三百六十四章 日讲官(第一更)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新盐法九百七十七章 申时行的用意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点拨六百八十八章 张四维动手一千两百一十八章 成败在此一时九百零四章 榜样一千两百八十五章 李如松第三百五十九章 牙牌和官袍第三百零八章 会试放榜第七十一章 书到今生读已迟第一百九十五章 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第十一章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百八十章 证据(二合一)一千二十六章 秋夜读书第三百二十三章 人不求人一般高九百零八章 皇帝的密旨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九百九十一章 莫愁前路无知己七百六十一章 慈宁宫第八百八十三章 附议六百三十四章 皇帝来我家第一百六十二章 这怎么可能(一更)一千五十九章 对话第三百零八章 会试放榜九百二十四章 帮忙第三百九十章 屏风书名五百六十九章 文成镇番邦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定策之功五百五十七章 关系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朝中有人好做官六百八十八章 张四维动手第八百七十六章 公道何在(二合一)七百二十六章 申时行的忠告第四十二章 先生是案首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重新廷推六百七十六章 朕信你第两百五十六章 虎狼对弱鸡八百一十章 林延潮审案一千八十九章 申时行的故事一千两百七十九章 红颜知己四百九十章 以情动人九百六十四章 内官外官八百八十二章 善后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人情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微山湖上第三百四十一章 三元及第匾一千六十五章 借刀杀人之计六百六十四章 直起居五百七十六章 经筵讲官五百四十八章 说一不说二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直言不讳五百六十章 出宫的皇帝五百三十四章 分量第两百三十四章 两家和好第两百四十八章 补习天王(二更)一千零三章 番薯好吃吗?一千三百零三章 银印第三百六十九章 请教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一石二鸟第七百一十一章 固执八百八十二章 善后七百九十九章 甩锅四百五十七章 感激第二十八章 民意一千两百五十三章 烽火第两百章 定稿(一更)第七十二章 恩公一千一百零七章 党羽九百九十四章 翰林学士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家事第三十五章 钱没了(第二更)第两百五十一章 家事一千两百一十五章 条陈第二十三章 南方的猪一千两百八十八章 三王并封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试探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菜根谭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变局一千三百三十章 皇商的好处五百一十六章 装逼失败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八百里加急一千九十九章 年末一千零四章 还是要靠女人啊第四百零九章 红颜一笑第六十章 道统四百七十四章 说与不说第三百零二章 阅卷四百九十七章 钦差八百九十五章 去而复返(第一更)第三百一十章 心态八百零七章 公堂之上骂贪官一千四十章 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