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节 合作

邓名并没有给张长庚做出具体的建议,因为对方是满清的高官,绝对比自己更能摸清清廷的心理,他只是利用一个故事帮助张长庚和周培公开拓一下思路。讲完这个故事后,邓名就笼统地说了个思路,张长庚可以向清廷报告武昌城破在即,建议放弃武昌,清廷肯定不会同意,这样将来只要能守住城池,清廷大概也不会关心钱花了多少。

张长庚的想法也类似,他立刻派人送八百里加急去北京,再次声称武昌危如累卵,邓名率领夔东明军全军来攻武昌。本来邓名就有二十多万人,由于胡全才连续损兵折将,明军裹挟百姓,现在邓名麾下已经有流寇七、八十万了。张长庚向清廷请求紧急援军,最好一次就派来十万大军才好,因为武昌的兵马已经被胡全才丢了个一干二净,张长庚指名道姓地要清廷调西南平西王回师,如果吴三桂实在调不动,那张长庚希望清廷派赵良栋、张勇这两个有名的绿营将领来湖广增援他。

张长庚写这封奏章的时候,就没指望着朝廷能同意。

从钟祥败归后,张长庚立刻就用急件向北京求援,但这时北京哪里还顾得上武昌,南京那边告急信件如雪花般地每日送来好几封,说郑军已经开始溯江而上,镇江惨败导致整个东南人心惶惶,大批州府已经不听南京调遣。

武昌即便丢失,明军也不过是打通了向江西的路,等攻下了南昌才能威胁东南财赋重地,现在郑成功兵锋直指南京,轻重缓急一目了然。看到张长庚的求援信后,北京当天就用急信答复他,暂时授予张长庚代理湖广总督衙门的权利,要他恪尽职守,为朝廷出力,允许他用一切可能的手段组织兵力保卫武昌。但张长庚要的援兵是一个也没有,在邓名刚刚攻入襄阳等地时,河南绿营还接到戒备命令,随时准备南下支援胡全才,但顺治开始着手亲征事宜后,北京立刻命令河南绿营不得擅自南下,而是要做好到山东随驾的准备。

甚至清廷还让张长庚酌情把洞庭湖、荆门水师派一部分去南京,因为北京觉得武昌只要坚守城池就可以了,水师还是应该到南京附近去,不但可以协助南京守军,更可以在将来帮助顺治的亲征大军渡过长江。

发走了给朝廷的再次求援信后,张长庚大笔一挥,就把汉水上游、江陵、夷陵一带的不少土匪、水贼团伙的首领提升为游击、参将,在根本不经别人同意的情况下给这些人加官进爵,张长庚随后下令这些新晋将领立刻向他们周围的明军发起进攻。

这命令一式两份,一份发给清廷报备,一份立刻就送去了邓名营中,就是没想起来给那些清军的游击、参将们送去一份。

“这些人名有的我好像听说过,有的根本就是闻所未闻。”李来亨拿着周培公送来的满清将领名单,拼命回忆也就想起来一两个,好像是以前手下去清廷控制区走私时打过交道:“都是拦路抢x劫的山贼水匪,多则有个几十个手下,少则十余个,不值一提。”

“还请虎帅出动大军,把他们尽数剿灭。”周培公向李来亨说道:“这些匪徒为祸一方,虎帅这也是为民除害啊。”

这些土匪都是地方捕快、衙役的敌手,张长庚这几天天翻遍了多年来地方衙门的报告,总算搜出了这么一批积年老贼来。其中实力最大的一伙儿水贼大概有近百个手下,拥有十几条渔船,在洞庭湖里抢x劫,虽然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在清军洞庭湖水师的眼皮底下,可清军从来也不会考虑出动军队去予以剿灭。这支兵力最强劲的水贼去年武力拒捕时,还将三个岳州捕快打伤,其中一人重伤不治。见这股水贼实力如此雄厚,张长庚对他们的首领也是另眼相看,授给他一个岳州副将的头衔,向清廷报告该人乃是地方上的豪强,党羽五千余人,招安此人让他在明军背后出击,定能迫使邓名主力回师。

听说了对方的实力后,李来亨不以为然地说道:“本将派两条战船,百来个人就能把他剿灭了,何须大军?”

“虎帅不可大意啊……”周培公也知道别说派一百个士兵去,就是派二十个全副武装的士兵去,都能把这帮水贼打得满地找牙,不过若是被这股水贼逃走了,那将来张长庚岂不是真要认下这个副将?而且李来亨不出动大军怎么能证明该副将的强大军力呢?

