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后生可畏

一席话说完,孙老爷子放声大笑。

这些客人看看孙老爷子,他们大多是看着老爷子脸色吃饭的,拍马屁还来不及,哪个敢多话。其实他们大部分就是易景口中的所谓“文人”,以为今天来真是指点一个后辈,没想到听到这样一番话,“砸掉老古董饭碗”云云,真是令他们面如土色。

刚才那个老是抢众人之先赞美易青的老头喃喃的道:“老了,老啦!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不过也有几个城府极深的老社会,特别是中国的资深文人往往都有政府背景,所谓说“政府喉舌、御用文人”指的就是这类人——这些人满脸堆笑,心里却十分的以易青的话为不屑。

道理很简单,虽然易青的构想比好莱坞更近了一步,更完善一些,但说到底,依然是美国人那套团结协作为主导精神的一种操作模式。这种方法以前怎么可能没有人想过,只是在中国无法实施而已。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是搬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的地方”,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落后势力从来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一定会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千方百计的阻碍新生事物的发展。

中国的很多问题就是既得利益阶层的力量太过庞大了,编剧业也是如此,文学界、电影圈更是如此,霸着位置的永远是一票老面孔。

国家大把花钱培养出地青年人才。中文系的全去下海经商了,电影学导演系的都去拍公告了。

占着位置的那些,资格越老地人,往往思思想越落后保守、艺术观念越陈旧。可是这些人的身价、稿费却越炒越高——如此恶性循环的现状,又岂是易青这类意气风发空有一腔热血的年轻人所能够改变的?

想到这些,不少人同情的看着易素,嘴上不说,心里冷笑:要是这小子将来真的开了一家这种公司,恐怕要被全中国的资深文人和下流媒体挫骨扬灰,还奢谈改革?

易青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胆子渐渐大了起来。

原来所谓专家或者啥啥家,他要是讳莫如深,端着高深莫测的架子。他就是“专家”,可你要是拿点先进的新奇地观点去试探冲击一下他。恐怕会发现很大一部分人其实是“装假”。

艺术和科学文学不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讲究地是积累,艺术讲究的是顿悟和感受。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以为艺术家越老造诣越深,简直是农业经济社会的思维方式。以易青的天分,他此时的观念和艺术感觉,其实比这些传统电影人已经高明了不知多少。

第一个大论点讲完了,易青又开始阐述他的第二个观点。此时地他,几乎已经沉溺于艺术与理想的天地,旁若无人了——

“这四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的问题,也最发人深省的,并不是编剧问题,而是电影的文化价值取向的问题。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这当然没错,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中国所有的经济、艺术、文化产品最终都要走向国际市场。现在地关键是。中国电影以什么文化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是秉持中国的文化传统,还是和所谓的‘国际化’保持一致,是拿来主义。还是全盘西化?”

“我认为这四部电影,除了在时间上比较早地《英雄,其他三部几乎全部犯了这种毛病。很多中国观众看不懂《十面埋伏,觉得这个故事很假,人物很假,很多硬伤,这一点不希奇。因为故事里的人物根本就是三个穿着中国的古装的欧美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和情感表达的方式完全不是中国式的,所以大部分不了解外国人的中国本土观众当然要骂它假。《十面埋伏》是最典型的仿好莱坞制作,强调电脑特技、强调视听冲击和感官刺激。中国观众看惯了以故事为主的电影,突然看这种以探讨人性内淋、探讨感情行为对人性影响的电影非常不适应,因为这个电影在挖掘“人”而非“事”,所以令看电影只看故事情节的中国观众很适应,觉得自己花了钱什么都没看到。反之,《十面埋伏》在西方世界引起的空前轰动是国内观众所知道的,几乎所有的评论都在叫好,几乎看到西方人对这个片子有一点负面的批评,德国的影评人协会甚至说它是霭东方最伟大的电影’。但是,在如此好评的同时,这部电影在国内却被骂的体无完肤,而且《十面埋伏的票房是这四部电影里最低的。一个抛弃的本族思维方式的电影,无论表面如何繁华,就电影本体而言,恐怕依然不能称为一部成功的电影。”

……自同样的,《无极》在这方面的缺憾更为明显。陈凯哥导演当年拍〈霸王别姬的时候的那种国学功底不知道都到哪里去了。整部电影就象一个西方魔幻主义加中国古点美术服装的怪胎。身为电影学院出身的资深专业导演,陈导不可能不知道,一个演员以自己本族的母语演出将会给他的表演打上多么大的折扣。真田广一和张栋建讲的中国话除了让观众误会这是一部搞笑片之外,没有给影片带来任何其他东西;再有,中华民族自己就是一个有宿命论传统文化积淀的族,可是这个电影所表达的宿命论和讲述的方式却完全是德国式日尔曼式的,真是奇哉怪也,难道欧洲的一定比中国的时髦吗?”

