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决战时机

难以适应新气候的不仅有官兵,还有战舰上的设备。

进入所罗门海的第一天,就有四艘战舰上的六部雷达出了故障,而检修结果都是雷达的冷却系统不过关。

其实,这还是小问题。

雷达的冷却系统,也就在一天中最热的几个小时中出问题,在其他时候,雷达还能正常工作,而且并非所有雷达都会在这几个小时里出故障。一支舰队中,只要有几艘战舰上的雷达能够工作,也就足够了。

最大的问题,出在战舰的空调系统上。

虽然中国海军最先给战舰配备中央空调,所有在一九四零年之后开工建造的战舰,都有中央空调,但是所有在此之前建造的战舰,因为受发电机功率限制,都没有空调,也无法在改进的时候加装空调。

更要命的是,中国海军低估了空调的重要性,或者说并没有考虑在热带海域作战。

这也可以理解,在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一直把日本海军当成主要敌人。虽然冯承乾等海军高层都认为,美国海军才是真正的头号劲敌,但是要想挑战美国海军,首先就得战胜日本海军。如果连日本海军都打不过,也就没有资格与机会挑战美国海军。与日本海军作战的主要战场在温带与寒温带,也就没有必要考虑增大空调系统的功率,甚至没有必要在战舰上安装空调。

当时,战舰上的很多官兵都因为不适应炎热潮湿的热带气候而患病。

可以说,这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李向龙能做的,只能让厨房尽量提供消热解暑的食物,并且让在高温环境下,比如在机舱里工作的官兵缩短轮换时间。要到两年之后,新建的战舰上才有了大功率空调,甚至有了制冰设备。

李向龙在等待时机的时候,美军也知道了中国舰队已经进入所罗门海。

其实,早在十月十七日,一架执行侦察任务的“雪雕”用机枪扫射了正在驶往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一艘美军船只后,美军就已经知道,中国舰队进入了所罗门海,而且正在逐步扩大搜索范围。

结果就是,弗莱彻的第一航母大队在十七日夜间转向,没有前往目的地悉尼,而是去了新赫布里底群岛的维拉港。

中国舰队已经进入所罗门海,说不定还会南下进入珊瑚海。

这下,难题摆在了美军面前。

如果美国海军不采取行动,那么要不了多久,中国军队就会登上所罗门群岛,而美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座群岛被中国军队占领。如果美军舰队前去应战,那么就得在中国海军选择的战场上与之决战。

更要命的是,还有两支航母大队没有赶到。

十月二十日,第一航母大队到达新赫布里底群岛,只是没有进入维拉港,主要就是担心走漏消息。

要知道,新赫布里底群岛就在珊瑚海东面。如果中国舰队已经进入珊瑚海,就能在两天之内赶过来,而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港口并不是舰队的安全港湾,停在港口里的战舰更容易遭到袭击。

问题是,第一航母大队留在新赫布里底群岛也不是个办法。

二十一日清晨,弗莱彻收到了哈尔西发来的电报,让他立即率领舰队进入珊瑚海,但是尽量不要与中国舰队决战。

随后,弗莱彻收到了更加详细的战场情报。

从十八日开始,美军已经调动部署在澳大利亚的巡逻机在珊瑚海里搜寻中国舰队,但是一直没有发现中国舰队。由此推断,中国舰队要么还在所罗门海,要么在进入珊瑚海之后没有向南机动。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

中国舰队能够压制部署在所罗门群岛上的美军航空兵,但是不可能压制整个澳洲,也就不会轻易进入岸基巡逻机的搜寻范围。如此一来,就算中国舰队已经进入珊瑚海,也会在北部海域活动。

也正是如此,哈尔西才命令弗莱彻进入珊瑚海。

此时,哈尔西已是美军西南太平洋战区的舰队司令官,即由他代表尼米兹,指挥西南太平洋战区的海军作战。

如果中国舰队在珊瑚海北部活动,那么第一航母大队从新赫布里底群岛与新喀里多尼亚之间进入珊瑚海与中国舰队遭遇的可能性并不大,甚至不会被发现。重要的是,只要第一航母大队进入了珊瑚海,而且在珊瑚海南面活动,就能弥补岸基巡逻机的搜寻缝隙,让中国舰队无法深入珊瑚海。

