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铁路争夺

时间不过是午后,距离天黑还有一段时间,如果这个时间的话,回去就不显示了,3个时辰,夜肯定深了。

这不是蒸汽机,不可能长时间的运转,在夜间,马车行进时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遇到了什么事情,也不容易控制,所以,除非是丁海军那样,大规模普及了各种照明设施,让30多公里长的铁路,如同白昼一般,否则的话,夜间一般不会前进。

一车的高官,单纯参知政事就有7个之多,也不可能冒险让他们夜间行驶。

因为高官众多,特别是还有一些顶头上司,应天府的留守们,也都纷纷前来,跟大名府比起来,应天府的级别低了许多的,他们是以下官的方式,出来见的。

如果说,之前还有疑惑,见到了应天府的城门,还有众多应天府的官员,最关键的是,老百姓们那明显的语言,谁还不知道,已经到达应天府了。

2个半时辰,拉着最少100人,从开封抵达应天府,这个如果之前说出来,谁也不会相信,一天就已经算是快马加鞭了,现在却真真正正的放在所有人的面前的

其他官员,有些聪明的,已经开始考虑这个用途了,这中间,考虑的最深入的,就是叶清臣。

从这个项目开启,是赵信拿出了这个项目的一些东西,这才开启的,这中间,三司投入的资金不多,精力却不少,无论是建设,还是实验,他都有些了解,之前就有一个基础,现在,更是在这个基础上面,提升了很多。

或许,大规模的运用之后,整个的速度,不可能加的那么的高,可是就算是降低许多,也非常的可怕。

千里马,被称为罕见的,就算是大宋朝最快的通讯方法,800里加急,也不是每天都在应用,这么一个火车,只要在白天,开行8个时辰,就已经超过800里加急了的。

夜间无法行驶,那是在深不见底的深夜,一般夏天,白天的时间超过8个时辰,甚至天擦黑的那一段时间,也不是不可以运行的。

就算是打一个折扣,一天开行6个时辰,超过700里的速度,也超过了绝大多数的交通工具。

叶清臣已经在默默计算了,单纯这个的,消耗,都不算太大,哪怕是的客运已经能够有不小的收益了,货运的收益更高,建设这个用来分流,甚至是一定程度上面的军事用途,

当天晚上,应天府对他们进行了热烈的招待,一部分人沉迷其中,可是更多的人在考虑,接下来,当第二天,火车同样用两个半时辰不到的时间,把他们拉到了汴梁的时候,一场争斗就此开始了。

还没等叶清臣规划,把铁路划归到哪一个部门,枢密院就提出,铁路的出色功能,应该跟600里加急合并,逐步的铺设整个国家的铁路网络,并且交给枢密院管理。

几乎比枢密院晚了半个时辰,户部上书,要求这个交给户部管理,户部和漕运,每年肩负着大宋90%的运输任务,需要把赋税,粮食,从江南运送到北方,以保证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

