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节 死地

郑成功攻打崇明岛,就是为了能够把家属安置在这里,外面有水师环绕可保无忧,这样闽军就有机会腾出手来与清军再决胜负。但迟迟拿不下崇明岛,只会让士气不振的明军变得更加趋于瓦解。郑成功得知梁化凤、管效忠等人已经到达苏州府,现在虽然他们慑于明军水师的优势不敢增援崇明岛,但郑成功同样不敢冒险,万一清军偷渡成功,以现在明军的状况,恐怕又会是一场类似南京城下的大败。

放弃攻打崇明岛后,闽军就不可能再回头支援浙军,也会失去对清军的牵制作用。郑成功虽然顾不上再管张煌言,但他决定还是分批从崇明岛撤退,有断后部队就不会被清军水师追击,也可以把苏州的清军多拖上几天——郑成功觉得对深陷内地的浙军帮助不大,只能算聊尽人事而已。

虽然这次出击南京的结果与郑成功所期望的完全不同,还损失了甘辉、余新等许多将领,但郑成功已经开始从负面情绪中摆脱出来。

在几个亲卫的陪伴下,郑成功走到海边。远望南岸,密密麻麻的火光都是清军营地的。郑成功的背后隐隐传来明军家属的哭声,她们在哀悼今天战死的亲人——由于没能肃清崇明岛的敌军,所以郑军依旧没能完成军属分离工作。

“荷兰人劫掠我国客商,我已经警告过他们两次了,说如有再犯必定兴兵讨伐。”郑成功在心里静静地想着未来的战略。为了建立这支军队,郑成功花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这次损失虽然不小,但以现在郑成功控制的海贸航线,估计有个五年也就能恢复旧观:“但荷兰人听闻我失败,难免会再起抢夺之心。如果我对他们劫掠汉家的商船置之不理,很快我的收入就会大减;反过来,如果我征讨台湾,拿下荷兰人的基地,以后澎湖、台湾之间的航道收入就不再是我与荷兰人共享,而是为我所独占……虽然这也要花费一些时间,但五年之内我依旧可以恢复军力,而且还多了一个台湾,可以用来安置家属,下次再进攻南京的时候也就不必担心后方的安全。”

清兵已经到达苏州府两天了,但是他们始终谨慎小心地沿着岸边扎营、布防,没有任何增援崇明岛的企图。如果不是眼下郑成功对自己手中军队的纪律、士气严重缺乏信心,完全不用着急离开的。看着清军那副畏惧郑家水师的样子,郑成功又在心里说道:“我还是会来的,会一次接着一次地杀入长江,登陆山东、福建、浙江,这万里江防、海防,你们能守得住多少?我不会再犯带家属的错了。”

今年郑成功只不过三十五岁,风华正茂,他觉得自己还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光复中原,为大明夺回两京。盘算了一会儿夺取台湾能给自己带来的海贸收益后,郑成功的思路飘得更远:“吕宋为西班牙人所得,他们曾两次残杀华侨,视我大明子民为猪狗,我也两次警告过他们了,不过之前一直鞭长莫及。等我军拿下台湾后,若是西班牙人恭顺,我也没有必要在他们身上耽误时间,若是他们依然杀害华侨,我可举兵讨伐。等拿下了吕宋,把所有的航道都握在手中后,收入再增加一倍不成问题,就是养二十万大军,每年发动一次北伐,财力上说不定都可以做得到。”

收起了越飘越远的思绪,郑成功重新把目光投在海对面的清军营地上。

“来日方长。”郑成功轻轻地说了一声,他的言语中再次充满了自信和百折不回的气势。

不过郑成功并不知道,在邓名原来的世界上,他并没有更多的机会了。

在那个世界,四年后,郑成功确实夺取了台湾,妥善地安置了军队的家属,独占了台湾黄金水道,并发国书给菲律宾的西班牙总督,要对方不得歧视华人并侵害华人财产。西班牙人对此置若罔闻,依旧屠杀华商,消除西班牙人的贸易竞争者。而菲律宾的华人不但是郑成功的贸易伙伴,也是他的兵源之一。得知此事后,郑成功整顿部队,联络菲律宾的华人,准备跨越重洋把菲律宾纳入中国版图,同时完成对东亚贸易的垄断。

