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二章 清廷出兵(二)

其实袁世凯的那点小心思慈禧是非清楚的,无非不就是为了那点兵权吗。北洋新军是袁世凯一手打造起来的军队,因此袁世凯也将这支军队视为自己的私军,但清廷选择了铁良、良弼为帅进攻河南,袁世凯自然就要让出兵权。而如果清廷放弃了进攻南的计划,那么兵权自然也就重新回到了袁世凯的手里。于是袁世凯借机阻止朝廷出手,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而且在折子的字里行间显然透露着让朝廷不要触怒了海外华人的意思,明显是在用海外华人压制朝廷。

慈禧从一开始就知道袁世凯要抓兵权,但还是容忍了袁世凯的行为,一来是袁世凯确实是有能力,而清廷也需要这种能力;二来也是现在的清廷换了谁都一样,只要是在那个位置上,就会想办法抓兵权,还不一定有袁世凯做得好。而且慈禧认为自己控制得住袁世凯,也就对他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只要做得别太过份就算了。

本来这一次慈禧只是想敲打敲打袁世凯,让他别太忘乎所以了,等过段时间之后还是会重新任用袁世凯的,并非是永远不让袁世凯掌兵了,毕竟现在清廷还需要袁世凯的能力,却没有想到袁世凯还真的有些忘忽所以,居然为自己的兵权,利用海外华人来压制朝廷,连暂时的忍耐都做不到,看来此人的心胸太过狭窄,实在是难堪大用。

于是慈禧对袁世凯也颇为失望,而既是如此,朝廷就不能停止这次出兵,因为一但袁世凯的威吓有效,难保就没有其他人效仿,那么以后谁还把朝廷放在眼里。毕竟慈禧对这一战的胜负到并不担心,毕竞海外华人的主力正在辽东和日俄大战,朝廷的新军也练了4、5年,如果连这样都打不过海外华人,那朝廷也真就该完了,慈禧的担心主要是在舆论方面,只是现在慈禧也顾不得舆论了,朝廷必须要拿出态度来。而且慈禧也打定了主意,这一战结束之后,一定不能在重要袁世凯了,至少不能再付以兵权。

其实袁世凯并不是沉不住气的人,也知道这是慈禧再敲打自己,如果自己表现顺从,最奚隐忍个1、2年肯定是又会被重用的。只是袁世凯的心里是并不想隐忍的,因为袁世凯也十分清楚,隐忍的后果无非就是在重用-打压-再重用之间的循环,因此自己也有必要反将朝廷一军,让朝廷知道自己是不能被随意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可况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的抓手可以利用,如果这一次能够让朝廷吃一个大亏,最终还是需要自己出来收拾残局,而自已就可以坐地起价,而且以后朝廷也不敢轻易的打压自己了。

袁世凯是目前和华东政府接触最多的清廷官员,对华东政府的了解程度自然也最深,他由其是对华东政府的军事能力有相当深的研究,由其是对2年前河南、湖北两省合力围剿河南义勇军的战斗,袁世凯是花了很多的时间来认真研究,并且还招集部下一起讨论,对当时河南义勇军采取的战术相当赞佩。虽然当时河南、湖北两省的兵力并不强,但那时华东政府在河南也只是初俱规模,而且并没有出动山东的兵力,就轻易的击败了河南、湖北两省的联军,可见既使现在华东政府的主力在辽东激战,但朝廷也未必能够轻易取胜。如果自己再从中作梗,如让自己的旧部迟缓进军,故意不配合,让朝廷在这一战中吃一个大亏到也并不是难事。

袁世凯也当然清楚,清廷和华东政府是不能并存的,因此早晚会兵戒相见,而自己这样做无疑是加大了清廷的内耗,对清廷不利,而且就算是自已争到兵权,但将来清廷和华东政府开战,那么去对抗华东政府的责任就落到自己身上了,袁世凯还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决不是海外华人的对手。

