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成都之战(8)

从李庭芝的口中我知道,原来蒙军的口令制度也十分的严密。蒙古人采用了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他们用千夫长的姓名做口令。这样做不但自己人不会混乱和误会,敌人也很难知道。因为若是有人想乔装成蒙军混进蒙军军营里,那么他们首先要打听到蒙军各个千夫长的名字,然后还要清楚地掌握这些千人队所处的位置。而且这些情报的有效期也只有一天,因为蒙军每天都会调换这些千人队的位置。比如说今天的军营正北面的营帐口令是扎合赞千夫长,明天就变成了肖乃阔千夫长了。

我不由想起了在楚州之战中,我与余玠带兵乔装成金兵轻易地混入金营一事。这让我很快就确信了一点,我以前对付的金兵与现在我要对付的蒙军,两者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档次的。明白了这点,也彻底地让我断绝了去偷营的想法。

更让我吃惊的是,蒙古军队还有着极为严格的逃兵惩罚制度。他们规定,未获上级命令而擅退者,就是逃兵,要采用连坐制度,十人队中有人逃而其他人没有当场制止的,全队死刑,如果十人队全逃了,则该十人队所属的百人队全部处死。同时,如果十人队中有人奋勇冲杀进敌阵,而其他人没有响应消极对敌,那么虽然他们没有转身逃跑,也视为逃兵。因为蒙古军队的军政与民政相联系,同个千人队的就是同个千户的部下,因此每个百人队十人队的成员,一般不是兄弟就是邻居,这套制度就能很好地使他们彼此之间互相监督。

有了这套制度,蒙军在作战之时若有人想逃跑,只怕他还没逃出几步,立时便会遭到战友无情的追杀。也正因为这样,蒙军的军士在作战之时,个个都是捍不畏死、奋勇当先。

“李统领又是如何知道这些的?”

这日清晨,我在城墙上仔细地听着李庭芝述说他所知道的蒙军的情况。李庭芝的描述让我越听越心惊,听完之后我心里也不由暗暗奇怪,就算李庭芝生活在蒙人的辖区,也是不大可能对蒙军的情况了解得如此透彻吧。我不由疑惑地望着李庭芝问道:“李统领对蒙军的制度了解得如此清楚,难道你以前还为蒙军打过仗不成?”

“属下不曾为蒙军打过仗。”李庭芝对我拱手回道:“不知统制大人可有听过‘金界壕’?”

“自然知道,这与你又有何关系?”闻言我不由奇道。

如果说万里长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筑,那么仅次于万里长城的应该就是‘金界壕’了,所以我在现代时就听过‘金界壕’的大名。我也知道‘金界壕’是金人为了防御蒙古铁骑而建筑的类似于长城之类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全长共有一千五百公里。只不过它就像马其诺防线一样,最终在蒙军的迂回战术之下土崩瓦解。

“属下自小是在来州长大。”李庭芝回答道:“来州南面十余里便是金国专为抗蒙所建的‘金界壕’。蒙人南下的攻势曾在‘金界壕’处迟滞了十余年之久,这就给了属下观察蒙军的机会。统制大人如今用半个时辰就听完的情报,却是属下用了七、八年的时间打探到的。”

“原来如此。”闻言我不由对李庭芝的恒心与毅力佩服得五体投地,此时李庭芝说的虽是轻松,但我知道这七、八年来李庭芝过得必然痛苦至极。在敌人境内默默地忍受了八年,而且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这并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

想到这里,我不由感慨地对李庭芝说道:“李统领真是有心了,郑言再一次被李统领的忠诚之心所震憾,有李统领这样的人才,真是大宋的福气。”

“惭愧,统制大人的称赞属下实是担当不起。”李庭芝像是想起了什么,脸上露出痛苦之色,他深沉地摇了摇头道:“属下之所以会这么做,除了不希望大宋子民遭受鞑子的蹂躏之外,更重要的却是想借大宋之力为家父报仇。按照蒙古律历,蒙人杀死汉人便与杀死别人驴子同罪,无非便是赔些银子;而汉人若杀死蒙人,则要面临的就是抄家灭族之祸。家父便是这条法律的受害者之一,那日家父不小心撞着一位蒙古鞑子,那鞑子二话不说抽刀便砍,走前还随手丢下一袋银子在我面前。统制大人能体会那种感觉吗?仇人就在眼前,他刚在我面前杀了我的亲人,还将银子丢在我的脸上。那时我几乎就控制不住我自己,但我知道当时无论如果也不能对那位鞑子动手。只要我一动手,不管我是胜是败,李家上上下下五十余口人命便要从这个世上消失。所以我只能默默地记着那张脸,他的样子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甚至在做梦之时我都清楚记得他嘴角上的那颗痣。后来在我的暗地探听之下,我知道了他的名字——阿刺海,我也知道了他是蒙古王子阔端的亲信。自那以后,我就开始了七年之久的刺探生涯,然后便是只身逃到大宋,只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在战场之上手刃此獠。可是谁知到了大宋之后,却是被投闲置散了两年。正当我心灰意冷准备做逃兵之时,统制大人的到来却让属下看到了希望。”

“等等。”听到这里我不由奇道:“我好像什么也没做啊,为何李统领却觉得我能助你达成心愿?李统领也太抬举郑言了吧!”