这话说的大家都笑了起来。年轻人的观点往往并完整和无懈可击,但是非常新颖。易青的这番大白话,却比许多晦涩地专业影评更使人共鸣。

《无极》这部电影很多人看完觉得特别别扭,但是又说不出别扭在哪里,很多专家也不不例外。只好乱骂一通。

其实这个故事就是说一个小女孩骗了一个小男孩,结果小女孩长大了就被所有人骗———这其实完全是中国故事因果循环的套路,可是《无极非要用外国人的套路来做,弄得不伦类的,一群中国人用外国人地思维方式在过家家,里面还混着两个讲话结结巴巴的东亚小国移民——同样,也是一部中国人拍的非中国文化产品。

易素等大家都笑完了,自己也笑着道:“最后还得说〈夜宴。冯晓刚这部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加日本能剧美术传统加中国演员中国主创的三方混杂的四不象。生搬硬套模仿《哈姆雷特的剧情的结果,寻致了故事的不可信。葛尤饰演的皇帝为什么甘愿服毒自尽;周讯饰演地青女被自己的爱人强奸了却一点不伤心;马经武老师和黄小明饰演地权臣父子以及吴延祖饰演的太子要夺取政权竟然试图调动一兵一弈;张子仪饰演的婉后身为女人。说做皇帝就做皇帝,一点阻力都没有……

……自这些硬伤全都无法解释。唯一的解释是——第一,《哈姆雷特的剧情就是这样的,第二,这些情况发生在西方就会有这样的地结果。只有西方女人才会对贞操观念如此淡漠,也只有西方国家才自古就有女王即位的传统,欧洲小国的许多谋反,还真就用着兵谏……〈夜宴的故事完全破坏了中国的历史逻辑。为了顺应华裔兄弟公司的国际路线,牺牲掉了最有中国都市气息的冯晓刚导演的冯氏喜剧路线。实在是得不偿失。”

说到这里,一个影评人突然道:“但是不可否认,这四部电影票房都很高啊,国内票房超过两亿,北美票房全部超过1亿美金,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易青点头道:“所以这几部电影虽然各有缺点,却不能说它们是完全失败地作品。恰恰相反,将来它们都是要记入中国电影里程碑的,去研究它们的得失。中国电影就不能更好地进步。我要特别提到一点来佐证我的观点,那就是,在这四部电影中。哪部电影在商业和艺术上最成功,哪部票房最高?”

响鼓不用重锤,座上的都是老电影人了,易青一说,大家就知道他的意思了。在阐述第二个问题是,易素唯一没有批评的《英雄,国内票房两亿五千万人币,北美票房单1.7211亿美金,超过同档的《指环王系列和《哈利波特,是当年全美票房排行榜前五名,仅次于《黑客帝国、《星战前传等大片,超过曾经拿过奥斯卡小金人的〈卧虎藏龙,创造华语电影的一个票房奇迹。

易青慨然道:“《英雄靠什么在艺术和商业获得双丰收,所有关于中国的符号,《英雄里都遗余力地再现:围棋,书法,剑,古琴,山水,竹简,毛笔,弓箭,威威楼宇,漫漫黄沙,青山碧水,红墙绿瓦,天下大一统的思想……整个电影的画面,极具中国画的意境,整个故事中的所有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刺客,心怀天下的君王,全都是英雄,这类英雄形象,完全是中国式的,跟美国人那种挂着一身子弹拿着大口径机枪的破坏性英雄截然不同。同时,一部没有反面人物,在英雄和英雄之间构筑矛盾的电影,体现了东方式的哲学和智慧,这样的思维方式,当然会令西方观众惊叹并充满好奇。当然在操作上,《英雄还有很多缺憾,比如故事主题大家太能接受,比如个别台词和表现方法不太真实,但是总体而言,英雄是一部符号化的电影,所有的符号都在传达一个标识——‘MadeinChina’!这也是《英雄能够创造票房神话的根本原因。”