“巡抚大人已经下令拨给这位副将白银十万两,粮草三万石、五千匹布,要他们务必在贵军背后闹出动静来……这是巡抚大人给这位副将刚刻好的铜印。”周培公把一颗印章交给邓名,并告知银船、粮船的联络方式与暗号:“提督派人化妆成这位副将,把银两取走,用这个印章签署实收,这样巡抚大人也好下账。”

“粮食和布匹巡抚大人打算折算多少银子?”邓名把铜章接了过去。

“就三万两吧,船就送给提督了。”周培公立刻报价。

“成交。”邓名没有还价,一口答应下来。

“那这位副将?”周培公指着印章,再次确认道。

“就劳烦李将军派一员得力的干将去吧,”邓名当着周培公的面,对李来亨说道:“不能让他跑了。”

“他还不知道自己是岳州副将吧?”李来亨询问道。

“当然不知道。”周培公拍着胸脯保证。

“那他跑不了,我这就派我的水营游击去岳州。”李来亨信心十足地向邓名和周培公保证:“带上二十条船,一千士兵,三天之内就把这贼的首级取下,党羽一个也跑不了。”

“不着急,慢慢打,若是虎帅的手下败上一两阵,那巡抚大人也可以发犒赏了。”周培公再次强调道:“就是犒赏也不可劫夺,都要用这印章签实收。”

“还有钟祥、襄阳两府,巡抚大人也委任了一批将官,需要提督前去与他们交战。”张长庚此时还在加班加点地刻印章,刻好后先在总督衙门留底,然后就可以送来邓名军中了。

“没问题。”邓名心想刘体纯、贺珍他们已经回去了,不过这事当然不能对周培公说,剿灭十几个山贼、土匪,李来亨随便派个将领去就能办妥了:“把他们的人名交给我,我就让贺帅他们去剿灭。”

……

张长庚发现东南的局势变得越来越危急,据南京的邸报说,张煌言的先头部队已经越过南京,向江西下游进发了。由于镇江之战后风势突然变小,郑军无法扬帆逆流而上,只能靠丁壮拖拽海船,这幸运地大大减缓了郑军向南京推进的速度,但南京方面认为郑成功兵抵城下也就是几天之内的事情。

现在武昌周围打得热火朝天,张长庚继续每日两封地向北京告急,同时将自己不惜成本地收买地方豪强、匪帮与明军交战的策略告知朝廷。张长庚表示自己会尽力争取时间,但同时判断这些土豪很难长期与明军的几十万大军抗衡,只能起到争取时间的作用罢了,关键还是朝廷要迅速地给湖广发来援军。

现在长江、汉水处处激战,张长庚注意到刘体纯、袁宗第、贺珍等人迟迟未到,李来亨也调走了一部分兵力,种种迹象表明邓名还是遵守协议的,这让张长庚松了一口气。不管送去布匹还是粮食,邓名都按照十分之一返还给张长庚黄金,对方重诺守信的表现让张长庚对邓名的好感大增。而且更让张长庚满意的是,邓名在接到自己的去信后,就发布告湖广官吏公开信,在信中承认是他率兵偷袭清军营地,把胡全才击杀在大帐中。这封公开信还声称在胡全才大营里缴获了白银二百万两,给张长庚制造假账提供方便,将来张长庚可以把一部分消失不见的藩银说成是胡全才私下挪用的。

随着牵连渐广,湖南巡抚需要收买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外面的人可以让邓名帮忙灭口,但他总不能放明军进城到湖广总督衙门来行凶。一开始张长庚心甘情愿地自己出银子给邓名,但才合作了两次,湖南巡抚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他打算让周培公再去与邓名谈判,让对方再让一成出来,作为知情人的封口费,由张长庚来负责支配。

来自城外的压力渐小,张长庚决心对武昌、汉阳的富户施加一些压力了。以前他生怕这些人会与城外明军私通款曲,把城池献给邓名,所以张长庚对他们的政策也是怀柔为主。但现在张长庚自己就与邓名有秘密协议,心腹周培公天天在城内缙绅圈中鼓吹绥靖主义,是当之无愧的妥协派领袖,所以张巡抚对这些潜在的投降派非常有底气。