“统制大人何出此言?”李庭芝讶道:“以统制大人这几日在成都的做为,属下已足可以看出郑统制是一位智、勇兼备之人,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属下觉得统制大人已具备了为将者所需的——狠。”

“哦,说来听听。”闻言我也被勾起了好奇心,说我智、勇双全,我厚着脸皮接下便是,但是说我狠,这又是从何说起?

第14章 老城定计第29章 望洋门第23章 以已之长克敌之短第26章 义第5章 顺流而下第1章 重回临安第37章 钓鱼城之战(5)第4章 练兵第14章 三冗第12章 水师第28章 难民第14章 新官第54章 成都之战(9)第24章 阴谋第3章 打草惊蛇第42章 钓鱼城之战(10)第25章 丁口徭役第6章 王夔第22章 知府王洪第48章 钓鱼城之战(16)第17章 霹雳火球第11章 汴京第16章 出征第53章 钓鱼城之战(21)第47章 绞肉机第47章 绞肉机第57章 钓鱼城之战(25)第23章 以已之长克敌之短第26章 义第25章 出逃第52章 蔡州之战(5)第15章 潜水第17章 回成都第28章 难民第44章 纽璘军第25章 去后顾之忧第30章 插翅而飞第56章 蔡州之战(9)三十七章 阵法第32章 燕京之战(6)第37章 洛阳之战(10)第4章 襄阳第23章 护国公第43章 宋廷第24章 阴谋第13章 弩阵第3章 打草惊蛇第27章 消息第18章 洛阳之战(2)第12章 验弓第25章 去后顾之忧第31章 人选第28章 难民第23章 治军之道(2)第32章 丛林追踪(2)第66章 利州之战(1)第33章 丛林追踪(3)第34章 楚州之战(3)第58章 福祸相倚第23章 护国公第39章 成都第39章 成都第39章 下等人第36章 下水第24章 杀戒第28章 难民第49章 钓鱼城之战(17)第31章 燕京之战(5)第19章 逆转民风第21章 朱清第55章 钓鱼城之战(23)第21章 三峰山之战(5)第42章 训练第20章 淮河之战(4)第15章 见孟珙第14章 三冗第7章 好奇心第43章 埋伏第70章 利州之战(5)第46章 钓鱼城之战(14)第36章 下水第49章 蔡州之战(2)第22章 回汴京第11章 初试弓箭第2章 接旨第60章 成都之战(15)第15章 除夕之夜第54章 成都之战(9)第66章 利州之战(1)第15章 潜水第28章 难民第19章 前途第41章 打算法第11章 草料第31章 人选第24章 水战(2)第19章 书信第35章 女直第7章 好奇心第31章 人选
第14章 老城定计第29章 望洋门第23章 以已之长克敌之短第26章 义第5章 顺流而下第1章 重回临安第37章 钓鱼城之战(5)第4章 练兵第14章 三冗第12章 水师第28章 难民第14章 新官第54章 成都之战(9)第24章 阴谋第3章 打草惊蛇第42章 钓鱼城之战(10)第25章 丁口徭役第6章 王夔第22章 知府王洪第48章 钓鱼城之战(16)第17章 霹雳火球第11章 汴京第16章 出征第53章 钓鱼城之战(21)第47章 绞肉机第47章 绞肉机第57章 钓鱼城之战(25)第23章 以已之长克敌之短第26章 义第25章 出逃第52章 蔡州之战(5)第15章 潜水第17章 回成都第28章 难民第44章 纽璘军第25章 去后顾之忧第30章 插翅而飞第56章 蔡州之战(9)三十七章 阵法第32章 燕京之战(6)第37章 洛阳之战(10)第4章 襄阳第23章 护国公第43章 宋廷第24章 阴谋第13章 弩阵第3章 打草惊蛇第27章 消息第18章 洛阳之战(2)第12章 验弓第25章 去后顾之忧第31章 人选第28章 难民第23章 治军之道(2)第32章 丛林追踪(2)第66章 利州之战(1)第33章 丛林追踪(3)第34章 楚州之战(3)第58章 福祸相倚第23章 护国公第39章 成都第39章 成都第39章 下等人第36章 下水第24章 杀戒第28章 难民第49章 钓鱼城之战(17)第31章 燕京之战(5)第19章 逆转民风第21章 朱清第55章 钓鱼城之战(23)第21章 三峰山之战(5)第42章 训练第20章 淮河之战(4)第15章 见孟珙第14章 三冗第7章 好奇心第43章 埋伏第70章 利州之战(5)第46章 钓鱼城之战(14)第36章 下水第49章 蔡州之战(2)第22章 回汴京第11章 初试弓箭第2章 接旨第60章 成都之战(15)第15章 除夕之夜第54章 成都之战(9)第66章 利州之战(1)第15章 潜水第28章 难民第19章 前途第41章 打算法第11章 草料第31章 人选第24章 水战(2)第19章 书信第35章 女直第7章 好奇心第31章 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