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互相妥协

李鸿章进京无论对于北洋还是中枢,都是一场考验。李鸿章想为北洋谋得更大的利益。中枢又何尝不是想借机分裂北洋?而在这个目标下。无论是帝党还是后党都暂时放弃了权利之争一起对付北洋。所以才有了庆王和翁同龢一起去拉拢徐杰这件事的出现。

慈禧不怕徐杰有野心,因为慈禧有权利去满足徐杰的要求。但是光绪却没有这能力。如果徐杰真的被慈禧拉拢了,这后党除了荣禄的西北练军外又多了一支更为强大的力量。这对于帝党夺权将是极大的障碍。而李鸿章在战争期间和帝党之间好容易建立的联系随着翁同龢与徐杰的见面而付之东流。因此,帝党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慈禧一个人当好人。不过这一切都只是私下里进行的,并没有搬到台面上。

但就在这个时候,李鸿章做出的让步让中枢的各方势力有些措手不及!首先,李鸿章同意分出部分北洋系部队交给中央。这些人以袁世凯为首,自以为在北洋中没有发展前途而选择亲近中枢,而李鸿章居然同意了这一点。这在中枢看来即表示了李鸿章无意问鼎的表态,同时也削弱了北洋,特别是直隶总督李鸿章对京城局势的影响力。这让中枢压力大减。而随后对于北洋舰队的归属问题上,李鸿章是坚决不交权,至少表面是这样。而徐杰此时也强调了自己只希望掌握东北部分偏僻地区的权利。对于东北已有管理体系没有兴趣。而这样一来中枢进一步感觉到了北洋和解的态度和对某些关键问题的坚决。

无论是徐杰要进入东北,还是李鸿章死抓着直隶和舰队不放,都可以看成北洋的一种自保的行为,至于让丁汝昌领台湾巡抚,让刘铭传上位闽浙总督,这其实也不是大不了的事情,首先,在中法战争结束后。中枢曾经打算让刘铭传接受福建,而当时的福建是包括台湾的,后来刘铭传上书,才让台湾从福建分出来。而现在,战争结束后,功劳颇大的刘铭传上位也是无法阻止的。至少短时间内没有理由拒绝。

在慈禧等人看来,在表面上原有的北洋联盟体系的势力增强了。但是力量却更加分散,李鸿章还是直隶总督。但是却要分出一部分人跟徐杰去东北。还有一部分人跟了朝廷,实力被严重削弱。而实力的削弱就代表着李鸿章对北洋控制力的下降。

至于徐杰吗?他带一批新人去一个新的地方,同时有脱离了和李鸿章的直接隶属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新生势力中最弱的一支。而且远在东北,对中枢的影响力更弱。而刘铭传吗,别看他是淮系。但是因为一些旧事,刘铭传和李鸿章多少有些生分,现在做到总督了,李鸿章对他的控制力更弱了。所以,整个北洋已经从一座大山变成了数个中等程度的山头,不足为惧了。

这只是北洋的变化,如果仅仅这样,中枢还是觉得不安全。毕竟这些山头都是挂着北洋的名字,所以扶持其它挂着别的名字的山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所爆发出来的势力不仅让外国人刮目相看。更是让中枢都感到恐惧。新式学校培养出来的各种人才。新式兵工厂提供的各种武器武装起来的新军,因为商贸和从事工业而富余起来的北洋治下各省,都让中枢以及其它势力羡慕的眼红。不用说,任何人都意识到了工业和新式学校是北洋强大的根本,所以无论是中枢还是地方,这今后都要在这些方面努力了。

除了北洋以外,还有原湘系的南洋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刘坤一比较守旧,对西方事务有些抵触。而张之洞就不同了,看着北洋依靠学习西方一天天强大起来,张之洞也决定加快步伐。而慈禧太后可是十分愿意帮助这个清流出身的封疆大吏的。

而眼下。中枢从日本赔款中也获得一部分,财务状况得到缓解。所以帮助刘坤一、张之洞发展工业教育,以及筹备新军也是完全可以的。作为对北洋各派系的牵制。而且北洋也表示了可以将俘获的部分日本战舰交给南洋水师。这样一来,南洋水师和北洋的差距反而缩小了,至少在北洋新船到位前是缩小了!