但在郑成功预定出兵日期的一个月前,连续传来他的父亲、弟弟们被清廷杀害的噩耗,以及儿子郑经私通乳母等消息,连续的打击让郑成功一病不起。他在临死前悲愤至极:“我才三十九岁,尚未光复中原,怎么就要死了呢?”郑成功抓破自己的脸,自云无面目见明帝于地下,随后逝世于台湾。

……

邓名返回湖广的建议在浙军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好多人认为既然已经走了好几天了,那就干脆走到底,但大部分人最后还是支持邓名的决定,认为继续前进实在太危险了。苏州有通向杭州的大道,如果清军决定追击可以迅速赶到,甚至可以比明军先到,堵在明军头里;而明军需要从太湖南岸绕过去,道路要难走得多。

但争执又耽误了半天的时间,第二天明军并没能及时出发,到下午的时候,任堂匆匆赶来,告诉邓名有数百人不辞而别,自行继续向常州府前进了。听说此事后邓名也是又急又气,对任堂叫道:“他们离开大军独自行动,有几个能够逃脱?十有八九都要落入鞑子之手,现在可好,他们还知道我们的计划,等他们被鞑子捉住后,我们的兵力、虚实和行动路线也就会统统为鞑子所知。”

邓名无法再等下去,表示自己会立刻向芜湖出发,让愿意走回头路的浙兵跟上。任堂虽然很想返回浙江,但也知道在行踪暴露的情况下强行闯关凶多吉少,就说服一些浙军首领跟着邓名一起出发。见有人带头,那些还在犹豫的浙江士兵就纷纷跟上。不过仍有一些人决心冒险回家,就此和大部队分离,化整为零向东去了。

到傍晚扎营的时候,检查人数只剩下四千出头了,见邓名闷闷不乐,李星汉就宽慰道:“离开的将士目标小了很多,可能会有不少人脱险。”

“很难。”邓名摇头道:“不过我现在很后悔为何昨天还要继续向东走冤枉路,当时就应该当机立断,马上回头。”

说着邓名又叹了口气,为自己的优柔寡断后悔:“若是昨天马上回头,不但可以多出一天路程,而且大部分人见距离常州尚远,可能也不会心存侥幸去冒险,这完全是我的错。”

“提督不必过于自责,毕竟这不是您的军队,凡事都需要和我们商量。”任堂闻言也赶忙安慰道:“若不是您带着卫士跟我们一起走,路上也不会那么容易避开鞑子耳目,我们可能早就被发现了。”

之前邓名总是带着卫士为全军开道,侦查前面的敌情,所以头两天浙军顺利躲开了清军的耳目;但从返程的第二天,浙军就屡屡遇到小股的地方绿营,虽然地方军队战斗力很差,人数也不多,总是被明军驱逐开,但大家都知道这不是什么好兆头,说明周围的清军已经得到警报,知道有这么一支浙军存在。

而且与小股清军的交手也拖慢了明军的速度,但凡遇到山林明军也不敢快速通过,而是小心翼翼地反复侦察,确认没有埋伏后才敢逐队通过。前队从狭窄的地形通过后,还要占领两侧制高点,以掩护全军安全通过。

“这么走下去可不好。”第二天扎营后,邓名等人感到形势更加危险,对于周围的清军部署一无所知,而阴魂不散的地方绿营能够把浙军的动向源源不断地报告给后方。今天还发生了几次小规模交手,有几个浙军在占领掩护阵地的时候自己摔伤,无论是战斗还是非战斗造成的伤员,邓名也都要携带着一起前进。要是把伤员丢弃,那无疑于宣判了他们的死刑,以后就没有人愿意执行危险任务了。

