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 代理(上)

带着杨在赶到巩昌王的大营,卫兵不敢让邓名久候,一边有人飞奔进去通报,一边就有人带着邓名一行进去。

这时白文选正在和众将商议军务,听说川军猛攻阿瓦城的周边、连克数寨、消灭了上千缅军后,滇军大都以为川军有强攻瓦城的意图,只有白文选心说这是邓名要退兵了,多半是为了让缅军不敢追击而最后吓唬一下他们。白文选始终遵守着和邓名的约定,也没有向军队宣布晋王的命令,今天的军事会议上讨论的也是如果川军要强攻瓦城,那滇军该如何协同作战。

听说邓名赶来后,参加军事会议的滇军将领有不少都以为邓名就是来要求滇军助战了,而他们大多不是很看好此战——虽然滇军搜刮了不少财物,不过若是能轻易拿下瓦城那他们也不会嫌东西多——只是瓦城有缅甸的五万军队,至少十万壮丁,巷战打的就是人数,而明军只有一万多人,要是一场混战下来损失了好几千人,那又该如何收场?

见到邓名进门之后,就有一个白文选的部将冒失地问道:“保国公要强攻瓦城了吗?”

“正有此意。”邓名飞快地答道。

这个糊涂的部将闻言就要劝谏,却听白文选怒喝一声:“大将说话,哪里有你插嘴的份?”

这个西营武将愣了一下,这才看到跟着邓名一起来的还有个缅甸使者,邓名当然不可能在敌国使者面前落了自家威风,而白文选厉声斥责也是怕这个没长眼的家伙说出什么扯自家后腿的话来。

这时杨在也走进门来,邓名冲白文选笑道:“这个人自称是杨阁老,我又没见过,所以请白将军来鉴别一下。”

“大王啊。”杨在一眼看到了位于正中的白文选,高兴地大叫起来:“可算又见到大王了。”

“杨……”白文选看到来人后,举起双手做出个抱拳的动作,但这个动作突然僵住了,又缓缓地垂了下去。

正在邓名感觉奇怪的时候,白文选咳嗽了一声:“这位是杨阁老吗?好像有点像,几年不见我记不清了。”

“大王是在说笑吗?”杨在目瞪口呆了片刻,接着惊叫起来:“大王怎么会不记得下官了呢?”无数个疑问从杨在心头冒出来,他忍不住想到:“难道是我这些日子吃得太差,已经不成人形了吗?”

白文选扫了一眼邓名,又看向杨在:“我有些认不清你,对了,你带来了什么旨意?是又要我们退兵吗?”

“大王,我确实是杨在啊。”杨在感到更加的莫名其妙,而且白文选的态度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方不急于确认自己的身份,却着急问自己带来了什么旨意,白文选的思维实在是太跳跃了,让杨在无法跟上。杨在大叫着表明自己的身份的时候,心思已经乱成了一团:“我带了什么旨和认不认得出我,杨在是不是觉得有什么关系?怎么这两句话会放在一起说?”

边上的邓名哑然失笑,他这才想起上次撕圣旨的时候,他的用词和今天差不多,白文选现在的表现大概就是上次“伪诏”一事的后遗症。

“杨大人的身份和他带来的圣旨没关系。”邓名强忍着笑,急忙对白文选说道。

“是啊,没关系啊。”杨在赞同地点点头,接着又开始糊涂了,转头看向邓名:“为什么会有关系呢?”

“没关系吗?”白文选不是在回答杨在,而是向邓名再一次地确认,现在营帐里都是军官,而不是上次那样他和邓名两个人站在高台上,要是承认了再反悔可不容易。

“难道这真有关系吗?”杨在又把头转向白文选,他已经彻底懵了。

“没有关系。”邓名感到脸上的肌肉都快到憋得抽筋了,恨不得冲去去狂笑一通,但可惜不能如此,他只能一本正经地回答杨在,也是在回答白文选。

“嗯,这位确实是杨阁老。”白文选表情放松了下来,亲热地走过去和杨在见礼:“阁老和我喝过那么多场酒,我又怎么会认不出阁老呢?”

有白文选带头,其他的滇军将领也一起向杨在问好:“阁老。”

只有邓名带来的缅甸使者脸色阴沉,上次他已经见过邓名撕圣旨了,这次他作为旁观者,也很快想通了邓名和白文选这套哑谜的含义。

“缅人已经答应,归还天子、内阁、勋贵以及御林军将士,还有他们的家眷。”邓名大声地说道。

营内的将领们都愣住了,难道就因为川军这两天的短促进攻,缅人就彻底丧失斗志了吗?

