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9章 张承

实际上,张承并非没有任何准备。

他和种燧相争,各持政见自不待言,只是没想到如此突然罢了。

而且,皇帝陛下明显是想改变枢密院的架构,不管是做给中书看的,还是皇帝陛下有意宣示威权。

最终的结果就是如此,想要劝谏的人,之后必定会上书言事,但现在不合适。。。。。。

不论是同门下平章事周仿,还是赵石,都无意在这个时候,跟皇帝陛下硬顶,就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历代以来,皇权有强有弱,强的时候,皇帝陛下一言可决朝中重臣之生死,弱的时候,连自身安危都不能顾全。

而大秦,如今就正处在皇权渐盛的当口。

这也正是这两年政争所造成的结果,文官集团的消弱,其实也正意味着皇权的强盛,而这也同样说明,大秦的动荡,只是局部的,并不会动摇大秦统治的根基。

殿中众人面面相觑,这个时候,他们几乎同时隐隐感受到了来自皇权的威胁,是的,就是威胁。

自古以来,皇帝和臣下之间,并非只有统一,相辅相成,他们中间也存在着矛盾,斗争。

相互对视之间,众人也都清晰的感受到了那种深藏不露的反感和不安,但这到底是君权神授的时代,这种反感和不安,只能深深的藏在心底。

实际上,即便是赵石,也觉得皇帝陛下这次做的过头了。

自他融入朝堂的那一天开始,他就能感觉的到。大秦没有谁能做到真正的一言九鼎。即使是皇帝陛下也不成。

而今天。皇帝陛下太过凌厉了些,这和习惯中的朝堂运作方式,有了明显的冲突。

这是好是坏,赵石不会去深想,但他知道,自己此时,是持反对态度的,他瞄了一眼角落里的李之问。

心想。是这个人说了什么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找个机会除了此人?

但想想,又不太可能,这人刚到长安,之前从未到过这里,而且,可以说踏足秦境的日子都不多,凭什么让皇帝言听计从?

