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诸将自谋,雍王可靠

薛怀义的死,并没有给整支代北道大军带来太大的影响,毕竟他这个所谓的行军大总管,本身在军中存在感就不高,营事军务悉委几名行军总管代劳,本身是生是死,对大多数将士而言,并没有太深的利害关系。

当然,这仅仅只是表面上看来,究竟各营将士心里面是怎样的感受,这一点谁也说不清楚。薛怀义哪怕再怎么可有可无,但毕竟是朝廷正式任命的行军大总管,突然就这么被处死,多多少少还是让人狐疑不定。

契苾明等将领们,眼下也只是尽力通过营规约束部伍,极力杜绝军中出现什么串结的苗头。他们各自虽然都有一定数量的心腹将士,但相对于整支大军而言,比例非常的小。

所以在除掉薛怀义之后,他们也需要武攸宜这样一个人物在名义上节制全军,才能将局面堪堪控制住。但在总管一级的高级将领们还没有达成共识之前,已经不敢再让大军贸然出行,担心行军过程中,或就会出现不可控的变数。

于是,整支大军眼下只能暂时留驻在并州北部这一片区域中。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过往这些年朝廷征讨突厥并非一次,或朔方、或代北,并州几次作为大军的前进基地,自然也就有一些配套的基础设施,诸如营盘、牧区之类,使得大军不至于露宿荒野。

但是,没有了薛怀义这个名义上的主帅,武攸宜本身对代北道大军影响力也不够强,再加上神都政变的消息已经在高层将领之间传开,这更让大军没有了一个统一的约束,究竟该要何去何从,诸总管心里也都是充满了茫然。

如今大军中,也分成了几个派系,契苾明所领单于都护府旧部,并兼领李多祚部伍,合计近万之众,算是统军最多的一路总管。

但这也是建立在整个军事指挥系统还未崩溃的前提下,一旦军心崩坏,营卒兵长们不再受军令约束,起码李多祚的部属将不会再受契苾明的控制。

曹仁师自拥中军,兵数虽然不多,仅只三千余众。但这三千余众却全由南衙禁军所组成,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服从性,都是诸营翘楚,也是整支大军的中坚力量。

按照大唐作战军队的普遍建制,通常是以一定比例的府兵作为核心,再搭配团练健儿并胡部仆从,从而组成一路大军。

像贞观以及高宗前期,对外用兵多有以几千破数万乃至十数万的辉煌战绩,原因正在于此。作为大唐精华的府兵,乃是当世第一流的强军,也是大唐立国以来得以横扫诸夷的核心力量。

不过也正因此,曹仁师虽然掌控着这样一支精锐力量,但也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将这支军队划为私己。

他能够统军前提是,他乃是朝廷所任命的行军总管,如果他敢下达什么明显违抗朝廷的命令,军心必将不附,说不定营中一名别将都敢直接砍了他。

另一方那就是苏宏晖了,苏宏晖直接统率的兵众并不多,仅仅只有一军三千余众的新募健儿,战斗力也不算高。

但苏宏晖的优势就在于,他本身便出身将门,作为名将苏定方的族孙,在朝野内外、军政两界都不乏亲故友人。

而且今次代北道行军,苏宏晖本身还承担着一部分行军长史的职责,薛怀义这个行军大总管形同虚设,大部分营务都由苏宏晖处理,与大部分行军总管都保持着良好的互动。

严格说起来,苏宏晖才是薛怀义死后、大军中事权最高的一个将领。薛怀义之死没有在军中造成太大动荡,主要也是靠的苏宏晖奔走驻营约束将士。只要他能勇作表态,大部分的行军总管以及中层将领们,都会倾向于听从苏宏晖的号令。

不过苏宏晖本身性格又不够强势,且无应对剧变之能,甚至怯于承担责任,在进行完基本的约束营伍之后,便直接退回了本身部伍之中。

当然,苏宏晖这种退避,也颇有几分有恃无恐的意思。如今大军中,并没有一人能够振臂一呼便完全控制住局势。就算有人相对势大,敢直接砍杀薛怀义,但未必敢家害他。

朝中纵有变故,但苏宏晖在朝中也不乏亲故声援,并不需要在这样的敏感情况下冒进以搏求表现。

如此一来,代北道大营中倒是暂时达成了一种彼此制约的相对平衡,但这种平衡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整支大军都僵持在原地,进退不得。

