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7章 经济危机和一五计划

第987章 经济危机和一五计划

对于东非普通民众而言,进入城市发展,在能够确定稳固工作的前提下,是不会有太大障碍的,尤其是东非义务教育配合之下,即便再偏远地区的东非新一代,视野也相对开阔。

这也是近些年来东非人口流动的的根本保障,东非人口流动主要通过行政手段而实现,而接受过教育的民众,在政府引导下,才不会引发太大的矛盾和动乱。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19世纪的很多欧美国家,大量农业人口进城,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德国这种普遍接受过义务教育的国家还好一些。

但试想一下,一些来自波兰的目不识丁且没有城市生活技能并且贫穷的乡下农民进入德国城市,他的发展势必会受到一定的挫折,尤其是在经济危机频发的阶段。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瞎编乱造,而是在20世纪初,新一轮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来临,第一个倒霉蛋就是沙俄,在东非政府忙于制定一五计划的时候,沙俄的经济危机已经爆发,这场经济危机也是前世日俄战争爆发的根源。

日本和俄国都是本轮经济危机的受害者,两者又都在远东帝国矛盾突出,所以大概率本世纪日本和俄国还是会兵刃相见。

当然,经济危机对于东非而言,是一场机遇,早在九十年代东非政府就已经对本国经济进行调整,也就是东非经济进一步计划经济体制转变,而一五计划正是恩斯特效仿前世苏联,借助这场危机对东非工业进一步改造升级。

只不过根据恩斯特前世的经验判断,本轮经济危机对欧美各国造不成太大的冲击,这也是东非一五计划制定偏向保守的原因之一。

毕竟只有1929年那种对欧美各国经济造成强烈冲击的大危机下,各国企业才会不惜出售各种核心技术和机器,从而使得苏联迎来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

而1900年经济危机显然达不到这种效果,这场危机持续时间短,影响也是在各国依次展开,作为完全转向计划经济体制的东非,自然不会受到影响,毕竟在全国计划生产下,东非就算面临生产过剩,也不会像欧美国家那样严重。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对产业的整合,欧美国家的私人企业,那是哪个行业赚钱,那就一拥而上,然后在经济危机来临之后,大家一起死,如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比较粗糙的,没有统一的全球性组织和完善条约协调。

而且大国数量多,英,美,德,法,沙俄,奥匈帝国,东非,西班牙,远东帝国等等,竞争和冲突大于合作,各自为战下应对危机的能力自然也就更弱。

而英国作为世界霸主,对世界的掌控程度远不如前世的美国,尤其是在20世纪,其世界霸主的头衔已经有些些名不副实。

就比如德国,当年英国对于未统一的德国是可以轻松拿捏的,现在德国已经成了英国霸权的主要挑战者之一。

东非也在此列,南非战争后,非洲东部和南部广大区域,东非一家独大,独占整个非洲大陆近百分之四十三的面积,而东非国土大部分都是前世英国人的殖民地。

可以说南非战争对英国威望的损害不及前世的布尔战争,但是对英国实际利益的损害远超布尔战争,布尔战争英国是丢了面子,而南非战争则正好相反,英国是丢了里子。

毕竟前世英国对非洲的殖民一直持续到20世纪六十年代,可想而知前世占据半个非洲面积的英国非洲殖民地为大英帝国霸权续命了不少时间。

当然,恩斯特管杀不管埋,英国就是突然暴毙,恩斯特也只会拍手称快,在当前世界格局下,即便英国突然暴毙,东非也能占据一定的主动权,简单而言就是东非翅膀已经硬了。

恩斯特:“如今在沙俄,严重的经济危机对沙俄肯定会造成冲击,而依照沙俄的经济体量,这场危机势必会传导到欧洲和世界各地,所以我们东非必然要做好准备,要修筑好经济护城河,对产业结构进一步进行调整,尤其是补齐经济发展短板。”

“所以在一五计划期间,我们政府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对于国际市场开拓,要更加主动和积极,尤其是南美国家和远东诸国新兴市场的开发,从而推动本国工业出口,对于欧美国家等传统市场,要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品出口。”

“当然,在经济危机形势下,各国购买力下降,势必不利于国际间贸易,所以构筑本国大市场是维护我们东非经济的根本,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民众消费,推动小家电下乡,其他工业消费品走进千家万户,合格生产单位购买汽车,拖拉机,卡车等大型消费品,提高生产,而这要求我们对东非的电力设施,加油站,公路,铁路等进一步完善和扩张。”

“经济危机对于我们而言同样是机遇,现在沙俄经济危机严重,所以我们可以顺应经济危机的大趋势,引入一批沙俄的优势工业生产资料和人才。”

虽然沙俄在列强中属于比较落后的国家,但不可否认,对于东非而言,沙俄还是有很多优势人才的,尤其是化学,物理,数学等领域人才,这都是东非目前的短板。

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沙俄从英国学习了造船,航海,蒸汽机等先进技术,第二次工业期间沙俄的亚历山大二世推行了农奴制改革,这对于沙俄工业发展而言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就拿1900年经济危机而言,它的策源地就是沙俄,这充分说明沙俄的工业化已经有所提升。

