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 整训(下)

淮阳战役结束后,杰书的大军也班师回朝,正月刚过就已经部分返回山东。明军在淮阳之战后主动后退,据说现在又去骚扰江西了,这让清廷上下松了一口气,因为明军的行动倒是和清军的宣传相符合。之前清廷声称明军惨败,清军顺利解除江南危机,要是明军在东南大举攻城略地,杰书的宣传就会引起大家的怀疑。

现在北京朝廷怀疑淮阳战事不是很顺利,不过即使是遏必隆都对真实情况有所隐瞒,他声称淮阳一战人数损失比较大的就是蒙古人。遏必隆心里明白,失败让清军的军心涣散,而且需要补充大量的军械、装备,为了恢复士气,遏必隆计划把军队分批整训,使官兵重新焕发出必胜的信念来。杰书和遏必隆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一致,那就是必须打一场胜仗,然后才能向朝廷承认淮阳之战的失利。

李国英的情况也不怎么样,因为他的督标在淮阳一战中表现极差,简直称得上是望风而逃。要不是杰书和遏必隆通过这大半年的共事,深信李国英是朝廷的忠臣,说不定都会怀疑他是川军的内奸——如果搁在去年年初杰书和遏必隆对李国英印象最差的时候,说不定就真把他当做罪魁祸首绑送朝廷了。

因为督标的表现丢尽了李国英的脸,所以他现在也配合杰书和遏必隆对朝廷尽量隐瞒真相,就是隐瞒过去的可能性不大,也本着能拖一天是一天的态度。

淮阳一战后,杰书和遏必隆都怀疑两江官兵和漕运官兵与明军有什么勾结,事后林启龙通过穆谭帮忙赎人一事更加重了他们的怀疑,觉得林启龙和穆谭的频繁来往给明军刺探清军军情、收买清军中的贪财分子提供了机会。不过八旗兵和绿营对赎人一事倒是很支持的,既然杰书和遏必隆也都从中受益,他们也不好追究林启龙的私通穆谭问题。只有李国英感觉这根本不是林启龙和穆谭有交情,而是邓名一贯的政策,明军谎称穆谭受贿、释放战俘只是为了骗康亲王,不过李国英无法解释他为何会有这样的认识——这已经是长江沿岸封疆大吏间的常识了,最后李国英还是选择了沉默不语。

二月后,祖泽溥向杰书他们通报,周培公带了一群两江、湖广的杂牌军赶去胶东,配合山东绿营清剿扶清灭明军。而祖泽溥的战略构思就是恩威并用,以打促和。现在正在整训的清军还建制混乱,士气低迷,所以遏必隆也不和祖泽溥抢夺在胶东练兵的机会,再说胶东尤其是牙山周边已经被清军上次剿匪时抢得差不多了,遏必隆觉得胶东已经相当荒凉,前去作战不但无法提升士气反倒可能有害军心。

对于祖泽溥的战略,北京也是赞同的,上次讨伐胶东就花了军费百万银两,这还是在大军基本能就地解决军粮的前提上。现在胶东拉锯了半年,新冒出来的扶清灭明军又把府城、县城都打平了,再动员十万大军入胶东,看来不花个几百万是解决不了的。祖泽溥还向朝廷暗示,由于康亲王的横征暴敛,导致缙绅大批加入叛军作乱。听说胶东的缙绅都反了,索尼也觉得杰书之前在胶东大概是闹得太过了,他反复规劝过康亲王一定要小心,不要把缙绅都逼反了,结果还搞成这个样子。杰书也就算了,遏必隆居然也这么不懂事。

缙绅都反了,那剿匪大军就更不用指望就地解决粮草了,最后索尼、鳌拜和苏克萨哈商议了一下,偷偷指示祖泽溥,只要胶东肯接受招安,并保证把今年的赋税交上来,那朝廷愿意赦免包括于七在内的祸害,而且还默认造反集团在胶东统治一段时间。

在辅政大臣看来,要是用暴力打平缙绅、大侠这些地头蛇皆反的胶东,不花费个上千万军费估计不太可能,而且剿匪军、于七军、扶清灭明军已经在胶东来回来去打了三、四趟了,估计大军的犒赏战后也都要朝廷出,无法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抢了。花费这么多,最后得到一片白地,估计十年都没法正常纳税,辅政大臣觉得有点亏,也不符合清廷现在集中主要力量对付邓名的战略。