这种状态当然不可能长久维持,而且每时每刻都有小的变数发生,其中最主要的变数便是神都发生政变的消息正通过各种渠道散入到军中。

随着消息渠道越来越多,整场政变的过程也被勾勒的越来越清晰,诸总管们一方面自是满心的惊叹,一方面也在极有默契的将消息加以封锁,不敢让其扩散到中下层的营伍中去。

但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此惊天大事,又怎么可能长久隐瞒得住。随着消息越发下沉,知事者越来越多,局势也将更加的不可控。

“怎么样?苏总管愿不愿意入营详谈?”

中军大帐中,眼见到契苾明与曹仁师行入,武攸宜便迎上前,急不可耐的询问道。

眼下的他,虽然成功斩杀了薛怀义,但也因为此前刻意隐瞒消息而遭到契苾明的猜疑,不敢再作相谋。如今他虽然待在中军大帐,但却形同软禁,半点军务都接触不到,对自身安危也担忧到了极点。

眼见两人默然摇头,武攸宜忍不住跺脚怒骂道:“苏宏晖这狗贼,薄胆至斯!半点担当都无,只求自保,全然无顾一旦消息传开,大军将成沸汤之势,真是可恨!”

契苾明与曹仁师对望一眼,也从各自眼中看到恼怒与担忧。苏宏晖龟缩不出,不愿意跟他们商讨后计,武攸宜也的确骂出了他们的心声。

可问题是,武攸宜哪来的脸喝骂苏宏晖?如果不是他在谋事之前刻意隐瞒如此重要的消息,使得契苾明等人难再与之推心置腹的相谋,军中情势也不至于疏离成这幅样子。

现在苏宏晖不愿站出来商讨大事,契苾明与曹仁师联合起来虽然势力不弱,但也不敢肆意用强把持全军。一旦打破眼下这种僵持,使得消息完全泄露出去,那真是谁先动谁先死。

几人商议一番,也没有一个成熟计略,于是契苾明便心事重重的离开中军大帐,准备返回本部营区。

可是当他离开中军营地后,其心腹部将突然入前低语道:“禀大将军,卑职在外等候之际,偶闻中军将士私议大将军之所以与建安王同谋诛杀薛怀义,是为了外投突厥……”

契苾明听到这话后,顿时倒抽一口凉气,继而更觉手足冰凉,心知这流言若扩散出去,足以将他置于死地!

他下意识准备返回中军,想要跟曹仁师商讨此事,可是走出几步后,却又蓦地顿足。他与曹仁师虽有默契,但也绝对达不到性命相托的程度,更不知该要如何说服曹仁师相信他绝无外逃之心,若再折返回去,怕要自投罗网。

契苾明自然没有外逃的打算,他虽然出身蕃部,但祖辈便已内附,父子两人都娶李唐宗室女,骨子里便将自己视作一个唐人,本身早已经习惯了在两都的生活,又怎么可能再想返回塞上过那种居无定所、茹毛饮血的生活!

更何况,神都政变对他而言也影响不大,政归李唐后,他甚至还有可能凭着这一层外戚的身份更得重用。说他打算外逃突厥,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但契苾明心意如何是一方面,在这样敏感的情势下该要如何取信别人又是一方面。流言将他与武攸宜捆在一起,又有诛杀薛怀义的事迹在前,在一些外人看来,未必没有这样的可能!

想了想之后,契苾明意识到是自己近日表现过于活跃,而且统率的军众最多,所以才引发了一些人的敌意与恶意针对。

但意识到这一点,契苾明也没有什么好的应对方法。恶意针对者或许担心直接激怒了他,所以在传播流言的时候还能稍作克制,先在服从性更高的中军进行传播,可如果他真敢有什么过激的反应,这流言转瞬间可能就会全军皆知。

契苾明一路心事重重的返回本部营地,先将一部分亲信召来,安排在自己营帐周围,又下令全营戒备,将士们统统不许与外界沟通。

但他清楚,仅仅只是封锁全营也只是坐以待毙,他必须要进行自救!外逃是不可能的,别说他根本舍不得放弃如今拥有的一切,就算横下心来有这样的想法,麾下众将士们也绝不会跟他走这样一条黑道。

眼下各种消息,都还是私底下的传播,契苾明也意识到自己想要活命、乃至于保住现有的权势,就必须要与朝中强权人物产生深刻勾连。

皇嗣?