话到此处,易青忍不住叹息道:“可惜张一谋导演却不能坚持这种创作思想,在《十面埋伏中几乎完全颠覆和动摇了这一点。中国现在的电影人的思维方向,尤其是商业化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思维模式,是直线性的,就着商业做商业——他们以为目标是国际市场,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就应该西方化,因为要赚外国人的钱,所以要拍外国的文化和审美趣味。这其实是违背艺术规律更违背商业规律的,道理很简单,好比做饭给外国人吃,中国人做西餐做的再好,恐怕也比上人家家里做了一辈子外国厨师地道;要想让老外吃得惊叹不已,那就要做新奇的中国菜给他们吃,然后加一点点迁就他们口味的西式调料。好莱坞每年出上百部顶级的商业大片,再加上英国、法国的商业电影,西方人看这些还没看腻吗?还不够看吗?谁还要看你模仿《哈姆雷特》?恰恰是《英雄这种电影,他们没有接触过的思维方式,没有见识过的美术画面,以及他们想象不到的故事思想,才能真正令他们觉得新奇,才能吸引眼球。成龙大哥在好莱坞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独特,没人能取代他。个人的独特在能力和个性,一个族产业和文化的独特也是如此吗?”

易青总结道:“所有西方电影的先进经验和优点我们都可以学,但是要分清楚主次,要清楚的知道,什么是主体,什么是附庸。以中国的文化价值为主要的取向,吸取西方文化里的适用的精华,而不是生搬硬套,主观甚至媚外的把作品完全西化。只有坚持走本民族文化的道路,我们才能不仅挖掘国内市场,更加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人,要拍中国人自己的电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第二个问题一说完,话题立刻多了起来。管家收拾了桌子,端上热茶、咖啡、热牛奶。

经过了今天晚上,孙茹现在对易青真是刮目相看,佩服的五体投地。

以往她和易素以及寻演班的同学在一起,无非是讨论些这个镜头怎么拍,那个机位怎么摆,那场戏灯怎么打之类的专业话题。

孙茹私心里一直觉得,易青这个状元未必比她高明得了多少,专业方面两人应该是不相上下。今天她才知道,易青的思维方式竟是与她完全不一样的,就象工匠和艺术家是不同的一样。

孙茹看了一眼桌上的餐后热饮,她知道易青喝东西喜欢浓郁香滑的口味,对咖啡和浓茶都不太感兴趣。她一边跟大家聊天,一边很自然的拿起一个空杯子,倒了半杯热红茶,兑进热奶牛奶,在小罐子里挑了些气味非常浓郁的巴西黑蜂蜜出来加进茶里,给易青调了一杯香滑馥郁的热奶茶,笑盈盈的放在他面前。

易青平时在学校早被孙茹惯坏了,连句谢谢都没有拿起来就喝。

几个客人若有所悟,意味深长的互相对视一眼。原来这个叫易青的小伙子不但是孙老爷子的学生,更是孙家第三代唯一女丁的乘龙快婿,也就是说,将来很有可能是孙老爷子事业和庞大遗产的继承人。

这样一想,这些人愈加的曲意逢迎。颂声不断。孙老爷子抿着红茶,嘴角含笑,这正是他地目的所在。从今天这顿饭以后,整个业界都会知道易青这个名字。无数只眼睛将关注着他,无数数人议论着他,这但能更好的磨练他,更重要的是为他建立起关系网打下基础——就象当年为孔儒做地那样。

一位年轻点的客人感慨的道:“易世兄说的固然是好极了。但是话说回来,我们这些人在这里高谈阔论,意兴飞扬又有何用。易世兄不觉得曲高和寡?中国电影观众素质之差,举世皆知,所谓的电影改革,又能得到基层众的多少支持?”

易青肃然道:“这话我可决不能苟同。中国电影所面临的尴尬现状,也是这四部商业电影暴露出来的电影改革中将遭遇的最大阻力。其实也正是中国电影薄弱的观众基础地问题。阁下强调中国观众的整体艺术修养差,却没有看到中国观众地文化鉴赏能力高。我们的族文化积淀深这个特点。中国电影观众基础薄弱,观众欣赏水平低,这是历史形成的,世界各国的电影文化形态都要经过这个阶段,岂能把这种现象独立出来单单指责我们中国的观众?”