之前邓名还隐隐盼望扶清议院更进一步打入青州府,把势力继续向西扩展,但得知康亲王的大军返回后,扶清议会权衡再三,还是没敢继续挑衅济南。

一心要尽快解决山东乱事的周培公火速赶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邓名勾心斗角了几年后,周培公现在也是当世一流的外交家和谈判专家,甚至还刚刚建立了一个帮助周培公揣摩人心、分析对方心理的小团队。半个月下来,周培公就和扶清议会达成了圆满的协议:包括于七在内的所有义军头目都得到赦免,他们都不需要去济南拜见祖泽溥;扶清灭明军就地改变为登、莱两府的绿营,军饷由本地自行解决;扣除朝廷应付给的军饷,胶东地区应该全额缴纳应付的税收,没有任何免税优惠;登、莱两府暂停科举,直到他们允许朝廷的官员重新执掌府县大权。

虽然周培公的协议损害了朝廷对胶东地区的控制,不过却能立刻解决问题,要是长期地闹乱子那也够让朝廷头疼了。现在不但不会影响今年的税收,连原本打算给予胶东的匪灾免税都不用给了,而且就凭胶东这么一小片地方,只要朝廷灭了邓名或是与他议和成功,重新让自己的官员恢复统治,将来和乱党秋后算账应该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周培公忙着为朝廷分忧的时候,遏必隆则在继续给朝廷添堵,因为胶东的事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已经对遏必隆有所不满了,觉得他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现在遏必隆居然又在八旗兵中制造矛盾,搞出了一个什么用蒙古人抢满汉八旗饭碗的计划来。

遏必隆在山东开始整训部队后,就一再上书朝廷,要求抽调一万蒙古人补充到军队里,而且立刻就要两千蒙古兵来填补淮阳一战中的蒙古人损失……不,是弥补数千蒙古人因为忽冷忽热而造成的非战斗减员。相比对蒙古兵的热情,胳膊肘向外拐的遏必隆还极力想把满洲八旗送一大半回京师,为了达成这个目的,遏必隆居然还暗中造谣说用满洲八旗督战效果更糟,往往绿营还没有开始跑,满洲的督战队就先都走了,沉重打击了绿营的士气。

遏必隆的言论在北京掀起了轩然大波,就是索尼、鳌拜也都心中不满。不错,由于镇江之战和高邮湖之战,满洲八旗损失了不少北京和南京的老兵,所以现在直隶的禁旅八旗有不少十七、十八岁的人,是入关后才出生的满洲兵。这些士兵的祖父辈、父辈当年在战场上是有功劳的,索尼他们也都还有印象,怎么相信他们的后辈会出孬种呢?

甚至还有人在议论,认为遏必隆此举是在为他侄子、女婿重返禁旅八旗做准备。上次高邮湖之战后,被释放回来的满洲军官因为失去了皇室的信任而被解职,其中也有遏必隆的晚辈亲戚。在这个问题上,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就更不好站在遏必隆一边了,他们也都有子弟遭到类似的遭遇,比如索尼的儿子索额图就失去了御前侍卫的显赫位置。

凡是跟随康亲王出征的禁旅八旗,不但有御前侍卫的好地位,还有出征的额外津贴,现在遏必隆居然想剥夺大批人的津贴和前程,是可忍孰不可忍?看到满洲八旗群情激愤,汉八旗也跟着出来一起嚷嚷,在遏必隆散布的谣言中,他们的亲朋子弟也是跟着满洲太君一起抢在被督战的绿营之前走人的。

康亲王也为此受到了不小的压力,一开始遏必隆开始整训部队的时候康亲王表示支持,遏必隆散布那些不利于劲旅八旗和汉八旗的谣言时,杰书也保持沉默,没有在第一时刻站出来主持公道。很快就有很多人到康亲王府诉苦,就连安亲王也写信到前线,认为康亲王不能坐视遏必隆肆无忌惮地扶持蒙古人,哪怕太皇太后是蒙古人也不行——再说二月中旬的时候,太皇太后已经明确表示,在这个问题上她坚决站在满洲子弟一边,哪有女人不管婆家却先去照顾娘家人的道理?

