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九章 作战计划(七)

原来华东政府的德国办事处己经找到了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这两位奔驰汽车的创始人,向他们提出了投资参股的要求。

但让穿越者没想到的是,这两位在旧时空里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拒绝了华东政府的投资要求,其实理由也很简单,现在本茨和戴姆勒都已经成立了自己的汽车公司,虽然还没有达到后来奔驰公司那种业界霸主的地步,但也算小有成就,因此这时两人到也并不差钱,而且现在汽车的市场还不大,两人对投资的需求也并不急切;而且两人都认定汽车在未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自然不会为了这一点投资而出让本公司的股份。

不过两人对于向华东政府转让部份技术,由其是发动机技术到并没有异议,因为这不涉及股份,而且还可以换来一部份资金,毕竟在短时间内,双方基本没有竞争关系,而且汽车的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真要是到了双方展开正面竞争的时候,现在的技术恐怕早就己经落伍了。

收到了德国办事处的回复以后,华东政府的众人也不由感叹,看来奔驰公司能够做到业界霸主果然不是偶然,这两位创始人不仅是出色的工程师,同时也是极精明的商人。看来穿越者抢占奔驰公司原始股的计划是落空了,不过能够获得部份技术也不错。

但行政院对怎样利用发动机技术发生了异议,一种建议是由四方机车厂接手,这样可以充份利用四方机车厂现有的设备和技术人员,节约开支,毕竞现在华东政府的主要目标是日俄战争,其他能省则省;还有一种建议是新成立一个汽车厂或机械厂,毕竟四方机车厂主要是生产铁道机车,用的是蒸汽机,和汽车用的内燃机还是有很大的差别,隔行如隔山,还不如重新成立一个新厂,那怕一开始的时候规模小一点,投资少一点也行。

虽然行政院还在讨论方案,但发动机技术确定己经引进了,这也解决了固定翼飞机研发的最大障碍,虽然这个时代的发动机技术还十分落后,但用于最原始的固定翼飞机也还可以,莱特兄弟完成飞行的第一架飞机用的就是一台四缸水冷汽油发动机,功率只有 12马力。

于是行政院也决定,正式成立固定翼飞机研发项目部,由王新平担任组长,但飞行员们要求的8-10辆汽车则被砍到了只有4辆,因为陆军一口气己经要去了40辆,剩下的当然要省着一点。

装甲部队的情况其实和飞行部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由于技术相比于这个时代太过先进,因此显得有些曲高和寡。不过装甲部队要比飞行部队好一些的地方在于,人数要多一些,装甲部队一共有28辆两栖战车,6辆工程车、18辆猛士车,驾驶员加上维护人员有400多人,团队人数是飞行部队的两倍多;而且装甲车辆的大部份配件都可以在其他车辆上找到,还有装甲车辆的动力系统都是用柴油机,在这个时代到也不缺油料,这样装甲部队在相当一段时间冈到是不用担心装甲车辆失效的问题。而只要是有这些装甲车辆在,那么装甲部队也就不会被解散,因此装甲部队的成员在心态上要比飞行部队的成员好得多。

但除了生存状态要稍好一些之外,装甲部队的其他方面和空军部队也差不多了,都是没人、没项目、没钱的三无部队,而双方解决的办法也是如出一辙,就是研发装甲车辆,而且这个项目还要更靠谱一些,毕竟这个时候实用的汽车已经被发明出来。

不过行政院对装甲部队的建议却有很大的保留,因为装甲车辆是基于汽车工业的基础之上的,由其是早期的装甲车辆,基本就是给汽车套个铁外壳,但现在华东政府还没有一点汽车工业的底子,就要研发装甲车辆,这步子也未迈得太大了一点,就连飞行部队只是提出研发固定翼飞机,而不是战斗机。因此从现在开始,发展华东政府的汽车工业反而更靠普一些,毕竟奔驰公司和戴勒姆公司都同意向华东政府出售汽车技术。

但这就不是研发小组这种小打小敲了,而是应该正式建厂,只是一但建了厂,那怕只是一个小规模的工厂,投资也不可能少,至少也是十几万银元起步,而且在最初2、3年内,很可能还要不断的追加投资。但也有人认为,这笔投资是完全值得的,因为除了汽车本身在未来有极大的商业价值之外,如果能有华东政府参战之前,拿出性能可靠的成品汽车出来,用于后勤运需方面,对华东政府打赢这场战争,也是极有帮助的。毕竞现在还有近两年的时间,完全可以依靠德国提出的成熟技术,并且用德国设备,制造出几种实用的汽车来。

而也有人提议,在政府拿不出钱时,到是可议试一试国民合营的路子,由政府出技术、土地等资源,私人出资金,甚致可以引入股份制的形式,起码先把项目搞起来,但这又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为汽车的研发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的前期投资较大,私人恐怕很难投资这样的项目,只能由国家行为出面才行,但也有人认为可以试一试,结果众委员也各持一辞,一时到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案,因此还在讨论当中。

