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接踵而至

梵罗空军帮了倒忙,不过近百架F-4E也在紧要关头发挥了作用。

在“战-11B”冲上来的时候,12架F-16C/D直接就被冲散,在E-3B眼看就要被追上的时候,F-4E机群赶到了。

当时的局面简直是千钧一发。

在第一批20架F-4E杀到时,突破了F-16C/D拦截的“战-11B”,距离较近的那架E-3B不到200千米。

关键还有,冲在前面的几架“战-11B”都还剩下了几枚KK-12A。

对付E-3B这类几乎没有机动能力的大型飞机,就算是尾追攻击,KK-12A的有效射程都超过120千米!

也就是梵罗空军的F-4E及时杀到,并且立即向突前的“战-11B”开火,E-3B才摆脱了危险。

不过,这也只是在浪费导弹。

梵罗空军装备的F-4E的正式编号是E(I),也就是在E型的基础之上,根据梵罗空军提出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包括使用更省油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增加使用“天空闪光”空空导弹的能力。

因为梵罗空军专用,所以用梵罗国布兰文的首字母加以区分。

此外,这也是最后一批量产的F-4E型战斗机。

客观的讲,F-4E(I)比纽兰空军自用的F-4E还要先进,尤其是空战能力,因为配备了更先进的火控雷达,使用性能更好的中程空空导弹,所以F-4E(I)的超视距空战能力达到了三代的水准。

当然,价格也水涨船高。

跟纽兰空军自用的F-4E相比,梵罗空军的F-4E(I)的采购价格高了一倍,全寿命费用更是提高了一倍多!

原因也很简单,发动机与火控雷达这些来自西陆集团的设备,维护保养的费用更高。

结果就是,采购数量从最先计划的280架,直接缩减到了120架,而且已有10多架在日常训练当中坠毁。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梵罗空军的F-4E(I)仅剩下了100余架。

毫无疑问,F-4E(I)也是在获得F-15与F-16之前,梵罗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更是制空作战的主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战斗机全都部署在西北与东北地区。

只是,在获得了F-15与F-16之后,F-4E(I)不再是主力战斗机,也退居二线,部署在本土南部地区。

这百余架F-4E(I)还是梵罗空军手里仅有的对海打击力量。

虽然梵罗空军从西陆集团购买了专用的攻击机,西骆沙的MG-27与布兰王国的“美洲狮”,但是没有获得能让这两种攻击机使用的反舰导弹,主要是西骆沙没有能够由攻击机使用的轻型反舰导弹,而“美洲狮”使用的“飞鱼”反舰导弹又因为洛克国不肯降价,一直都没能谈拢。

为了增强对海打击能力,梵罗空军不得不选择AGM-84“鱼叉”反舰导弹,并且对已有的战斗机进行改进。

显然,由舰载战斗机发展来的F-4是最理想的搭载平台。

正是如此,在获得更好的制空战斗机之后,梵罗空军才把退居二线的F-4E(I)部署在南部。

在梵罗空军的作战体系当中,F-4E(I)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付靠近本土的梁夏舰队。

因为纽兰远征航空兵就在特里凡,所以对梵罗空军来说,不用在这边部署专用的制空战斗机。

只是,这些F-4E(I)保留了完整的制空作战能力。

正是如此,梵罗空军才把这些战斗机派了出来。

因为使用性能稍微好一些的“天空闪光”中程空空导弹,所以F-4E(I)的超视距空战能力还在F-16C/D之上。主要的差距,体现在格斗空战方面,即F-4E(I)的机动性能远远比不上F-16C/D,而且配套的格斗导弹是用AIM-9P改进而来的AIM-9L(I),性能远不如纽兰空军自用的AIM-9L。

这种导弹,不具备全向攻击能力!

