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章 军事交流(三)

当然,华东**的这份总结中,也夹带了不少自己的私货,这5点总结的内容其实都是针对一战中德国的得失,也相当于是给德国提了个醒。

第一条海陆之分,是关系到德国对未来战争的大战略。如果说中国是一个海陆复型国家,需要同时发展海军和陆军,缺一不可,那么徳国则是一个典型的大陆国家,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发展大海军,只用保留一支足够保护自己海防的海军即可。而德国在这个时候发展海军,甚致不惜挑战英国,很大程度上是甴于威廉二世对海军的偏爱以及对英国海军的羡慕,和德国的国家战略、利益基本没有什么关系。

这到也不是说,大陆国家就不能发展海军,但德国首先在欧洲大陆上还有法国、俄国这两个强大的陆上对手,暂时又没有庞大的海外利益需要保护,和英国的矛盾也并非完全不可调和,在这种局面下,徳国盲目的跃进式发展海军,不仅消耗了徳国大量的资源,而且硬生生的把英国逼成了自己的敌人。虽然徳国确实打造出一支仅次于英国的庞大舰队,并且在一战中打出了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列舰海战,但从总体来看,在整个一战期间,德国海军不能说一点供献都没有,只是和建设海军的庞大开支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旧时空里有人就认为,在一战之前,徳国还不如放弃发展海军,而集中所有资源,投入到陆军身上,也许结果会好一些。

这种意见自然有些极端化,其实在一战期间,德国海军如果运用得当,还是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的,如德国海军发动的无限潜艇战,确实给协约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必须要分清楚海军和陆军的轻重主次关系。

而让国家尽早进入战争时期,则是提醒德国,未来战争的长期性。在近代以来,一战之前,欧洲基本没有发生过什么长时间战争,三十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持续的时间到是十分漫长,但却是打打停停,并非连续战争。而算是较大规横的普法战争,也只打了10个月,而且在开战的前两个月里,普鲁士军队在色当击败法军,俘虏法皇拿破仑三世,就基本大局己定了,后面的8个月,只是考虑战争的结束。

在旧时空里,一战开打之前,参战的各方普遍都对这场战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准备不足,还依以前的习惯,将战争的时间设定在半年至一年,因此在战争之初谁也都没有在本国施行战时计划,那知这场战争一打就是4年多。如果在战争之初,德国就能施行战时体制,对资源进行管控计划,就算不能最终取胜,但也能坚持得便久一些。

第三、四条是针对一战陆上战争的攻守模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争模式是堑壕战,这种战争模式有利于防守的一方,因此战争就进入了长期的对持消耗战。但这种战争形式显然是不利于综合实力较弱的同盟国一方。华东**这是提醒德国,早一点意知到这种战争形式,进行针对性的准备。

而空中力量是未来战争发展的大势所趋,虽然在一战中,空战还不能决定最终战争的走向,但仍然发生了激烈的空中争取,还诞生了一批神话级别的飞行员,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著名的红色男爵。因此在未来的战争中,谁能在空战上抢先一步,就可以获得战争的主动权。

当然,这些总结也好,提醒也好,并不一定就能让德国在一战中获胜,因为突破堑壕战最大的利器——装甲车辆,华东**始终都对德国保密。因此可以增加德国的战争能力,并充份挖崛德国的战争潜力,至少能够让德国坚持更长的时间,而且如果德国能够极早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的话,最终打成平局,也不是不可能的。不过德国能不能领会到这些意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虽然德国总参谋部不知道华东**夹带的私货,但对这个总结还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华东**基本将远东战争的经验教训摸透了,其中有不少地方和德国的认知有很大的相同之处,而且对德国来说,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揭晓的德国机密文件来看,德国从远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和华东**的初衷是有很大的差异。

其实对海陆军之争,德国陆军的观点就是根本没有必要发展大海军,只要保持基木的海防力量就行了,德国还是应该集中资源进一步壮大陆军,毕竟在未来的战争中,德国陆军很有可能要同时面对法俄这两个强劲的对手。但发展大海军,是皇帝陛下的决议,因此谁也不能够有异议。

而对于第二条,德国是最无感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德国从未打过长时间的战争,还由这个时候德国己经制定了一但发生战争,在同时对抗法俄两国的局势下,力求速战速决的施利芬计划,因此德国确实是从未想到过要打一场长时间的战争,当然也不会想过在战争一开始,就举国进入战时体制。

