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运输扩充

华部落的扩张,实际上是快速的。短短五年,就由一个不足百人的小氏族,发展成为超过万人的大部落。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活动区域相对扩大,并且在一定距离内来往比较频繁。

运输的方式和人员也不断的扩充,到华氏四年的年底,部落已经有一支一百多人的运输队。当繁忙时,临时运输队曾有五百多人。

“在梅河,船和竹排顺水时每天能走七十里,逆水时能走六十里。”叶汇报道,物资分配调运由她负责,“路修好之后,运输队在南梅河路上,到达锡村步行要三天,马车牛车两天。”

“老虎湾到百里村之间还应该有个据点,运输队很难保持最快速度,中途需要过夜一晚上。”她接着补充道。

锡村通往华村是目前最主要的运输通道,主要是锡矿的运输。沿途又有百里村的木材、煤村的煤和神马谷的两种重要物资:铜和盐。

梅河能够通航的季节还方便些,冬天就困难了许多,时间也需要更多。毕竟正式的运输已经不能像开始探险的时候那样,为了赶时间就昼夜赶路,也不必像查看熊山那样用二十天。

明年开始,通往华谷外的运输也要繁忙起来。不论是送物品到莲部落还是到大荒原,都将比过去频繁许多。

要顺利的完成这些任务,运输队面临的难题就必须得到解决。今年运量不足的问题就比较突出,特别是一旦需要大量的调运时,就会耽误日常的事儿。

修路的时候,几千人的运送就集中了部落里所有的竹排和船。这还不够,叶紧急的制作了些新竹排才勉强完成任务。

当人送过去之后,他们所需的工具、粮食等补给成为了运输队的主要运送任务。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竹排从华村出发。

在修建百里村和后来修煤村的时候,那边就差点断粮。幸亏南梅村和锡村都有收获,不然筑路队可能就挨饿了。只不过由于石磨没有运到,他们吃了两天的水煮麦粒。

“现在水路和陆路都是由两个运输队分别负责,我在村里分配任务。”叶说,“由于据点不近,百里村常常出现船到了,车队没来的情况。”

“把两个运输队合并吧,选出一个得力的队长管这事情。”石路决定道,“华谷以外的运输,也包括进来,不再由军队来承担。和只需要负责沿途安全就行。”

除了合并之外,石路还决定扩大运输队,正式定名为运输组。人数扩充到三百人,船也要增加一些,同时运输组里也要分成几个队。

陆地上,分为两个小队,轮流的在南梅河路和华村劳作。其中在华村的小队要负责把煤炭运送到老虎湾和神马谷,运回华村的由船负责。毕竟运煤的任务不是每天都有,他们也来得及。

水运的部分,成立船队负责。船队分为三个队。平日三个队就在百里村到华谷外的云梦泽范围内执行任务。有了外出运送交换物品时,抽调一个队执行。

来往调度的方式就用过去在羚羊谷打猎时的方法,几个队来回的接力。这样就能够防止叶所说的衔接不上的问题,提高效率。

冬天的时候,运输组的所有人都将放弃车和船,采用雪橇的方式来回奔波。等叶计算出需要多少雪橇之后,就由木匠作坊去完成。

马车也需要改进。一开始的时候由于道路的限制,石路选择的是两轮的马车。如今主要的通道都修过一次,四轮马车可以使用了。

铜的大量使用,马车也能进一步的改进,有些木板轮可以淘汰掉。当使用了大量的四轮马车或者牛车的时候,牲畜就不必承重,可以拉动更多的货物。

独轮车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运输工具。部落里每一个组都在大量的使用这种方便的工具,运输组也不例外。陆果提出,由于运输组用的需要走更多的路,希望石路批准在这些车上使用骨胶,石路同意了。

船和竹排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并不是造不出来,只是长期泡在水里,容易坏。竹排还好说,制作很简单。船就难办了,时间一长,底部经常出现木材腐烂的现象,有时候还严重漏水。

石路一开始就知道这是因为缺少防水的材料造成的,这时空他没地儿去找桐油和油漆。之前用的动物油脂不大管用,相反这东西吸引了一些河里的不知名虫子来啃食。

“羽部落那种奇怪的藤条的浆,是不是能用来涂在船上呢?”陆葱听到这个难题时突然说。

“对啊!既然能粘合羽毛,木板应该不成问题。”石路说道。

“可是族长啊,你忘记了吗?做羽衣时,红鸟是脱光了然后涂上那汁液才能粘牢羽毛的。造船时怎么办?”梦提醒道。

“先把那东西弄来,研究下再说吧!”石路一时都忘了这事儿,至今也想不通为何非得涂在身上不可。

由于运输组里要使用大量的牲畜,包括马、牛和鹿,因此沿途的各个村里,陆果还要安排好这些动物的圈舍和饲料。

梅河盆地明年就将逐步的开发,因此石路决定在离着神马谷四十里的地方新建一个村子,作为开发的据点和运输的中转站。今后来往于百里村和华村的人就可以在那里休息,同时也得到必要的补给。

