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圣

“铛……铛……铛……”

八月二十二日,伴随着卯时到来,北京城响起了钟声。

对于此刻的北京城百姓来说,他们并不知道这钟声意味着什么,还以为是晨钟。

然而,当钟声从卯时一直回荡到辰时的时候,所有人都发现了不对劲。

北京城外的一个集镇上,一名七旬的老人坐在院门树下,眺望北京城,一脸狐疑。

在北京城钟声久久没有停下的时候,老人瞪大了双眼,似乎回想起了尘封已久的记忆。

“爷爷,今天的晨钟声好长啊。”

院里,一名十一二岁的少年郎走出来,用毛巾擦着自己的脸颊。

然而,当他将毛巾从脸上挪开的时候,却看到自家爷爷的拐杖跌落在了地面,自家爷爷也张大着嘴巴眺望,双目渐渐模糊。

“爷爷?!”

“爹!你快出来!”

少年郎被自家爷爷吓了一跳,连忙冲上前去。

他摇晃着老人家,院内的人也被少年郎的声音给唤了出来。

只是,当家人全部走出的时候,这名老人却如孩子般哭了出来:

“万岁……万岁……万岁他……”

老人断断续续的哭嚎着,这会儿四周走出院门的人越来越多,而听着老人的话,他们心里也渐渐升起了一丝不好的感觉。

不等他们询问,此刻十余名青年人从远处走来。

这人十余人,集镇上的百姓都认识,只因为他们便是治理南城集的官员。

然而,此时他们身上已经没有了官袍,取而代之的是一身的缟素。

这一刻,所有人心里都咯噔了一下,而领头官员下一秒的话,更是让所有人愣住了。

“万岁于昨夜大行,传顺天府衙门布告,天下诸寺道观各声钟三万杵,天下百姓缟素三十日,禁娱禁乐!”

当领头官员的话说出时,街道上的百余名百姓都愣住了,他们耳中,只剩下了那不断回响的钟声……

在他们愣神的同时,天启皇帝驾崩的消息向京城四方传去。

各省府县城的寺庙、道观纷纷击钟三万,各城旌旗也纷纷换成了缟素。

那一面面白色的旗帜在空中抖动,似乎预示着一个旧的时代倒下,一个新的时代即将站起。

八月二十三日,太子朱慈燃即位于皇极殿,册立朱和垠为太子,朱怡铉为太孙。

在即位的程序走完后,朱慈燃带领百官前往几筵殿吊丧,并于灵前讨论起了先皇帝的庙号和谥号问题。

对此,内阁阁臣孙可望上疏表示:“祖有功而宗有德,以大行皇帝的功绩,理当以庙号“世祖”、谥号“孝武”方可体现。”

庙号与谥号不同,其中庙号之中最顶级的四个字,又以太、中、高、世为主。

太祖一般是给始受封的皇帝,开国者一般都是始受命的皇帝。

如李唐王朝的始受封是李虎,始受命是李渊,所以李虎是唐太祖,李渊是唐高祖。

如果始受命和始受封是一个人,那就选择太祖,诸如刘邦、朱元璋便是太祖。

因此,高祖便不是朱由校可以使用的庙号,那么就只剩下世祖和中祖了。

这其中,中祖需要这个国家跌落一次,然后再由一人发扬光大一次,但前提是世祖已经有了的情况下,他才能是中祖。

至于世祖,一般是颁发给将功业发扬光大的人。

世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支系成为大宗,一层是将祖宗功业发扬光大,因此嘉靖皇帝是世宗。