采用L的编号,只是为了让梵罗空军掏钱购买,毕竟L型属于第三代格斗导弹,而P型是第二代。

必须承认,及时杀到的F-4E(I)机群确实解了燃眉之急。

只是,这些战斗机没能扭转局面。

也就一个照面,准确说是在转向避开F-4E(I)射出的中程导弹,然后加速进入到格斗空战阶段之后,战斗就迅速宣告结束。一个大队的20架F-4E(I)在全军覆没之前,没能在格斗中击落一架“战-11B”。

也就只是在转向规避的时候,有1架“战-11B”被“天空闪光”击落。

接下来的战斗,还是一面倒。

打到最激烈的时候,“战-11B”把机关炮都用上了。

实战证明,在第三代战斗机面前,即便是视距内的格斗空战,F-4E(I)这样的第二代战斗机没有半点胜算。

代与代之间的性能差距,根本没办法弥补。

按照斯兰驻军司令部的战报,只是“战-11B”就击落了差不多50架F-4E(I),而且几乎都是格斗空战的战果,随后杀到的“战-10B”还击落了大约40架F-4E(I),超过一半由中程导弹取得。

只是一场战斗,梵罗空军的F-4E(I)机群就全军覆没!

其实,有很多F-4E(I)是在转向逃逸的时候,被追来的2个中队的“战-10B”用中程导弹击落。

为此,帝国空军还紧急增派了4架“油-20A”,为返航的“战-10B”提供燃油。

也就是在梵罗战斗机的奋勇拦截之下,纽兰远征航空队的两架E-3B成果逃脱,避免了被击落的命运。

可惜的是,没能改变惨败的结局。

在经过三次大编队空战之后,帝国空军击退拦路虎,夺得制空权,而第二波空中打击也同步开始。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支轰炸机群投射的数百枚巡航导弹。

只是补充打击,主要对付的依然是远程警戒雷达与防空阵地,特别是纽兰远征航空队控制的区域防空导弹系统。

由战术航空兵担纲的第三波空中打击接踵而至,几乎就没有间隔时间。

在具体战术上,其实没多少新意,也没有那个必要。

夺得制空权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摧毁敌人的指挥系统、通信结点与防空部队,让敌人无法协同作战,并且丧失基本的防卫能力。在完成这一步后,就能够随心所欲的发起空中打击了。

这次,充当尖刀的是“攻-11A”。

按照安排,分成两个编队的8架“攻-11A”首先轰炸特里凡的纽兰驻军司令部,纽梵联军司令部,当地的通信中心等主要的战略目标。在瘫痪了敌人的通信指挥系统之后,再派遣其他机群上场。

关键就是,通过前两波轰炸,已经“摧毁”了远程警戒雷达。

当然,根据后来获得的情报,那部雷达没有被完全摧毁,只是遭到了破坏。因为担心遭到第三次轰炸,直到战斗结束都处于关闭状态,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更别说对隐身攻击机构成威胁。

与波沙湾战争一样,“攻-11A”使用的是激光制导炸弹。

只是,这次用的钻地战斗部。

原因也很简单,几个必须摧毁的军事目标都深埋在地下,使用普通的炸弹,哪怕采用了延迟时间引信,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有使用专门的钻地炸弹,才能够穿透土层,将这些目标彻底摧毁。

前面已经提到,帝国并没有研制激光制导炸弹,研制的是激光导引头,准确说是包括控制系统在内的制导模块。这些模块采用的标准接口,能够跟任何标准口径炸弹搭配使用,而且不需要做任何的改进。

与普通的激光制导炸弹相比,钻地炸弹的区别,也就是配备的战斗部。

为了提高穿透能力,钻地炸弹的弹体由报废的炮管制成,而且是质量更好,保有量也更多的舰炮炮管。常用的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使用的是150毫米舰炮的炮管,而2000千克级炸弹使用的200毫米舰炮的炮管。理论上,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能穿透15米厚的土层或者是3米厚的混凝土。

这个穿透能力,足以摧毁99%的军事目标。

8架“攻-11A”总共携带了16枚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需要确保摧毁的目标也就只有6个。也就是说,只需要37.5%的成功率,就能够摧毁全部目标,而“攻-11A”在波沙湾战争中的打击效率超过80%。

为了保密,也是为了达成突然性,这些“攻-11A”都是从帝国本土的机场出发,飞行了近10个小时,在投弹之前还进行了2次空中加油,而且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甚至没跟预警机通信。

在作战行动开始后,斯兰驻军司令部才告知前线指挥官,为“攻-11A”机群留下半个小时的投弹时间。

跟在“攻-11A”后面的,就是由“攻-8FZ”率领的防空压制编队。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也下了血本。

