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陆游北上

之前朝会上,各部各司都叫苦叫穷,没钱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严重影响朝廷的声誉和信誉。

于是赵昚向群臣问策,如今国库空虚,江北又免赋税,如何丰盈国库?

有说取消免税的,有说再次削减开支的,还有说向豪商巨富开刀的,林林总总十多个建议,但却都被其他人驳回。

身居枢密副使之位的杨丛义主管军事,朝会上不涉及军事问题,本不方便开口发表意见,却被赵昚点名,听他有何想法。

杨丛义思虑再三,方才回道,江南富庶,物资充足,很大原因是江南少战事,局势稳定,利于商贾往来,互通有无,各类物资汇聚,各类人才汇集,才有江南之繁盛,而江北征战多年,商贾绝迹,无商贾则无钱财、无物资、无人才、无人气,汴京城内想买一件东西,其难度远超江南,汴京如此,更不用说其他城镇。农耕已经在迅速恢复,江北粮食产量应当不会有太大问题,接下来就该恢复工、商,让钱财从江南流动到江北来,民间有钱,朝廷才会有钱,江北就犹如一个湖泊,不管是朝廷还是百姓,都在这个湖里吃水,有水流进湖里,湖里有水,大家才有水吃。

仅仅只是一恢复工、商的想法,便遭到朝臣反对。

有朝臣反驳,农耕自古以来就关乎天下稳定,朝政成败,若是发展工、商,势必会减少农耕人口,如此以来,粮食产量就会降低,一旦出现饥荒,以如今的朝政,肯定无力赈济,势必天下大乱,这个责任谁能承担?朝廷当以大局为重,绝不能为蝇头小利所蒙蔽!

此论一出,群臣无人敢反驳,虽然人人都爱钱,但要让他们去从事工、商活动,却不会有人愿意。

然而,国库空虚的问题却还是不能解决。

赵昚对群臣是不满意的,他需要钱,他需要很多钱,没有钱如何去实现他的雄心壮志?

所以,他不顾群臣反对,再次向杨丛义询问详细方略,如何恢复工、商,让江南的钱财流到江北?

皇帝当朝问策,杨丛义没有不明言的道理。

他告诉赵昚,首先在重要城市以减免税赋吸引商贾前来经商,二为商贾行商提供通关便利,三建立市舶司,引导商贾进行海外贸易,同时也可以给他们一些优惠和便利,当然朝廷也可以组建海外回易船队,船队所得,直接归入国库。

群臣对回易船队多多少少都有所耳闻,西洋奇珍、宝货香料,或多或少都见过,不少人甚至亲自用过,听闻太上皇当年就是通过几次大规模回易,方才在内库积累了巨额财富。

几年北伐战争其实都是靠内库支撑,方才收复诸多失地。

即便如此,南北分治,分割财产时,汴京还从临安内库分得一笔巨款,不然也不可能在一清二白的汴京迅速重建朝廷。

群臣在临安过惯了好日子,汴京这几个月的苦日子真是让他们有苦说不出,关键在汴京这等地方,就是手里有真金白银,也不一定能买到东西。

恢复商业,其实是势在必行的,只不过满朝文武,无人敢提。

赵昚为何要问策杨丛义?

其实朝中很多人都知道,杨丛义早年在武学求学之时就已经发表过《回易富国论》,之后更是直接被朝廷授官,负责督造回易,此后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负责回易,而他能有如今的权势和地位,也基本是得益于回易。