眼下,朱由校完全符合世祖的标准,因此将他的庙号选为世祖是毫无问题的。

至于谥号,在一百四十个美谥之中,又以文、武、成、康、昭、穆、孝、宣、平、桓、景、襄、高、明、章、大等谥号为最。

这其中,有的已经被大明先帝使用,为数不多没有使用,而又符合朱由校功绩的,恐怕只有武、成、康了。

在这三个谥号里,武帝无疑是最好的,因此孙可望自然给朱由校用上了。

面对孙可望的建议,朱慈燃没有拒绝,而是理所应当的给自家父亲用上了明世祖武皇帝的庙号和谥号。

在确定了庙号和谥号后,朱慈燃又从百官推荐的年号之中选择了“干圣”作为年号,于明年正旦节开始使用。

做完了这些事情后,朱慈燃才开始为其父亲安心守灵了起来。

同时,伴随着消息的传递,诸国也先后得到了天启皇帝驾崩的消息。

一时之间,诸国纷纷派出世子前往京城,齐国亦在其中。

按照《周礼》,朱慈燃在停灵七天之后,便将灵柩安排送往了昌平。

朱由校的皇陵于天启四十二年修建,国库与内帑各出一半,每年五十万两。

如此八年,耗费白银四百万两却依旧没有完工。

只是眼下急迫,朱慈燃只能将自家父亲先安置其中,然后在各地藩王未来到之前进行收尾。

八月三十日,皇帝朱慈燃着定王朱慈炅,太子朱和垠负责下葬,文武百官随从。

经过那么多天时间的发酵,此时大明许多百姓已经知道了天启皇帝大行的事情。

尽管许多人都知道,他们的好日子来自于齐王革新,但他们也清楚没有天启皇帝的支持,齐王很难将革新进行下去。

因此,大明朝三亿百姓纷纷在家门挂上了白布,而北京城的百姓更是一大早便夹道哭送。

他们一路哭送,跟着国葬队伍一路行走,直到看着天启皇帝的棺椁被送入北京北站才止步。

片刻后,一辆前往昌平的火车出发了。

史载:“沿途群众闻讯皆来,火车所过村市,百姓焚香建醮,哭送十余里。”

铁路的两侧站着密密麻麻,披麻戴孝的百姓,由于前来哭送的百姓过多,铁路两侧过于拥挤,所以火车只能缓缓前进。

这样的拥挤从北京安定门到昌平,一共延绵了六十余里,数十万百姓自发前来,大部分人手捧花束,不少人在见到火车缓缓驶来时泪目。

当火车停在昌平火车站的时候,剩余还有十余里的道路,棺椁换乘了马车作为灵车,向天寿山缓缓开进。

马车的速度很慢,这让百姓有了聚集的时间,因此当朱和垠、朱慈炅前往天寿山的时候,他们可以清楚看到,乌泱泱的百姓站在道路两侧,纷纷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世界里。

一些人嚎啕大哭,甚至缺氧在路旁昏倒。

这样宏大的场面是自发的,是没有经过组织的,也是亘古未有的送葬场景。

北方的百姓无论远近都参与其中,为天启皇帝送最后一程。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马车抵达天寿山,百姓才被拦在了天寿山下。

朱和垠与朱慈炅带着百官护送棺椁登山,直到来到了山顶的世陵,他们才扶灵将棺椁送入了地宫之中。

按照常理应该是摆放明楼二十七日,随后等待诸藩王代表前来吊唁。

不过,眼下大明朝的诸藩主要在海外,印度厮当诸藩和齐藩还好说,最多一个半月就能抵达北京,但昆仑洲的诸藩就不行了。

因此,送入地宫之中,将大行皇帝画像挂于明楼,随后诸藩前来先后祭拜才是此次及今后的流程。

当着百官的面,太子朱和垠双手呈着一张画卷走到了灵台前。

他在两名官员的帮忙下将画卷展开,而两位帮忙的官员在看到画卷内容的时候愣了愣,但很快恢复正常,帮助朱和垠挂上了这幅画。

“这……”

“怎么会挂这种画?”

“你们看看落款……”

当画卷升起来的时候,殿内官员纷纷议论了起来,只有朱和垠和朱慈炅面如常态。

只见那幅升起来的画中清晰的画上了一个年轻的人物,而这人物便是朱由校。

群臣们吃惊的原因在于,这幅画的技巧与大明历代先帝的技巧不同,使用的是类似写实的画风,并且从内容来看,似乎用笔也不是传统的画笔。

这样的画法,似乎将一个年轻的、二十出头的朱由校展现在了群臣面前。

一些老臣看着这幅画愣了愣神,而较为年轻的官员没想到大行皇帝年轻的时候长这个样子。

他们都在议论画风违制,但一看到这卷画的落款后,他们便纷纷闭上了嘴巴。

【齐王之宝】

看着那落款,群臣语塞,不曾想一句话居然差点惹了齐王。

“散!”