不过尽管现在争夺兵权,对清廷对自己都是不利的,但袁世凯还是义无反顾的决定拼一把,原因在于袁世凯认为清廷和华东政府翻脸是以后的事情,也许是5年,也许是10年,自己还是先顾眼前的利益;另外袁世凯里也颇有些不忿,这大清的江山又不是自己的,凭什么要自已牺牲权益去维护,再者说将来真和海外华人对上了,自己才不会为朝廷尽忠,而那时手里有兵权,也是一份可以用来和海外华人交涉的资本。

而得知朝廷有可能因为华东政府取得海参崴战役的胜利,而取消进攻河南的计划,袁世凯的心里也十分着急,如果真的取消了这次作战,自己能不能恢复兵权还不好说,就算是恢复了也是随时都有可能被再拿掉的,因此绝不能让朝廷取消进攻河南的计划,于是袁世凯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上折反对出兵。袁世凯相信慈禧见了自己这份折子,一定会立刻决定出兵的。

结果确实如袁世凯所料,折子递上去之后,立刻就让慈禧坚定了出兵的决心,却不知道自已是被袁世凯摆了一道,这也是慈禧的年纪大了,头脑有些反应不及,如果是在10年以前就会多想一想,以袁世凯的警慎,为什么会上这样一份冒失的折子。

其实清廷这一次进攻河南,也确实是花了大本钱,因为铁良和良弼两人都是想借这一战成名,并且彻底夺取袁世凯的兵权,自然也不敢大意,而清廷对两人也是有求必应,全力的支持,可以说上下齐心打这一仗。

北洋六镇出动了四个镇,是第1-4镇,对河南的进攻分为三路,由北洋第三镇统领段祺瑞为左翼,率军从保定进军,由河北攻河南,同时也威胁山东,使山东方面不能增援河南;由第四镇统领吴凤岭为右翼,由洛阳出兵,进攻南阳,牵制人民军的兵力;铁良和良弼两人亲率第一、二镇为中路,由太原出兵,从山西杀入河南,进攻开封府,三路人马将齐头并进,合力进击。

北洋军“镇”的编制相当于现代军队的“师”,每个镇核定基本军队约1.2万人,不过每个镇的俱编制不同,加上后勤人员,共计约在1.5-2万之间,另外每路至少还配有不少于1万的地方军队作为铺助,因此这三路军队的总计兵力约为10万人。

北洋六镇除了第一镇以八旗子弟为主要兵源的京旗常备军组建,士兵是由铁良亲自挑选,统领是汉军正黄旗人凤山,算是自己人之外,其余5镇的统领和军队都是袁世凯的心腹,如第二镇统领王英楷早在1895年就已加入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是袁世凯组建北洋军的早期骨干,第三镇统领段祺瑞在袁世凯小站练兵之初便追随左右,他的继室夫人是袁世凯的义女张佩蘅,第四镇统领吴凤岭是袁世凯家仆的儿子,自小在袁家长大,是袁世凯亲手带出来的。

铁良和良弼这样安排,一来是清廷除了北洋六镇之外,实在是没有人也没有军队可用,二来也是借这一战试探一下这几镇对清廷的态度,如果都努力作战就算了,有敢消极怠战的,正好借口将其拿下,换上自己人。

而且铁良和良弼也经过了精心的计算,三路大军中,中路的军力最强,总兵力达近6万,而且有最靠得住的北洋第一镇,另外铁良和良弼亲自坐镇监督,北洋第二镇恐怕也不敢不出力,而另两路反正都是牵制的兵力,也不用他们多努力,两人认为就靠中路军其实也足够了,甚致还希望这两路消极一些,好有借口换人,把北洋军彻底从袁世凯手里夺回来。