那客人笑道:“中国观众文化鉴赏能力高?真没看出来!当今世界评价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电影,电影修养高而文化鉴赏能力高,闻所未闻。岂不是自相矛盾。”

易青摇头道:“一点也不矛盾。先生只知艺术史,而不知社会史。新中国成立之前,电影这一事物在民国时期虽然已经焕发出特有地东方神采,但是毕竟时间太短;自新中国建立之后,电影为政治服务,造成艺术萎缩,主旋律电影盛行,实际上阻碍了平电影的发展,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时期及其余波的种种破坏。第四代寻演之前中国可谓全无电影。中国第三代导演、第四代导演虽有部分作品,却被政治阉割的非常厉害,广大中国观众接触电影大抵是从第五代的《黄土地、《红高粱开始。也就是说,中国观众真正接受电影文化熏陶的时间不过是区区二十几年。以二十几年的积淀,中国电影能走到今天,几乎拿遍世界所有重要电影节的奖项,中国观众的水平至少能达到世界中等偏下地程度,这个事实还不能说明我们的文化底子确实极好?”

………先生与一些业内前辈只知抱怨观众不懂电影,却不知其根源。我们都知道中国观众有喜爱看故事片的传统,有崇尚真实,注重情节地特点。这些老掉牙的观点人人在说,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究其根本,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历史上来说,中国是世界各个大国古国中,封建历史最长,封建思想积存最深厚的国家;大一统、高集权的社会形态与政治形态决定了中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品格。数千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教育人民要做顺,以维护稳定的统治环境和国家的和谐。顺文化必然导致艺术欣赏性格的不健全。从古至今,中国的基层文化受众只注重戏剧、文学等作品情节和再现式的真实性,中国的电影观众看电影只看故事情节,只看作品反映的生活与现实比较是否真实,却不知道这恰恰是艺术中最不重要或者比较不重要的两部分。”

……再有,中国电影观众基础薄弱的现状,更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现状和社会现状形成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老百姓只要能吃饱饭,他们就要进行文化消费。在西方,文化消费的主流或者说最重要的方式是电影,但是中国基层群众的文化消费依靠什么?是电视!因为在中国看电视是不要钱的。一个中国的家庭,可能一年都不进电影院,但是几乎天天都要看电视。在中国,很多不看经典名著、不听古典音乐、不看电影,更不看舞台剧话剧的年轻人,他们通过什么渠道感知自己生活圈以外的世界?除了网络就是电视!电视新闻、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是中国都市人最基本最广泛的文化娱乐项目。我们在电影院里看了到的大多数电影观众,他们都是关了家里的电视出来看电影地。”

……自所以我觉得中国观众对时下电影种种千奇百怪的批评毫奇怪。大多数的中国观众是用电视剧的鉴赏方式和欣赏模式来看电影地。大多数的中国观众根本不知道电影跟电视到底有什么根本区别,也只有中国话里才会有‘影视作品’这个词,英文或者法文里永远不会把电影和电视合并成一个词组来说。也只有在中国,演电影的演员跟演电视的演员几乎可以窜来窜去。没有严格的界限,反正只要有钱有片酬就行,反观西方,有谁听说好莱坞电影明星去拍电视剧的?在中国的非专业影评和观众评论中,经常会出现把电影跟某电视剧相比较的笑话,单纯的电影评论也完全用的是电视剧地思维方式,其根源就在于此。”

一席话说的这些专家们面面相觑。中国地电影界和影评界的专家都非常的高傲,他们平时都以艺术家自居,根本不屑于跟人讨论电视剧,觉得有失身份。所以平时根本不会往这方面去想。而易青感知电影的方向一直秉持他自己的所谓人本主义,平民路线。所以他会关注到基层社会的文化消费形式,这也是当初他能令孙老爷子眼前一亮的地方。

………电影和电视剧相比,电影更象美术、音乐作品,而电视剧更象文学作品。对电视剧而言,故事情节和再现历史地、生活中的真实非常重要,而对于电影来说,这两方面只不过是编剧学的一小部分。而编剧只过是电影六大部门中的一小部分——所以电影才一百多年时间,就发展为世界八大艺术之一,而电视剧却登不上人类艺术的大雅之堂。打个比方说,电视剧是溪流,电影是浩瀚的大海——正因为如此,中国电影的观众永远在批评电影的故事情节、或者是动作场面真实不真实之类细枝末节的跟电影本身关系不大地环节。”

