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

第2组:泰勒教授同样地来到第二个教室,但这次他一进教室就送给每个同学一个这样的杯子。过了一会儿,教授说,由于学校今天组织活动开大会,杯子不够,须收回一些。老师让大家每人都写出自己愿意以什么价格卖出这个杯子(给出了0.5元到9.5元之间的选择)。

实验结果显示,在第1组中,学生平均愿意用3元钱的价格去买一个带校徽的杯子;而到了第2组,当需要学生将已经拥有的杯子出售,出价陡然增加到7元钱。

相对于获得,人们非常不乐意放弃已经属于他们的东西。泰勒把这种现象称为“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EndowmentEffect)指的是同样一件商品,一旦人们拥有这件商品,相对于还未拥有这件商品之时,会对此商品的价值评估大大提高。

是什么造成了禀赋效应呢?是人们高估了他们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还是与自己拥有的东西分开会带来痛苦?

再看另一个实验。

首先,要求学生们对6种赠品的吸引力进行排序,然后将一种不太有吸引力的赠品—一支钢笔——发给了班上一半学生,另一半学生可以选择一支钢笔或者两块巧克力。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钢笔。

接下来,早先得到钢笔的学生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将钢笔换成巧克力。尽管大多数学生将钢笔的吸引力排在巧克力之后,但56%早先得到钢笔的学生并没有选择将钢笔换成巧克力。

从这里可以看到,人们似乎并没有高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人们可能更多的是受到放弃自己的东西而产生的痛苦的影响。

禀赋效应是损失规避的一种表现形式。

幼犬效应:所有权眷恋

现实生活中,一些商家会提供产品的“试用期”。比如顾客可以先免费试用该产品30天,试用期满后如果顾客愿意,可以选择退回该产品。然而,到那时该产品已经像是家中财产的一部分了,赠予效应使得人们不愿意归还且更不愿意购买该产品。

禀赋效应在某些营销书籍里变种为“幼犬效应”,是一种常见的营销技巧,行为经济学家则称为“所有权依赖症”。

父母领孩子们逛街,路过宠物店,孩子们围着小狗不忍离去。店主和小孩家长认识,慷慨地说:“把它带回家去过周末吧。如果它跟你们合不来或者你们不喜欢它了,星期一早上再把它送回来就行。”

他们如何能抵挡这样的诱惑!头两天真是快乐无比。大家争着去遛狗,看见小狗憨态可掬就哈哈大笑,它整晚嚎叫也会有人为它开脱:“哎,它还是一只小狗呢!”

星期一是上班和上学的日子,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觉这只狗已属于他们了。想还给店主的念头,被离别的痛苦战胜了。这个例子中店主对顾客也是非常公平的,允许他们先试试再最后决定。

某家滤水器公司也采用同样的方法,销售人员提供自来水过滤器,借你用半个月。你一旦用惯了纯净水,就不会愿意再喝带漂白粉味的茶或咖啡。这种做法来自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方法。

汽车行也会借车给那些有购车能力者试驾。这样做是希望你一旦尝试了来自邻居艳羡的眼光、朋友的赞誉的滋味后,就不愿意再送还这辆汽车。当然,除非你有更中意的车型。

所以,当你再次看到某种“不满意3个月可以退货”的商品,就要提醒自己,或许真的可以退货,但把一件商品带回家试用,“所有权眷恋症”就要开始在你身上起作用了。

蛇咬效应:损失恐惧症

在投资心理学中,有所谓蛇咬效应的说法(又叫风险厌恶效应)。

投资者在经历了亏损之后,会变得不愿意冒风险。赌博者在输钱之后通常会拒绝赌博,感觉像被蛇咬了。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者也。行为经济学加理查德·泰勒称为“蛇咬效应”。

民国时期的著名命理专家韦千里,以准确而蜚声海内外。

他曾经尝试以六爻预测股市,或许,股市太过于非线性了。韦先生铩羽而归。他年老时定居中国香港,甚至连麻将也不愿碰了。

投机之王索罗斯曾说,身在市场,你就得准备忍受痛苦。

股市可谓一个炼狱,“受身无间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

这是因为,在股市中真正能赚到钱的人,凤毛麟角。而所谓的盈亏持平者,赚钱的快乐永远无法抵消亏钱的痛苦。

有报道说,某股民状告某空头股评家,缘由为信其言而少赚几十万。注意,是少赚,而不是亏损。

少赚犹如此,遑论亏损!