叶在运输组的问题上提出了最后一个难题,那就是会操作竹排和驾船的人,不太多。这也是每次运输特别累人的原因。

和手下的那些士兵,倒是基本都会操纵竹排和船帆,一点问题也没有。因为他们几乎天天都练,这是石路定下的要求。

现在运输队的人员,大部分都是后来加入的族人。不管是来自大荒原,还是南方,会游泳的不少,驾船的就没有。

“水鹿,培训水手的事就由教育组负责,你需要的人员和船只,找陆果以及和要。”石路嘱咐道。

虽然水鹿不会驾船,不过石路希望把所有培训教育的事情就让教育组管理,这次也算是打下基础。

安排好运输队伍的事情之后,桑也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各村的常驻的人的问题:“为何不在那些村里建个人住房,然后就让部分家庭长居在那里呢?”

之前石路没有这么安排,是因为华村相对较好,族人都希望住在这里。那些据点的人通常都是轮流派驻的,这样也有利于管理。

不过随着人口的增加,未来华村肯定住不下太多人。新建的村除了提供华村所需的物资之外,也得起到分散人口的作用。在石路心目中,未来还要建新城呢,迟早会有部分族人要迁居。

一旦迁居的话,那里的管理人员就不大适合采用指派的方式了,最好是通过推举。这样既能保持传统,让族人放心的生活,也能减轻华村的负担。

“这是迟早的事情,不过暂时还不行。新的据点开发的还不够,族人愿意在那常住的不多。”石路说。

目前华部落依然是原始的公有制状态,如果现在就把那里变成他心目中的村的样子,会带来许多不便。

分配就是一个难题。部落里的活,大部分都集中在华村周围,族人到了那里定居之后,显然不适合再参加华村的分配。他们只能按照所在的村的收获来分,到时候就没有人愿意去别的地方居住。

只有等到私有制进一步的发展,部落内部的交易也正式建立起来之后,不论居住在哪儿,族人都能凭借自己的收获换取所需的东西。那个时候,定居就相对容易。

现在部落里的人还都习惯依赖于分配制度,轮流的派驻出去,大家都相对公平。各个据点所需的物资也能够由部落调配,这也算是原始的计划经济。

涉及到切身利益的时候,石路愿意通过渐进的方式改变,而不想用强制的手法管理族人。原始的传统中,除非是族人都同意,否则族长是不能强迫自己的族人的。

这里的认知基础还停留在游猎时代,族长的无限权力并不包括对付自己的族人。只有对外和生产时,族长才有不受干涉的指挥权。

经过几天不停的讨论,石路基本上把所要了解都搞清楚了。剩下的事儿虽然重要,但已经不必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于是他结束了会议。

结束之后,巫又举行了祭祀,并且按照石路的要求,把一些制度和法律都向神灵和祖先祭告一次,各组长也都在神庙里向图腾和长老们宣誓。

石路自己看了觉着有些怪异,不过只要能够让族人认可,他也认了。宣誓完毕后,石路又把代表权力的长矛和铜板发给所有的人。

发给长老和组长队长的信物,都是石路提前准备好的。在做好之后,一直就放在神庙里,经过祭祀之后,才正式的启用。

这样就解决了一开始长老们担心的问题,以后只要见到信物,族人就得听从指挥。他也不担心遗失的问题,因为每一个信物上都会刻上组长的名字,就算是换了人,也只是在其名字下刻上新的人名。

这样,今后只要一看长矛和铜板,就知道谁曾经负责过什么事情。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到桑那里的人事资料。这年头写字太难,会的人依然不多。所以,一些传统的信物依然需要使用。