第三天又受到地方绿营的多次骚扰,还有一些清军在浙军周围故布疑阵,插旗、擂鼓闹个不停,虽然知道敌人可能也就是几十、上百个,他们是在虚张声势,但身处敌境的明军也不敢冒险,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展开戒备,警报解除后才能继续行军。

不过从下午开始,地方绿营突然不见了,这让明军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到晚上扎营的时候,明军已经抵达高淳,这里是太平府、宁国府、应天府三府的交界地带,如果明天也能像今天下午这样不受到骚扰的话,那么晚上就能赶回芜湖。从芜湖到铜陵之间的清军已经不存在,明军接下去的路就会好走得很多。

眼看又回到了出发地,这些天的辛苦完全白费,浙军的士气变得很差,没能达成心愿的士兵也颇有怨言,有人又开始说三天前其实不必回头,要是卯足一口劲冲下去,说不定现在已经冲过湖州了。

整顿好营地后,邓名就让卫士们去休息,明日还要继续赶路,这个时候突然有人冲进来,说是赵天霸他们三个回来了。

“你们怎么找到我们的?”邓名见到三人后自然十分惊喜。

“怎么会找不到?”赵天霸把几封邸报从怀中掏出来,递给邓名:“我们从安庆返回后,两天前就回到芜湖了,现在那里都是鞑子。”

“都是鞑子?”邓名的脸色马上沉了下来。

“正是,巢县那边听说发现了张尚书的行踪,郎廷佐把他的标营都派去了,走的就是芜湖这条路,跟着一起来的还有鞑子的水师。”张煌言的部队拖家带口,行动非常缓慢,发现张煌言的踪影后,南京立刻派出部队追击而去:“也幸好张尚书吸引了一下鞑子的注意力,郎廷佐的标营甲骑都朝着北追去了,不然提督你们就麻烦了。”

三天前邓名这股浙军的行动被发现后,立刻让常州等地的清军提高了警惕,在确认有一支规模可能上千的明军活动后,接到警报的管效忠断定这支浙军正在冒险返回宁波,他不等南京命令,就派了三百骑兵南下湖州拦截,幸好邓名掉头,不然早已经与这支清兵相遇。

赵天霸还告诉邓名,虽然有郎廷佐的标营向巢湖方向去了,但是之前集合在南京周围的不少水师,包括江西的一些船队都已经抵达芜湖,这些水师加上携带的绿营,估计也有三、四千人:“除了南京的援军,太平府和宁国府的鞑子也知道提督的位置了。几个时辰前我从黄池过来的时候,看到打着这两府旗号的鞑子正在收缴船只,沿着河岸布防。”

黄池位于高淳和芜湖之间,高淳北面是丹阳湖和石白湖,南面是固城湖,浙军想返回芜湖的话,需要在黄池镇或者水阳镇渡河。

“他们有多少人?”邓名脸上的忧色更重,虽然可能找到可以渡河的地点,但是清军有所防备的话,明军还是难以突破。

“大概有一、两千吧,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是甲兵。”赵天霸反问了一句:“现在提督有多少甲兵?”

“大概五百。”

“那肯定不行。”赵天霸说出了大家的共识。

而且就算能击溃太平府和宁国府的地方部队,芜湖的清军恐怕也不是浙军能够对付得了的。

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赵天霸总算说出了好消息:“虎帅已经顺流而下,现在也在芜湖附近。”

邓名知道李来亨会随后出发,不过并不知道李来亨什么时候能到,听赵天霸叙述完安庆一战的经过后,浙军将领们又燃起希望:“只要能和虎帅会师,我们就脱险了。”

“可是怎么通过黄池呢?”宁国府的绿营已经有所防备,邓名觉得强攻他们的沿河防线难度很大:“而且就算冲过黄池,我们先遇到的也多半是真正的鞑子,而不是虎帅。虎帅知道我们正在返回,但不清楚我们的具体位置。”