为了摧毁保护特里凡的防空网络,帝国空军不但出动了12架“攻-8FZ”,还派来了20架“战-16AD”。

从编号就能够看出,“战-16AD”是专用防空压制战斗机。

之前,帝国空军一直用“战-10AD”执行防空压制任务,而且严格说,“战-10AD”并不是专门的型号,而是对“战-10A”的火控软件进行升级,使其能挂载与使用反辐射导弹攻击防空雷达。理论上,任何一架“战-10A”只需要用几个小时升级火控软件,就能成为防空压制战斗机。

当然,作战效率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

关键就是,“战-10A”是轻型战斗机,再怎么改进,挂载能力都十分有限,无法携带太多的打击弹药。

在低烈度战争当中,“战-10AD”还勉强够用。遇到高强度战争,肯定是力有未逮。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决定用“战-16A”为平台,发展一种重型防空压制战斗机,而且是全能型号。

也就是说,不但用来取代“战-10AD”,还要取代“攻-8FZ”。

今后,只需要这一种作战飞机就能完成防空压制任务,再也不用安排多种作战飞机协同作战。

这也是选择“战-16”的关键原因。

在帝国空军的装备序列当中,“战-16”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战术轰炸机”,并不是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更非重型攻击机。

严格说来,帝国空军并不缺乏重型攻击机,而且对重型攻击机的需求也不是很紧迫。

不说别的,“攻-8”系列再飞10年都没有问题。等到10年之后,“攻-11A”恐怕都几百架了。哪怕“攻-11A”只能算轻型攻击机,而且维护保养太麻烦,难以大规模装备,也还有海军的“攻-12A”可以期待。就算海军靠不住,还有按照多用途战斗机的标准研制,充当备胎的“战-11C”。

相对而言,在“轰-7”全部退役之后,战术轰炸机就已经“断代”了。

可见,真正青黄不接的其实是战术轰炸机。

可惜的是,不管空军提出了多少理由,论议两院都不肯为新式战术轰炸机拨款,认为战术轰炸机已无存在价值。

道理也很简单,重型攻击机的作战半径超过了1500千米,载弹量在10吨左右,并不比战术轰炸机差,而且有加油机的支持,加上精确制导弹药的普及,即便是仅有的那点差距也变得无关痛痒。

何况,还有综合性能更加突出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

那么,有什么理由在战术轰炸机上浪费资源呢?

只是,帝国空军并没有就此罢休。

先不说战术轰炸机还有多少价值,只是超过1000架的编制体系,就需要用其他作战飞机来填补。

战略轰炸机肯定不合适,因为太贵了。

攻击机同样不合适,因为作战能力依然有欠缺,保持编制规模不变就肯定会导致战斗力降低,而扩大编制规模肯定会遭到论议两院的反对。

至于多用途战斗机,那是战斗机。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打着“重型攻击机”的幌子,着手研制战术轰炸机。

为了获得拨款,肯定不能做得太露骨,毕竟论议两院的军事委员会有一些能人,更别说可以请专家当顾问。

结果就是,“战-16”其实就是“战-11”的深度改进型号。

为此,也才保留了战斗机的编号。

与后来研制的多用途型,也就是“战-11C”的最大区别,就是在设计的时候把起飞重量放宽到50吨,并且完全放弃了机动性能要求,甚至不需要拥有自卫空战能力,所有的改进都是为了增强打击能力。

所幸,最后的设计方案没有这么极端。

道理也很简单,战术轰炸机确实不适合现代化战争,稍微小一点,定位于重型攻击机之上的,或者说是增强了打击能力的重型攻击机,才是最为理想的选择,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战争。

正是如此,“战-16”才成为取代“攻-8”的主力攻击机。

在大战爆发前,“战-16”就已经开始量产。

随着大战爆发,帝国空军立即下达了1000架的大订单。

从这个时间点来看,帝国空军大批量采购“战-16”,其实有那么一点私心,也就是想借此打击由海军主导的“攻-12”,甚至是逼迫“攻-12”下马,夺得未来攻击机的主导权,全面主宰战术航空兵。

不要忘了,“战-20”就是由空军牵头。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战-16”确实是一种非常先进的重型攻击机。

