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宇宙的起源,如今人类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学说,就是宇宙大爆炸学说。在这个学说之中,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一百三十八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
随后,五月花联邦的天文学家哈勃,在对遥远星系的光线特征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远星系的颜色比近星系的要稍红些。哈勃认为这种红色的产生,并不是偶然,所以,仔细测量了这种星系颜色变红的程度,并制作出了一张结构图。
在这种结构图中,哈勃发现,这种红色的产生,是系统性的,是必然的!星系离我们越远,它就显得越红。
而对于光线来说,其颜色与波长有关!在白光光谱中,蓝光位于短波端,红光位于长波端。这种遥远星系的红化,意味着这些星系释放出的光波,其波长已稍微变长了。由此,可以厘定星系本身位置的变化!
这个发现意味着——对于地球人而言,不管我们往哪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都正急速地远离我们而去!而近处的星系,却正在向我们靠近。换言之,宇宙是处于一个正在不断膨胀的动态之中!
而根据这些星系本身的运动速度与时间推算,在大约一百三十八亿年前的某个时间点,宇宙之中,所有被观测到的星系,都处于同一个位置上!因此,宇宙应该是源于某个点的爆炸而生!并且,一直处在膨胀之中!
这个发现,奠定了一百多年来,人类宇宙学的基础。即便是爱因斯坦场方程,也是在有了这个观测之后,才最终确定下来。否则,那空间望远镜也不会以哈勃的名字命名!
而人类的科学家,也以此推测出了宇宙大爆炸最初的、可能的图景!
——在距今一百三十八亿年前,有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时空曲率无限大的点,称为奇点。于某一个时刻爆炸了!然后,时间与空间产生于此!
宇宙大爆炸之后的零点零一秒,整个宇宙的温度达到一千亿摄氏度,能量形成的主要物质以光子、电子、中微子为主,质子中子的数量,仅占物质总量的十亿分之一!整个宇宙急剧膨胀。
在宇宙大爆炸后的零点一秒,宇宙的温度下降到三百亿摄氏度!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的一秒,宇宙的温度下降到一百亿摄氏度,此时,正负电子湮没反应出现。
而在宇宙大爆炸的十秒钟之后,宇宙的温度下降到了三十亿摄氏度。化学元素形成。与此同时,各种人类目前并无认知的非重子的暗物质和暗能量,也同时形成,并与人类目前认知的化学元素,一同充满整个宇宙空间!
现代天文学,通过引力透镜、宇宙中大尺度结构形成、天文观测和膨胀宇宙论研究表明,宇宙的密度,可能由约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暗能量,百分之五左右的重子物质,以及百分之二十五的暗物质组成。
这些存在,如今亚特兰蒂斯人也只是有一个初步的研究。人类却根本连研究的门都还没入。而这人类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通过仪器和计算,才能间接的、隐约的感受到其存在物质和能量,也是形成于那个时间点。
并广布于宇宙空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不知其所在,但是这些物质和能量,就是存在于宇宙空间之中,就是存在于地球上,就是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
云雷便曾假定天地灵气应该是暗能量,或者暗物质的一种。
在地球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之中,有的生物能够吸收或者接触到这种能量,有的生物不能接触或者吸收这种能量,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而一个种群之中,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当然也有差别!
而这暗能量与暗物质,与宇宙大爆发有关,与星系膨胀的速度也有关。受到某种波动的干扰,如潮起潮落一般,就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当其潮起,便是仙佛漫天。
当其潮落,便是末法时代。
有的星系,如亚特兰蒂斯人的星系,暗物质和暗能量不多,自然也就没有修行者。纯粹走的是科技发展的道路,这也很正常。
而宇宙中某些物质的变化与涨落,其过程,有几千上万年,甚至几亿年,都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在宇宙大爆炸三十五分钟之后,宇宙的温度降到三亿摄氏度。原初核合成过程停止。而直到宇宙大爆炸之后的一百零四年,宇宙才进入物质期。而在此之前,宇宙之中的各种能量形式,都以光为主!
也就是说,如果人类真的能通过空间望远镜,看到宇宙尽头。看到一百三十八亿光年之外,宇宙大爆炸形成的图景,那么,空间望远镜之中,出现的是一片炽烈的、足以照亮整个宇宙的光芒!
否则,那宇宙的背景辐射,从何而来?
而不是如如今一般,看到的是混混沌沌的一片黑暗昏沉。
对于这种黑暗昏沉,科学家也给出了一个视界的解释——由于空间在不断膨胀,并且越遥远的物体退行速度越大,并且光具有有限的速度,从而导致宇宙大爆炸时发出的光,有可能永远也无法到达我们这里。
换言之,就是光的速度,追不上宇宙膨胀的速度。人类和亚特兰蒂斯人的所在星系已经膨胀出去了。但是,从宇宙大爆炸中心点发出的光,却总也追不上这些膨胀出去的物质,这些已经形成的星系!
这个极限,就是视界。而这也是科学家对于黑洞之所以看不见的解释。认为黑洞也有这么一个视界存在。
当然,这个视界的极限在何处,科学界仍有不小的争论。
这个视界,或许是在宇宙大爆炸一万年之后,宇宙被物质所主导。或许是在宇宙大爆炸三十万年之后。那个时候,宇宙的温度,已经降到了三千摄氏度。化学结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与此同时,大量的气态物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