不可否认,如今沙俄在新兴产业领域甚至比不过东非,但是沙俄的传统产业有很多地方还是值得东非学习的。

俄国虽然从来没有在工业革命中成为领跑者,但是从来也不是落后者。尤其是在技术革新上,始终稳居第二梯队之中。

对于东非政府而言,对沙俄人才的需求要高于对沙俄技术上的需求,毫无疑问从彼得一世时代开始,沙俄社会就兴起了对欧洲学习的风格,这使得沙俄在之后的任何时代都能诞生一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

尤其是在基础学科和理论研究上,沙俄一直处在世界第一梯队,所以如果能通过1900年经济危机,从沙俄引入一批人才,对于东非这种历史极短的国家而言,能够起到非常好的补充作用。

平常东非就比较喜欢挖墙脚,不过重点一般都是德国和奥匈帝国两个文化相近的国家,而德意志地区的人才确实为东非工业和科技立下了汗马功劳。

沙俄在科学领域丝毫不比欧洲国家弱,所以东非政府有计划趁着沙俄经济危机期间,对沙俄的高素质人才进行挖墙脚的工作,填补东非教育,科研和工业领域的高端人才缺口,效果虽然可能不太好,但能捞着一两个货真价实的顶尖人才,东非就赚到了。

请假第928章 军队让路第1016章 日俄战争爆发第781章 大环套小环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续发展第915章 西海岸的战略价值第877章 合作办学第182章 抉择第587章 东美“西进运动”第880章 安哥拉农业第843章 《黑(东),德经济合作开发协议》第488章 情报战第73章 消化第615章 交流电第5章 火热的制造业第988章 彀中计划第832章 押解第723章 东非的战略目标第847章 畜牧业第1002章 人人如龙第72章 烟草种植第303章 马拉维湖重工业区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950章 巴黎会议第837章 台风第666章 卡尔彼得斯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80章 农业第324章 珠海通商区第288章 内罗毕新市民第774章 搬迁第1002章 人人如龙第755章 攻守易势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续发展第1106章 开放市场第593章 巴尔特库姆造船厂第959章 南美国家关系第1094章 圈大一点第940章 迁都工作开启第319章 总部搬迁第922章 大开杀戒第126章 边境巡逻队第977章 情报摸底第401章 驳回第287章 西逃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厂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购物第890章 铁路建设第339章 加大投资第961章 危与机第425章 扩大市场第415章 在的里雅斯特第212章 苏伊士运河第389章 易手第809章 事后第66章 《东桑条约》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务局第961章 危与机第613章 工作报告第541章 下次还敢第860章 克利夫兰总统的纠结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团第95章 兵工厂升级第847章 畜牧业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论第435章 钢铁和人口第537章 过去的七十年代第593章 巴尔特库姆造船厂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952章 “雄狮”版图第1005章 人造纤维第493章 海军对垒第1023章 俄国海军靠岸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467章 观察第1048章 以“欧美”为镜第749章 南下第798章 东非气象局第58章 密谋第107章 图尔卡纳湖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达瓦市想法第811章 送行第783章 马普托陷落第243章 70式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1085章 两国交易第214章 自己人,别开枪?第525章 血清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712章 铁路所见第827章 种植园改农场第764章 计划调整第837章 台风第978章 后续影响第435章 钢铁和人口第839章 强大的东非电力第396章 推测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96章 西北悲歌第85章 马西米连诺一世眼中的东非
请假第928章 军队让路第1016章 日俄战争爆发第781章 大环套小环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续发展第915章 西海岸的战略价值第877章 合作办学第182章 抉择第587章 东美“西进运动”第880章 安哥拉农业第843章 《黑(东),德经济合作开发协议》第488章 情报战第73章 消化第615章 交流电第5章 火热的制造业第988章 彀中计划第832章 押解第723章 东非的战略目标第847章 畜牧业第1002章 人人如龙第72章 烟草种植第303章 马拉维湖重工业区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950章 巴黎会议第837章 台风第666章 卡尔彼得斯第373章 五十步笑百步第80章 农业第324章 珠海通商区第288章 内罗毕新市民第774章 搬迁第1002章 人人如龙第755章 攻守易势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续发展第1106章 开放市场第593章 巴尔特库姆造船厂第959章 南美国家关系第1094章 圈大一点第940章 迁都工作开启第319章 总部搬迁第922章 大开杀戒第126章 边境巡逻队第977章 情报摸底第401章 驳回第287章 西逃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厂第170章 第一百六十八 购物第890章 铁路建设第339章 加大投资第961章 危与机第425章 扩大市场第415章 在的里雅斯特第212章 苏伊士运河第389章 易手第809章 事后第66章 《东桑条约》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务局第961章 危与机第613章 工作报告第541章 下次还敢第860章 克利夫兰总统的纠结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团第95章 兵工厂升级第847章 畜牧业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像 文明论第435章 钢铁和人口第537章 过去的七十年代第593章 巴尔特库姆造船厂第223章 瑞典之行第952章 “雄狮”版图第1005章 人造纤维第493章 海军对垒第1023章 俄国海军靠岸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467章 观察第1048章 以“欧美”为镜第749章 南下第798章 东非气象局第58章 密谋第107章 图尔卡纳湖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达瓦市想法第811章 送行第783章 马普托陷落第243章 70式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1085章 两国交易第214章 自己人,别开枪?第525章 血清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712章 铁路所见第827章 种植园改农场第764章 计划调整第837章 台风第978章 后续影响第435章 钢铁和人口第839章 强大的东非电力第396章 推测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96章 西北悲歌第85章 马西米连诺一世眼中的东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