哈尔西的这一部署,也正是为了阻止中国舰队深入珊瑚海。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哈尔西肯定希望用弗莱彻去限制中国舰队的活动区域,等到斯普鲁恩斯率领第二航母大队与第三航母大队抵达之后,再北上寻找中国舰队决战,一举夺得珊瑚海的制海权。

当时,斯普鲁恩斯已经获得了第三航母大队的指挥权。

主要就是,第三航母大队的指挥官米切尔少将在舰队出发前患了阑尾炎,也就没有能够跟随舰队出发。此外,第三航母大队的等级本来就要差一些,米切尔的副手是一名上校,根本没有指挥航母大队的资格。结果就是,尼米兹临时任命斯普鲁恩斯兼任了第三航母大队指挥官。

对于这一任命,哈尔西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他也找不到更加合适的人选。

只是,哈尔西觉得,让斯普鲁恩斯一个人指挥两支航母大队,肯定会出问题,因为一个人根本指挥不过来。

当然,这也与美国海军航母大队的编成有关。

从一九四一年初开始,中国海军就开始推行三航母编队,即在一支舰队里部署三艘舰队航母,这三艘航母由一名舰队指挥官统一指挥。实战证明,三航母战术不但具有更加强大的进攻能力,还拥有更加出色的防御能力。比如在舰队防空作战中,三自毁相互协作的航母战斗群所发挥出来的战斗力,绝对要比三支单独作战的航母战斗群的战斗力之和还要高,能够最有效的利用舰队的防空力量。

问题是,美军没有采用三航母编队。

主要是,美军总共也就只有六艘舰队航母,而且其中一艘还偏弱。更要命的是,美国海军得两洋作战,即便把重点放在太平洋上,也需要在大西洋上保留一支强大的舰队。在大战爆发之前,第三航母大队就隶属于大西洋舰队,主要针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直到一九四零年底才转到了太平洋舰队。如果美国海军采用三航母编队,就只能平分舰队航母,也就不能体现出重点。只有采用双航母编队,才能体现出重点,即把更多的舰队航母部署在太平洋上。

事实上,斯普鲁恩斯已经向尼米兹提出,应该采用三航母编队。

可惜的是,在开赴西南太平洋之前,斯普鲁恩斯的建议并没得到落实,即美国海军根本没有时间来重新编组。

要知道,改变航母编队并不仅仅是调整航母的部署那么简单。

别的不说,如果采用三航母编队,就只需要两位舰队指挥官,因此现在的一名舰队指挥官就得“下岗”。

更重要的是,当时美国海军中还没有人认识到航母编队对海战有多大的影响。

哈尔西是个急性子,可是在这个时候,他必须耐心等待,在斯普鲁恩斯到达之前,弗莱彻必须藏起来。

也正是如此,他才要求弗莱彻尽量避免与中国舰队决战。

如果有必要,弗莱彻可以退到塔斯曼海,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下活动。

总而言之,在没有足够的取胜把握的情况下,就不能与中国舰队决战,只有在胜算足够大的情况下,才能主动寻找中国舰队决战。

哈尔西这么想,问题是李向龙会给美国海军机会吗?

弗莱彻收到命令的时候,李向龙率领的西南太平洋舰队已经在珊瑚海里活动了几天,只是一直没有被美军侦察机发现。除了一直呆在珊瑚海北部海域之外,还与这几天的天气有很大的关系,即在珊瑚海北部海域上空一直有较厚的积雨云层,而大部分远程巡逻机的巡航飞行高度都在云层之上。

李向龙也在等待机会,只是不像哈尔西那么被动。

十月二十二日,李向龙没有收到海军司令部发来的电报,让他意识到,弗莱彻的第一航母大队很有可能没有直接前往澳洲。

要知道,当时在西南太平洋上,有十多艘远洋潜艇,而且主要任务就是搜寻美军舰队。

这些潜艇,早就接到了命令,严密监视前往澳洲的航线。

Www •тt kǎn •C○

虽然潜艇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发现美军舰队,但是李向龙更愿意相信,美军舰队根本就没有去澳洲。