除此之外,两人还决定让湖北新军也出击,进攻襄阳,用以牵制海外华人的兵力。

两年以前,湖广总督赵尔巽和河南巡抚张人骏联合出兵,征剿当时初创的河湖根据地,结果被义勇军打得大败,连河南提督谢宝胜都阵亡了,赵尔巽和张人骏也只好向朝廷上折请罪。

清廷内部为应给两人定什么罪而争论不休,结果一拖几个月,拖到了日俄战争爆发,清廷又在为怎样应对日俄交战的事情焦头烂额,因此对两人的处罚只好草草了事,只是训责了一番,结果不仅是两人都保住了自己的官位,就连战场上大败的湖北新军统领张彪和协统黎元洪都没有撤职。

一年之后张人骏改任山西巡抚,而赵尔巽仍然留任。不过这时河湖根据地己有了极大的发展,占据了河南的大部份地区,连河南的首府开封府都占了,因此张人骏离任之后,清廷没有再任命河南巡抚,并将河南的省治改到了洛阳,而河南剩下几个州府也都划归洛阳知府代管。

而湖北新军也是仍由张彪和黎元洪统领,两年的时间也基本恢复,现在又要再次出兵和义勇军对阵。而张人骏虽然从河南离任,但这次进攻河南的中路军是由山西出击,因此身为山西巡抚的张人骏自然也有助战的义务,而且铁良和良弼认为张人骏有与义勇军交战的经验,于是也让张人骏随军出战参赞军机,并从山西抽调了6000军队自已的军队。