第六十一章 扩村建镇第一百一十五章 羚羊谷村第五十六章 接触狐部第九十三章 锡村路通第二十四章 丰收季节第三十三章 捕马探路第五章 屠虎驱狼第一百三十七章 经济掌控第一百一十七章 北华总督第九十八章 建筑繁忙第五十六章 接触狐部第三十章 华坪山外收族人第二十三章 收割备猎第一百二十八章 清剿战役第五十五章 湖西战役第十五章 治具制陶第四十三章 初冬的外交第六十四章 部落律法第九十三章 锡村路通第一百一十七章 北华总督第二十八章 文化初始第一百三十五章 平原战端第一百零八章 山麓遇战第八十三章:桃部入华第一百二十四章 内政繁忙第五十四章 水路开拓第一百零一章 军事扩充第十三章 定名华部第十五章 治具制陶第八十六章:荒原风云第九十六章 农业新规第六十八章 水利建设第二十一章 六月盘点第一百二十八章 清剿战役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方盟军第一百二十三章 冬日悠闲第一百零八章 山麓遇战第十九章 内政管理第六十三章 酿造制糖第六十八章 水利建设第三十二章 婚庆过年第二章 狩猎和生活第一百一十二章 梅河盆地第二十六章 深秋喜事第九十三章 锡村路通第十八章 养殖初始第九十三章 锡村路通第七十七章 莲部危机第七十八章 桃山风云第十五章 治具制陶第一百一十三章 巡视马场第二十七章 探索东南第七十八章 桃山风云第一百三十三章 华城落成第七十四章 莲族来访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方盟军第九十九章 运输扩充第一百零九章 牧场争夺第一百零八章 山麓遇战第五十六章 接触狐部第四十一章 冶炼初步第七十二章 酿造初成第十三章 定名华部第七十七章 莲部危机第七十五章 百里村成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方盟军第一百三十章 大胜而归第五章 屠虎驱狼第二十七章 探索东南第一百一十八章 人口短板第八十五章 狐尾插曲第一百零八章 山麓遇战第十章 抵达盆地第一百一十六章 熊山棉田第一百二十三章 冬日悠闲第一百一十章 玉山战役第一百一十章 玉山战役第二十五章 刀耕火种第六十二章 南方联盟第一百一十三章 巡视马场第六十四章 部落律法第七十五章 百里村成第八章 重组氏族第二十九章 分工初调第八十七章:熊族危局第七十一章 万亩田园第一百三十一章 防御会议第二十二章 竹排探险第九十二章 煤矿建村第五章 屠虎驱狼第十八章 养殖初始第六十六章 等级初始第八十五章 狐尾插曲第六十章 新的野望第五十四章 水路开拓第一百一十六章 熊山棉田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方盟军第二十八章 文化初始第六十六章 等级初始第六十五章 年关准备
第六十一章 扩村建镇第一百一十五章 羚羊谷村第五十六章 接触狐部第九十三章 锡村路通第二十四章 丰收季节第三十三章 捕马探路第五章 屠虎驱狼第一百三十七章 经济掌控第一百一十七章 北华总督第九十八章 建筑繁忙第五十六章 接触狐部第三十章 华坪山外收族人第二十三章 收割备猎第一百二十八章 清剿战役第五十五章 湖西战役第十五章 治具制陶第四十三章 初冬的外交第六十四章 部落律法第九十三章 锡村路通第一百一十七章 北华总督第二十八章 文化初始第一百三十五章 平原战端第一百零八章 山麓遇战第八十三章:桃部入华第一百二十四章 内政繁忙第五十四章 水路开拓第一百零一章 军事扩充第十三章 定名华部第十五章 治具制陶第八十六章:荒原风云第九十六章 农业新规第六十八章 水利建设第二十一章 六月盘点第一百二十八章 清剿战役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方盟军第一百二十三章 冬日悠闲第一百零八章 山麓遇战第十九章 内政管理第六十三章 酿造制糖第六十八章 水利建设第三十二章 婚庆过年第二章 狩猎和生活第一百一十二章 梅河盆地第二十六章 深秋喜事第九十三章 锡村路通第十八章 养殖初始第九十三章 锡村路通第七十七章 莲部危机第七十八章 桃山风云第十五章 治具制陶第一百一十三章 巡视马场第二十七章 探索东南第七十八章 桃山风云第一百三十三章 华城落成第七十四章 莲族来访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方盟军第九十九章 运输扩充第一百零九章 牧场争夺第一百零八章 山麓遇战第五十六章 接触狐部第四十一章 冶炼初步第七十二章 酿造初成第十三章 定名华部第七十七章 莲部危机第七十五章 百里村成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方盟军第一百三十章 大胜而归第五章 屠虎驱狼第二十七章 探索东南第一百一十八章 人口短板第八十五章 狐尾插曲第一百零八章 山麓遇战第十章 抵达盆地第一百一十六章 熊山棉田第一百二十三章 冬日悠闲第一百一十章 玉山战役第一百一十章 玉山战役第二十五章 刀耕火种第六十二章 南方联盟第一百一十三章 巡视马场第六十四章 部落律法第七十五章 百里村成第八章 重组氏族第二十九章 分工初调第八十七章:熊族危局第七十一章 万亩田园第一百三十一章 防御会议第二十二章 竹排探险第九十二章 煤矿建村第五章 屠虎驱狼第十八章 养殖初始第六十六章 等级初始第八十五章 狐尾插曲第六十章 新的野望第五十四章 水路开拓第一百一十六章 熊山棉田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方盟军第二十八章 文化初始第六十六章 等级初始第六十五章 年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