武氏诸王被杀,皇嗣出宫监国,毫无疑问乃是神都城这场政变的最大胜利者。

但契苾明很快就否定了这个想法,一则他与皇嗣并没有什么密切的往来,突然这样宣称,未必能取信于人。二则皇嗣作为神都政变最大胜利者,军中肯定也有多路总管已经心向皇嗣,暗中传播流言者可能就是这一批人,想要借此瓜分他的军势。

雍王!

雍王是宗枝少壮,也是神都政变主持者之一,敢作这样的险搏,可知雍王志向雄壮。而且雍王虽然骤大一时,但是根基仍浅,自己如果先向雍王示好,雍王应该不会对他视而不见。

就算眼下雍王的势力还影响不到远在并州的代北道,但这路大军最终还是要返回神都,只要自己能够咬紧牙关的宣称与雍王关系匪浅,其他总管也不敢对他下死手的整治!

像是武攸宜,被契苾明伏兵围在帐内,生命遭到威胁时,下意识喊叫出来也是雍王名号。既然流言也将他与武攸宜扯在一起,而他也的确说不清,那不如索性同作一声,向雍王靠拢!

契苾明刚刚有了这样的决定,突然部将又冲入帐中禀告道:“将军,朝廷使者已经抵达了营外!”

1026 倭使入朝,恳请封命0829 千古义宦,再造之恩1030 请赐麟种,宣教西康0944 兵败辱国,不死何为0931 唐家恩义,俱在羁縻0304 待罪慈乌台1021 游戏坊曲,豪取万缗1007 释奠礼成,齿胄为继0846 万众云集,骊山演武0492 赤子情怀,知足不争0653 蕃国王母,深宫问事0404 人人自危,谋定相位0609 洮水激战,细封覆亡0035 娇花藏毒1001 天弃其类,错爱必伤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飞灰0527 故衣义举,功存百姓0279 飞钱承兑0715 二王三恪,渊源何出0642 缘起微末,缘了白首0468 三思钦望,共赴黄泉0617 龙凤之种,贵不可言0474 子孙如此,卿等羡否0248 太平积忿0973 三郎行邪,亲者心痛0763 国之武库,藏恶纳奸0967 学士思苦,有家难归0421 攸宁设局,千骑营变0890 人情长久,取舍恰当1031 痈疽之疾,剜骨不痛0072 天赋异禀0995 春梦错发,徒恨孽血0557 百万巨资,不抵德音0381 妈宝裴光庭0815 敌国大逆,我之强援1000 仕途未进,君恩已享0166 门庭若市,名门为仆0802 夜游皇苑,余生同幸0751 突厥退走,契丹反唐0470 唯情不可恃,满朝非君子0274 只待神都制命0959 势利膏梁,有伤风化0846 万众云集,骊山演武0406 飞钱激涨,暴利惊人0628 社稷永固,百蕃恭服0750 庐陵奇货,群众相谋0011 仁智院家人们0280 宝利行社0977 三省六部,国朝丰碑0809 幸逢明主,执法不阿0153 则天门前,死机隐现0824 祚荣落网,渤海难创0706 家贼国贼,插标之徒0838 爱此名利,孜孜不倦1039 浴血杀敌,英姿壮否0358 入嗣孝敬,爵封代王0823 母子生隙,少主强悍0383 恩威并施,唯命是从0780 君心如铁,烈火难融0862 雷霆雨露,并非当然0579 胡酋出降,突厥势崩0914 奴种辱我,唯以血偿0422 二王反目,三思拜相0464 神都弄事,意在西京0867 有花堪折,解我相思0430 千金易得,真心难求0173 算你跑得快0533 老物不器,能杀乡贼0432 达则兼济天下0721 燕子筑巢,无惧恶雀0407 嫁女骤显,爵封县男0022 万古愁难销0870 薛郎教弟,不毁门风0694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0799 众正盈朝,群臣劝进0802 夜游皇苑,余生同幸0909 元振镇边,色亦有道0144 谁敢偷喂我的狗0404 人人自危,谋定相位0091 恩赐瑞物0083 途穷生戾气0813 蕃使躁乱,横尸街头0158 亲席乏人,王能补此0212 独不见,自惶恐0012 耶耶的召唤0360 祖孙情深0799 众正盈朝,群臣劝进0389 郑女文茵0959 势利膏梁,有伤风化0444 圣皇洪福,神佛入苑0029 李氏为上0164 官拜尚辇奉御0107 坊居闲趣0395 王戏闲苑,殿中选妃0761 迎驾不犒,易帜勤王0078 死而无憾0229 心似双丝网0012 耶耶的召唤0523 助吾事者,赐之以帛
