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按察使之争

赵祯扫视群臣道:“国库空虚,众卿家可有什么良策?”

偌大的朝堂,一时鸦雀无声,近百位大臣都在沉默,有的摇头叹息,有的悄悄观望。

岁入问题是困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一个问题,收得多了不利于王朝的长治久安,多少王朝都是因为赋税太重,逼得百姓走投无路才揭竿而起,打出推翻暴政的旗号。可是收得轻了,国库又没有钱,一个没有钱的朝廷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国库没钱的时候,通常的做法就是提高赋税,这是充盈国库的最快方法,可它的副作用也是很大的,民怨沸腾不说,关键是透支了国家经济,其结果往往是饮鸩止渴,陷入一个恶心循环,而且越循环越恶劣!

刑部尚书杜衍道:“现下只有提前征收赋税了。”

御史中丞鲁宗道反对道:“不可,现在还没到秋收季节,这正是百姓一年中最困难的时候,此时怎能再征赋税,万万不可。”

六部尚书邓国公张士逊也道:“朝廷这几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百姓这几年的生活刚刚有些起色,实在不宜再增赋税。”

既然有人开了头,众大臣开始讨论起来,有的支持提高赋税,有的则反对,一时之间朝堂之上陷入一片争吵声中。

赵祯的本意是不愿意在征收赋税的,可是现下似乎也别无他法了,要么开源,要么节流。既然不能开源那就只有节流了。

赵祯摆摆手示意群臣停止议论,然后说道:“朕觉得留出修缮皇陵的银子后,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剩下的银子省着点花,应该可以撑到今年秋新的税收收上来吧?”

丁谓身为宰相,这个时候最是应该拿主见的时候,他闪身出列道:“陛下所言极是,既然国库拮据,陛下体恤百姓不愿增加赋税,那就只有节省开支了,现下距离征收新的赋税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老臣觉得咬咬牙应该可以度过这段艰难时期。”

宰相既然表了态,那些追随他的其他大臣纷纷有了底,大理寺卿姜宗仁道:“即便是最后实在撑不下去了,也可择几个赋予的州县,稍稍提前一点收上赋税来。”

赵祯点了点头,眼下只能这样了,想不到堂堂大宋朝居然穷成了这样!

这时,御史中丞鲁宗道突然奏道:“启禀陛下,臣觉得除了征税和节省开支外,还有他法!”

鲁宗道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大臣纷纷向他看来,想听听到底是什么法子。

就连刘娥也向鲁宗道看来,鲁宗道向来稳重,真宗在位时对他颇为倚重,甚至曾把他的名字“鲁直”二字刻在屏风上,让大家向他学习,既然此人开了口,看来当真是有法子。

赵祯忙道:“鲁大人请说。”

鲁宗道在众大臣的注视下朗声道:“陛下,老臣这里有一本奏折,是老臣的学生托老臣呈现给陛下的。”

一旁小太监忙取了奏折,快步递给赵祯。

赵祯好奇地翻开奏折,期初脸色还有些好奇,但是越看脸色越难看,等他看完,把奏折重重地一扣,怒道:“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

众大臣面面相觑,折子里的到底是什么内容,何以陛下看完会如此生气?

丁谓狐疑地看了一眼鲁宗道,下面的人递折子居然不经过中书省,却是由这个犟老头呈上,莫非又是弹劾老夫的?

刘娥命小太监去了折子拿来看了看,看完面色也有些不悦,她凝重地问道:“鲁大人,这奏折的内容可属实?”

鲁宗道跪倒在地道:“启禀太后,这是老臣的学生递来的,老臣敢以性命担保,我这个学生绝不会乱说!”

“哼!这帮贪官污吏,当真可恶!”刘娥在得到了鲁宗道肯定得答复后,重重说道。

众大臣还一脸茫然等着宣布到底是什么事情,丁谓见状只好道:“敢问太后,到底是什么事,令您和陛下如此生气?”

“鲁大人跟他们说说。”刘娥道。

鲁宗道说道:“河北东路河间府沧州盐场官吏常年监守自盗,私自抬高市上的官盐价格,背地里却偷偷贩卖私盐牟取暴利,仅一年的收入就在十万两之多!这么多年积累下来,恐怕一百万也不止了。”

众大臣大吃一惊,盐铁矿镇守官吏贪墨些小钱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可没想到沧州盐场的官吏居然敢如此胆大妄为。

丁谓脸色变得很难看,因为沧州盐场如此贪赃枉法,河北东路经略使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他身为当地最大行政长官肯定也是分了一杯羹,而且还是一杯大羹!而河北东路经略使正是他的门生潘良弼。

“沧州盐矿只是一个小小的盐矿,一个小盐矿都可以贪墨上百万银子,那其他的盐矿、铁矿呢?”赵祯冷脸质问道。

众大臣终于明白鲁宗道所说的第三个法子了,那就是惩治贪污!