也许是感受到了他阴冷的目光,李之问一下看了过来,身上明显哆嗦了一下。随即,这位便挤出几许讨好的笑容。并缓缓的摇了摇头。

这无疑是个聪明人,甚至有点聪明的过了头,他不摇头还好,当他微不可见的摇了摇脑袋,却是让赵石心中杀机大起。

不过,当他目光扫过这人帽子底下露出的白发的时候,那颇然大盛的杀气便也平息了下来。

这人老了。。。。。。应该也有五十左右的年纪了,想想皇帝陛下平日为人,赵石移开了目光。

李之问背后出了一身的冷汗。

大秦朝堂之事,他并不甚清楚,但他却知道,刚才的一幕意味着什么,显然,大秦皇帝陛下的强势,并不是惯常之举。

从那压抑的气氛中就可以感觉的到,这些大秦重臣们隐隐的抗拒。

如果,那位以为是他在皇帝陛下面前挑唆生事。。。。。。天啊,真的是冤枉啊,他可从来没做过,连想都不曾想过才对。

他从那凛冽的目光中,不但读过了猜疑,还。。。。。。看到了一些让人不寒而栗的东西。

他这个时候,终于明白,大秦的京师,并不比对汉人来说有如地狱的上京,安全上哪怕半点。

这同样是一个凶险莫测之地,只不过,在外面披上了一层温和而有虚伪的外衣罢了。

而大秦的君王,与天下各国之君恐怕也没什么区别。

龙行于天,风雨相随,变幻莫测,这就是天子,大秦如此强盛,它的帝王,只能是龙中王者,不会有其他另外的解释。

可笑,这些天来,他还有些洋洋得意,怕不早已卷入了这风雨之中,而不自知呢。

之后,皇帝陛下并无多少异样。

张承也终于清醒了过来,既已履任枢密使之职,他必须拿出自己的政见。

这个嘛,他早有准备。

第一个,就是李承乾留下的建军之议。

乾元殿内其他人,或有不服,但唯有他不成。

这个当口,他必须站在皇帝陛下一边儿。

所以,既为了缓和气氛,也为了抒发己见,他都得先站出来。

虽说,转折之处有点生硬,但现在谁又会顾忌这些细枝末节呢?大家都能想到,这之后,可能朝堂之上,又要起上一些风波了。

本来,极力在稳定朝堂形势的中书,这次怕是又要手足无措一番了。

张承开始侃侃而谈,与之前所议之事,相去甚远,却也属于军国大事,渐渐的,众人也听的入了神。

张承准备的很充分,可能已经有了条陈,但这个时候,自然不会随身携带。

张承的意思和李承乾不太一样,但其实,根本上的用意,却别无二致。

所不同的地方,一个就是兵员,李承乾在时,认为既然要建新军,中原未定,诸部臣服,这么一来,兵员不如从草原胡人和北地精锐中抽调。

考虑到的是,快速建军,又能不伤北地各部大军的元气。

但张承以为,北地骑军,将来为的还是防胡,震慑草原诸部之用,不应招任何胡人入军,战时,可以视情形征调终于大秦的胡人部落骑兵为辅。

这么一来,成军无疑要慢一些,但却不用担心内乱之事,这个事情上,各有利弊,却是他这个枢密使可以把握的,皇帝陛下以及其他众人,没有不同意的理由。

二来呢,他一下将新军缩减了一半儿,由十万减到五万。

理由不在后勤辎重上,他举了赵石北征草原的例子。

谁都知道,大将军赵石率部北上草原,大小十数战,略定草原诸部,而北上草原的大秦骑军,最多的时候,也不曾超过三万人马。

张承以为,草原征战,看的不是数量,而是后勤补给是否及时,人多势众在草原上并不适用。

人少而精,才是草原征战的精髓。

当然,这么说有所偏颇,但却也能说到点上,赵石就在暗自点头,在草原上,大规模的决战很少发生,很多时候,都不能以军队的数量才衡量各部的强弱。

十万人和二十万人,对于草原诸部而言,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再强大的部族,也不会聚拢这么多的人马,跟敌人在草原上作战,因为那只会让敌人逃的远远的,等你疲惫或者牛羊都吃光了,再上来撕咬。

而对于大秦来说,分别就大了,这同样也是草原战事和中原战事最本质的区别所在。

五万人,也许还算合适吧,赵石暗自嘀咕,从二三十万的规模,降低到十万,再降到五万,这新军不会建到最后,没影了吧?

实际上,这个时候,赵石也感受到了人事代谢的痛苦。

张承这里还主张,四万骑军建在河东,一来粮草有所保障,二来也能保证河东军力,为河东军东出河北做准备。

一万在榆林,可以大致保证天山延麓的安宁。

借此,张承还大致说了说,对于军旅改编的一些建言。

这个时候,种燧就有点郁闷了,张承现在确实已经算是有了权力,对禁军改编诸事指手画脚了。

他可以予以反驳,但他不会这么浮躁,只是静静的听着,因为他需要知道赵石的意思。

不过他也不白给,他现在已经能想到,四位常设枢密副使,将会让枢密院的格局发生多少变化。

张承之后未必能那么舒服。

现在驳斥,只会让旁人看笑话,因为之后的博弈,也许才是重点。

而且,张承所言,并非那么空洞,显然是深思熟虑过的。

他的着眼点,放在了军队的后勤辎重事上。

几句过后,他的矛头便直指匠作监,甚至可以说是工部。

因为他觉得,大秦军器制作,已经落后于后周,南唐两国,风刀出现之前,大秦还在沿用唐式的横刀。

在弓箭以及很多军器上,根本无法做到推陈出新,不管是与金人,还是北方草原胡,甚或是西夏人交战,都无法体现出大秦军械的领先之处,而最新的武器革新,却多数来自国武监,所以,他认为,匠作监以及工部人等,有尸位素餐之嫌。

不如将工部匠作监划到国武监辖下。

此言一出,不光种燧,即便是其他人,都在暗自撇了撇嘴,赤裸裸的买好啊。。。。。。。。

不过,赵石到不意外,这本就是张承入枢密院任职以来,一直的主张,也和他商量过。

从这一点上看,他任职枢密使确实要比种燧合适。

光就赵石个人而言,他也觉得,张承的眼界要宽上一些,而且务实,之前不曾显露,只是因为摊子太大,他一个枢密副使根本无法掌控。

现在,人家成了枢密使,正可以大展拳脚了。

张承这番长篇大论,,能给他带来什么,显而易见,会让他在枢密院很快树立起权威,当然,这还得是顺利的情形之下。

不过之后会怎样,还要看做的如何,有些事说的再好,落到实处的时候,却都变了模样,谁知道呢。

(七月了,求点保底月票,月票榜也合并了,没什么机会,就是让数据好看点。)(未完待续。。)

