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开门揖盗
“什么?输了?!”
李泰砰地一拍桌子,蹭地站了起来,挺出的大肚皮还带倒了身前的桌案。
哗啦啦,桌案上的书册和笔墨纸砚撒了一地,发出尖锐的噪音。
下人低着头,匆匆进来收拾。
“你是司马迁吗?!”李泰向对方咆哮道。
没眼力见的下人觉得主子说的每个字都认识,可是合起来就听不懂了。
只能从语气判断,自己应该是被劈头盖脸骂了一顿,悻悻离去。
书房里只剩下了李泰,以及前来汇报败战噩耗的执失思力两个人。
为什么前线在打仗,执失老哥却又回来了?
因为他们的联军被李治的朝廷军一耳光抽回来了。
李泰在下人身上撒了气,还觉得不过瘾,看着傻杵着的傻大个就气不打一处来,言语之间满是嘲讽:
“少时读史书,总觉得楚人太刚硬,楚武王的得力干将莫敖屈瑕立下赫赫战功无数,不过是趾高气扬了一次吃了一次败仗,便自尽,未免过于可惜。
“今日方才领悟到,领兵之将,还是要有点羞耻心为好。”
执失思力嘴角抽搐,故意听不懂魏王讲解“趾高气扬”这个成语的典故,低着头,语气低沉地抱拳道:
“众将士奋力拼杀,光是能全身而退就已经是奇迹了。”
客观来说,执失思力的这番辩解倒也不是在强词夺理,给自己的败绩涂脂抹粉。
他的大部队就行进在崤函官道上,南边是崤山,北边是黄河和中条山,不是崇山峻岭就是狂暴的母亲河。
教科书般的一字长蛇阵,根本没有回旋余地。
然后,这支部队就一头撞上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久攻不克,而后路也毫不意外地被伏兵迂回截断了。
首尾受阻,瓮中捉鳖。
这支部队本来就一个头七个脑袋,加上后勤粮道被断,濒临崩溃。
要不是执失思力也是一员骁将,硬是拖着这支行将大乱的部队有序撤退。
他们将几乎必然重蹈赵国在长平之战的覆辙。
而执失思力也就成了新时代赵括,不大可能有机会站在李泰面前亲自听训了。
问题来了,主帅没问题,士兵也没问题。
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让这群人明明看见了前方名为“潼关”的南墙,仍然要一头撞上去呢?
执失思力不打算继续装蒙鼓人了,直言不讳道:
“殿下,恕我直言,这仗就不该这么打!
“明知敌方会重兵防守潼关,为什么仍要走这条道?”
现在又不是战国时期,山东六国往关中打只能走崤山。
不论是绕河套走萧关、大散关,还是绕荆楚走武关。
条条大路通长安,入哪个关不是入关?
“唉……夏虫不可语冰!”
李泰表示不想和鼠目寸光的胡人多掰扯。
这就是战术与战略之间的冲突。
从纯军事战术上来说,肯定是绕路更为稳妥。
不管是北上还是南下,哪个不比没头没脑地西进、被一路“邀击渐减”、最后在潼关下被关门打狗来得顺遂呢?
然而前线的将士只要全身心投入到战场中,听命行事‘奋力杀敌就可以,可是后方人员要考虑的事情就很多了。
比如,大军要绕道,就得协调当地的军事民政主管,要一个“军事通行权”。
现在天下群龙无首,除了在长安别无选择的朝臣之外,各地的地方官则更自由一些。
除了比较“躺平”、愿意跟随朝廷的广大南方地区之外。
中原核心地区的地方官,则以“有为中老年”居多——
他们在观望下注,既不帮李治、也不帮李泰。
谁赢他们帮谁。
因此,李泰的军队要安然经过他们的辖区,可以。
要付出实利,更要许诺将来更大的利益,做个“从龙之臣”。
而李泰也不能随便和地方官翻脸,恃武力压人。
否则树敌无数,这一路打过去,还没到长安,自己的兵力就要消耗殆尽了。
现在的天下形势,有点类似东汉末年的意思。
各地州县虽然还没有开始玩封建割据、自立门户,但也都保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
本来是不至于这样子的。
本来针对皇帝突遭不测的情况,房玄龄、杜如晦是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的。
无非是监国殿下正式“监国”,大家规规矩矩按部就班。
小日子照过,不可能横生这么多枝节。
然而,这套机制被老李家的子嗣自己给玩坏了。
先是李泰复刻了一个“朱雀门之变”,接着李治又来一个“一鸣惊人”、“鸠占鹊巢”。
老李家都自相残杀了,把原本秩序井然的朝廷政治整成了朝不保夕的阴谋政治。
那就别怪外官们不讲武德了。
而唐朝沿用前朝的“文武合一”制度,文臣和武将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甚至许多州县是军政一把抓的,这又让各个地方有了关起门来过小日子的武力基础。
这也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滥觞,直到宋朝才算解决,不过这是后话。
“总而言之,我不关心伤亡数字,必须打下潼关!一次不行,就来第二次!”
李泰强横地说。
绕路的时间成本和政治成本,都是他无法承受的。
等到一路大撒买路财、来到长安城下时,只怕李治也已经动员起了南方的援军,要给他来个两面包夹芝士了。
“魏王殿下!”
执失思力觉得自己和主君就是鸡同鸭讲。
“怎么?你也想效阿史那社尔故事,抛弃同袍,向北追随父皇而去?”
李泰缓缓坐了回去,半笑不笑地看着麾下的大将。
执失思力面色变幻,硬是把这口气咽下了。
这时,传令匆忙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