在众官员沉默的时候,这时一个青年官员出列道:“自真宗皇帝一来,包括陛下登基这十几年,几十年间我朝从未进行吏治整顿,能守节者始可制奸赃之吏,镇豪猾之人,法乃不私,民则无枉,臣请求陛下澄清吏治!”

有的大臣在暗暗打听这个青年官员是谁?此人看着也就三十多岁的样子,而且以前在朝堂从未见过他,看来是新调入京的。

一旁有大臣小声道:“此人乃是新任秘阁校理,名叫范仲淹。”

刘娥点了点头道:“老身这几年确是忽略了这个问题,没想到这帮人居然已经无法无天到这种地步了,是时候该惩治惩治他们了。”

既然刘娥已经表了态,赵祯心内也有了底,也不询问丁谓,当即道:“好,朕就命鲁大人为巡察使,赴河北东路彻查此事,另外调殿前司都虞侯李策带兵随行,以护卫鲁大人安全。”

“启禀陛下,此时乃鲁大人所奏,那折子又是鲁大人的门生递上的,老臣觉得派鲁大人去不妥。”丁谓出言阻止道。

鲁宗道冷声道:“宰相大人难道以为老夫会徇私枉法不成?”

丁谓淡淡道:“老夫不是那个意思,不过为了避嫌期间,鲁大人还是不要去的好,再说鲁大人已经六十高寿了,此去河北东路路途遥远,这一路舟车劳顿的,万一鲁大人有什么不适,岂不是耽误了行程?”

丁谓不愧是老狐狸,这一番话绵里藏针却说得冠冕堂皇。

鲁宗道哼道:“老夫身子硬朗得很,去一趟河北东路不过五六天的行程,老夫还折腾得起。”

不过丁谓这么一说,赵祯倒也担心起来,鲁宗道乃是当朝最老的一名大臣,虽说他身子还算硬朗,可毕竟年岁已经在那了,这一路上万一真要出点什么事的话,自己也会愧疚。

想到这赵祯开口道:“宰相说得也有理,那就择一年轻官员前去。”

鲁宗道犹自有些不忿,张士逊拉住他道:“鲁大人,你我都一把年纪了,这等事就交由年轻人去做吧,也算是给他们一个历练的机会。”

听张士逊这么一说,鲁宗道只好摇摇头叹了口气。

丁谓使了个眼色,刑部尚书杜衍忙道:“启奏陛下,臣愿意前往。”

赵祯看了一眼杜衍,心内冷笑:我虽然同意丁谓换下鲁宗道,但也不会用你们的人。

礼部侍郎冯开济也道:“陛下,臣愿往。”

赵祯当然愿意让冯开济去,他是支持自己的人,等他查完回来,有了功劳,自己也开可以名正言顺地提他的官。

想不到不等他开口,大理寺卿姜宗仁就冷声道:“礼部侍郎怕是资历还不够吧?”

冯开济这个礼部侍郎是个五品官,而巡察使通常最低也是由四品官担任,杜衍这个刑部侍郎恰恰就是四品。

赵祯只得重新再找人选,可是他扫视了一眼大殿里的群臣,发现青年官员竟然大部分都是丁谓的人,除了陈尧佐、张士逊等几个老臣,其余的人要么是太后的,要么是丁谓的,再要么就是赵吉的,反而自己这个堂堂大宋朝的天子倒成了人数最少的一个!

陈尧佐和张士逊相视一眼,陈尧佐一皱眉心道要不然自己去吧,怎么说自己还不到五十岁,反正不能让丁谓的人去。

“陛下,臣乃是秘阁校理,按职位来看,臣亦可以担任巡察使。”说话的却是范仲淹。

赵祯看着他,这个范仲淹刚从外地调任入京,只是听闻他有些名气,就是不知此人节操品行如何,会不会被丁谓拉拢。

陈尧佐和张士逊双双道:“臣赞成范大人出任巡察使。”

杜衍一急,向丁谓看去,丁谓一皱眉,再次出列就想开口。

赵祯本来还有疑虑,见陈尧佐和张士逊竟然联名保举,当下心中再无疑虑,又见丁谓又要阻挠,忙抢先道:“好,那朕就命范大人为巡察使!”