第615章 崩溃的王国第344章 立功心切第218章 轻重主次第516章 提前出动第262章 皇室的别宫第328章 一分为三第602章 浮上水面的矛盾第563章 攻敌不备第154章 事与愿违第485章 万事俱备第80章 飞蛾扑火第144章 是金子总会发光第233章 各取所需第208章 替代之选第230章 别的可能第339章 遭遇战第252章 除夕夜的酒第221章 好景不长第157章 公报私仇第537章 远洋的威胁第173章 自找没趣第126章 以身作饵第53章 自作自受第33章 流派之争第292章 大婚将至第137章 现实难题第408章 敷衍了事第596章 胜利的烦恼第251章 横冲直撞第333章 关键情报第319章 第一个变故第168章 主动后撤第622章 逃亡首相第556章 一帆风顺第379章 利益所使第124章 特种部队第339章 遭遇战第77章 一锤子买卖第17章 先声夺人第331章 万全之策第488章 关键所在第66章 预想落空第370章 必须咽下的鸡肋第467章 取舍第405章 最大的战利品第282章 内在因素第71章 改变打法第388章 早有预谋第117章 攻心之战第282章 前沿机场第370章 必须咽下的鸡肋第534章 灵活应变第230章 别的可能第115章 统帅之才第161章 未战先怯第97章 全新视角第180章 赶尽杀绝第130章 关键因素第107章 极端手段第413章 三人成虎第266章 密约的草案第500章 轮番攻击第4章 太空猫眼第105章 快速突击第203章 身残志坚第164章 巨炮之怒第97章 全新视角第568章 围困战第273章 粮食问题第265章 应景的第452章 绝境反击第120章 金钱防御第488章 关键所在第202章 释怀第322章 严阵以待第419章 炎海前线第232章 干上一场第141章 电磁干扰第368章 回国第187章 诛心第360章 遭到重创第323章 死缠烂打第369章 打探消息第173章 自找没趣第99章 半支舰队第332章 投奔纽兰的田实第247章 被抢走的主功第90章 天火第71章 虎虎虎第332章 投奔纽兰的田实第134章 亦师亦友的对手第225章 此地无银第226章 长途奔袭第358章 赶尽杀绝第239章 口头威胁第146章 另行其道第524章 计划周全第31章 铺天盖地第218章 轻重主次第407章 顽强巨兽
第615章 崩溃的王国第344章 立功心切第218章 轻重主次第516章 提前出动第262章 皇室的别宫第328章 一分为三第602章 浮上水面的矛盾第563章 攻敌不备第154章 事与愿违第485章 万事俱备第80章 飞蛾扑火第144章 是金子总会发光第233章 各取所需第208章 替代之选第230章 别的可能第339章 遭遇战第252章 除夕夜的酒第221章 好景不长第157章 公报私仇第537章 远洋的威胁第173章 自找没趣第126章 以身作饵第53章 自作自受第33章 流派之争第292章 大婚将至第137章 现实难题第408章 敷衍了事第596章 胜利的烦恼第251章 横冲直撞第333章 关键情报第319章 第一个变故第168章 主动后撤第622章 逃亡首相第556章 一帆风顺第379章 利益所使第124章 特种部队第339章 遭遇战第77章 一锤子买卖第17章 先声夺人第331章 万全之策第488章 关键所在第66章 预想落空第370章 必须咽下的鸡肋第467章 取舍第405章 最大的战利品第282章 内在因素第71章 改变打法第388章 早有预谋第117章 攻心之战第282章 前沿机场第370章 必须咽下的鸡肋第534章 灵活应变第230章 别的可能第115章 统帅之才第161章 未战先怯第97章 全新视角第180章 赶尽杀绝第130章 关键因素第107章 极端手段第413章 三人成虎第266章 密约的草案第500章 轮番攻击第4章 太空猫眼第105章 快速突击第203章 身残志坚第164章 巨炮之怒第97章 全新视角第568章 围困战第273章 粮食问题第265章 应景的第452章 绝境反击第120章 金钱防御第488章 关键所在第202章 释怀第322章 严阵以待第419章 炎海前线第232章 干上一场第141章 电磁干扰第368章 回国第187章 诛心第360章 遭到重创第323章 死缠烂打第369章 打探消息第173章 自找没趣第99章 半支舰队第332章 投奔纽兰的田实第247章 被抢走的主功第90章 天火第71章 虎虎虎第332章 投奔纽兰的田实第134章 亦师亦友的对手第225章 此地无银第226章 长途奔袭第358章 赶尽杀绝第239章 口头威胁第146章 另行其道第524章 计划周全第31章 铺天盖地第218章 轻重主次第407章 顽强巨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