汴京朝廷如今度日艰难,穷得叮当响,再无人站出来解决问题,一旦出现意外事件,后果难以想象。

杨丛义是懂赵昚的,只是如今他是手握几十万大军的武将,又有枢密副使的官职在身,按规矩是不能议政的。

可朝廷艰难到如此地步,他再不开口,北伐大业永远别想完成了。

所以赵昚问策之后,杨丛义冒着将来极有可能被参的风险,还是说了不该由他这个职位和身份的人不该说的话。

当赵昚询问,具体该如何做,有谁来做较为合适时,杨丛义也没有推脱。

他告诉赵昚,最合适的人选自然是陆游,不过他如今在江南为官,具体在何处,不得而知。

赵昚听后,微微点头。

陆游其人,赵昚是知道的,也是见过的。

早年在鹜州选将营,他做为选将营主帅,在选将营内见过负责粮草筹集的选将参军陆游,此后也曾听过陆游的名字。

说陆游主管回易处,带船队出海一趟,回来向内库上缴了不少财富,不过当时内库还掌握在太上皇手中,赵昚与回易处未有接触。

陆游负责回易处多年,定然结识了不少豪商大贾,对回易之事也很是熟悉,确实是合适人选。

况且如今杨丛义统管军队,身居枢密副使之位,主持枢密院一应事务,脱不开身,根本不可能让他来主持组建市舶司或是回易处,把他排除在外,那就只能是陆游。

随后,赵昚不顾个别老臣的反对,下令筹建市舶司和回易处,同时命人南下寻找陆游,尽快将他带回汴京,委以重任。

两个月后,陆游只身从江南来到汴京,受到赵昚隆重召见。

在陆游觐见之后,第二天果然被委以重任,他以户部侍郎的身份外任海州知州,主持海州市舶司组建,同时兼任朝廷特设机构回易处正使之职,具体负责回易处一应事务。

不久之后,汴京朝廷下诏,颁布了《商贾律》,以律法形式,降低朝廷向商贾征收的税率,并对征收对象和税率也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其宗旨便是抓大放小,鼓励民间经商,鼓励钱币、物资流通,吸引各方商贾向汴京、郑州、大名府、济南府、归德府、兴仁府、徐州、襄阳、海州、扬州、庐州等大城集中,在大城经营。

南下的商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回流,城市的生气也只能慢慢恢复。

但朝廷国库空虚,不能等太久,江北免税之下,充实国库的重任几乎全压在陆游身上,朝廷上下也都看着他。

赵昚也给陆游下了命令,三年之内,市舶司、回易处务必要向朝廷上缴一万万贯钱。

与此同时,他也给了陆游承诺,若遇困难或阻扰,可越过帅司、户部上官、宰相,直接向他反馈。

来到汴京不久的陆游,从皇帝赵昚那里真切感受到了汴京朝廷急切的需要钱的困境,同时赵昚给他的承诺和信任,也让他压力倍增。

离开汴京赶赴海州赴任前,陆游单独与杨丛义会面道别。

两人自绍兴三十一在临安分别后,便无机会再见面,转眼间,已经过去四年。

叙旧一番,聊起正事,杨丛义从陆游口中得知流求如今一切安好,并无多少变故,三年前出海的人手,多数还是从流求调集,今年他从临安回易处调离,放任地方,对回易之事极少过问,不过对泉州、流求还是颇为关注。

其实近几年,杨丛义的大军和山东沈缙跟陆游、流求多有接触,北伐军和当年山东义军所需的很多粮草、物资和钱财等,都是从经由陆游,从流求和南洋转运过来,所以杨丛义虽然身在北方,但跟流求还是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流求作为回易基地,当初在那儿集中了数万人,修建了大片营地,四年前完颜亮南下,杨丛义先是从流求带领三千精武军北上,协防长江防线,第二年率军驻守宿州时,又命沈缙、罗聪、姚昶等率领几千人北上山东,后来又陆续从流求调人入山东、兴仁府、大名府,如今流求营地人手估计已不足四千人。

流求营地人数虽然减少,但在南部建立的马场,却迅速发展壮大,几年下来,马场规模一再扩大,拥有的大小马匹已不下四万之数。

大宋虽夺回北方大片领土,但想建立马场却并不容易,因为最好的马场早年早已丢失,靖康之乱后,关中马场也沦入金人之手,整个大宋除了江汉平原还有一个养马场,其他地方已经找不到成规模的养马地,因为在南方能养马的地方,同样适合开垦种田,由于人口南移,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仅有的马场也在渐渐缩小,马匹自然更少。

流求马场虽有不少马匹,但南方养出来的马匹不如北方草原马,更不用说跟北方战马比,也是这个原因,杨丛义一直没有从流求大规模调用马匹。

不过,那些马虽然不合适用来组建骑兵,长途奔袭,但作为驮马还是绰绰有余,如今北方休养生息、恢复农耕、恢复商贸,正需要大量驮马运力,是时候把它们调来北方了,如果售卖,还能换一笔钱财。

随后,两人谈及市舶司和回易处之事,杨丛义便提出将流求马场的马匹运到北方来,既能为北方补充驮马运力,又能换一笔钱,作为回易起始资金。

有此相助,陆游自然欢喜。

之后,两人又围绕市舶司和回易处商谈许久,杨丛义给了陆游不少建议。

其中之一,便建议陆游先组建一支小一些的船队去一趟高丽和倭国,先弄一些钱回来,有了充足的资金,再拉拢豪商大贾一起组建远洋商队下南洋、西洋,带他们出海一趟,以后他们能自己出海回易了,市舶司就可以坐收商税。