邓名的话给了张巡抚不少启发,他决定对这些富户也采用掀房顶的策略。

把富户们召集来以后,张长庚首先指出局面十分险恶,而且还在不断加剧:明军势大,他委任的多路将帅都被李来亨、刘体纯、贺珍等人击破(其实都是李来亨),武昌的藩银都被胡全才挪用,现在将士们有心杀贼,但湖广总督衙门已经连饭菜银都拿不出来了。

在这样的形势下,张长庚断定汉阳、武昌难以坚守,开始大谈焦土作战的重要意义。张长庚表示为了圣上的统一大业、为了避免明军从武昌缴获大量物资、也是为了王师未来的反攻,武昌的居民必须撤离,转移到更安全的湖南去,而张巡抚本人会带领官兵坐镇武昌,与明军进行殊死巷战。在城池即将失守的时候,张巡抚会放火烧城,以保证明军一无所获。

与会者无不听得目瞪口呆,张巡抚的焦土作战听上去像是汉末董卓在洛阳玩的那一手,洛阳富户后来的下场好像也相当的不妙。不过张巡抚一开头就把皇上抬出来了,谁敢反对焦土政策就是和皇上过不去、就是和大清的统一伟业作对。眼看张巡抚已经抢占了道德制高点,正在疯狂地向众人扫射,大家不能强攻只好智取,纷纷称赞张巡抚运筹帷幄,现在明军背后层出不穷的骚扰已经起到很大作用,看起来短期之内邓名匪帮断然无法进攻汉阳、武昌。

有聪明人已经听出了张巡抚的画外之音,就带头提议捐金助饷,不是胡全才把藩银都挪用了所以无法坚守了吗?那么大家再出钱出力,把藩库填上不就得了嘛。

但张巡抚连连摇头,表示根据他的计算,坚守武昌、汉阳不失,至少也要花费六百万两银子,需要打造兵器、奖励士卒、需要消耗粮草。从地方上抽调这么多资源不容易,缙绅捐献起来也很困难,所以还是尽早实施焦土作战比较好。

吸取了胡全才的教训,张长庚对本地武昌兵十分优容,已经暗示本地官兵只要拿到钱就给他们发双饷,而且军属不必强制搬迁,至于外地客兵,当然也会得到双饷待遇。背地里更向官兵们保证:将来若是明军攻城,也绝不强迫他们死守武昌。

得到了双饷的保证后,这些军队就在张巡抚背后给他摇旗呐喊,表示坚决支持巡抚大人的焦土作战,誓与大武昌共存亡。

武昌的缙绅中最有势力的一批,比如那个马军提督的老泰山,对张巡抚的算盘清楚得很,但大部分富户、尤其是商人则惶恐不安,根本不知道此事到底会如何收场。得知张巡抚开出六百万的价码后,这些富商更是哭天喊地,表示就算破家为国也只能掏出个十分之一。

张巡抚根本懒得和他们废话,第二天就开始强制搬迁富户去长沙,看到士兵冲进门口后,这几个被选中的富户二话不说就缴纳了让张巡抚满意的钱粮,然后被表彰为义士,允许他们留下来和巡抚大人一起,与武昌共存亡。

其他的商行、货栈都是照此办理,这也是张长庚在学习邓名的成功经验,当初他想拖延时间不交银子,邓名就明白表示会继续行动直到要求被满足,事后张长庚感觉这是行之有效的威胁手段,马上活学活用到了富商身上。

但张长庚的行动也有其弊端,第二天周培公跑去和邓名谈判时,对方拒绝了湖南巡抚再要一成的要求,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只同意把回扣提高到一成五,邓名的谈判杀手锏就是一批隐去姓名的书信。这些书信都是武昌缙绅写给邓名的,他们在信中纷纷要求邓名火速攻城,把甘为鞑清走狗的张长庚碎尸万段,以平民愤。

晚上周培公带着邓名的金子和这个消息来见张长庚,后者听后长吁一口气:“幸好本官已经和邓提督有了默契,不然还真会被这些刁民害了。”

“邓提督的意思是,从有钱人家拿走他用来买小妾的银子没问题,但不要害的百姓家破人亡。”周培公同时还带来了邓名的这个要求。

“这个本官当然晓得,本官又不是胡总督。”张长庚知道这是邓名的仁心又开始发作了,不过没关系,反正普通百姓身上也榨不出油水来,现在对于邓名这个人,张长庚感觉越来越看不懂了,有时心计深沉的连他这个曾周游数省的老头子都没法比。

