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大木神射

城上,赵铭没有食言,他建议阎应元将伪知县方亨,以及四个旗丁一起杀了明志。

阎应元对于赵铭这个建议,倒是欣然接受,没一点犹豫,就点头同意。

杀掉方亨,能激怒刘良佐,他必然含怒进攻,这是兵家大忌。

同时,杀方亨也能坚定城中绅民的抗清决心。

满洲人口有限,要统治广大的区域,每地派兵驻守,并不现实,他们只能派遣一些兵马,驻扎主要的大城。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控制地方,就必须保持强大的威慑力,让没有驻扎满兵的城池也不敢反抗。

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清军的手段就是屠杀,杀到所有人都害怕,不敢生出反抗之心。

清军南下时,就下了明令,传檄天下,抗击清军者,满城屠戮,而他们一路南下,也始终坚持这条军令,甚至有的城池,未有什么抵抗,也被垂涎财物的清军屠戮。

江南富庶,每座城池中,都财富丰厚,八旗兵对此垂涎欲滴,江阴举义已经违抗了清军的命令,现在又杀掉清廷认命的知县,处死四名旗丁,清军为了保持威慑力,必然屠城。

阎应元同意此举,也是为了城中思想彻底统一,这点他倒是和赵铭想一块去了。

赵铭要求由太平营的士卒,来操刀斩首,王德顺等几个刺头,受到特殊关照,被赵铭点了名。

王德顺等人没办法,他们就想混口饭吃,不想跟清军拼命,心里把赵铭祖宗八代骂了一个遍,这个驴日的真是坏得狠,把他们往不归路上带。

几人不敢违背赵铭的意思,很不情愿的一刀将方亨和四名旗丁的人头砍下,被逼上义军的破船。

……

城外,刘良佐被激怒了,他一声令下,清军炮阵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炮声,浓浓的白烟从炮口腾起,覆盖了漫长的阵线。

清军各门火炮的炮架,在炮响声中往后一退,十来斤的铁弹冲出炮口砸向城墙,江阴城上尘土飞扬,砖石凹陷碎裂,无数碎石哗哗落下,露出墙内的夯土。

城墙上,乡勇和太平营的士卒,一阵惊呼,被眼前的景象惊吓,纷纷蹲在墙垛后,不敢露头。

赵铭倒是站直了身子,他感受脚下城墙被砸得颤抖,内心不禁狂跳,“这就是红夷大炮,怪猛的!”

清军炮阵上,一轮射完,各门火炮旁的炮手,立刻用裹着湿棉布的刷子清膛,炮膛中传来水汽蒸发的丝丝声响,接着装填手就填入一包新的发射药,推入铁弹,用棍子将铁弹压实,最后用锥子刺破药包,插入引线,调准炮位后,直接点火。

“轰!”的一阵巨响,第二轮齐射到来,弥漫的硝烟中,橘红的炮焰闪烁,一枚枚炮弹呼啸着向城头砸来。

江阴城头,不断传来墙砖垮塌的声音,惨叫和惊呼声此起彼伏。

按刀而立的赵铭,也不禁一个哆嗦,这一炮砸在身上,再勇猛的人,也要被砸成肉泥。

清军迅速发射完三轮火炮,红夷大炮的炮身已经热得烫手,需要冷却,才能继续开炮。

清军主阵,“刘”字大纛旗下,骑着一匹杂毛马的刘良佐,见炮击刚停,便一挥手,“攻击!”

江阴西门外的旷野中,清军的大鼓擂起,清将张天禄将刀一拔,“弟兄们,给老子冲,城破不封刀。”

崇祯末年时,明朝财政破产,军队欠饷,将领捞钱自己养兵,而将领并没有什么来钱的手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与流寇一样抢劫。

弘光初年,江北四镇初设,高杰索扬州,刘良佐大掠淮上,同流寇无异。

如今他们投降清军,做起这种事情,便更加得心应手,并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

一声令下,三千清军分为两个梯队,第一队两千余人,拿着刀盾、长枪,扛着四五十架壕桥和登城梯冲在最前,负责抢城,第二队则是手持火枪和弓箭的士卒,他们负责压制城头,掩护第一队登城。

刘良佐号称十万人马,不过真正的精锐,也就万把人,他出动三千精兵,对江阴已经是十拿九稳。

三千清军眼中闪烁着凶狠贪婪的目光,冲过炮阵上空弥漫的硝烟,飞奔着扑了过来。

城头上,阎应元拔刀在手,怒发虚张,“士卒各归本位,失垛者杀,后退者杀。”

说完,他半个身子,探处墙垛,冷峻的目光注视蜂拥而来的清军,脸上露出冷笑。

如果是他来攻城,必定先用红夷大炮猛轰,至少砸塌一处,摧毁守军士气,然后虚虚实实,两面佯攻,一面主攻。

可是刘良佐,太轻视江阴城,加之他被激怒,大炮只砸了三轮,就开始进攻,也没安排人手去牵制其它三面城墙,而是直接从西门强攻。

阎应元冷笑一声,“那就让你们撞得头破血流吧!”