而在内部为日俄战军积极准备的同时,华东政府对外的活动也没有停过,除了在旅顺积极布局之外,华东政府正式向德、美、英三国提出了发行债券的意向。

德国首先向华东政府发出了积极的回应,表示愿意为华东政府在德国发行债券提供便利条件,并希望华东政府尽快组织谈判工作组,到德国来协商、谈判发行债券的相关事宜。

美国迟了两天才回复华东政府,在原则上同意华东政府在美国发行债券,如果华东政府真的有这个意图,可以先和美国驻青岛领事馆进行协商,美国政府会根据双方协商的内容予以考虑。

英国是在5天以后才给华东政府回应,虽然也表示同意华东政府在英国发行债券,但却以今年英国政府的工作己经排满了,因此将谈判的时间推到1904年以后。

应该说三个国家的态度虽然各有不同,但也都在华东政府的预料之内,从遏制俄国的角度,这三个国家的目标和华东政府是一致是,但国家关系决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各种利益交织的综合考量。

德国是目前和华东政府关系最好,而且合作程度也最深的国家,虽然在开始的时候,是华东政府主动向德国示好,但现在德国巳经对华东政府的军事技术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因此也不断加强双方的关系,目前华东政府对外贸易的50%以上都是与德国进行的,华东政府出口德国的主要是矿产资源,而购入是机器设备和成品技术。

另一方面,华东政府对俄国的敌对态度也符合德国的利益,为了瓦解法俄同盟,德国一直都积极的推动俄国在远东扩张,同时也不忘给俄国在远东多树立几个对手,按照德国的想法,俄国最好是陷在远东的泥潭由不能自拔,就像英国陷入南非的布尔战争一样,这样德国就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法国。

正是由于有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利益,德国自然对华东政府发行债券的要求积极回应,何况就发行债券本身也是对德国有利的。

而美国是除德国之外,华东政府最大的国际贸易伙伴,大约占到了华东政府对外贸易的25%左右,虽然在贸易总量上远不及德国,但出口到华东政府的产品种类却要比德国丰富得多,从机器设备,到小五金、生活日用品等等,而且由于美国本身就是一个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因此不用从华东政府进口资源,贸易几乎全部都是顺差,单从利益上说,到也并不比德国差多少。

对俄国在远东的扩张,美国尽管也反对,但却并没有英国那么急迫,毕竟美国在中国的主要是商业利益,而基本没有地缘政治的考量,而且有英国顶在前面,美国自然不会出头,而是躲在后面一边为遏制俄国出力,一边也闷声发大财。

发行债券当然是发财的一种,因此美国己经为日本发行了5000万美元(约合1025万英磅)的债券,而对华东政府发行债券的意向,美国当然欢迎的,不过美国并不打算这么容易就让华东政府的目地达成,既然是华东政府有求于自己,当然是要利益最大化,美国的打算是先弄清楚华东政府的目标和底牌,然后尽力多为自己争取利益,如要求华东政府进一步开放市场,如果华东政府击败俄国,美国在东北又能够获得那些利益。

英国的心态是最矛盾的,爪哇的事件让英国对华东政府充满了警觉,甚致已经将华东政府列为仅次于俄国的第二遏制目标,当然不想允许华东政府在英国发行债券,获得发展的资金,但现在英国还需要华东政府来对付俄国,毕竟英国对日本的能力还有些信心不足,因此还不能和华东政府彻底撕破脸,只好使一个缓兵之计。

由于日本基本确定会在1904年上半年发动对俄战争,英国也打算观望一下,如果日本在战场上打得好,无需要华东政府的帮忙,英国就会明确拒绝华东政府发行债权的要求,但如果日本不敌俄国,需要华东政府出兵救场,那么英国也别无选择,只能尽力支持华东政府,因此英国才没有把话说死,这也充份体现了一个老司机的灵活、应变能力。