“而我们会在接到天子以后离开缅甸,”邓名继续说下去,刚才缅甸使者说出这个要求时,邓名还讥笑了几句,称这正是明军最初的条件,缅甸如果老老实实早点把人交出来,那八莫都不至于丢:“不过缅人不知道我们是礼仪之邦,生怕我们反悔,接到天子后还不肯走;所以缅人希望我们先退兵,他们后放人。”

包括白文选在内,大家都盯着慷慨陈词的邓名,就算这营帐里头脑最简单的家伙,也不相信明军退兵后缅甸会放人。

“这当然是对我堂堂天朝的侮辱,不过缅甸是化外之夷,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大人有大量,不和他们计较了。我提出的反建议是:看在今天总算放杨阁老出来的面子上,明天我们不攻城;如果后天瓦城开始放人,我们就继续停火,什么时候把御林军官兵和他们的家属都放出来,我们什么时候退兵五十里;然后就是御史、侍从官员(包括文安之的儿子们),接到这些人后,我们就开始向八莫退兵,而等我们到八莫后,缅人就会放阁老和尚书——我们继续退向腾冲,在边境驻扎直到见到天子为止。”

白文选听到这里冷冷地看了缅甸使者一眼,不置可否,但他觉得邓名诡计多端,所以不需要自己来点破。

“除此以外,我还要求缅王赔偿我军此番出兵的军费、粮秣。如果他早早答应我们的条件,那么我们根本不必挥师入境。八千名川军将士的军费,嗯,共计黄金一百万两。”邓名说完就问白文选:“滇军这次的军费是多少?”

不等白文选回答,邓名又看向狄三喜:“建昌军这次的军费花了多少?”

狄三喜只带来了一队骑兵,剩下的人都是搬运粮食的辅兵,而且也捞得腰包鼓鼓的了,他听邓名说了一百万两黄金,在心盘算了一下:“邓提督两千战兵是一百万,我的甲士连他十分之一都没有,说十万如何?不算占邓提督的便宜吧?”

“黄金八万两。”狄三喜一张嘴就说出了自己的数字。

“来了一百个骑兵,平均每人花了八百两黄金,好家伙,这都是用的金马鞍吧,银蹄铁吧?”邓名听完这个数字后,心里生出了这样一个念头。

“哪里会这么少?”邓名不满地说道:“庆阳王才花了这么点钱?你不用替缅王省钱!这样吧,这事我替庆阳王主了,二十五万两黄金。”

现在白文选也听明白了,邓名来了八千人就要了一百万,狄三喜两千人他就替建昌要了二十万,那自己来了一万人……

“一百万两。”白文选决定还是和邓名客气一下。

“一百二十五万。”邓名果然把数字给提上去了,转身对缅甸使者说:“总共二百五十万两黄金的军费,可以分十年还清,在我们从瓦城城下退兵前先交十万两,出边境的时候再付十万两。

‘“实在太多了……”缅甸使者试图争辩一下。

“所以才让你们先付十万两,到边境再付十万两,剩下的就看你们怎么做了,粮食、象牙、宝石都可以充抵,而且如果恭顺,后面的也不是不能免。”邓名瞪了使者一眼:“还不回去报告尔主,这也是你能说了算的吗?”

送走了缅甸使者后,白文选把邓名叫到一边,狄三喜作为庆阳军的代表也在边上旁听。

“缅人不会把把皇上还给我们的。”白文选明确指出这是缅人的缓兵之计:“他们只是想让我们先退兵,他们好收集粮草、调集援军。”

“白将军所言极是,但反正我们要退兵,有十万两金子总比没有强。而且缅人猜我们不会守信,而皇上是他们最后的护身符,不到城破是绝对不会还给我们的。”邓名微笑起来,如果缅人真的守约,他到有些麻烦了:“所以他们不会还,而我们也不会退出缅境,我们要继续扶持莽鲁。”

回到自己的军营后,邓名把支持莽鲁的宗教领袖都找来,告诉他们自己的谈判条件和对莽白必然毁约的预测,并向他们保证,明军一定不会抛弃盟友。

不过这些人的心态和白文选不同,这些日子来他们替明军收集粮草,还组建了帮助明军稳定后方治安的军队,如果莽白重新控制缅北地区,他们肯定没有好果子吃;再说,好不容易把大片土地和统治权拿到手中,都还没有捂热呢。

“若是莽白真把天子放归了怎么办?”宗教领袖们都显得有些担忧。

“还有二百五十万黄金的军费赔偿,我说了可以免,但我也可以不免,莽白不把赔偿付清,我不会离开缅北的,离境的那十万两可以理解为最后一笔。”邓名不知道瓦城发生了什么事,不过从莽白这么急切地想达成协议看,他是迫切需要立刻与明军和谈的:“再说我还没算利息呢,要知道:复息是这个宇宙中最伟大的力量!”