但是仅仅牵制还是不够的。清朝中枢还需要掌握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强大力量。虽说甲午战争中,无论是荣禄还是东北的满族将领的表现都不好,但是在慈禧和光绪这些人还是固执的认为,只要武器装备足够精良,这些由中枢直接掌握的军队依然可以和北洋比肩。而作为对于徐杰的防范,慈禧还是决定扶持在甲午战争中表现还算“比较好”的依克唐阿来担任盛京将军,总领东北满人区域的工业发展和新军训练。至于荣禄的西北练军吗?那自然是要扩充和整编,调到山西和直隶,用于保证中枢的安全。

这样一来,在慈溪看来,这大清国的中枢与地方总算重新平衡了。这大清朝打赢了日本获得了赔款,而且又重新进行了权利分配。中枢比开战前有了更多的资源和军队,而北洋则被分成了数个实力几乎相当的山头,整个国家也开始学习西方工业,虽说慈禧对这工厂还是有些抵触,但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无论是所谓的风水还是世俗的传统,在这强大工业面前都是那样的一文不值。

但是随着李鸿章的部分让步,无论是帝党还是后党,都感觉到了外部压力大减,于是在没有了共同目标后,帝党和后党的内部矛盾开始突显。尤其是从北洋新分出来的袁世凯部与翁同龢建立了密切关系后,帝党有了依靠,这底气也足了!

要问袁世凯为何投靠光绪而不是慈禧,袁某人是这样想的。首先,袁世凯追求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高位。而是要做到位极人臣!在北洋的时候袁世凯就尽可能的往上爬,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朝鲜,袁世凯做的都兢兢业业。但是现在呢,自从一个叫徐杰的海外华人来到北洋后,袁世凯以前的功劳和徐杰所作所为可是没法比的。而甲午战争过后,袁世凯更是因为“生病”而与军功无缘。这就直接断了他接手北洋的可能,而如果到了慈禧那边,即使袁世凯做的再好,他也无法和荣禄去比,一直做一名跟班可不是袁世凯的风格。

其次,对于自己的力量,袁世凯还是有自信的。荣禄的几万西北练军看上去威风凛凛,但是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只能有差来形容,自己带出来的一部分北洋旧军多少还是上过战场的,战斗素质和一溃千里的西北练军相比是占有相当优势的。而翁同龢等人给出的价格也确实不错,授予从二品顶戴,负责训练新军。更为重要的是,帝党那里只有他袁某人一支武装力量,由不得光绪不重视。

而如此一来,中枢的力量格局更加趋于平衡,翁同龢执掌户部,掌握着财政大权,现在又有了袁世凯和北洋分出来的部分人的支持,这帝党已经有隐隐做大之势。这不得不引起慈禧太后的警觉。现在,慈禧又怀念起原来的北洋了,至少在1890年前,李鸿章还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后党。即使李鸿章有些事情想做慈禧不允许,他最多也只是换个法子绕路走而已,并没有走到今天这步。

感谢书友山轻盈的打赏和书友冰封夜狼的月票支持。新人写第一本书不容易啊。给点精神鼓励也行啊~~~。(未完待续!~!