“大人有没有想过用盔甲和兵器去邓提督那里折算银两?”周培公问道,他向张长庚指出,现在只存在于纸面上的敌后义勇军还在与明军“激战”,除了发军饷、犒赏和粮草外,也应该给这些部队送去盔甲和兵器才是。而且周培公还进一步指出,盔甲这东西属于可生产物资,武昌、汉阳有不少工匠,城内也有生铁可以立刻打造兵器,这些兵器的造价完全是张长庚说了算,明明打造了五套可以说只有一套,剩下的四套都卖给邓名。

“这个不妥。”张长庚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他担心明军会用他给的装备来攻打武昌,那他可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了,赚钱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连巡抚都丢了,那以后还怎么挣钱呢?如果能登上总督宝座,还愁将来没法与邓名做生意么?

“大人过虑了,”周培公笑道:“大人还以为邓提督会攻打武昌么?要是他心里还有一点儿这个心思,今天就不会把那些信给学生看了。要是攻下武昌,他除非洗城否则一样拿不到钱,而这个会影响他的中兴大业的。”

周培公提醒张长庚,现在抽调湖广各地的物资来武昌只需要张长庚的一纸调令,在张巡抚抛出焦土作战理论后,现在总督衙门没有人再对他抽调地方物资一事说三道四;现在明军在外,清军在内,张长庚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征收捐税,他与邓名配合得是那么的默契,如果赶走了张长庚,邓名纯属给自己找麻烦。

“现在朝廷的注意力全在南京,等南京那边的事情一了,朝廷就会重新注意武昌这里的动静,到时候大人还能不能这样一手遮天可就不好说了。”周培公见张长庚已经心动,就趁热打铁,让对方明白这钱若是不立刻挣到手,那将来就未必还有这机会了。

“唔。”张长庚听得连连点头,就同意了。

“大人。”和邓名正面交锋多次,周培公的能力也得到了飞速的提高,他见张长庚这么痛快就答应了,连忙提醒道:“盔甲乃军国之器,可以趁机抬价,多要一成,以两成五结算。”

“不错,不错。”张长庚恍然大悟,由衷地称赞了一句:“你真是我的子房啊。”

……

周培公晚上回到家,妻子替他脱去外罩,见丈夫几日下来已经瘦了一大圈,不禁心疼:“相公为国操劳,辛苦了。”

“是啊。”周培公现在每日反复奔波,感觉自己都快累散架了,他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了一大叠子地契、交易书,交到妻子手中,嘱咐道:“细心收好,莫要叫人看见。”

“啊。”周夫人才草草扫了一眼手中的地契,就惊呼出声,这些地契上全是家乡荆门的田土,不是零星几块,而是连阡接陌的良田,周夫人看到除了地契还有房契。有几个交易的原主周夫人也知道,都是家乡那边勤俭持家的良绅而不是败家子,其中一笔交易书上就是上百亩的转手,周夫人一看名字就知道:想把这些人的地买到手,需要多花很多银子。再一细看契书,果然,购田的金额高得根本不是周家能承受的,而且周夫人知道丈夫根本没有从家里拿过钱。

“不要多问!”周培公不等妻子反问就抢先说道:“快些睡吧,明日一早为夫还要出门。”

“嗯。”贤惠的周夫人立刻压下了自己的好奇心,一般帮丈夫宽衣,一边问起别的事:“今天陈家兄弟俩一起来了。”

“何事?”现在大家都知道周培公是张长庚面前的红人,因此每日来周府打探消息的人络绎不绝。

“他们想打探一下巡抚大人还想要多少钱才够。”

“为夫也不知道。”周培公答道。

“妾身嫁去李家的那个表妹今天也来了,她相公担心城外的产业,想问问明军大概何时会进攻汉阳。”

“我不知道。”周培公一边除去鞋袜,一边头也不抬地说道。

“方家老伯派儿子送来一坛酒,他不是在船行里有股份吗,所以想搞清到底汉水何时能通行,明军兵舰可多。”

“不知道。”周培公撩开被子,钻进去躺下,满意地长叹了一声,又对妻子夸耀道:“今天巡抚大人又夸奖我了,说将来湖南除了长沙府,其他各府随我挑一个,贤妻觉得哪个府为好?”