宗教领袖也知道借贷的危险,其中就有人阿谀道:“保国公说的太对了。”

“这不是我说的,是一位泰西学者说的,嗯,是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学者,你们肯定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

“是吗?”不少人将信将疑,缅甸和欧洲的交流比中国和欧洲的交流要密切,能让大明重臣非常敬仰的泰西学者一定相当了得,不然也入不了手握重兵的保国公之眼,有好奇的人就不服气地追问道:“说这句话的泰西学者姓甚名谁?”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第30节 三投第1节 精明(上)第3节 压力(下)第17节 政策(上)第28节 城前(上)第6节 密议(下)第14节 算账第4节 国民(上)第15节 双赢第23节 波澜(下)第5节 密信第15节 双赢第43节 风向(下)第38节 整顿(上)第27节 反攻第34节 诈降第26节 判断(上)第33节 问策(上)第57节 信件第42节 艰苦(下)第35节 进军第13节 攻守第67节 守法(上)第20节 伪诏(下)第38节 整训(下)第41节 占卜第28节 城前(上)第9节 授权(上)第12节 征税第28节 城前(上)第15节 出降(下)第49节 扩张(上)第66节 加入(上)第24节 掠夺第27节 围攻(中)第39节 向导(上)第24节 整训(上)第23节 援助第52节 登陆(上)第32节 争夺(下)第1节 秘旨第4节 平衡第57节 观感(上)第25节 压力(下)第1节 失忆第59节 黄雀(下)第31节 呆仗(上)第26节 兄弟(上)第56节 推销(上)第19节 一骑第58节 战书第5节 润滑第15节 军心第38节 隔江第9节 问话(上)第4节 国民(上)第23节 临阵第33节 唐王第67节 守法(下)第27节 憧憬第58节 战书第28节 城前(下)第33节 孤注(上)地十七节 虚招下第34节 攻势第3节 信号(上)第11节 优待第59节 撤军第10节 锁喉(下)第69节 忠臣(上)第68节 混乱(下)第48节 贺礼第60节 战俘第30节 剑阁第59节 安抚第32节 争夺(上)第9节 失言第26节 告状第34节 问候(上)第50节 追击(中)第57节 观感(上)第27节 合作(下)第42节 艰苦(下)第42节 剃发第17节 隐姓第28节 算计(下)第33节 问策(上)第60节 约法第25节 投奔(下)第58节 接触(上)第17节 冲击(下)第25节 骇浪(上)第53节 烈焰第54节 授权第37节 军火第10节 追逐第5节 退兵第35节 面谈第16节 盐业第29节 功名
第30节 三投第1节 精明(上)第3节 压力(下)第17节 政策(上)第28节 城前(上)第6节 密议(下)第14节 算账第4节 国民(上)第15节 双赢第23节 波澜(下)第5节 密信第15节 双赢第43节 风向(下)第38节 整顿(上)第27节 反攻第34节 诈降第26节 判断(上)第33节 问策(上)第57节 信件第42节 艰苦(下)第35节 进军第13节 攻守第67节 守法(上)第20节 伪诏(下)第38节 整训(下)第41节 占卜第28节 城前(上)第9节 授权(上)第12节 征税第28节 城前(上)第15节 出降(下)第49节 扩张(上)第66节 加入(上)第24节 掠夺第27节 围攻(中)第39节 向导(上)第24节 整训(上)第23节 援助第52节 登陆(上)第32节 争夺(下)第1节 秘旨第4节 平衡第57节 观感(上)第25节 压力(下)第1节 失忆第59节 黄雀(下)第31节 呆仗(上)第26节 兄弟(上)第56节 推销(上)第19节 一骑第58节 战书第5节 润滑第15节 军心第38节 隔江第9节 问话(上)第4节 国民(上)第23节 临阵第33节 唐王第67节 守法(下)第27节 憧憬第58节 战书第28节 城前(下)第33节 孤注(上)地十七节 虚招下第34节 攻势第3节 信号(上)第11节 优待第59节 撤军第10节 锁喉(下)第69节 忠臣(上)第68节 混乱(下)第48节 贺礼第60节 战俘第30节 剑阁第59节 安抚第32节 争夺(上)第9节 失言第26节 告状第34节 问候(上)第50节 追击(中)第57节 观感(上)第27节 合作(下)第42节 艰苦(下)第42节 剃发第17节 隐姓第28节 算计(下)第33节 问策(上)第60节 约法第25节 投奔(下)第58节 接触(上)第17节 冲击(下)第25节 骇浪(上)第53节 烈焰第54节 授权第37节 军火第10节 追逐第5节 退兵第35节 面谈第16节 盐业第29节 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