第354章 空饷救命第704章 太行山寨第252章 突发惨案第470章 临安来人第355章 黑狼出没第642章 攻城掠地第766章 一拍两散第218章 打定注意第708章 招贤之策第265章 一堆烂账第523章 招回参军第432章 召集令第662章 帮扶信任第406章 殿中议事(一)第526章 船队出海第157章 物资供应第365章 了如指掌第396章 相逢泪眼第617章 冷水惊梦第614章 行营议事第575章 准备打仗第269章 固守防袭第392章 汤父之忧第118章 强盗杀人第92章 红沙谷第22章 知县老爷的赏识第142章 考察船厂第405章 汤鷽的消息第696章 金人求和第111章 几棵苗子第313章 攻陷凉山第5章 结案第66章 宋头领第636章 密谋夺命第73章 小舅子分粮第277章 得偿所愿第360章 药铺掌柜第371章 知州问案第347章 香炉峰故人第95章 惨败而归第474章 终有应战第681章 交底第678章 夺取归德府第260章 邀请赴宴第660章 随军军属第80章 绝路第736章 进军忻州第176章 返回泉州第246章 汤鷽的秘密第359章 凶案数起第604章 战败之怒第200章 授官任职第472章 抽签选将第76章 分锅第337章 封官授职第398章 骁骑军第90章 三十二人第343章 官衣步行第114章 龙虎上将第467章 早有算计第233章 双方大胜第123章 送别第639章 攻下行营第457章 思想准备第427章 暗夜黑影第622章 江防分歧第110章 武学出路第488章 蛀虫之嫌第550章 交代缘由第734章 副帅释疑第517章 同心共事第86章 夜半鬼叫第666章 兵败城下第725章 银子烫手第130章 太学辩议(三)第663章 北方对峙第269章 固守防袭第13章 据实以告第144章 远洋护军第225章 拖住守军第212章 使节登陆第508章 登门拜访第40章 消失的捕快第396章 相逢泪眼第482章 选将重启第81章 重生第725章 银子烫手第315章 破局之计第267章 最后一批第737章 南下平阳府第654章 劝降临沂第165章 无谓自尊第94章 各有心思第452章 点金点银第401章 陆家内情第460章 集训展示第167章 要好处费第51章 挑花眼第599章 初次聚首第720章 大局已变
第354章 空饷救命第704章 太行山寨第252章 突发惨案第470章 临安来人第355章 黑狼出没第642章 攻城掠地第766章 一拍两散第218章 打定注意第708章 招贤之策第265章 一堆烂账第523章 招回参军第432章 召集令第662章 帮扶信任第406章 殿中议事(一)第526章 船队出海第157章 物资供应第365章 了如指掌第396章 相逢泪眼第617章 冷水惊梦第614章 行营议事第575章 准备打仗第269章 固守防袭第392章 汤父之忧第118章 强盗杀人第92章 红沙谷第22章 知县老爷的赏识第142章 考察船厂第405章 汤鷽的消息第696章 金人求和第111章 几棵苗子第313章 攻陷凉山第5章 结案第66章 宋头领第636章 密谋夺命第73章 小舅子分粮第277章 得偿所愿第360章 药铺掌柜第371章 知州问案第347章 香炉峰故人第95章 惨败而归第474章 终有应战第681章 交底第678章 夺取归德府第260章 邀请赴宴第660章 随军军属第80章 绝路第736章 进军忻州第176章 返回泉州第246章 汤鷽的秘密第359章 凶案数起第604章 战败之怒第200章 授官任职第472章 抽签选将第76章 分锅第337章 封官授职第398章 骁骑军第90章 三十二人第343章 官衣步行第114章 龙虎上将第467章 早有算计第233章 双方大胜第123章 送别第639章 攻下行营第457章 思想准备第427章 暗夜黑影第622章 江防分歧第110章 武学出路第488章 蛀虫之嫌第550章 交代缘由第734章 副帅释疑第517章 同心共事第86章 夜半鬼叫第666章 兵败城下第725章 银子烫手第130章 太学辩议(三)第663章 北方对峙第269章 固守防袭第13章 据实以告第144章 远洋护军第225章 拖住守军第212章 使节登陆第508章 登门拜访第40章 消失的捕快第396章 相逢泪眼第482章 选将重启第81章 重生第725章 银子烫手第315章 破局之计第267章 最后一批第737章 南下平阳府第654章 劝降临沂第165章 无谓自尊第94章 各有心思第452章 点金点银第401章 陆家内情第460章 集训展示第167章 要好处费第51章 挑花眼第599章 初次聚首第720章 大局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