伴随着北宋的人口逐步的增加,漕运的压力越来越大,哪怕这一条铁路并不是很长,只是联通汴梁和应天府,可是对于解决汴河的交通问题非常有用,应该划归漕运。

这两个,加上三司,还算是有些理由的,可是其他的几个部门,比如说,开封府,应天府纷纷的要求管辖权,甚至连一点都不搭界也加入进来。

人人都看好这么一个铁路项目,人人都想要来管理,这就是实验之后的后遗症。

对于此,叶清臣是早有准备,因为邀请的这些官员,只是看了一个效果,他们并没有参与到这个项目之中。

原因很简单,连三司都是投入不多的,最多是资源和人力上面的,没有显示到了财务上面,其他人就更加不知道,他们只是看到了这么一个项目的出色效果,没有考虑到成本的问题。

实际上,成本上面,就算是叶清臣也有些咋舌,整个铁路的投资,差不多是40万贯,这中间,不包括马,附属设施,还有铁路车皮,加上这些,差不多就是90万贯左右。

这中间,还是马的价格大规模下降的结果,如果按照以前的马的价格的话,单纯3500匹马,每一个200贯,就高达70万贯。

现在,西夏获得的大量牲口,逐步的流入到中原,马的价格逐步的降低,从200贯,到100贯,再到目前,好马大概是80贯左右,一般的马在20到50之间。

这一个铁路的马的采购,是集中采购,从枢密院和西北获得,都是按照相对较低的价格,40贯左右,也就是说,整个马的价格是十几万贯,加上机车,差不多就是90万贯。

这才是300里长的铁路,按照这个来计算的话,平均每百里就是30万贯,这个数字就算是少,也少不了多少。

就算是跟丁海军合作,让丁海军拿出大头,那么北宋建设的话,投入的资金,也不会少于10万贯。

按照枢密院提出来的,兴建一条联络着整个边军的大型铁路线路,最少也是2万里以上的铁路,那也就是说,单纯枢密院的配套,就高达2000万。

漕运要少一点,可是也不会少于1万里,那就是1000万贯,这笔钱,两者都拿不出来。

三司虽然紧张,可是当整个北宋的赤字,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从西北的新的收获,加上丁海军旺盛的商业活动,形成的税金。

别的权贵,在做生意的时候,无不想方设法,利用自己的能力,影响力,减少支出。

可是丁海军和赵信不一样,他基本上都按照朝廷规定的来缴纳,这样带来了新的财源。

赵信真的没有叶清臣想的那么高尚,本身,他所投资的制造业,就是一个的利润和规模相当高的行业,从后世走来,交税是一个必要的事情,连他不多的薪水之中,都会交一定的税。

北宋的上税不但不贵,而且相当的低廉,他交一点,也算是给北宋输点血,甚至从某种意义上面说,他全部缴纳的税金,恐怕都没有他给仁宗的零花钱多。

叶清臣当天没有上书,他是做了一天的准备,毕竟,任何人上书,都需要一段时间发酵,这件事情惊动了仁宗之后,引起了朝野之间的热潮,然后,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甚至没有参加过这一次体验的,也迈入进来,总之,争夺利益。

这就更大了,这不是短时间能够结束的事情,最终被仁宗放在了3天之后的大朝会,让所有的参知政事,还有5品以上的京官共同的商讨。

铁路是一个新的东西,可是他的神奇在于,他可以拉600人,在2个半时辰之中,就前往到了300里外的应天府,这种速度和运输能力,真的让人侧目的,就算是现在还看不到这个铁路未来的,也纷纷觉得,把它掌控在手中,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在大朝会之上,开始叶清臣冷眼旁观所有人的争夺的,看着这些人一知半解,甚至有些人,因为丁海军的投入,而大放厥词的时候,他冷冷的笑了。

没有丁海军的财力支持,没有赵信提供的保证,怎么建设,就算把三司的钱全部算上,也不过是修建1万里而已。

三司的钱,不可能都去修铁路,这根本不现实,恐怕挤出来的,也就是1000万贯左右。

如果使用丁海军的资金,甚至让他们倾斜一下,可以修建1万里,甚至更远的铁路,如果不适用的话,可能只是3000里,这个不短了,可是对于需求来说,就差远了。

几天的时间,叶清臣除了梳理之前的一些信息,也对必须要修建铁路的地方,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计算。

四京是肯定要的,边境也肯定要,最少说,一条通往西北,一条通往辽国,一条通往四川铁路是必要的,这中间,还要加上一条丁海军的。

丁海军产出的商品,已经在北宋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单纯枢密院,三司,甚至是六部,都跟丁海军,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这种情况之下,丁海军的地位也显现出来,一条铁路丝毫不为过。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七八九条的铁路,最长的三四千里,最短的也有一两千里,算下来,最终可能修建的铁路,差不多有5万里以上。

这中间,还没有考虑,赵信所说的复线,马车的制动力不行,就算是密集的使用,相隔的距离也很远,这就不能够完全发挥出铁路的作用,再加上,只要有一个疏漏,在计算和放入的时候,出点差错,一条铁路两个火车对开,连躲闪的地方都没有,堵在哪里,会出不小的问题。