丁谓依然道:“陛下……”

“好了,此事就这么定了,宰相勿要再说了。”赵祯道。

丁谓略一迟疑却继续道:“陛下,老臣并非是反对范大人出任巡察使。”

“嗯?”

这次不光是赵祯有些糊涂了,杜衍也是一脸不信,陈、张等人也在想丁谓这老狐狸又在打什么主意。

只听丁谓道:“老臣是觉得派殿前司都虞侯去不合适。”

赵祯心内有些生气,还以为丁谓改了性,原来是一计不成,又生二计,他见巡察使的位子争不下来,就想要争那护卫的职位,那护卫的位子是赵祯为了名正言顺地提拔李策,特意留给他的,怎会让出去。

陈尧佐却是比赵祯都急,闻言他脸一拉道:“有什么不合适的?”

丁谓道:“万胜军的职责乃是护卫陛下安全,怎能为了一桩盐案就置陛下安危于不顾呢?”

丁谓说得大义凛然,赵祯却根本不领情,你个老东西想拿我出来挡枪?

他轻咳两声道:“那个,朕有大内侍卫保护,宰相无需过多担心。”

陈尧佐道:“保护陛下不一定非得是都虞侯本人,都虞侯此次前去护卫巡察使,也不见得要把万胜军的所有兵力都带去,带个百十人足矣,剩下的禁军不是照样可以保护陛下吗?”

杜衍出来帮腔道:“此去沧州路途遥远,护卫之人须得是武艺高强之人才可,万一路上遇到剪径毛贼什么的,也可应付,殿前司都虞侯李策怕是不行。”杜衍刚刚到手的肥差被抢了,一肚子埋怨,此时就想为自己儿子争这个护卫的美差。其实谁都知道遇到敢公然劫掠官军毛贼的可能性微乎其乎,就是真的遇到了,那不也还有一群禁军吗,其实杜衍说的这种问题几乎是不会发生的。

不过杜衍这么一说,丁谓的其他党羽就开始纷纷附和了。

“是啊,是啊,最起码得是一员身经百战的骁将。”

“对,怎么能派一个小娃去呢?”

陈尧佐听着众大臣议论,大声道:“众位大人,莫要忘了是谁把辽人的蔚州城打下来的!”

此言一出,杜衍等人一片哑然,人家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军功,他们有心反驳,却不知该从哪里下手。

这个时候丁谓阴测测道:“攻下蔚州不假,不过依老夫看来,李策更多的是出谋划策吧?这可与此次的护卫任务不同,那得关键能打!”

丁谓比那些只会奉承拍马的人厉害多了,这么多年的政治斗争经验,使得他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所在,要打击对手就要先寻找对手的破绽。

这次换成陈尧佐等人哑口无言,丁谓说得也是事实,陈尧佐知道李策根底,自己那徒弟脑子是灵光,可手下的功夫嘛,那就相当稀疏平常了,甚至说两三个月前,这小子压根还不会武艺!

鲁宗道哼道:“宰相大人此言差矣,你认为谋略和武力相比哪个更重要?”

鲁宗道这一把年纪可不是白活的,尤其又是御史中台的老大,这么多年言官的经历积累下来,打嘴仗那绝对是当朝第一人。他问的这个问题十分刁钻,这谋略和武力恰恰代表了宋朝的文武之争,谋略代表的即为文人,因为宋朝实行以文制武策略,领兵的虽是武人,但真正决策说得算的却往往是文官,武力嘛自然就是武官了。

丁谓无论说哪一个都对他自己不利,他也清楚其中的陷阱,所以并不答话。

几轮交锋下来,双方各有胜负,一时谁也奈何不得谁。

范仲淹突然开口道:“微臣觉得都虞侯李策完全有能力留保护臣。”

两排人齐齐看向范仲淹,丁谓狠狠瞪着他,眼里威胁的含义不言而喻,刚才他之所以轻易让步,是想着等下了朝就把范仲淹拉拢到自己阵营,可现在看来,他似乎是看走了眼。

“范大人,这可不仅仅是你个人的安危,此时还关乎朝廷此次整顿吏治的开展。”大理寺卿姜宗仁提醒道。

丁谓脸色变得冷峻起来,这个范仲淹居然如此不识抬举!既然已经失了一策,那这个随行护卫的位子,怎么着也得拿下来!若全是赵祯的人,那到时候就算没有事情,恐怕也得查出点什么事情来!尤其是这个李策,这小子最近崛起的速度只能用平步青云来形容,若是放任他壮大,只怕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麻烦。

丁谓之所以能稳坐相位十几年,就是因为总能够提早发现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潜在因素,并及时将其消灭!

