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十命可受

是勋出镇幽州以后不久,曹淼即生下了是云,因为女儿还小,无法携之从丈夫于任上,又不甘心让管巳过去,因此便遣甘氏前往伺候。是勋与甘氏共居幽燕之地,刨去征平、扰吴,日夕相处也有一两年了,然而可恼的是,甘氏却丝毫也没有怀孕的迹象。

曹淼倒是因此而颇感安慰。按照这时代的风俗、习惯,男子以多嗣为福,女子以不妒为德,曹淼就算心里再怎么不乐意,也不好太过明显地阻挠丈夫宠爱侧室,同时还隐约地期盼着侧室们也都能有所出也——兄弟姊妹多了,家族繁盛,闺女们的未来也会比较光明吧。可是她始终未能产下一子,管巳早就走到前面去了,这倘若甘氏也一索得男,她正室的地位即便不会动摇,面子上也不光彩啊!

放下曹淼的小心思不提,且说是勋,三个子女中他最喜欢的就是是雪。一则是勋本没有男尊女卑的旧思想,生儿生女一般宝爱,二则么,是雪这小丫头打小便聪明伶俐,比是复要活泼可爱得多了。还记得昔日与曹淼说起郑玄过世,随口问小丫头:“康成先生殁矣,阿爷将如何做?”是雪小大人似地回答:“阿爷当与赙钱。”是勋每当想到这一出,都忍不住要笑出声来。

如今小丫头又语出惊人了,说母亲曹淼因为不得见父亲是勋而瘦,妹妹是云亦然,倒是三娘甘氏,多日不见,瞧着却丰满了不少——因为她一直呆在父亲身边儿啊。

曹淼脸上一红,呵斥是雪道:“毋得妄言!”是勋倒不以为仵。笑着对曹淼说:“此皆实言耳,何妄之有?”轻抚曹淼的肩膀:“辛苦你了。”曹淼眼圈一红,赶紧转过脸去,吩咐下人:“速烧热水,请夫君沐浴更衣。”

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只可惜是勋身上羁绊太多,当日黄昏,就被迫身带残留的征尘,领着是魏去拜见曹操。曹操对是魏很重视,甚至故意套近乎说:“汝父乃吾妹婿也。则汝亦吾甥也。”你如今也是我曹家亲眷啦!即命曹昂、曹丕等带是魏下去,好生款待。

等到堂中只剩下了他跟是勋二人,曹操首先详细询问相关幽州的情况,然后告诉是勋:“去疾亦将归矣。”曹德也快要从朔州任上赶回来啦。

心照不宣,曹德之归。自然也是为了董昭提出的加九锡和建藩国之事。就理论上而言,曹德、是勋,既是曹家一族或者姻戚,他们在相关问题上不能过于明确地支持,但在这个节骨眼上赶回许都,本身就是无言的表态了。况且,对于董昭的上奏,曹操是必然要表示谦让的——即便内心千肯万愿。也不能腆着脸硬往上凑,即便天子真下了圣旨,那也得上奏推辞个两三次。此乃官场之惯例也——但骤然召还二人,就是暗示百僚:曹丞相本人并不反感加九锡与建藩国。顽固的反对派也就罢了,那些骑墙派、观望派,你们还不赶紧入彀,要更待何时啊?

所以曹操用“去疾亦将归矣”一句做转折,就把话题引到这事儿上来了。是勋当即起身。朝曹操深深一揖:“勋为主公贺。”曹操赶紧摆手,说这不过是董昭等人的一厢情愿而已。我还并没有答应,天子更没有下诏。你这恭贺未免太提前了点儿吧?

是勋心说如今只有你我二人,连你亲信秘书杨修和刘放都不在旁边儿,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还装的什么象,撇的什么清啊?嘴里却说:“虽未有诏,亦见主公功盖天壤,四方归心也,勋以是而贺。”然后直接进入正题:“若得建国,请更百官之制。”

曹操说你此前的来信已经提过这个问题啦,然而——“天子无诏,何得妄论?况兹事体大,宏辅须慎行也。”言下之意,反正还没到正式拍板的时候,你先下去考虑清楚了,别出什么漏洞——等于认同了是勋的建言。

是勋点头表示明白,然后突然又说:“公仁言加九锡,勋以为不可也。”

曹操笑眯眯的表情瞬间就凝固了下来,紧盯着是勋的双眼:“何谓不可?”啊呀,真是没有想到,你竟然会反对董昭的这个建议。为什么呢?你以为我的功劳不足以请加九锡吗?