康亲王公开要求遏必隆慎重行事后,前线的清军也开始公开抱怨辅政大臣的整训工作了。不过遏必隆并没有立刻停止他对满、汉八旗的不满言论,依旧顽固地制定了考核计划。遏必隆表示,只有通过考核的满洲兵才能留在军中,而不及格的人会被他踢回北京去,甚至丢掉御前侍卫的身分。

在二月最后一场大演武中,到场亲自监督考核的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坐骑,意外地被多枚流矢命中,受惊的马匹将猝不及防的遏必隆掀下马——本来以他的马术是不该出这样的洋相的。

事后气急败坏的遏必隆怎么也找不到误中他坐骑的嫌犯,康亲王在慰问他之后,也婉转地劝他息事宁人,不要一意孤行地继续他的整训计划。两天后,灰心丧气的遏必隆放弃了对军队的整训,不再尝试把满、汉八旗中的不合格分子轰出军队,而康亲王表示会帮助他向朝廷要更多的蒙古兵补充。

第38节 买卖(上)第15节 战象(上)第27节 合作(上)第24节 整训(下)第37节 报告(上)第19节 忠心(上)第3节 君臣第59节 安抚第41节 争夺(上)第45节 合作第40节 登陆第5节 放弃(上)第39节 大捷第23节 代理(上)第42节 中立(上)第24节 洞悉第4节 平衡第56节 推测第47节 情报(下)第41节 争夺(下)第26节 判断(上)第35节 请客(上)第35节 请客(上)第41节 占卜第51节 诈败第37节 等待(上)第9节 问话(上)第10节 追逐第42节 剃发第63节 黄雀(下)第53节 齐射(下)第21节 东进(下)第34节 问候(上)第19节 感慨(下)第15节 相识(上)第27节 憧憬第40节 困境第14节 初捷第49节 昆明第19节 忠心(上)第41节 争夺(下)第38节 迎敌第25节 压力(下)第13节 勇气(上)第17节 政策(下)第50节 追击(中)第9节 问话(下)第38节 牵制(下)第59节 议款(上)第5节 放弃(上)第32节 扶持第31节 大敌(上)第44节 中介第20节 困兽第47节 情报(上)第60节 烽火第13节 天明(下)第20节 伪诏(上)第51节 梦想(上)第54节 霸气(下)第53节 烈焰第16节 攀谈(上)第14节 乱战(上)第43节 续战(上)第41节 遭遇(上)第47节 赎买(下)第44节 条约(下)第59节 黄雀(上)第17节 政策(下)第54节 投机(下)第50节 误判(下)第51节 救援第16节 攀谈(下)第7节 变脸(下)第35节 表态第47节 情报(下)第7节 仲裁(上)第60节 管辖第32节 奉节第14节 强攻(下)第16节 瓮中第29节 解围(下)第29节 计谋第18节 登陆(下)第40节 入寇(下)第40节 登陆第47节 赎买(下)第30节 变化(上)第54节 权变(下)第6节 亲征(下)第50节 误判(上)第48节 贺礼第66节 加入(上)第41节 占卜第42节 说客第17节 调查第21节 追兵第39节 良机
第38节 买卖(上)第15节 战象(上)第27节 合作(上)第24节 整训(下)第37节 报告(上)第19节 忠心(上)第3节 君臣第59节 安抚第41节 争夺(上)第45节 合作第40节 登陆第5节 放弃(上)第39节 大捷第23节 代理(上)第42节 中立(上)第24节 洞悉第4节 平衡第56节 推测第47节 情报(下)第41节 争夺(下)第26节 判断(上)第35节 请客(上)第35节 请客(上)第41节 占卜第51节 诈败第37节 等待(上)第9节 问话(上)第10节 追逐第42节 剃发第63节 黄雀(下)第53节 齐射(下)第21节 东进(下)第34节 问候(上)第19节 感慨(下)第15节 相识(上)第27节 憧憬第40节 困境第14节 初捷第49节 昆明第19节 忠心(上)第41节 争夺(下)第38节 迎敌第25节 压力(下)第13节 勇气(上)第17节 政策(下)第50节 追击(中)第9节 问话(下)第38节 牵制(下)第59节 议款(上)第5节 放弃(上)第32节 扶持第31节 大敌(上)第44节 中介第20节 困兽第47节 情报(上)第60节 烽火第13节 天明(下)第20节 伪诏(上)第51节 梦想(上)第54节 霸气(下)第53节 烈焰第16节 攀谈(上)第14节 乱战(上)第43节 续战(上)第41节 遭遇(上)第47节 赎买(下)第44节 条约(下)第59节 黄雀(上)第17节 政策(下)第54节 投机(下)第50节 误判(下)第51节 救援第16节 攀谈(下)第7节 变脸(下)第35节 表态第47节 情报(下)第7节 仲裁(上)第60节 管辖第32节 奉节第14节 强攻(下)第16节 瓮中第29节 解围(下)第29节 计谋第18节 登陆(下)第40节 入寇(下)第40节 登陆第47节 赎买(下)第30节 变化(上)第54节 权变(下)第6节 亲征(下)第50节 误判(上)第48节 贺礼第66节 加入(上)第41节 占卜第42节 说客第17节 调查第21节 追兵第39节 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