第983章 赏赐第1074章 王庭第530章 宣旨(二)第745章 春来第1373章 局面第454章 条陈(三)第1440章 赠谱第215章 年关(八)第1283章 天狼(四)第299章 夜战(二)第444章 可笑第1124章 盟约(完)第205章 严苛(七)第1458章 北上第749章 攻城(二)第935章 贤能第913章 屠杀第367章 决定第1198章 县衙第934章 论赏第1042章 轮战第638章 国武(二)第1412章 明远第1360章 阴暗第1389章 兄弟(三)第1282章 天狼(三)第1350章 周枋(三)第461章 草包第367章 狂战(三)第1037章 献策(三)第351章 祝寿(一)第159章 变生第818章 南宫第1114章 盟约(九)第611章 劝说第1196章 县事第470章 秘闻第402章 奖惩(七)第736章 细数第7章 征兵第409章 奖惩(一)第1142章 禁军第915章 混乱第643章 瑰宝(一)第1430章 巡狩第1022章 出兵第251章 为谋第993章 惑敌第207章 严苛(九)第42章 谋算第1346章 聚会第1560章 狭路第741章 请见第41章 伤势第1334章 款待第535章 小胜第1492章 过往第34章 太子第45章 说笑第1389章 横扫第784章 议和(六)第1408章 夜宴(四)第1442章 文楼(二)第1305章 论政(二)第382章 豪杰(六)第173章 厚礼(三)第706章 乱子(五)第1081章 平胡第649章 偶遇第447章 大胜第188章 开始第789章 家书第43章 书吏第47章 铲除第1681章 来历第217章 年关(十)第1513章 请假第1014章 战报第1482章 人事第1404章 请命第1436章 音妙第823章 天妖(五)第572章 进退第1464章 难题第1542章 南下第210章 年关(三)第1476章 入宫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战图五百八十五章 相府第1291章 大事第191章 故人(一)第1291章 大事第538章 催敌第219章 诘问第1219章 攻守第1528章 大势第1009章 功劳第1367章 禁军第1449章 随行第510章 云涌(十)第163章 庆功(一)
第983章 赏赐第1074章 王庭第530章 宣旨(二)第745章 春来第1373章 局面第454章 条陈(三)第1440章 赠谱第215章 年关(八)第1283章 天狼(四)第299章 夜战(二)第444章 可笑第1124章 盟约(完)第205章 严苛(七)第1458章 北上第749章 攻城(二)第935章 贤能第913章 屠杀第367章 决定第1198章 县衙第934章 论赏第1042章 轮战第638章 国武(二)第1412章 明远第1360章 阴暗第1389章 兄弟(三)第1282章 天狼(三)第1350章 周枋(三)第461章 草包第367章 狂战(三)第1037章 献策(三)第351章 祝寿(一)第159章 变生第818章 南宫第1114章 盟约(九)第611章 劝说第1196章 县事第470章 秘闻第402章 奖惩(七)第736章 细数第7章 征兵第409章 奖惩(一)第1142章 禁军第915章 混乱第643章 瑰宝(一)第1430章 巡狩第1022章 出兵第251章 为谋第993章 惑敌第207章 严苛(九)第42章 谋算第1346章 聚会第1560章 狭路第741章 请见第41章 伤势第1334章 款待第535章 小胜第1492章 过往第34章 太子第45章 说笑第1389章 横扫第784章 议和(六)第1408章 夜宴(四)第1442章 文楼(二)第1305章 论政(二)第382章 豪杰(六)第173章 厚礼(三)第706章 乱子(五)第1081章 平胡第649章 偶遇第447章 大胜第188章 开始第789章 家书第43章 书吏第47章 铲除第1681章 来历第217章 年关(十)第1513章 请假第1014章 战报第1482章 人事第1404章 请命第1436章 音妙第823章 天妖(五)第572章 进退第1464章 难题第1542章 南下第210章 年关(三)第1476章 入宫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战图五百八十五章 相府第1291章 大事第191章 故人(一)第1291章 大事第538章 催敌第219章 诘问第1219章 攻守第1528章 大势第1009章 功劳第1367章 禁军第1449章 随行第510章 云涌(十)第163章 庆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