丁谓觉得自己这段时间一来,已经够忍让这个小皇帝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知道太后刘娥对自己已有些不满,他不惧怕赵祯,但却对刘娥有些忌惮,毕竟朝中很多重臣都是她的人。可这个小皇帝居然步步紧逼,自己让他一次两次他居然还上了瘾,哼!看来不给你点颜色瞧瞧你当真以为我老了!

“臣建议从三司中选拔骁勇善战者担当此次护卫之责!”丁谓突然朗声道,而且态度极为强硬。

丁谓一开口,杜衍、姜宗仁等人纷纷一齐附和道:“臣等赞同宰相大人的提议。”一时朝堂之上竟然大多数人都在声援丁谓。

陈尧佐、张士逊、鲁宗道、范仲淹等人脸色变得极为难看,丁谓竟敢如此嚣张!

赵祯气得胸口急剧起伏,丁谓这么做与逼宫何异!他不由扭头看向太后刘娥,却发现太后好似在想什么事情,根本就没有往朝堂上看。

赵吉在一旁看着热闹,他心底暗自嘲笑赵祯的软弱,有心再给他烧一把火道:“臣弟也觉的比试的建议再公平不过了,不如让两人比试一番,胜了的人去,自然再不会有人有非议了。”

赵祯强自忍着怒气,脸一板道:“此次彻查盐场一案刻不容缓,何来时间再行比试,我看就是李策行了。”

赵吉冷嘲道:“皇兄这么做,未免有些任人唯亲了吧?”这话也就赵吉敢说,他气恼赵祯昨日责罚了他,还罚了他的俸禄,所以才故意添乱,让赵祯头痛。

刘娥见今日只为了两个职位,整个朝堂就吵得不可开交,终于忍不住出言喝止道:“就为了一个职位,你们一群人吵成一片,以老身看公允期间就依小元王刚才所说吧。”

刘娥刚才并没有在听他们讨论,她刚才想得是女道士给她讲的养生之道。只是后来见他们吵得不可开交,她只听到赵吉说的比试的法子,就觉这个方法比较公平,便定了这个法子。

刘太后发了话,众大臣再无人反对,只不过有些敏感的大臣已经从中嗅出了一丝味道,陛看中的人是李策,小元王却说要比试决定,而最后太后却是赞成小元王的提议……

赵祯心中掠过一丝落寞,他紧紧地攥起了双拳,却见赵吉得意地冲他扬了扬头。

刘娥丝毫没有顾及赵祯的感受,继续道:“既然要查就彻底一些,怎能只视察一个沧州,既然沧州盐场有贪赃枉法之事,那其他地方也有,我看就连河北西路、永兴军路、秦凤路一并巡查了吧!”

众大臣高声齐呼道:“太后圣明!”

丁谓淡淡瞥了赵祯一眼,嘴角微微扬了扬。

下了早朝,群臣刚退,赵祯就吩咐身边的小太监道:“小李子,你去殿前司万胜军通知李策今日的朝议内容,传朕的口谕,让他好生准备,务必争得这次护卫的任务!”

小太监知道事情紧急,领命后匆匆而去。

赵祯站在紫宸殿的龙椅旁,晨曦的一缕阳光洒进大殿,被光亮的地板一反光有些晃眼,赵祯心中有一股说不上来的苦涩感涌上,他望着晨曦中大臣们的背影,缓缓叹了口气……

“慢着!”小太监的身影已经就要消失在紫宸殿外,赵祯突然又喊道。

小太监听到了赵祯的喝止声不由回头看来。

赵祯一挥手道:“你不用去了,晚些时候朕亲自去。”