是勋知道董昭的两个建议,曹操本人定然是全都乐意的——若无曹操首肯,董公仁压根儿就不敢真的去煽乎这些事儿——自己表示反对加九锡,曹操心中难免生疑,且怀不满。要是换了一个家伙正面说这种话,可能曹操当场就翻脸了,好在他跟曹操关系比较铁,外加从来习惯说话先石破天惊,然后再慢慢往回圆,曹操都已经习惯了,知道他必有后语,所以才板着脸多问一句:“何谓不可?”

是勋于是一字一顿地说道:“主公从不假虚饰也,乃能芟夷群雄,立功当世。今得国为实,而九锡为虚,况有王莽先例,不当追步也……”

在你之前,得九锡之赐的只有一个王莽,王莽那是什么货色,大家伙儿全都清楚,你就不怕为了得着那么点虚的玩意儿,反倒引发朝臣们的普遍反感吗?会不会因此有更多人怀疑你的用心,就此提防你篡位呢?若得封藩建国,有了自家的地盘儿,方便提升实力,这我不会反对;可是加九锡……真有那个必要吗?

曹操捻着胡子不说话,但脸上依然阴沉得好似即将有狂风暴雨来临一般。是勋心说不好,这几句话没能说动曹操,反而使他更加恼怒了。曹操这人多疑多嫉,外加心狠手辣,即便一直呆在他身边儿的人,都未必能够瞧得有多透——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也——但是勋读过后世两千年间的史论,对此是再明戏不过的啦。不行,我得赶紧加上几句好话,来挽回自己在他心目中的形象——

“今孙权、刘表未灭,陇上未平,张鲁在汉、刘备在蜀,诸贼未讨,而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得底定,则主公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

是勋这番话是借鉴了后来诸葛亮答复李严之书。当时孔明执掌蜀政,二把手李严李正方靠了边儿站,心有不甘,就写信建议孔明“宜受九锡,进爵称王”——或许是拍老对手马屁,也或许是想捧杀孔明。于是诸葛亮回信说:“……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其实孔明说这些话并不合适。“加九锡”即人臣用天子仪仗,为其顶点,若云“十命”,那不就等于篡位了吗?真等形势到了那一步,你愿意怎么干都可以,但形势未到,有些话是不能提前宣之于口的。诸葛亮当时究竟是怎么想的,是为了麻痹李严,或者敷衍李严,还是他确实口不择言,说错话了,没有人知道,只是是勋觉得,这话很赞,完全可以今天用来恭维曹操啊。

果然,“十命”之言一出,曹操脸上当即云开雾散——我靠是宏辅连这种话都说出来了,他果然还是向着我的呀。只不过这人过于谨慎了,害怕我一受九锡,即被人目为王莽,所以才不敢附和董昭所言。

那么,你对此又有什么建议呢?“然则,即命公仁毋预此事耶?”要告诉董昭,别再煽乎这事儿了吗?

是勋微微摇头:“取乎上,而得乎中,公仁自可建言,主公乃可辞去也。亦不必毕赐,不名乎九,乃无比附王莽之讥。”

董昭随便建议,随便煽乎,不必要去阻止他,只是等到天子正式下诏以后,曹操你上表推辞就是了。而且也不必要全辞,辞个一两样,凑不成九数,别人就不会联想到王莽啦,岂不是好?

曹操闻言,不禁撇嘴:“是乃掩耳盗铃也。”好嘛我不受九锡,受个什么七锡、八锡的,别人就不会胡思乱想啦?你这也太矫情了吧?是勋淡淡一笑:“虚饰之物,原亦掩耳盗铃也,然人亦将多惑。唯望主公务其实,而不惑其虚也。”本来这些就全都是表面文章,你都已经贵为丞相,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了,为人臣之极,再进任何一步,大家伙儿免不了都会有所联想。我希望你不要太关注这些虚务,然而必须承认,还是有很多人认虚务的,只要你不迈过最后一道底线,他们就可能捂起眼睛来,假装看不清你的真实用意。

最后,是勋还加上一句苏东坡《答秦太虚书》里的话:“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等到时机成熟,你从八锡直接跳到十命,即便没有九锡的过度,那又有什么难的?

曹操终于满意了,不禁仰天而笑:“宏辅真识人心者也!”

从相府中告辞出来,是勋就觉得背上涔涔冷汗,户外凉风一吹,不禁连打了两个喷嚏。是魏赶紧上前搀扶:“父亲大人得无虞耶?须保重贵体。”是勋摆摆手,示意自己没太大关碍,然后压低声音对是魏说:“吾当安排汝速见天子,仪毕即返草原去……”

有句话他没有接着说出口来:“恐许下将扰,大风起兮!”

