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善!阿父,此话当真?妙,妙啊。这幽州牧程远志果真是忠勇之士,肱骨之臣,朕颇为欣慰啊。传朕口谕,幽州牧程远志讨贼有功,特晋升为大司空,仍领幽州牧。”
刘宏直接拍板了,看在五百万贯钱的份上,将司空赏赐给了程远志。
尤其是刘宏得知张让已经派人吩咐程远志,把全部的钱财直接送到西园卖官所,上缴给刘宏,刘宏的心情瞬间大好。
这一场朝会的目标达到了,刘宏已是无心再继续下去了。
“陛下,臣忠君爱国,领兵讨贼,岂能因蒙恩而避赏,此乃张中常侍的馋言,万望陛下莫要轻信奸臣小人,寒了天下将士的心哪。”
何进才发现忙活一场,到头来却是一场空,瞎忙活了,不得不站出来抱屈。
说了一大圈下来,除了愿意给钱的程远志捞到了司空的官职之外,其他人全都一言揭过,什么好处都没得到。
这天子刘宏,光派活,不给饭吃。
刘宏紧皱着眉头,最烦这种情况了,毕竟要是分脏不均,导致有人不满,刘宏也很头痛的。
官职贱卖的话,刘宏更不想,至于白送,那是想都别想,缺钱。
刘宏还没发话,倒是张让又出来迎头痛击何进了,扯着一把鸭子嗓,阴笑着说道:
“陛下,何大将军说洒家是小人,想当大司空,莫非何大将军也在讨贼之中,私藏了五百万贯钱钱,有底气,力证自己是有功之士?”
张让知道何进就算讨要官职不成,暗自底下会去找何皇后,游说刘宏,张让先提醒刘宏,三公的官职不是不能给,只是涨价了。
程远志出五百万贯,那何进愿意出多少?倘若何进真的大出血,掏个同等价位的钱出来,张让松松口,给个太尉或者司徒赏赏何进就是了。
张让除了是中常侍之首,可还是刘宏的‘阿父’呢,不惧何进跳来跳去,和刘宏目标一致,愁的是赚钱,赚大钱。
刘宏眉头一挑,张让说得极有道理,官职嘛,本来就是有能者居之,价高者得,谁出得起钱,那刘宏就赏给谁,没毛病。
被张让一激,何进呛住了,五百万贯可不是小数目,有这笔钱,何进才不会白白送给刘宏,去换个三公的官职当,想要官职那容易,讨好妹妹何皇后,给刘宏吹吹枕边风就行了。
“陛下,张让这是血口喷人,臣一直坚守京城洛阳,居中调度,岂能有贼财在手?哼,诬陷朝堂大臣,阉竖,你该当何罪?”
何进开始扣帽子了,往往这时候双方就会陷入胶着,然后越演越烈,将朝会变成了谩骂的菜市场。
果然,何进点名道姓地羞辱张让,张让哪里忍得了,同在朝堂为官,谁不知道谁呢,区区一介屠户,借着裙带关系爬到高位的何进,比张让这宦官又能好到哪儿去。
张让上前一步,脖子伸得老长,像进入战斗状态的公鸭子,准备反击,然而话未说出口,却被刘宏打断了。
“阿父,朕累了,退朝吧。”
刘宏可不想大清早的坐在这儿,听着张让和何进两人打嘴炮,又没有钱财可收,那还不如回后宫补个回笼觉,或者去豹园看看养着的豹子起床了没。
刘宏这样一说,张让也懒得搭理何进了,赶紧高声大喊退朝,领着刘宏便转身,先行走了下去。
何进心里堵着一口气,看着张让得意的样子,恨不得拔剑将张让给砍了。
阉竖误国哪!
何进愤愤地带着董卓退了朝,回了大将军府。
甄家庄院!
程远志刚带着戏志才和典韦回到了住处,就听到了粮铺的人传来消息,说是中常侍张让派人送来了诏书,还告诫了程远志要催促押送的钱财早点送到京城洛阳来,交给张让。
程远志接过了诏书,心想这张让办事还算靠谱、公道,只要愿意给钱,张让做的还不算含糊,至少要比那屠户何进上道得多了,送了一个贼首张角的假首级,到现在还没一点消息。
啪!
程远志突然拉出马鞭,朝着戏志才狠狠地送上了一鞭,嘴里怒不可止,暴躁地骂道:
“志才,你个没眼力见的,刚才还在酒楼夸自己多牛逼,现在还懵着做什么,有诏书来了,你倒是念啊,难道要让本州牧重新去学堂启蒙,从读书识字开始?”
骂完,程远志将诏书像抹布一样,丢给了戏志才。
戏志才无缘无故又挨了一顿鞭子的毒打,投靠了程远志,挨打的次数比吃程远志的饭还要多,看来难混。
但鞭子打归打,总不能白打,戏志才赶紧接过诏书,扯开一看,赶紧念道:
“主公,诏书上面说你讨贼有功,现封赏你为三公之一的大司空,还特意圈出来,让你将五百万贯钱送到西园卖官所做交接。嘶!主公,你竟然这么有钱,那为何还傻傻地送给刘宏呀?不对,送到西园,那是给阉竖张让的。”
听到官升大司空,程远志心头大悦,仰天狂笑,却是哗啦着鞭子,又给戏志才补上一鞭,笑道:
“哈哈,升官咯,以后可得自称为司空了,这阉竖张让果然见钱眼开,一提给钱,钱还没到,官职倒先给了,算是个有魄力的宦官了,深懂商贾之道啊。还有,志才,不该问的,你就别问,否则好奇心害死猫,没你的好果子吃,哈哈。”
程远志的确是让郭嘉带着刘备、关羽和张飞四人押送着钱财,赶来京城洛阳了,但这钱最终花在哪,程远志自己都没想好,没谱。
赚钱难,有时候花钱更难,尤其是要花得值得。
但程远志知道最重要的一点,这大把的钱财肯定不能砸给刘宏和张让,那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更不能便宜了屠户何进,出身商贾之人,眼光短浅,贪得无厌,还容易不认账,缺斤短两。
仗义每多屠狗之辈,然而何进是屠猪的,满脑肥油,不可轻信。
“多谢主公教诲,志才受教了,定当谨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