而对第三条堑壕防守,德国是最重视的,不过德国的着眼点到并不是敌方给自己布下堑壕防守,而是自己要用堑壕防守去对付敌人。

原来按照施利芬计划: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设 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而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比例又是1:8,左翼部队中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一旦战争打响,那么东线德军部队以其少数兵力与奥匈帝国军队遥相呼应,牵制俄军,目的在于将俄国限制于东普鲁士边境。而西线的左翼的任务,便是诱敌并抵御法军主力的攻击。于此同时,集结于西线的右翼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在穿越比利时平原、横扫法国沿海后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继而向东,从法军背后包抄其主力。力求在6周之内,彻底击败法国,迫使法国投降,然后依靠德国完善的铁路系统,强大的铁路运力,转向东线去应对俄国。

但无论是在东线还是在西线的左翼,仅仅只靠10多个师的兵力,是否能够抵得住俄军、法军的进攻,并坚持施利芬计划所需要的6周时间,谁心里都没有底。当然施利芬计划完成于1905年,当时德国陆军的全部兵力只有90个师左右,但无论此后德国陆军的兵力发生怎样的变化,按照施利芬计划,在东西线,西线左右翼的兵力分配比例应基本保持不变。

不过战场上的变化瞬息万千,谁又能保证德军肯定能在6周内攻占巴黎,迫使法国投降呢?万一需要8周,甚致更长的时间呢!那时德军的东线和西线左翼的少量军队是否还能坚持得住呢!因此新上任的总参谋长小毛奇对施利芬计划作出了修正,加大了东线、西线左翼的兵力分配比例,但这样一来自然削弱了作为德军主力的右翼兵力。

而堑壕防守的强大防御能力,让德国看到保障施利芬计划成功的砝码。在不增加了东线、西线左翼的兵力分配比例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东线、西线左翼的防守。

其实在远东战争期间,德国派驻人民军的军事观察团就注意到堑壕防守的防御力,在回国之后,向德国总参谋部极力建议,认真研究堑壕防守战术。

为此德国陆军还专门进行了一次测试,由军事观察团的成员付责指挥,按照人民军的堑壕模式,构建了一条近千米长的防线,由一个团的军队守卫,出动一个师的兵力进攻。

在正常情况下,攻守双方的兵力对比为1:4的差距时,一般也就是2、3天的时间,最多也不会超过5天,结果足足守了9天,阵地才被攻破,而进攻方的伤亡率竞达到19%,在战争中这可以算是伤亡惨重了。而且根据军事观察团的成员所说,阵地的布置还未能尽善尽美,毕竟他们只是依葫芦画瓢,对堑壕防御的许多细节都不甚了解,只能加上自己的理解,但这些理解,也未必就是正确的。