当猴子有了钱

损失厌恶,不仅是行为经济学的关键,也可能是所有权观念的起源,是市场交易的起点。

亚当·斯密曾说:“只有人类才有货币交易的本领。”

如果我们3500万年前的远亲—猴子会使用货币,将发生什么?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基思·陈(KeithChen)主导的一项研究发现,猴子也具有损失厌恶倾向。

耶鲁大学的基思·陈教授,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这个发现。

他以实验室中的7只僧帽猴为研究对象,其中有雌有雄。首先要教会猴子使用金属代币来购买食物。基思·陈特地制作了一种貌似中国古代的铜钱,作为代币。

猴子们很快学会了最基础的经济游戏规则:把代币交给实验员,便能换回几颗葡萄。问题来了,这是猴子们真的明白了“交易”的内涵,还是只是一种条件反射?

同样是收取一枚代币,黑衣售货员总是给一颗葡萄,而白衣售货员则总是给两颗葡萄。很快,几乎所有的猴子都选择和白衣售货员作交易—如此可见,猴子们不但懂得交易,而且是价格敏感型顾客!

随后,实验要进一步证明猴子是否存在“损失厌恶”。

这次与猴子作交易的是两名“奸商”—绿衣售货员和红衣售货员。绿衣售货员一开始给猴子的都是三颗葡萄,但当猴子付完代币之后,绿衣售货员总是固定拿走一颗,只给猴子两颗葡萄;红衣售货员则一半时间交给猴子三颗葡萄,另一半时间只给猴子一颗葡萄。

猴子们对此非常不满,但一段时间后,猴子们认识到,如果和绿衣售货员交易,意味着必定会蒙受损失—每次损失一颗;如果和红衣售货员交易,则要承担损失两颗葡萄的风险,但是也有可能秋毫无损。

结果不出所料,绝大部分的猴子都选择了红衣售货员。

实验证明,猴子也有“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动物进化的结果,猴子的行为是人类的翻版。

观念也有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也可用于日常事务。

我们常常会捍卫自己的一些观点。比如不同经济学家之间的吵架,更像是捍卫一件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捍卫真理。

几个朋友一起做生意,你想出一个新策略。但你也知道,要你的合伙人接受你的方案可能有点困难。

为了让合伙人接受这个建议,一种策略是建议先试行一小段时间。

你或许可以说:“让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这个办法先试半个月,看看情况,不行我们再改回来。”

这种“试行策略”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你的方案确实还可以,一般人就不愿再作新的变革。

这是一种迂回的说服术,但可帮你达到想要的结果。

强调双赢,促进合作

人们总是倾向于“损失厌恶”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要时刻牢记的法则。

医生跟病人说开刀有5%的死亡概率,病人因此不敢开刀,但医生说开刀有95%成功率,愿意开刀数目就大幅增加,同件事情反应不同,因为人遇有损失会引发强烈情绪。

同样是100块钱,我们发现失去100块钱给我们带来的痛苦程度非常高。而捡到100块钱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却相对比较少。在行为经济学里,这叫作损失厌恶的一种倾向。人们对于获得和损失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同样数量的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是获得所带来快乐的两倍多。

有个吝啬鬼不小心掉进河里,好心人趴在岸边喊道:“快把手给我,我把你拉上来!”但吝啬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好心人突然醒悟,就冲着快要下沉的吝啬鬼大喊:“我把手给你,你快抓住我!”吝啬鬼一下就抓住了这个好心人的手。

在商务活动中,要尽量回避提到对方可能有的损失,并强调双赢,从而促进合作的成功。

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第11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2)第7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2)第9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7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3章 风险悖论—谨慎和大胆,只是一体两面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16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1)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1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2)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23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1)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18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27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2)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7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2)第2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18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1)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16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1)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3章 风险悖论—谨慎和大胆,只是一体两面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2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3章 风险悖论—谨慎和大胆,只是一体两面第3章 风险悖论—谨慎和大胆,只是一体两面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27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2)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18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1)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15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2)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15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2)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18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1)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7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2)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
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第11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2)第7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2)第9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7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3章 风险悖论—谨慎和大胆,只是一体两面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16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1)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1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2)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23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1)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18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27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2)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7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2)第2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18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1)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16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1)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3章 风险悖论—谨慎和大胆,只是一体两面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2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3章 风险悖论—谨慎和大胆,只是一体两面第3章 风险悖论—谨慎和大胆,只是一体两面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27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2)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18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1)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15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2)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15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2)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18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1)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7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2)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