为了提升效率,加强运力,复线是肯定要的,甚至丁海军在汴梁跟应天府的铁路线修筑的时候,就已经预留了一些,比如说,所有的桥,都是双面的,只是使用了一半。

只要这边同意,可能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能够把复线修建起来的。

单线就要命了,复线,就差不多是10万里,这个太庞大了,庞大到叶清臣也忍不住颤抖。

可是一旦这些完全贯通,北宋大部分的道,跟京城之间的联系,就逐步紧密了,最多就是两三天的时间,这对于北宋,对于中枢的管理,简直是太重要了。

正因为如此,叶清臣在之后的一系列计划之中,还是要跟丁海军合作,甚至会拿出种种的条件,增加中枢和三司的话语权,当然了,钱方面,还是丁海军多出一点。

叶清臣的想法,赵信不知道,就算是知道了,也不会在意的,铁路对于一个王朝的整合,是巨大的,他会让偏远的地方,叛乱再也不是那么的容易了,就算是叶清臣不提出,未来赵信也会努力的做到,甚至就算他没有控制北宋,也会有直接的好处,工业化生产的庞大物资,将会倾销到北宋,这对于扩大工业化,并且招募人口,都有巨大的作用。

在所有人都争吵不休,甚至胡说八道的时候,叶清臣看时机已经到来了,拿出了他的奏折。

先声夺人,首先就提到了铁路的造价,当100里,30万贯的造价出来的时候,整个朝堂上面,鸦雀无声。

北宋也是近两年,才有点好日子,之前别说30万贯,3万贯的支出,都可以上大朝会了,一些重点的项目,因为没钱,而被推迟,甚至引发了非常惨烈的后果,现在,一个百里30万贯,一条贯通的汴梁和京兆的铁路,千里多的话,岂不是要300万贯。

一些本来只想挣一争便宜的,基本上都偃旗息鼓了,这个数字之下,不是下面的部门能够争夺了。

昂贵的造价出来,一部分老学究们,立刻提出了反对,这个劳民伤财的项目,应该废止,不应该兴建下去。

这一点,叶清臣也有准备,他根据赵信的提点,加上铁路运转的实际情况,讲述了铁路货运可能获得的收益,只要火车能够运转30%,这一条铁路每年的收益,就高达18万贯。

5年回本,还是投入巨大的,这门生意绝对是值得做的,虽然对于民间而言,高利贷的收益很高,可是那不适合政府的行为,更别说,这个铁路对于北宋在运输上面的重要作用。

当叶清臣一条条的把所有的东西,都给讲述出来,枢密院和户部都知道,他们没有机会了,无论是准备,投资,还是计划上面,三司都拥有天然的优势,这一点,不是他们能够左右,同样的,收益上面说,这一条铁路也必须要并入三司。