南京方面给胡老小下令,让他戴罪立功,领着荆州水师和南京派来的水师一起堵截西窜的浙军。

“如果我是虎帅,我会怎么做?”邓名对周围人大声地说道:“我一定不敢在芜湖与清军合营,因为怕露出破绽,也不敢轻易向芜湖的清军动手,因为一旦身份暴露就更难支援浙军。所以我会在芜湖周围游弋,睁大眼睛看着我们会不会突然到达江边。但我很难第一个知道情报,因为我是客军,就算某处打起来我也是最晚知道的那个……”

说到这里邓名停住了,又开始沉思。

“所以我们还是在死地。”有的浙军将领已经开始绝望。芜湖周围的清军严阵以待,浙军不但很难突破到江边,就算突破到江边,等李来亨得到消息,急忙赶来登陆支援,浙军可能也早就被打垮了。

任堂看了看周围丧气的同伴,突然对邓名说道:“提督不妨与我们约定一个地点,然后立刻去与虎帅联络,我们集中全力向约定的地方突围,提督与虎帅就在那里等我们好了。”

邓名的卫士们都扫了任堂一眼,知道他虽然说的冠冕堂皇,其实就是要邓名赶快脱身,不要再管这些注定难以突围的浙军了。

浙军头目也都先后明白了任堂的意思,他们纷纷支持:“提督送了我们一路,已经足见盛情了。”

“这都是我们自己要去浙江闹的,与提督无关。”

“提督赶快去虎帅那里吧,说不定我们就杀到江边了,提督早走一刻,虎帅的船也能早到一刻。”

周围人七嘴八舌地相劝时,邓名始终没有出声,而是继续看着地图沉思。

很久以后,邓名抬起头,问周围的众人:“你们敢不敢去一趟南京?”

“南京?”大家都惊讶地叫起来。

“是的,如果我们向芜湖冲去,本地绿营和南京水师的反应速度一定比虎帅快;但如果我们突然出现在南京江边,很可能就反过来了;鞑子发现几千明军出现在城下,肯定会紧急向四周发出警报,但未必会立刻下令回援,毕竟南京周围有很多鞑子。首先,这样的大事,虎帅也不会不知道;其次,芜湖的南京水师和江西水师没接到命令不会马上回师,但虎帅不同,他一旦知道我们的消息,就会立刻动身来接应我们,从芜湖到南京,顺流而下一天也就差不多到了吧。”

“可是提督也说南京周围鞑子云集,会比芜湖这边还多,我们能坚持到虎帅来么?”

现在南京的清军精锐不是去下游防备郑成功,就是去巢湖追击张煌言,连郎廷佐的标营都派走了,可见南京已经连多余的骑兵部队都没有了。但尽管如此,南京周围也还会有数万清军,披甲没有一万也有八千。

“总比这里希望更大,”邓名也不是很有把握,但他的判断是:“芜湖这里的鞑子已经知道我们的实力,发现我们后不会犹豫,立刻就会发起进攻。但南京不同,他们看到我们后,会先吓一跳,然后觉得我们不会去送死,担心我们还有后援。等他们侦察清楚了,可能要花些时间。现在南京周围剩下的鞑子都是从各地赶来的零散兵力,互不统属,彼此之间配合未必默契,我们只要坚守营地一段时间,虎帅或许就能赶到。甚至可能等虎帅赶到了,南京的鞑子还在疑神疑鬼,没有向我们发起进攻。”