但就是这样,这个结果还是让德国总参谋部十分震惊,如果在未来的战争中,将这种堑壕防御应用东线和西线左翼的防守,无疑是可以大大增加施利芬计划成功的机率。

由其是己经退休的施利芬伯爵在熟悉了这一结果之后,还特意写信给总参谋部,着重指出:一但发生战争,千万不可削弱我军的右翼。

第五七九章 进攻沈阳(三)第四九一章 归附(上)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一零七章 造舰(二)第五一七章 穆棱河之战(十三)第六八五章 结束战争(六)第一二二章 学校第七一七章 上海谈判(四)第二一一章 奇袭威海卫(五)第八十一章 灾民(一)第四九一章 激烈博弈(五)第三一二章 结局第二四二章 第二次长崎事件(五)第五五九章 地主联盟(三)第一章 收关行动(一)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一二零章 晚餐(上)第八十七章 安置营(三)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五五七章 接受谈判(九)第七十六章 来访者(四)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三一三章 军队扩编计划(一)第四三三章 战争再启(四)第一七五章 南洋巨富(下)第三一零章 备战(四)第一四八章 上任(二)第五九七章 济南众态(六)第四一九章 北京攻略(十五)第五三零章 调查报告(上)第四九八章 舆论再变(一)第一二零章 晚餐(上)第四二六章 进攻北京(五)第一零二章 天津租界(九)第四六八章 武昌之行(八)第一八零章 开平煤矿第四零二章 谈判破裂(三)第一四七章 徳国之行(四)第三十六章 换装(下)第十七章 海军编制(一)第五五一章 接受谈判(三)第四一七章 北京攻略(十三)第三七零章 余波未平(七)第一三一章 海军假期(二)第二七八章 中立(二)第二十章 海军编制(四)第六一九章 登陆日本(一)第二三四章 突破口(下)第三九五章 谈判(三)第五八二章 张作霖归附(上)第四八三章 登陆作战(五)第一零八章 考查(五)第五九八章 济南众态(七)第一四四章 徳国之行(一)第二四六章 第一家族(五)第二零二章 作战计划(下)第八十三章 灾民(三)第六零三章 应对计划(三)第一六五章 庆贺大会(三)第四九七章 发展大计(下)第二零七章 奇袭库伦(一)第九十章 青州之乱(三)第四四八章 外交斡旋(五)第三百章 革命者(五)第一三零章 德国舰队(二)第二二一章 青岛战役(五)第九十五章 陆军改制(上)第二一五章 爪哇之战(五)第六六八章 台湾海峡之战(九)第三三五章 工业成就(一)第四零六章 旅顺攻略(三)第一七四章 南下上海(四)第四零八章 旅顺攻略(五)第一九九 中标者第八章 俄国求和(上)第二四七章 第一家族(六)第五五九章 地主联盟(三)第六三七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九)第七章 移交第三二六章 海参崴(九)第三三一章 李鸿章来访(八)第五零五章 清廷招抚(二)第五九零章 农场巡视(五)第四三九章 进京(六)第五二四章 反围剿(四)第一八一章 护侨行动(三)第二十一章 接管济南(十四)第二三四章 作战计划(二)第二一七章 外交之争(下)第五十八章 上海新区(十一)第七一零章 腰带计划(上)第四一五章 北京攻略(十一)第二六一章 根据地(三)第六九一章 再度出击(二)第五八四章 青岛密约(四)第二二五章 清廷求和(八)第四一零章 北京攻略(六)第四十四章 锦州之战(二)第六零四章 东北战事再起(一)第五十一章 占领大沽口(二)
第五七九章 进攻沈阳(三)第四九一章 归附(上)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一零七章 造舰(二)第五一七章 穆棱河之战(十三)第六八五章 结束战争(六)第一二二章 学校第七一七章 上海谈判(四)第二一一章 奇袭威海卫(五)第八十一章 灾民(一)第四九一章 激烈博弈(五)第三一二章 结局第二四二章 第二次长崎事件(五)第五五九章 地主联盟(三)第一章 收关行动(一)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一二零章 晚餐(上)第八十七章 安置营(三)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五五七章 接受谈判(九)第七十六章 来访者(四)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三一三章 军队扩编计划(一)第四三三章 战争再启(四)第一七五章 南洋巨富(下)第三一零章 备战(四)第一四八章 上任(二)第五九七章 济南众态(六)第四一九章 北京攻略(十五)第五三零章 调查报告(上)第四九八章 舆论再变(一)第一二零章 晚餐(上)第四二六章 进攻北京(五)第一零二章 天津租界(九)第四六八章 武昌之行(八)第一八零章 开平煤矿第四零二章 谈判破裂(三)第一四七章 徳国之行(四)第三十六章 换装(下)第十七章 海军编制(一)第五五一章 接受谈判(三)第四一七章 北京攻略(十三)第三七零章 余波未平(七)第一三一章 海军假期(二)第二七八章 中立(二)第二十章 海军编制(四)第六一九章 登陆日本(一)第二三四章 突破口(下)第三九五章 谈判(三)第五八二章 张作霖归附(上)第四八三章 登陆作战(五)第一零八章 考查(五)第五九八章 济南众态(七)第一四四章 徳国之行(一)第二四六章 第一家族(五)第二零二章 作战计划(下)第八十三章 灾民(三)第六零三章 应对计划(三)第一六五章 庆贺大会(三)第四九七章 发展大计(下)第二零七章 奇袭库伦(一)第九十章 青州之乱(三)第四四八章 外交斡旋(五)第三百章 革命者(五)第一三零章 德国舰队(二)第二二一章 青岛战役(五)第九十五章 陆军改制(上)第二一五章 爪哇之战(五)第六六八章 台湾海峡之战(九)第三三五章 工业成就(一)第四零六章 旅顺攻略(三)第一七四章 南下上海(四)第四零八章 旅顺攻略(五)第一九九 中标者第八章 俄国求和(上)第二四七章 第一家族(六)第五五九章 地主联盟(三)第六三七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九)第七章 移交第三二六章 海参崴(九)第三三一章 李鸿章来访(八)第五零五章 清廷招抚(二)第五九零章 农场巡视(五)第四三九章 进京(六)第五二四章 反围剿(四)第一八一章 护侨行动(三)第二十一章 接管济南(十四)第二三四章 作战计划(二)第二一七章 外交之争(下)第五十八章 上海新区(十一)第七一零章 腰带计划(上)第四一五章 北京攻略(十一)第二六一章 根据地(三)第六九一章 再度出击(二)第五八四章 青岛密约(四)第二二五章 清廷求和(八)第四一零章 北京攻略(六)第四十四章 锦州之战(二)第六零四章 东北战事再起(一)第五十一章 占领大沽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