朝会就这么的结束了,铁路最终归属于三司,不过,在户部和枢密院需要的时候,可以协调,优先保证军方和户部的需求,而不是赚钱。

这一点,叶清臣代表了新成立的铁路司决定了,然后仁宗定下调子,给三司一段时间,确定接下来铁路修建的计划,拿出一个完整的方案,然后在大朝会上面讨论决定。

第四百三十八章 老兵存在第五百八十一章 材料和人才第七百五十五章 盘点收获第九十三章 紫衫木和海贸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处第三百五十一章 贵妃探家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坏的结果第八百五十六章 飞剪和先驱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热潮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的谋算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辽矛盾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厂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险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计?第一百三十一章 卖相不错第四百七十九章 母子天伦第四百四十七章 资金来源第二百九十章 韩琦亲至第八百零四章 装甲巡洋舰第二百六十一章 分配比例第四百九十八章 统筹第四百三十章 商人的特点第一百六十六章 迷茫的孙吉第四百零六章 资金效率第七百三十三章 怎么可能第六十八章 拆卸落月第八百六十六章 新式织物第一百六十五章 渗透和反渗透第二百六十四章 满朝皆敌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二百四十七章 驱使民众第八百二十五章 无息贷款第二百五十六章 精铁步人甲第十六章 北宋县城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请港口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黄米第二十五章 笔墨纸砚第七百二十五章 水面之下第七百五十四章 定都沈阳第四百零九章 粮食和国运第三百一十七章 兴庆府陷落第七百六十六章 使馆区第七百八十八章 装甲列车第二百三十五章 杀机暗藏第二百五十三章 梦魔缠绕第三百七十四章 20倍第八百四十七章 有线电报第七百九十四章 细分研究第五十三章 器械固守第八百一十八章 孔府私房菜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计划第五百九十七章 合成氨第六百五十七章 发展数据第二百六十八章 偷工减料第八百六十四章 屠杀第一章 穿越北宋第一百四十六章 节流第二百七十一章 庆历四年春第七百六十八章 街道工厂第五百六十七章 航船和琉球第六百八十六章 统计报告第八百一十三章 公共交通第七百八十六章 临时停车第五百七十八章 军事思想第三百零四章 悬旨匾后第五百四十八章 矛盾彰显第二百二十二章 税金和甩包第二百六十二章 造册接收第六十六章 有钱的水匪第二百四十一章 冶铁作坊第二百三十七章 死间第八百零八章 直达铁路第八百六十六章 战争结束第三百一十一章 韩琦求剑第二百三十八章 无用的试探第七百八十一章 四星和自助餐第八百三十九章 春节假期第八百一十三章 攻略欧洲第六百五十三章 种家少将第二百七十八章 复杂心情第七十五章 冲破阻截第四百六十四章 玻璃遇挫第六百七十三章 坐守山海关第七百九十二章 蓝鳍金枪鱼第二百八十四章 海阔天空第二百五十七章 风潮乍起第三百二十三章 材料之秘第五百八十二章 人才和效率第八百六十五章 深入大洋第二百九十四章 赖皮韩相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计划第四百七十六章 江南园林第三百零七章 冒险的做法第七百九十七章 庆历20年第三百二十七章 粮食问题第三百三十四章 无奈的堡垒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请港口第二百九十九章 高炉炼钢第二十章 北宋县城第八百六十八章 新的航道
第四百三十八章 老兵存在第五百八十一章 材料和人才第七百五十五章 盘点收获第九十三章 紫衫木和海贸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处第三百五十一章 贵妃探家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坏的结果第八百五十六章 飞剪和先驱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热潮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的谋算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辽矛盾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厂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险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计?第一百三十一章 卖相不错第四百七十九章 母子天伦第四百四十七章 资金来源第二百九十章 韩琦亲至第八百零四章 装甲巡洋舰第二百六十一章 分配比例第四百九十八章 统筹第四百三十章 商人的特点第一百六十六章 迷茫的孙吉第四百零六章 资金效率第七百三十三章 怎么可能第六十八章 拆卸落月第八百六十六章 新式织物第一百六十五章 渗透和反渗透第二百六十四章 满朝皆敌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二百四十七章 驱使民众第八百二十五章 无息贷款第二百五十六章 精铁步人甲第十六章 北宋县城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请港口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黄米第二十五章 笔墨纸砚第七百二十五章 水面之下第七百五十四章 定都沈阳第四百零九章 粮食和国运第三百一十七章 兴庆府陷落第七百六十六章 使馆区第七百八十八章 装甲列车第二百三十五章 杀机暗藏第二百五十三章 梦魔缠绕第三百七十四章 20倍第八百四十七章 有线电报第七百九十四章 细分研究第五十三章 器械固守第八百一十八章 孔府私房菜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计划第五百九十七章 合成氨第六百五十七章 发展数据第二百六十八章 偷工减料第八百六十四章 屠杀第一章 穿越北宋第一百四十六章 节流第二百七十一章 庆历四年春第七百六十八章 街道工厂第五百六十七章 航船和琉球第六百八十六章 统计报告第八百一十三章 公共交通第七百八十六章 临时停车第五百七十八章 军事思想第三百零四章 悬旨匾后第五百四十八章 矛盾彰显第二百二十二章 税金和甩包第二百六十二章 造册接收第六十六章 有钱的水匪第二百四十一章 冶铁作坊第二百三十七章 死间第八百零八章 直达铁路第八百六十六章 战争结束第三百一十一章 韩琦求剑第二百三十八章 无用的试探第七百八十一章 四星和自助餐第八百三十九章 春节假期第八百一十三章 攻略欧洲第六百五十三章 种家少将第二百七十八章 复杂心情第七十五章 冲破阻截第四百六十四章 玻璃遇挫第六百七十三章 坐守山海关第七百九十二章 蓝鳍金枪鱼第二百八十四章 海阔天空第二百五十七章 风潮乍起第三百二十三章 材料之秘第五百八十二章 人才和效率第八百六十五章 深入大洋第二百九十四章 赖皮韩相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计划第四百七十六章 江南园林第三百零七章 冒险的做法第七百九十七章 庆历20年第三百二十七章 粮食问题第三百三十四章 无奈的堡垒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请港口第二百九十九章 高炉炼钢第二十章 北宋县城第八百六十八章 新的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