第3节 信号(上)第11节 实验第47节 证据(上)第9节 送神(下)第38节 牵制(下)第56节 待遇(下)第30节 变化(下)第52节 反击第5节 退兵第56节 突击第20节 廷议第35节 请客(上)第52节 登陆(上)第57节 分赃(上)第46节 计划第20节 廷议第3节 压力(上)第23节 波澜(下)第30节 成长(下)第40节 泥潭(上)第4节 国民(上)第28节 人心第9节 授权(下)第36节 宿命(上)第4节 一致(下)第68节 混乱(下)第5节 重整(上)第11节 优待第40节 泥潭(下)第69节 忠臣(上)第23节 波澜(上)第53节 惨痛(上)第26节 兄弟(下)第24节 掠夺第33节 孤注(上)第11节 攻势(下)第21节 烟雾(下)第24节 洞悉第15节 出降(上)第38节 整训(下)第41节 遭遇(下)第14节 初捷第25节 压力(下)第51节 保卫(下)第44节 夹击(上)第51节 紧俏第4节 一致(下)第10节 负责(下)第59节 细作第33节 试探第21节 受降第15节 朋友第47节 矛盾第12节 军旗第38节 包抄第44节 失踪第1节 代售第54节 投机(下)第48节 融洽(下)第31节 佯攻(下)第69节 忠臣(上)第22节 风起(下)第29节 计谋第33节 孤注(下)第44节 条约(上)第52节 往事(下)第30节 威压(下)第52节 登陆(上)第40节 登陆第34节 动摇第5节 密信第57节 观感(下)第29节 机密第51节 保卫(上)第3节 说服第44节 条约(上)第59节 黄雀(上)第37节 军火第18节 恐怖(上)第55节 俘虏(上)第18节 拒绝第41节 阻击第25节 蒙蔽第18节 拒绝第50节 金砖第54节 投机(下)第22节 退让(下)第37节 刺客第37节 报告(上)第5节 协作(下)第40节 印象(下)第26节 兄弟(中)第47节 约战第15节 朋友第28节 城前(上)第42节 艰苦(上)第36节 宿命(上)第55节 报纸(下)第47节 约战第13节 攻守
第3节 信号(上)第11节 实验第47节 证据(上)第9节 送神(下)第38节 牵制(下)第56节 待遇(下)第30节 变化(下)第52节 反击第5节 退兵第56节 突击第20节 廷议第35节 请客(上)第52节 登陆(上)第57节 分赃(上)第46节 计划第20节 廷议第3节 压力(上)第23节 波澜(下)第30节 成长(下)第40节 泥潭(上)第4节 国民(上)第28节 人心第9节 授权(下)第36节 宿命(上)第4节 一致(下)第68节 混乱(下)第5节 重整(上)第11节 优待第40节 泥潭(下)第69节 忠臣(上)第23节 波澜(上)第53节 惨痛(上)第26节 兄弟(下)第24节 掠夺第33节 孤注(上)第11节 攻势(下)第21节 烟雾(下)第24节 洞悉第15节 出降(上)第38节 整训(下)第41节 遭遇(下)第14节 初捷第25节 压力(下)第51节 保卫(下)第44节 夹击(上)第51节 紧俏第4节 一致(下)第10节 负责(下)第59节 细作第33节 试探第21节 受降第15节 朋友第47节 矛盾第12节 军旗第38节 包抄第44节 失踪第1节 代售第54节 投机(下)第48节 融洽(下)第31节 佯攻(下)第69节 忠臣(上)第22节 风起(下)第29节 计谋第33节 孤注(下)第44节 条约(上)第52节 往事(下)第30节 威压(下)第52节 登陆(上)第40节 登陆第34节 动摇第5节 密信第57节 观感(下)第29节 机密第51节 保卫(上)第3节 说服第44节 条约(上)第59节 黄雀(上)第37节 军火第18节 恐怖(上)第55节 俘虏(上)第18节 拒绝第41节 阻击第25节 蒙蔽第18节 拒绝第50节 金砖第54节 投机(下)第22节 退让(下)第37节 刺客第37节 报告(上)第5节 协作(下)第40节 印象(下)第26节 兄弟(中)第47节 约战第15节 朋友第28节 城前(上)第42节 艰苦(上)第36节 宿命(上)第55节 报纸(下)第47节 约战第13节 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