………举个例子说,《英雄里被批评最多的一个场面就是所谓的‘泰军箭阵’。批评者煞有介事地考证历史上秦军根本不是这样攻城的,却不知道这种考证对一部电影来说毫无意义。也有很多人批评《十面埋伏里时间不吻合,刚才还在片天的竹林扔飞刀。转眼就是刘和金两人在漫天飞雪里决斗。其实这种批评意见如果发生在两部电视剧里是恰如其分的,用来批评电影就有点好笑了。处理艺术的‘大真实’与‘小真实’之间的关系是艺术创作的根本之一。为了情感内淋的大真实,可以牺牲现实细节的小真实。《英雄里的泰军箭阵是为了渲染泰军的战争压力而刻意营造的氛围,为后面赵国人以生命捍卫文化文字的精神做铺垫的,是在世界观众面前歌颂中国人的文化风骨的,就这个主题而言,历史上泰人如何攻城的根本微不足道,但是大多数观众却宁可忽略了精神内涵层面的东西去关注箭阵是是真的,关注泰军打仗是是大喊‘大风’,并且对此津津乐道,其实是用电视剧的眼光去看电影。同样的,《十面埋伏中的漫天大雪是一种象征意味的浪漫场景,在情绪上是悲壮凄美的,为了加强人物情绪和主题上的悲凄这个‘大真实’,时间季节上的‘小真实’完全是可以忽略的。张一谋的处理虽然不能算绝妙,但是也可以说是中规中矩,非常学院派。可惜大多数观众只注重现实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场景,并欣赏画面的艺术象征意义和电影主题所捕捉的人性的真实。”

“电视文化对电影观众的影响还远不止如此。中国电影圈有个奇怪的现象,拍电影的整天抱怨看电影的看不懂电影;看电影的立刻反唇相讥,说拍电影的就应该拍出大家都看的懂的东西。其实两边是鸡同鸭讲,说的都是外语,讨论的不是同一种东西,公平的说,要是中国观众都能看的懂,那就要以故事情节为主要创作方向,那就成了电视剧而不是电影了——这种拍法就会象九十年代后日渐衰败的香港电影,成了所谓剧情商业片,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要毁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影的。这种其实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没有一个电影人愿意去深究一下这种情况地根源是什么。其实搞艺术的人只要不那么自以为是,肯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想想,应该不难得出结论,事实上。没有一个电影人肯去搞电影基础教育这种赚钱的事业,没有人去告诉基层地民众,到底什么东西叫电影,怎么样叫看懂一部电影。”

………其实很多人以为看懂故事情节就是看懂一部电影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非专业的观众来说,看懂导演语汇,或者通俗的叫主题才能说的上‘看懂’,这也是电视剧和电影的根本区别。导演语汇其实就是导演通过电影要说的一句话。比如《英雄,整部电影就说了一句话——什么是英雄?为了理想而牺牲一切的人都是英雄,无名、飞雪、长空以秦救天下为理想。泰始皇与残剑以天下大一统为理想,他们都是英雄;《十面埋伏的主题是刘德桦的那句台词‘三年的苦恋。不如三天地相处’,深刻讨论了人性的无常和爱情地特质,《无极讲的是宿命论,一个女孩骗了一个男孩,长大就会被所有男人骗;〈夜宴的主题是欲望,欲望的无限度扩张会毁灭爱情、亲情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冯晓刚的《手机讲的是‘人,应该不应该撒谎’这个问题,导演地观点是人与人是需要空间的。适当的隐瞒和谎言可以使人际和谐,手机的出现打破了社会人关系之间的距离感,使人和人空间紧张,《大腕》是……”

易青一口气不歇的一连讲了二十几部有点名气的电影的导演语汇,几个影评人的眼睛越瞪越大,他们搞了半辈子电影,也没见过脑子里能装这么多东西地年轻人,而且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全倒出来,如数家珍,一个晚上就听他一个人说了。

孙老爷子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今晚之后,借这些人地嘴巴,自己这个爱徒一定会以博闻强记而闻名圈内的。

易青此时就象脱了缰的野马。嘴上再也收不住了:“艺术的真实是再现式的真实,不是跟生活一模一样,它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只要情感和内淋的逻辑是真实的,形式和事件的真实可以忽略。这是电影和电视剧很重要的区别之一,正是因为这种文化观念没有形成,所以中国观众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甚至激烈的指责导演们欺骗观众,其实不是电影的问题也不是观众的问题,是我们的整个文化结构出了问题。所以要改革电影,光是使劲拍好电影是不够的,需要涉及的文化层面非常的广泛,比如放宽政审体制,比如建立独立的电影和电视剧系统,比如中国电视收费化等等……”