城头上,乡勇和太平营的士卒,看见清军如洪水一般,蜂拥涌向江阴西城,心中难免有些慌张,一个个手握紧了兵器,嘴唇发干,身体僵直。

江南百姓并不善战,可是时局将他们逼到了这个位置上来。

本来阎应元以为尚有几日时间对乡勇进行训练,可不想情况突变,应此只能让原本负责四城救火的太平营,也参与了守城。

赵铭看见周围墙垛边,乡勇和属下士卒,都神情紧张,心理有些怀疑,这些人是否真能挡住清军的攻击。

就在这时,城头一声弦响,一枚箭矢“嗖”的一下射出,清军队伍中,一名指挥的千总,应声而倒。

“嗖”又是一箭射下城头,这次是一名把总被一箭射穿咽喉。

城上守军一愣,而后瞬间发出一阵欢呼,赵铭扭头看去,只见穿着一身布面甲的郑森,弯弓搭箭,一气呵成,每一箭射下去,就有一名清军倒地,而且专射头目,帅得没朋友。

“大木神射!”赵铭不失时机的振臂大呼,友情吹捧。

城上神情紧张的守军,终于放松了一些,有了些底气,跟着一起高呼。

阎应元则战刀一指,大声怒喝:“放!”

城上不多的守军弓箭手,还有火铳手,顿时齐齐放箭、射铳,箭矢射在清军盾牌上,发出“哆哆”声,射中清军身体,清军士卒不断倒地~~~~~~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推荐)

第886章再议攻城第1109章国宴第135章兵临金陵第213章兄弟们是谁的兵第800章腾蛟末路第二十七章昆山之屠第1025章粮荒第606章废立国储第339章出兵响应第640章攻破镇江第366章惊闻噩耗第973章他们一直忠于大明第489章施琅的无奈第八章常山赵子龙第144章祭拜孝陵第1061章瞒天过海第966章都得死第256章联合荷兰第986章像极了蒙古帝国的沙俄第908章打一顿就老实了第889章臣想打他第784章安庆陷落第二章南京雨夜第589章荷兰必败第583章程璧归航第228章谁急打谁第357章二十四磅重炮第265章福建危机第414章生死激战第855章长安使团第457章海峡遭遇第992章萨尔浒伏击下第160章天然水泥第552章二龙交锋第954章老卒的愤怒第499章出城决战第328章筹备博览会第一章炼狱模式第509章沈阳大捷第113章诬陷第909章展示实力第1042章南洋橡胶园第三十三章不守信用第1069章仰光海战(三)第十四章打了件装备第628章收复杭州第297章清军溃败第586章紧急求援第892章里应外合第979章尚氏家风第310章多铎病危第820章组阁施政第171章挟持黄斌卿第958章都是被赵杂毛坑过的人第774章举城而降第498章洪承畴的绝境第十七章赵猪蹄子第963章王铎效应第533章登陆江北第509章沈阳大捷第217章逐出战兵第771章胡汉三又回来了第二章南京雨夜第193章瓮城陷落第三章好为人师第466章接管朝鲜第421章南北议和第330章招商船运公司第293章追击多铎第806章反汉同盟第117章浙东危机第789章金陵春之阵(五)第405章战机在上游第1014章军心动摇第七章建奴追至第475章收降李本深第371章花钱买路第998章我要摊牌了第677章择主而事第737章鄱阳湖事件第339章出兵响应第245章拓殖者张益达第903章围困锁城第670章阻止何腾蛟第1009章谁都别想跑第458章施琅避战第229章孤军深入第368章清军撤军第890章将计就计第1043章至明国摄政书第607章孙可望封王第820章组阁施政第883章欲擒故纵第1111章日本使者第八十七章生死之役第731章移民南洋第950章送走朱由榔第534章包抄敌后第827章视察松江第562章南北议和
第886章再议攻城第1109章国宴第135章兵临金陵第213章兄弟们是谁的兵第800章腾蛟末路第二十七章昆山之屠第1025章粮荒第606章废立国储第339章出兵响应第640章攻破镇江第366章惊闻噩耗第973章他们一直忠于大明第489章施琅的无奈第八章常山赵子龙第144章祭拜孝陵第1061章瞒天过海第966章都得死第256章联合荷兰第986章像极了蒙古帝国的沙俄第908章打一顿就老实了第889章臣想打他第784章安庆陷落第二章南京雨夜第589章荷兰必败第583章程璧归航第228章谁急打谁第357章二十四磅重炮第265章福建危机第414章生死激战第855章长安使团第457章海峡遭遇第992章萨尔浒伏击下第160章天然水泥第552章二龙交锋第954章老卒的愤怒第499章出城决战第328章筹备博览会第一章炼狱模式第509章沈阳大捷第113章诬陷第909章展示实力第1042章南洋橡胶园第三十三章不守信用第1069章仰光海战(三)第十四章打了件装备第628章收复杭州第297章清军溃败第586章紧急求援第892章里应外合第979章尚氏家风第310章多铎病危第820章组阁施政第171章挟持黄斌卿第958章都是被赵杂毛坑过的人第774章举城而降第498章洪承畴的绝境第十七章赵猪蹄子第963章王铎效应第533章登陆江北第509章沈阳大捷第217章逐出战兵第771章胡汉三又回来了第二章南京雨夜第193章瓮城陷落第三章好为人师第466章接管朝鲜第421章南北议和第330章招商船运公司第293章追击多铎第806章反汉同盟第117章浙东危机第789章金陵春之阵(五)第405章战机在上游第1014章军心动摇第七章建奴追至第475章收降李本深第371章花钱买路第998章我要摊牌了第677章择主而事第737章鄱阳湖事件第339章出兵响应第245章拓殖者张益达第903章围困锁城第670章阻止何腾蛟第1009章谁都别想跑第458章施琅避战第229章孤军深入第368章清军撤军第890章将计就计第1043章至明国摄政书第607章孙可望封王第820章组阁施政第883章欲擒故纵第1111章日本使者第八十七章生死之役第731章移民南洋第950章送走朱由榔第534章包抄敌后第827章视察松江第562章南北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