第7章 宛城宣诏第26章 骂死荀彧第21章 先见神亭第12章 城外相见第28章 单骑闯阵第26章 公仁伪书第5章 天赋上限第21章 安排香饵第18章 皆不必问第19章 祖道之金第4章 法不可废第11章 叔勉之心第12章 黄须大奇第18章 延之日升第3章 纳头便拜第24章 首山之战第1章 两面三刀第2章 据蜀自立第13章 深入虎穴第32章 秦失其鹿第10章 隆中访贤第17章 祸福所依第10章 得无患乎第25章 嘴炮无双第9章 煮豆燃萁第19章 成阳粮运第2章 穷山逐鹿第6章 乐浪故人第20章 鞭长莫及第20章 是郎才尽第29章 殆天授也第25章 席藁待罪第29章 堂堂正正第2章 是仪北上第30章 少年怪诞第11章 蝼蚁草芥第4章 攻心之计第7章 雷泽诗会第1章 下车立威第29章 关中之战第10章 隆中访贤第19章 岭南烽烟第11章 军中之乐第18章 延之日升第25章 鄠县落凤第2章 布防关中第12章 劈章宫门第23章 军国重器第9章 文和诡谋第30章 系铃解铃第2章 夏侯仲父第20章 鞭长莫及第25章 又闻噩耗第26章 往征不难第5章 谷口设伏第11章 观其决断第14章 败得甚好第31章 不可遽废第27章 孟坚识浅第25章 谁堪伯仲第28章 阵前杀将第14章 三不可立第13章 违天不祥第8章 红脸白脸第7章 投刺自荐第22章 养虎贻患第16章 屯敌必取第1章 先帝遗诏第18章 行猎遇贼第8章 木兰何人第21章 朔州互市第23章 幽州谄臣第16章 奋死报国第3章 破此五贼第36章 铁券丹书第12章 兔死狗烹第5章 幽州之战第24章 所志既从第27章 来何迟也第13章 从情从礼第19章 天子之威第4章 真正小人第26章 是郎才尽第7章 比干直谏第25章 后世之评第21章 暗夜惊魂第13章 孟门之山第7章 魏亦有亡第37章 心大志广第8章 破局关键第16章 岂忍招赘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3章 幼平奋威第12章 吕布来矣第7章 名士该杀第30章 用武之地第19章 黄巾渠帅第11章 天生猛将第13章 孟门之山第26章 我天子使
第7章 宛城宣诏第26章 骂死荀彧第21章 先见神亭第12章 城外相见第28章 单骑闯阵第26章 公仁伪书第5章 天赋上限第21章 安排香饵第18章 皆不必问第19章 祖道之金第4章 法不可废第11章 叔勉之心第12章 黄须大奇第18章 延之日升第3章 纳头便拜第24章 首山之战第1章 两面三刀第2章 据蜀自立第13章 深入虎穴第32章 秦失其鹿第10章 隆中访贤第17章 祸福所依第10章 得无患乎第25章 嘴炮无双第9章 煮豆燃萁第19章 成阳粮运第2章 穷山逐鹿第6章 乐浪故人第20章 鞭长莫及第20章 是郎才尽第29章 殆天授也第25章 席藁待罪第29章 堂堂正正第2章 是仪北上第30章 少年怪诞第11章 蝼蚁草芥第4章 攻心之计第7章 雷泽诗会第1章 下车立威第29章 关中之战第10章 隆中访贤第19章 岭南烽烟第11章 军中之乐第18章 延之日升第25章 鄠县落凤第2章 布防关中第12章 劈章宫门第23章 军国重器第9章 文和诡谋第30章 系铃解铃第2章 夏侯仲父第20章 鞭长莫及第25章 又闻噩耗第26章 往征不难第5章 谷口设伏第11章 观其决断第14章 败得甚好第31章 不可遽废第27章 孟坚识浅第25章 谁堪伯仲第28章 阵前杀将第14章 三不可立第13章 违天不祥第8章 红脸白脸第7章 投刺自荐第22章 养虎贻患第16章 屯敌必取第1章 先帝遗诏第18章 行猎遇贼第8章 木兰何人第21章 朔州互市第23章 幽州谄臣第16章 奋死报国第3章 破此五贼第36章 铁券丹书第12章 兔死狗烹第5章 幽州之战第24章 所志既从第27章 来何迟也第13章 从情从礼第19章 天子之威第4章 真正小人第26章 是郎才尽第7章 比干直谏第25章 后世之评第21章 暗夜惊魂第13章 孟门之山第7章 魏亦有亡第37章 心大志广第8章 破局关键第16章 岂忍招赘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3章 幼平奋威第12章 吕布来矣第7章 名士该杀第30章 用武之地第19章 黄巾渠帅第11章 天生猛将第13章 孟门之山第26章 我天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