“这个问题的根本,是中国电影艺术理论研究的高水平和电影工业实践能力的低水平,以及电影艺术的高水平和基层观众欣赏能力的低水平之间的矛盾。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对电影理论的研究已经高精尖到了世界顶级水平,可是电影工业的很多领域还是刚起步,什么都要进口;同时,在学校里学了很高深的理论出来不知道怎么拍电影,拍出来的东西没有市场没有票房。美国和欧洲每年派那么多留学生来中国的电影学院学本事,学完了回到欧洲,回到好莱坞拍电影送进中国再赚中国人的钱,中国要拍个电影还要跟他们租器材,还要拿到国外用他们的机器剪接和做后期——反反复复的为他人做嫁衣裳。”

………要改革中国电影的现状。首先要提高电影工业的水平和观众基础。我们要拍的东西就是要兼顾观众的接受水平和艺术含量之间的比例,一部电影分十份,至少要有五成是普通观众能看的懂的,加强剧本,放大主题,纯艺术领域的东西只要有一两分让中层以上的观众回味一下就行了。拍的东西和思维模式要民族的,东方的,中国的为主,这样观众才有亲切感。这种类型的影片一旦成规模,每年出十部左右,观众的欣赏水平自然就上来了,这不比跟观众拉锯战,动不动摆出艺术家的架子要强的多吗?等到电影观众的水青上来了,电影的艺术成分自然会越来越高,将来我们中国也会象法国人一样,有电影艺术中心,有纯艺术院线,我们中国的小孩子中也会出电影家……重点是,这种过程的拉动主寻力量应该是观众,他们才是根本,而是靠电影人一相情愿。中国电视行业正在逐步进行收费化,只要电影贴近群众,观众自然会从电视前走到电影院,中国有几亿观众基础,中国电影将来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第十三章 踏上归途第四十四章 巍巍师恩如山第六章 侯门深似海(1)第十四章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1)第二十一章 请君入袋(下)第四十一章 抽你丫个老贱人第六章 侯门深似海(1)第二十一章 钱是王八蛋第九章 喜剧之王司马西幻风格作品《九龙爵》1253831第二十八章 三十天特训(1)第二十四章 孙老爷子(3)第十章 孙大小姐(3)第十二章 一墙之隔(2)第二十八章 中国可以说不(上)第十四章 洪门夜宴第三章 政治任务第十六章 影帝秘笈第二十六章 似曾相识燕归来(2)第十九章 有朋自远方来(中)第四十章 剧饮千杯男儿志第二十三章 水深火热(全)第六章 侯门深似海(1)第十四章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2)第十六章 良心能值几文钱第二十七章 佳人难再得(上)第三十章 陪你一路向天涯第六章 后生可畏第五章 我本怜卿(上)第二十一章 龙女归来第五章 新人旧爱两依依(3)第四十二章 做演员不做明星第二十八章 三十天特训(2)第三十五章 一嘴毛(3)第二十二章 世道人心悬利剑第三十四章 打造青女郎第二十六章 有子念青第二十三章 瞒天过海渡陈仓(中)第十二章 黄金镜头(2)第十一章 烈士后人(3)第三十一章 三生石上旧精魂(中)第十一章 烈士后人(1)第二十九章 伐爱不尽本(下)第十二章 情在两难(下)第二十四章 孙老爷子(1)第二十三章 瞒天过海渡陈仓(下)第九章 香港攻略第一章 金龙翔天第四十四章 一鸣惊人第十五章 中华龙腾(1)第十六章 良心能值几文钱第二十八章 三十天特训(2)第十章 陈年内幕(2)第六章 我以我血荐轩辕第九章 喜剧之王第六章 其实,我就想做一个演员(1)第二十四章 九天十夜第三章 九星连珠(4)第五章 孙府夜宴第十二章 一墙之隔(1)第十二章 星爷的承诺第十一章 睡莲(1)第三十一章 三生石上旧精魂(中)第二十五章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1)第十八章 一飞冲天第三十四章 战略转移(上)第五章 我本怜卿(下)第二十七章 佳人难再得(中)第三章 九星连珠(4)再说张玉事件——一些不得不说明的话第十二章 黄金镜头(2)第六章 侯门深似海(2)第二十八章 中国可以说不(下)第二十四章 超级宝贝(下)第十六章 求有华服衬仙子第二十章 男儿如刀第十四章 