鸿胪寺卿的一句唱声让百官回过了神来,群臣五味杂陈的退出了明楼,并随朱和垠、朱慈炅返回京城。

不过,在他们下山的时候,天寿山皇陵门口却摆放了许多白花。

这些花从天寿山一直铺送到了昌平,直到群臣乘火车返回京城才消失不见。

接下来的三个月里,诸藩世子先后抵达京城,前往天寿山偈拜世陵。

这其中,齐国派来的并不是世子,而是琅琊郡王朱慈煌。

之所以派朱慈煌而不派朱慈烺,原因不是齐国桀骜,而是当朱由校病逝的消息传到齐国时,齐王朱由检便晕厥不起,卧病在床。

这样的局面下,朱慈烺只能坐镇齐国,并且派朱慈煌来吊唁了。

这样的情况,朱慈燃心里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因此他并没有怪罪朱慈煌,而是关心询问朱由检的身体情况。

对于他的询问,朱慈煌也如实回答。

这几年,朱由检的身体并不算太好。

年轻时的操劳,还有战场上的旧疾都在折磨他,他时常会被头痛折磨。

对于这种疾病,齐国的御医们不知道如何医治,但朱由检却告诉御医们不用自责,生死自有定数。

听到朱慈煌的回答,皇帝朱慈燃没有说什么,只是叹了一口气,似乎在说“那样的人物,也会在年迈之后如此狼狈。”

在朱慈燃叹气后,朱慈煌提出了要接朱和埨回国的事情,朱慈燃对此自然是欣然接受。

见状,朱慈煌在短暂的叙旧后便也不再多说什么,而是带着朱和埨前往了天寿山偈拜他们的皇伯父。

诸如他们这样的人还有许多,因此在天寿山上,许多藩王都围在了朱慈煌二人的左右,旁敲侧击的打听齐王朱由检的身体情况。

百姓可以不清楚,但他们心里都很清楚,先皇驾崩了没什么,如果齐王薨逝,那就真的天崩地裂了。

朱慈燃在太子时期就对诸藩的态度不好,现在先皇驾崩了,朱慈燃成了皇帝,谁知道他会不会进一步制裁诸藩?

这种情况下,能劝住朱慈燃的人也就只有远在齐国的那位齐王了。

诸藩的心理,朱慈煌很清楚,因此他没有透露朱由检生病的事情,而是说朱由检身体很好,只是长途的舟车劳顿不行罢了。

这样的解释,诸藩倒也能理解,毕竟朱由检已经六十岁了。

不过,在表示理解之后,诸藩并未全部离去。

在昆仑洲的诸藩向朱慈煌委婉表达了想要齐国开放移民的政策,不过对此朱慈煌只能说自己无法做主,需要回齐之后请示自家父亲。

在表示理解过后,诸藩也纷纷离场。

由于诸藩国国内都有各自政务要忙,因此在偈拜过后,诸藩便陆陆续续离开了大明。

便是被朱慈燃挽留的朱慈煌也在冬月二十日乘船离去,并且带走了朱和埨。

他们在除夕当日赶回了齐国,而此时的朱由检也早已经从悲伤中走出,只是他的身体相比较之前,却是更为虚弱了。

对于朱由检来说,兄长的去世有些残酷,但他要面对的还不仅仅是兄长的去世。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干圣元年成为了大明宗藩体系各国的新年号。

在新年的正旦朝会上,皇帝朱慈燃宣布了蠲免天下诸省农业税一年,以此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其次,他将世祖皇帝朱由校,以及天启年间对国家有功功臣的画像放入天阁第九层,齐王为副祀。