第六章 设伏计划第五四二章 未来计划第二五二章 八国联军分裂(下)第二十五章 锦州告急(四)第九十三章 天津战役(六)第二十四章 接管济南(十七)第八十九章 天津战役(二)第五四七章 镇南浦登陆(七)第四一五章 辽河之战(一)第三百章 告密(下)第六零八章 满洲里战役(一)第四五二章 外交斡旋(九)第四九六章 袭取海参崴(五)第四四二章 辽阳之战(四)第五二六章 谈判(四)第一五零章 上任(四)第一四一章 震动(下)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四七零章 战前(二)第一九八章 蒙古攻略(一)第四十三章 锦州之战(一)第二一四章 青岛攻略(三)第五四六章 土地改革(一)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三零九章 二进胶州(二)第四零八章 北京攻略(四)第六七一章 大获全胜(二)第四二六章 停战期(七)第二五六章 圈套(四)第四一八章 辽河之战(四)第一四六章 徳国之行(三)第二二二章 谈判(四)第三一五章 锦州(三)第五十四章 海军陆战队归来(五)第二三四章 突破口(下)第五十四章 上海新区(七)第五零八章 清廷招抚(五)第二二六章 清廷求和(九)第三十二章 袭击(下)第一六五章 新舰下水(一)第一九八章 蒙古攻略(一)第二九四章 开荒(二)第四零三章 谈判破裂(四)第三十三章 联军的实力第五零八章 穆棱河之战(四)第八章 俄国求和(上)第三二零章 骑军(四)第三八三章 对马海战(九)第五二七章 谈判(五)第三三一章 海归(二)第六七八章 大获全胜(九)第一九零章 访问英法(一)第五四八章 土地改革(三)第四一零章 旅顺攻略(七)第六七一章 大获全胜(二)第三七六章 对马海战(三)第三零六章 南线,北线(四)第五二四章 反围剿(四)第三十五章 导弹战术(下)第四十七章 登陆作战(上)第三九九章 谈判(七)第九章 接管济南(二)第六七零章 大获全胜(一)第四六五章 迎击俄军(二)第二十二章 接管济南(十五)第七十七章 水灾(二)第一八三章 护侨行动(五)第四五四章 外交斡旋(十一)第五二四章 谈判(二)第五四零章 美国调停(下)第五五二章 接受谈判(四)第四三四章 进京(一)第四五五章 处罚(上)第三四三章 李鸿章之死(四)第一七八章 德国之行(十)第二一七章 爪哇之战(七)第三零一章 侦察敌情第七零八章 日本的选择(二)第六二零章 登陆日本(三)第四六九章 迎击俄军(六)第五一八章 穆棱河之战(十四)第三一二章 备战(六)第四九四章 联盟终结(下)第一三六章 外调(十)第四八零章 登陆作战(二)第八十六章 造舰竞标(三)第四九八章 舆论再变(一)第一七三章 投资考察(四)第六零三章 应对计划(三)第三二九章 最后的准备(一)第四九八章 舆论再变(一)第三十一章 年度总结(一)第七二八章 决策(二)第六七六章 大获全胜(七)第一九一 访问天津(三)第四三三章 进攻北京(十二)第九章 俄国求和(下)第二四五章 天诛(二)第三三五章 李鸿章来访(十二)第九十八章 巡视(三)
第六章 设伏计划第五四二章 未来计划第二五二章 八国联军分裂(下)第二十五章 锦州告急(四)第九十三章 天津战役(六)第二十四章 接管济南(十七)第八十九章 天津战役(二)第五四七章 镇南浦登陆(七)第四一五章 辽河之战(一)第三百章 告密(下)第六零八章 满洲里战役(一)第四五二章 外交斡旋(九)第四九六章 袭取海参崴(五)第四四二章 辽阳之战(四)第五二六章 谈判(四)第一五零章 上任(四)第一四一章 震动(下)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四七零章 战前(二)第一九八章 蒙古攻略(一)第四十三章 锦州之战(一)第二一四章 青岛攻略(三)第五四六章 土地改革(一)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三零九章 二进胶州(二)第四零八章 北京攻略(四)第六七一章 大获全胜(二)第四二六章 停战期(七)第二五六章 圈套(四)第四一八章 辽河之战(四)第一四六章 徳国之行(三)第二二二章 谈判(四)第三一五章 锦州(三)第五十四章 海军陆战队归来(五)第二三四章 突破口(下)第五十四章 上海新区(七)第五零八章 清廷招抚(五)第二二六章 清廷求和(九)第三十二章 袭击(下)第一六五章 新舰下水(一)第一九八章 蒙古攻略(一)第二九四章 开荒(二)第四零三章 谈判破裂(四)第三十三章 联军的实力第五零八章 穆棱河之战(四)第八章 俄国求和(上)第三二零章 骑军(四)第三八三章 对马海战(九)第五二七章 谈判(五)第三三一章 海归(二)第六七八章 大获全胜(九)第一九零章 访问英法(一)第五四八章 土地改革(三)第四一零章 旅顺攻略(七)第六七一章 大获全胜(二)第三七六章 对马海战(三)第三零六章 南线,北线(四)第五二四章 反围剿(四)第三十五章 导弹战术(下)第四十七章 登陆作战(上)第三九九章 谈判(七)第九章 接管济南(二)第六七零章 大获全胜(一)第四六五章 迎击俄军(二)第二十二章 接管济南(十五)第七十七章 水灾(二)第一八三章 护侨行动(五)第四五四章 外交斡旋(十一)第五二四章 谈判(二)第五四零章 美国调停(下)第五五二章 接受谈判(四)第四三四章 进京(一)第四五五章 处罚(上)第三四三章 李鸿章之死(四)第一七八章 德国之行(十)第二一七章 爪哇之战(七)第三零一章 侦察敌情第七零八章 日本的选择(二)第六二零章 登陆日本(三)第四六九章 迎击俄军(六)第五一八章 穆棱河之战(十四)第三一二章 备战(六)第四九四章 联盟终结(下)第一三六章 外调(十)第四八零章 登陆作战(二)第八十六章 造舰竞标(三)第四九八章 舆论再变(一)第一七三章 投资考察(四)第六零三章 应对计划(三)第三二九章 最后的准备(一)第四九八章 舆论再变(一)第三十一章 年度总结(一)第七二八章 决策(二)第六七六章 大获全胜(七)第一九一 访问天津(三)第四三三章 进攻北京(十二)第九章 俄国求和(下)第二四五章 天诛(二)第三三五章 李鸿章来访(十二)第九十八章 巡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