洪门夜宴第二十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第八章 实力派偶像第三章 神秘遗嘱第四章 冯导贺岁新戏第十五章 亚洲影业新秩序〈转〉奥斯卡颁奖礼,中国受辱第二十七章 谁来成全爱第十章 陈年内幕(2)第五章 惊艳画魂(3)第三十五章 一嘴毛(2)第三十二章 英雄救美抡大锤(4)第五章 孙府夜宴第二十三章 瞒天过海渡陈仓(中)第八章 实力派偶像第二十章 春天陪你去戛纳第二十六章 我喜欢男上女下第三十二章 大结局(上)第二十一章 请君入袋(上)第二十章 灵魂天籁(2)第二十三章 瞒天过海渡陈仓(下)第二十八章 中国可以说不(下)第二十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第三章 九星连珠(3)
第十三章 踏上归途第四十四章 巍巍师恩如山第六章 侯门深似海(1)第十四章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1)第二十一章 请君入袋(下)第四十一章 抽你丫个老贱人第六章 侯门深似海(1)第二十一章 钱是王八蛋第九章 喜剧之王司马西幻风格作品《九龙爵》1253831第二十八章 三十天特训(1)第二十四章 孙老爷子(3)第十章 孙大小姐(3)第十二章 一墙之隔(2)第二十八章 中国可以说不(上)第十四章 洪门夜宴第三章 政治任务第十六章 影帝秘笈第二十六章 似曾相识燕归来(2)第十九章 有朋自远方来(中)第四十章 剧饮千杯男儿志第二十三章 水深火热(全)第六章 侯门深似海(1)第十四章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2)第十六章 良心能值几文钱第二十七章 佳人难再得(上)第三十章 陪你一路向天涯第六章 后生可畏第五章 我本怜卿(上)第二十一章 龙女归来第五章 新人旧爱两依依(3)第四十二章 做演员不做明星第二十八章 三十天特训(2)第三十五章 一嘴毛(3)第二十二章 世道人心悬利剑第三十四章 打造青女郎第二十六章 有子念青第二十三章 瞒天过海渡陈仓(中)第十二章 黄金镜头(2)第十一章 烈士后人(3)第三十一章 三生石上旧精魂(中)第十一章 烈士后人(1)第二十九章 伐爱不尽本(下)第十二章 情在两难(下)第二十四章 孙老爷子(1)第二十三章 瞒天过海渡陈仓(下)第九章 香港攻略第一章 金龙翔天第四十四章 一鸣惊人第十五章 中华龙腾(1)第十六章 良心能值几文钱第二十八章 三十天特训(2)第十章 陈年内幕(2)第六章 我以我血荐轩辕第九章 喜剧之王第六章 其实,我就想做一个演员(1)第二十四章 九天十夜第三章 九星连珠(4)第五章 孙府夜宴第十二章 一墙之隔(1)第十二章 星爷的承诺第十一章 睡莲(1)第三十一章 三生石上旧精魂(中)第二十五章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1)第十八章 一飞冲天第三十四章 战略转移(上)第五章 我本怜卿(下)第二十七章 佳人难再得(中)第三章 九星连珠(4)再说张玉事件——一些不得不说明的话第十二章 黄金镜头(2)第六章 侯门深似海(2)第二十八章 中国可以说不(下)第二十四章 超级宝贝(下)第十六章 求有华服衬仙子第二十章 男儿如刀第十四章 洪门夜宴第二十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第八章 实力派偶像第三章 神秘遗嘱第四章 冯导贺岁新戏第十五章 亚洲影业新秩序〈转〉奥斯卡颁奖礼,中国受辱第二十七章 谁来成全爱第十章 陈年内幕(2)第五章 惊艳画魂(3)第三十五章 一嘴毛(2)第三十二章 英雄救美抡大锤(4)第五章 孙府夜宴第二十三章 瞒天过海渡陈仓(中)第八章 实力派偶像第二十章 春天陪你去戛纳第二十六章 我喜欢男上女下第三十二章 大结局(上)第二十一章 请君入袋(上)第二十章 灵魂天籁(2)第二十三章 瞒天过海渡陈仓(下)第二十八章 中国可以说不(下)第二十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第三章 九星连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