第二五八章 公审大会(三)第一二七章 电报第一九五章 访问英法(六)第四九二章 袭取海参崴(一)第一四四章 北仓之战(三)第四五五章 处罚(上)第一零四章 考查(一)第四二二章 进攻北京(一)第五二六章 谈判(四)第一九九章 英国干涉(一)第五十一章 占领大沽口(二)第九十七章 青州之乱(十)第四零二章 全面开战(十一)第十四章 接管济南(七)第三九零章 对马海战(十六)第三五三章 上海警戒(六)第五一七章 穆棱河之战(十三)第五零八章 清廷招抚(五)第二九八章 胁迫(三)第六四七章 日本本土作战(七)第五一七章 穆棱河之战(十三)第三五四章 大战之前(一)第五四五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纲(下)第三九九章 全面开战(八)第一三四章 海军假期(五)第二零五章 惩罚行动(下)第一四九章 徳国之行(六)第三三三章 海归(四)第九十五章 天津租界(二)第五三零章 调查报告(上)第二一三章 青岛攻略(二)第一零七章 流言蜚语(上)第四一三章 旅顺攻略(十)第五零三章 清廷出兵(三)第四四二章 进京(九)第五四一章 镇南浦登陆(一)第二四零章 王家寨(二)第五二四章 反围剿(四)第六九八章 求和(五)第五八九章 上海租界(一)第一二四章 学校(三)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三一一章 二进胶州(四)第五二八章 攻占哈尔滨(三)第四二九章 撤军第四四四章 辽阳之战(六)第五七一章 预备会议(六)第三四零章 李鸿章之死(一)第三七四章 对马海战(一)第一五零章 上任(四)第二六一章 反扑(一)第二一九章 谈判(一)第一零五章 电报第三十四章 导弹战术(上)第十六章 日舰逃跑第二五七章 访问(上)第三一七章 骑军(一)第二六五章 进城(一)第三八七章 对马海战(十三)第七百章 求和(七)第五八八章 农场巡视(三)第一七五章 南洋巨富(下)第三六五章 余波未平(二)第十七章 追击日舰第二六六章 根据地(八)第六九十章 再度出击(一)第二七二章 阴岛(三)第二一七章 青岛战役(二)第三十一章 年度总结(一)第四零四章 谈判破裂(五)第十三章 怪异的军舰第五十章 占领大沽口第一二八章 外调(二)第六一九章 登陆日本(一)第三九零章 对马海战(十六)第三一二章 结局第一一八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四)第五七三章 预备会议(八)第三一二章 结局第五六五章 美国(八)第五六一章 夜袭(二)第五七五章 力排众议第一一七章 秋收行动(六)第四九九章 各方态度(二)第四零八章 北京攻略(四)第四四三章 辽阳之战(五)第四六六章 迎击俄军(三)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三三三章 李鸿章来访(十)第三二三章 海参崴(六)第二四五章 天诛(二)第六一五章 满洲里战役(八)第三章 制度(二)第六十三章 德国使团(三)第三六零章 徳国特使(八)第五九六章 济南众态(五)第三二一章 骑军(五)第四二五章 进攻北京(四)第三章 收关行动(三)第一四二章 北仓之战
第二五八章 公审大会(三)第一二七章 电报第一九五章 访问英法(六)第四九二章 袭取海参崴(一)第一四四章 北仓之战(三)第四五五章 处罚(上)第一零四章 考查(一)第四二二章 进攻北京(一)第五二六章 谈判(四)第一九九章 英国干涉(一)第五十一章 占领大沽口(二)第九十七章 青州之乱(十)第四零二章 全面开战(十一)第十四章 接管济南(七)第三九零章 对马海战(十六)第三五三章 上海警戒(六)第五一七章 穆棱河之战(十三)第五零八章 清廷招抚(五)第二九八章 胁迫(三)第六四七章 日本本土作战(七)第五一七章 穆棱河之战(十三)第三五四章 大战之前(一)第五四五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纲(下)第三九九章 全面开战(八)第一三四章 海军假期(五)第二零五章 惩罚行动(下)第一四九章 徳国之行(六)第三三三章 海归(四)第九十五章 天津租界(二)第五三零章 调查报告(上)第二一三章 青岛攻略(二)第一零七章 流言蜚语(上)第四一三章 旅顺攻略(十)第五零三章 清廷出兵(三)第四四二章 进京(九)第五四一章 镇南浦登陆(一)第二四零章 王家寨(二)第五二四章 反围剿(四)第六九八章 求和(五)第五八九章 上海租界(一)第一二四章 学校(三)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三一一章 二进胶州(四)第五二八章 攻占哈尔滨(三)第四二九章 撤军第四四四章 辽阳之战(六)第五七一章 预备会议(六)第三四零章 李鸿章之死(一)第三七四章 对马海战(一)第一五零章 上任(四)第二六一章 反扑(一)第二一九章 谈判(一)第一零五章 电报第三十四章 导弹战术(上)第十六章 日舰逃跑第二五七章 访问(上)第三一七章 骑军(一)第二六五章 进城(一)第三八七章 对马海战(十三)第七百章 求和(七)第五八八章 农场巡视(三)第一七五章 南洋巨富(下)第三六五章 余波未平(二)第十七章 追击日舰第二六六章 根据地(八)第六九十章 再度出击(一)第二七二章 阴岛(三)第二一七章 青岛战役(二)第三十一章 年度总结(一)第四零四章 谈判破裂(五)第十三章 怪异的军舰第五十章 占领大沽口第一二八章 外调(二)第六一九章 登陆日本(一)第三九零章 对马海战(十六)第三一二章 结局第一一八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四)第五七三章 预备会议(八)第三一二章 结局第五六五章 美国(八)第五六一章 夜袭(二)第五七五章 力排众议第一一七章 秋收行动(六)第四九九章 各方态度(二)第四零八章 北京攻略(四)第四四三章 辽阳之战(五)第四六六章 迎击俄军(三)第四一八章 北京攻略(十四)第三三三章 李鸿章来访(十)第三二三章 海参崴(六)第二四五章 天诛(二)第六一五章 满洲里战役(八)第三章 制度(二)第六十三章 德国使团(三)第三六零章 徳国特使(八)第五九六章 济南众态(五)第三二一章 骑军(五)第四二五章 进攻北京(四)第三章 收关行动(三)第一四二章 北仓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