1026 倭使入朝,恳请封命0829 千古义宦,再造之恩1030 请赐麟种,宣教西康0944 兵败辱国,不死何为0931 唐家恩义,俱在羁縻0304 待罪慈乌台1021 游戏坊曲,豪取万缗1007 释奠礼成,齿胄为继0846 万众云集,骊山演武0492 赤子情怀,知足不争0653 蕃国王母,深宫问事0404 人人自危,谋定相位0609 洮水激战,细封覆亡0035 娇花藏毒1001 天弃其类,错爱必伤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飞灰0527 故衣义举,功存百姓0279 飞钱承兑0715 二王三恪,渊源何出0642 缘起微末,缘了白首0468 三思钦望,共赴黄泉0617 龙凤之种,贵不可言0474 子孙如此,卿等羡否0248 太平积忿0973 三郎行邪,亲者心痛0763 国之武库,藏恶纳奸0967 学士思苦,有家难归0421 攸宁设局,千骑营变0890 人情长久,取舍恰当1031 痈疽之疾,剜骨不痛0072 天赋异禀0995 春梦错发,徒恨孽血0557 百万巨资,不抵德音0381 妈宝裴光庭0815 敌国大逆,我之强援1000 仕途未进,君恩已享0166 门庭若市,名门为仆0802 夜游皇苑,余生同幸0751 突厥退走,契丹反唐0470 唯情不可恃,满朝非君子0274 只待神都制命0959 势利膏梁,有伤风化0846 万众云集,骊山演武0406 飞钱激涨,暴利惊人0628 社稷永固,百蕃恭服0750 庐陵奇货,群众相谋0011 仁智院家人们0280 宝利行社0977 三省六部,国朝丰碑0809 幸逢明主,执法不阿0153 则天门前,死机隐现0824 祚荣落网,渤海难创0706 家贼国贼,插标之徒0838 爱此名利,孜孜不倦1039 浴血杀敌,英姿壮否0358 入嗣孝敬,爵封代王0823 母子生隙,少主强悍0383 恩威并施,唯命是从0780 君心如铁,烈火难融0862 雷霆雨露,并非当然0579 胡酋出降,突厥势崩0914 奴种辱我,唯以血偿0422 二王反目,三思拜相0464 神都弄事,意在西京0867 有花堪折,解我相思0430 千金易得,真心难求0173 算你跑得快0533 老物不器,能杀乡贼0432 达则兼济天下0721 燕子筑巢,无惧恶雀0407 嫁女骤显,爵封县男0022 万古愁难销0870 薛郎教弟,不毁门风0694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0799 众正盈朝,群臣劝进0802 夜游皇苑,余生同幸0909 元振镇边,色亦有道0144 谁敢偷喂我的狗0404 人人自危,谋定相位0091 恩赐瑞物0083 途穷生戾气0813 蕃使躁乱,横尸街头0158 亲席乏人,王能补此0212 独不见,自惶恐0012 耶耶的召唤0360 祖孙情深0799 众正盈朝,群臣劝进0389 郑女文茵0959 势利膏梁,有伤风化0444 圣皇洪福,神佛入苑0029 李氏为上0164 官拜尚辇奉御0107 坊居闲趣0395 王戏闲苑,殿中选妃0761 迎驾不犒,易帜勤王0078 死而无憾0229 心似双丝网0012 耶耶的召唤0523 助吾事者,赐之以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