第1232章 俄国人的窘境第1373章 同盟国最终战略2第1205章 看似很美好第222章 好戏开场了第1233章 俄国人的选择第965章 两头下注第1455章 鹰翼下的英伦2第193章 朝廷的对策第6章 完美装巡第1128章 打闷棍第4章 热那亚级穹甲巡洋舰家族第644章 夜战第928章 天上地下第429章 乌兰察布防线第690章 关键时刻第978章 集中舰队?第955章 达摩克利斯之剑第574章 俄式快速部队第139章 南洋也要买船?第815章 赶紧走吧!第340章 谢利舰队第864章 盛宴开幕第以前二百二十章 欧洲和中东第1171章 攻防战(2)第533章 别看不起旧货!第30章 两场谈判第1477章 两线作战的德国第1295章 错误的判断第1060章 K计划和魔鬼之翼第1422章 地狱边缘第17章 与赛维拉的交谈第502章 再见李鸿章第76章 初见第1493章 孟加拉湾的风暴第732章 破交攻略第595章 轻巡大乱斗第1464章 行动第1336章 前景堪忧啊第1346章 北守南攻第1334章 血火蓝天4第1314章 夜幕下的战斗第871章 螳臂当车第363章 肉搏战!第858章 猫之殇第547章 标准化与产业协作第90章 初见邓公第115章 总结经验教训第489章 马卡诺夫的计划第1133章 大戏开场第73章 飞旋的火龙第1500章 不为己甚第192章 打仗是要钱的第1232章 俄国人的窘境第692章 这就到敌后了?第1467章 修正第1249章 截击第333章 崩溃的前兆第1071章 鏖战第1015章 新的战略新的目标第726章 钢铁狂潮第821章 准备2第171章 激战成欢(一)第67章 伊藤博文的计划第705章 迟到的俄国舰队第686章 陆军装甲集群第1169章 最长的一夜(2)第1258章 鏖战第1126章 这叫一切正常?!第1323章 南北夹击第1482章 大战前夕第57章 加入北洋第793章 大地震第976章 愤怒的英国人第38章 离开英伦前的准备与到达德国第1395章 混战开幕第1139章 重创第681章 一场战争两种观点第1138章 杀招第378章 巨兽的黄昏(二)第1038章 航母交战推演第86章 清日海军(三)第1250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459章 减少损失第991章 诸神的黄昏3第462章 围追堵截第1154章 碰撞第726章 钢铁狂潮第345章 沟通南北第1528章 看不见的博弈第1337章 比斯开湾上空的鹰5第19章 拜会安东尼霍斯金斯第706章 抉择第896章 狼群中的狮子第1347章 真正的装甲战第162章 丰岛海战(二)第710章 跑不了了!第1433章 无声的交锋第482章 突击团第1133章 大戏开场第493章 穹甲复古流
第1232章 俄国人的窘境第1373章 同盟国最终战略2第1205章 看似很美好第222章 好戏开场了第1233章 俄国人的选择第965章 两头下注第1455章 鹰翼下的英伦2第193章 朝廷的对策第6章 完美装巡第1128章 打闷棍第4章 热那亚级穹甲巡洋舰家族第644章 夜战第928章 天上地下第429章 乌兰察布防线第690章 关键时刻第978章 集中舰队?第955章 达摩克利斯之剑第574章 俄式快速部队第139章 南洋也要买船?第815章 赶紧走吧!第340章 谢利舰队第864章 盛宴开幕第以前二百二十章 欧洲和中东第1171章 攻防战(2)第533章 别看不起旧货!第30章 两场谈判第1477章 两线作战的德国第1295章 错误的判断第1060章 K计划和魔鬼之翼第1422章 地狱边缘第17章 与赛维拉的交谈第502章 再见李鸿章第76章 初见第1493章 孟加拉湾的风暴第732章 破交攻略第595章 轻巡大乱斗第1464章 行动第1336章 前景堪忧啊第1346章 北守南攻第1334章 血火蓝天4第1314章 夜幕下的战斗第871章 螳臂当车第363章 肉搏战!第858章 猫之殇第547章 标准化与产业协作第90章 初见邓公第115章 总结经验教训第489章 马卡诺夫的计划第1133章 大戏开场第73章 飞旋的火龙第1500章 不为己甚第192章 打仗是要钱的第1232章 俄国人的窘境第692章 这就到敌后了?第1467章 修正第1249章 截击第333章 崩溃的前兆第1071章 鏖战第1015章 新的战略新的目标第726章 钢铁狂潮第821章 准备2第171章 激战成欢(一)第67章 伊藤博文的计划第705章 迟到的俄国舰队第686章 陆军装甲集群第1169章 最长的一夜(2)第1258章 鏖战第1126章 这叫一切正常?!第1323章 南北夹击第1482章 大战前夕第57章 加入北洋第793章 大地震第976章 愤怒的英国人第38章 离开英伦前的准备与到达德国第1395章 混战开幕第1139章 重创第681章 一场战争两种观点第1138章 杀招第378章 巨兽的黄昏(二)第1038章 航母交战推演第86章 清日海军(三)第1250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459章 减少损失第991章 诸神的黄昏3第462章 围追堵截第1154章 碰撞第726章 钢铁狂潮第345章 沟通南北第1528章 看不见的博弈第1337章 比斯开湾上空的鹰5第19章 拜会安东尼霍斯金斯第706章 抉择第896章 狼群中的狮子第1347章 真正的装甲战第162章 丰岛海战(二)第710章 跑不了了!第1433章 无声的交锋第482章 突击团第1133章 大戏开场第493章 穹甲复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