第124章 闹市捉贼第4章 花楼比试(一)第68章 大闹马家(一)第26章 初至军营第43章 校场比武第13章 大街斗殴(一)第93章 爆满的食客第119章 中毒第150章 八贤王第100章 狂怒第139章 夜市打流氓第43章 校场比武第138章 一展身手第168章 技惊四座第208章 打狗阵法第160章 李策的手段第38章 官震惹祸第205章 丐帮第49章 斗法第26章 初至军营第152章 春光乍泄第156章 扭转战局第99章 入幕之宾第112章 贵人搭救第48章 借粮第28章 千杯不醉第109章 暴怒第92章 大宋的第一碗羊杂汤第22章 斩立决第99章 入幕之宾第151张 阴招第127章 大展身手第7章 钓叟(一)第125章 袭胸第8章 钓叟(二)第86章 打上门去第143章 寻根究底第68章 大闹马家(一)第185章 一片废墟第75章 新官上任第156章 扭转战局第49章 斗法第155章 长街血战第46章 黄河泛滥第52章 杀鸡儆猴第122章 秋后算账第23章 刑场第89章 大比武(二)第205章 丐帮第178章 中秋诗会(二)第117章 严刑拷打第18章 狱中所闻第135章 又遇赵沁儿第194章 按察使之争第133章 竟然是你?!第101章 官一奇归来第203章 再会何师爷第150章 八贤王第153章 大获全胜第66章 狄安第205章 丐帮第198章 比试第3章 那一手惊世骇俗的字第61章 奇袭蔚州(四)第104章 竟然是狄青!第42章 秀才初领兵第74章 真相第49章 斗法第86章 打上门去第71章 何大接任第90章 又见仙儿第89章 大比武(二)第8章 钓叟(二)第138章 一展身手第172章 比武第56章 摩尼教第130章 大理寺外第180章 中秋诗会(四)第3章 那一手惊世骇俗的字第40章 师徒夜话第162章 刘娥的心思第127章 大展身手第116章 将计就计第188章 将计就计第69章 大闹马家(二)第67章 仙儿遇难第153章 大获全胜第15章 大街斗殴(三)第148章 第一场比赛第178章 中秋诗会(二)第147章 蹴鞠大赛第137章 考校第36章 官一奇的往事第49章 斗法第179章 中秋诗会(三)第93章 爆满的食客第153章 大获全胜第72章 于父去世第183章 客栈风波第169章 岁币的问题
第124章 闹市捉贼第4章 花楼比试(一)第68章 大闹马家(一)第26章 初至军营第43章 校场比武第13章 大街斗殴(一)第93章 爆满的食客第119章 中毒第150章 八贤王第100章 狂怒第139章 夜市打流氓第43章 校场比武第138章 一展身手第168章 技惊四座第208章 打狗阵法第160章 李策的手段第38章 官震惹祸第205章 丐帮第49章 斗法第26章 初至军营第152章 春光乍泄第156章 扭转战局第99章 入幕之宾第112章 贵人搭救第48章 借粮第28章 千杯不醉第109章 暴怒第92章 大宋的第一碗羊杂汤第22章 斩立决第99章 入幕之宾第151张 阴招第127章 大展身手第7章 钓叟(一)第125章 袭胸第8章 钓叟(二)第86章 打上门去第143章 寻根究底第68章 大闹马家(一)第185章 一片废墟第75章 新官上任第156章 扭转战局第49章 斗法第155章 长街血战第46章 黄河泛滥第52章 杀鸡儆猴第122章 秋后算账第23章 刑场第89章 大比武(二)第205章 丐帮第178章 中秋诗会(二)第117章 严刑拷打第18章 狱中所闻第135章 又遇赵沁儿第194章 按察使之争第133章 竟然是你?!第101章 官一奇归来第203章 再会何师爷第150章 八贤王第153章 大获全胜第66章 狄安第205章 丐帮第198章 比试第3章 那一手惊世骇俗的字第61章 奇袭蔚州(四)第104章 竟然是狄青!第42章 秀才初领兵第74章 真相第49章 斗法第86章 打上门去第71章 何大接任第90章 又见仙儿第89章 大比武(二)第8章 钓叟(二)第138章 一展身手第172章 比武第56章 摩尼教第130章 大理寺外第180章 中秋诗会(四)第3章 那一手惊世骇俗的字第40章 师徒夜话第162章 刘娥的心思第127章 大展身手第116章 将计就计第188章 将计就计第69章 大闹马家(二)第67章 仙儿遇难第153章 大获全胜第15章 大街斗殴(三)第148章 第一场比赛第178章 中秋诗会(二)第147章 蹴鞠大赛第137章 考校第36章 官一奇的往事第49章 斗法第179章 中秋诗会(三)第93章 爆满的食客第153章 大获全胜第72章 于父去世第183章 客栈风波第169章 岁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