“真的?”周夫人十分高兴,这是张长庚第二次许诺要给她丈夫一个知府的位置了,不过周夫人也有些担忧:“等明军退兵后,巡抚大人不会反悔吧?”

“哈哈,绝对不会。”周培公放声大笑。

“为何?”周夫人有些不安地问道。

“因为知道的太多了。”

第22节 尖兵第56节 推销(下)第2节 软硬(下)第32节 奉节第42节 剃发第53节 齐射(下)第2节 VIP第23节 代理(下)第55节 死地第1节 代售第46节 计划第32节 争夺(下)第11节 劫营(上)第18节 诏书(上)第31节 佯攻(上)第8节 纷乱第56节 突击第20节 康熙(上)第36节 施琅第21节 追兵第18节 恐怖(下)第8节 纷乱第18节 恐怖(上)第13节 试探(上)第11节 拦截第51节 求战(上)第46节 战备(下)第44节 中介第12节 军旗第10节 负责(下)第51节 求战(下)第51节 救援第36节 方向(上)第59节 议款(下)第17节 虚招(上)第67节 守法(上)第3节 说服第47节 奖励第10节 锁喉(上)第38节 买卖(上)第30节 威压(上)第11节 优待第36节 备战第45节 移民第27节 派系(上)第8节 纷乱第56节 推销(上)第17节 冲击(下)第5节 放弃(上)第2节 软硬(下)第40节 入寇(下)第38节 迎敌第13节 试探(下)第4节 平衡第10节 决议(下)第38节 隔江第59节 安抚第42节 剃发第2节 软硬(下)第29节 统一(上)第9节 海权第20节 合伙第4节 国民(下)第19节 军功第45节 突破(下)第41节 阻击第5节 重整(上)第22节 尖兵第20节 困兽第22节 反正第28节 盟军(下)第24节 掠夺第26节 告状第40节 泥潭(下)第24节 宣传第43节 风向(下)第14节 应对第11节 两全(上)第47节 赎买(上)第51节 保卫(上)第67节 守法(上)第54节 官衔第18节 诏书(上)第35节 请客(上)第26节 生意(下)第51节 保卫(上)第10节 麻将第12节 调整(下)第46节 接触第15节 双赢第41节 阻击第51节 救援第60节 争夺(上)第38节 整顿(上)第31节 佯攻(下)第26节 反复第7节 北上第46节 脱逃(上)第34节 问候(上)
第22节 尖兵第56节 推销(下)第2节 软硬(下)第32节 奉节第42节 剃发第53节 齐射(下)第2节 VIP第23节 代理(下)第55节 死地第1节 代售第46节 计划第32节 争夺(下)第11节 劫营(上)第18节 诏书(上)第31节 佯攻(上)第8节 纷乱第56节 突击第20节 康熙(上)第36节 施琅第21节 追兵第18节 恐怖(下)第8节 纷乱第18节 恐怖(上)第13节 试探(上)第11节 拦截第51节 求战(上)第46节 战备(下)第44节 中介第12节 军旗第10节 负责(下)第51节 求战(下)第51节 救援第36节 方向(上)第59节 议款(下)第17节 虚招(上)第67节 守法(上)第3节 说服第47节 奖励第10节 锁喉(上)第38节 买卖(上)第30节 威压(上)第11节 优待第36节 备战第45节 移民第27节 派系(上)第8节 纷乱第56节 推销(上)第17节 冲击(下)第5节 放弃(上)第2节 软硬(下)第40节 入寇(下)第38节 迎敌第13节 试探(下)第4节 平衡第10节 决议(下)第38节 隔江第59节 安抚第42节 剃发第2节 软硬(下)第29节 统一(上)第9节 海权第20节 合伙第4节 国民(下)第19节 军功第45节 突破(下)第41节 阻击第5节 重整(上)第22节 尖兵第20节 困兽第22节 反正第28节 盟军(下)第24节 掠夺第26节 告状第40节 泥潭(下)第24节 宣传第43节 风向(下)第14节 应对第11节 两全(上)第47节 赎买(上)第51节 保卫(上)第67节 守法(上)第54节 官衔第18节 诏书(上)第35节 请客(上)第26节 生意(下)第51节 保卫(上)第10节 麻将第12节 调整(下)第46节 接触第15节 双赢第41节 阻击第51节 救援第60节 争夺(上)第38节 整顿(上)第31节 佯攻(下)第26节 反复第7节 北上第46节 脱逃(上)第34节 问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