原因很简单,美军肯定知道他已经进入珊瑚海了。

如果与哈尔西有关的情报没有错,那么李向龙就更加不会有所怀疑了,即哈尔西不是一个喜欢被动挨打的将领。

做为一个很有攻击性的将领,哈尔西肯定会努力获取主动权。

如此一来,他就会让舰队进入珊瑚海,哪怕不与对手决战,也会寻找决战机会,并且等待决战时机到来。

第151章 自我牺牲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566章 报废的港口第351章 顽抗到底第227章 常规军备第596章 关键点第235章 中流砥柱第583章 威胁与合作第5章 元勋第158章 接二连三第191章 轮替作战第222章 最后的攻击第200章 以小搏大第89章 借刀杀人第293章 准备开打第390章 最后的炮击第33章 停战条件第206章 闪击战第172章 简单任务第240章 关键情报第78章 新任务第543章 轰炸与登陆第208章 石油危机第234章 强大的外表第149章 主要目的第45章 特立独行第256章 矛盾与合作第119章 赌注第136章 未雨绸缪第87章 不战而胜第220章 致命缺陷第221章 垂死挣扎第384章 最后的机会第379章 战列第480章 钩心斗角第22章 只缺舰队第466章 蜂拥而来第350章 俄国的结局第10章 利益同盟第139章 坐以待毙第68章 倒计时第47章 摩洛哥危机第31章 技术投入第91章 转攻为守第313章 用行动证明第201章 礼貌的外衣第564章 梦想与现实第103章 余波第18章 逃跑第166章 日落大洋第115章 准备出发第72章 生死抉择第49章 战略储备第77章 伏击第76章 最后的考验第51章 中立第84章 核心之争第504章 疲劳作战第55章 风云再起第499章 一鼓作气第73章 东线开打第72章 相识恨晚第156章 撤退第173章 极限攻击第455章 死战难免第38章 战略目标第142章 南下第140章 失控第377章 好与坏第141章 断裂第187章 马拉松第50章 我行我素第182章 最大化第400章 两害相权第92章 等待机会第48章 猎人与猎物第491章 得不偿失第141章 巨大代价第274章 取舍两难第99章 牺牲第58章 急流勇退第45章 厚积薄发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154章 结局已定第13章 恐惧的滋味第207章 冒险第124章 轰炸机的克星第479章 绝地反击第53章 倒计时第105章 不抱希望第463章 转战大西洋第370章 适得其反第586章 服软第590章 尔虞我诈第391章 些微遗憾第25章 再接再厉第602章 首脑会晤第5章 八国侵俄第152章 足迹
第151章 自我牺牲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566章 报废的港口第351章 顽抗到底第227章 常规军备第596章 关键点第235章 中流砥柱第583章 威胁与合作第5章 元勋第158章 接二连三第191章 轮替作战第222章 最后的攻击第200章 以小搏大第89章 借刀杀人第293章 准备开打第390章 最后的炮击第33章 停战条件第206章 闪击战第172章 简单任务第240章 关键情报第78章 新任务第543章 轰炸与登陆第208章 石油危机第234章 强大的外表第149章 主要目的第45章 特立独行第256章 矛盾与合作第119章 赌注第136章 未雨绸缪第87章 不战而胜第220章 致命缺陷第221章 垂死挣扎第384章 最后的机会第379章 战列第480章 钩心斗角第22章 只缺舰队第466章 蜂拥而来第350章 俄国的结局第10章 利益同盟第139章 坐以待毙第68章 倒计时第47章 摩洛哥危机第31章 技术投入第91章 转攻为守第313章 用行动证明第201章 礼貌的外衣第564章 梦想与现实第103章 余波第18章 逃跑第166章 日落大洋第115章 准备出发第72章 生死抉择第49章 战略储备第77章 伏击第76章 最后的考验第51章 中立第84章 核心之争第504章 疲劳作战第55章 风云再起第499章 一鼓作气第73章 东线开打第72章 相识恨晚第156章 撤退第173章 极限攻击第455章 死战难免第38章 战略目标第142章 南下第140章 失控第377章 好与坏第141章 断裂第187章 马拉松第50章 我行我素第182章 最大化第400章 两害相权第92章 等待机会第48章 猎人与猎物第491章 得不偿失第141章 巨大代价第274章 取舍两难第99章 牺牲第58章 急流勇退第45章 厚积薄发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154章 结局已定第13章 恐惧的滋味第207章 冒险第124章 轰炸机的克星第479章 绝地反击第53章 倒计时第105章 不抱希望第463章 转战大西洋第370章 适得其反第586章 服软第590章 尔虞我诈第391章 些微遗憾第25章 再接再厉第602章 首脑会晤第5章 八国侵俄第152章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