除此之外,朱慈燃也宣布了军备院对一些民生科技的研究成果。

轧棉机、铅笔、便性毛笔、钢笔、氮肥……

这五项研究,虽然是朱由检留下的课题,但它们已经被研究出来了。

看上去,似乎仅仅五样研究无法对大明朝起到什么影响,但其中的氮肥无疑能够让广大的农民再度获利。

至于铅笔、钢笔、便性毛笔和轧棉机则是偏向民生一类。

在大朝会上,朱慈燃下旨,着工部在地方修建一百座中小型氮肥工厂,四十座轧棉机、钢笔等民生工厂。

此外,朱慈燃宣布扩产钾肥、磷肥,并且对宗藩体系不再限制这些化肥的出场。

最后、对于自行车、罐头、三轮车、钢笔、毛笔、铅笔等工业品的限制也放开,可以出口到除奥斯曼、莫卧儿、波斯以外的各国。

尽管这样的放开过后,这些商品肯定会源源不断流入三国,但朱慈燃还是放开了。

他心里十分清楚,眼下大明需要一个繁荣的经济市场,因此放开海关是他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事实证明,他这样的做法无比正确。

伴随着部份出口商品的限制解除,大明的市场再度扩大,进而影响到了民营工厂的不断增多。

对于民间商人来说,国内的市场虽然已经被固化,但国外的市场依旧还是一片蓝海。

在大明影响不到的地方,皇店不可能拥有太大的影响力。

因此在欧洲,他们完全可以通过价格取胜。

民营对国营的优势在于,他们可以不断压缩成本而皇店不行。

在大明规定的工价上,部份皇店工厂只能保持着每日三十文的价格,而民营可以采用最低工价的二十文。

这么一来,两者就有了十文的利润差距,而民营商品完全可以用比皇店更低的价格来进行价格战。

尽管他们压榨了工人,但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大明需要解决的是城镇人口的就业问题。

比起三十文的工价,一年只能有四五个月有工作。

全年都有工作,但工价二十文的工作更能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

只有大部分人都有了工作,才能进一步的解决工价问题。

这些手段,是朱由检通过书信来教导朱慈燃的。

尽管他有时候很想证明自己,但在经济问题上,他还是很清楚自己不如自家叔父。

因此,在他听而任之的做法下,大明的政策很快出现了成绩。

干圣二年正旦朝会上,户部尚书陈廷敬揭露了大明在去年的政策成绩。

在大基建和城市招工的背景下,京城百姓的稳定就业人口增加了两成,地方县镇增加了一成。

看似不多,但如果一步步来,那大明的经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样的成绩,更加坚定了朱慈燃的想法,他对于朱由检提出的建议一一施行,而与此同时的世界也在各自享受着大明商品带来的便利,这其中以粮食为主。

在小冰河全球粮食减产的背景下,拥有化肥的大明宗藩体系成为了对外出口粮食的大户。

据英国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艾萨克·牛顿的统计,从1672年2月到5月,伦敦港接收了大约两千万磅的粮食,折合为明制一万五千余吨粮食。

此时,整个伦敦城居民是二十万人,这些粮食足够伦敦城的居民吃两个月。

同样的,大明宗藩体系下的粮食也不断流入拥有海岸线的各国,并以极低的价格抢占当地粮食市场。

六月,法国财政大臣向路易十四建议,希望禁止大明宗藩体系粮食涌入法国,但遭到路易十四拒绝。

路易十四拒绝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他正准备对外发动一场战争……

第132章 波流涌动第498章 任他几路来第96章 扶弟魔第218章 犁庭扫穴第468章 京师震动第435章 齐王冠礼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70章 真实的满清八旗第41章 巡视盔甲厂第625章 兄弟同游第200章 来自皇兄的彩虹屁第556章 惶恐滩头第374章 火烧倭猪第340章 官吏定禄,风雨欲来第525章 培养大侄子第440章 筹备犁庭(加更 感谢XuS大佬的盟主第63章 为戚家军扩军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411章 先灭建虏方可安内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饱第471章 灰头土脸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发第4章 一年换三帝第120章 天启元年第338章 家国和睦第588章 远洋归来第229章 漩涡中心的黔国公府第346章 晚明科学家王徽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鹡鸰在原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国际法第21章 清算御马监第218章 犁庭扫穴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402章 南次亚的大乱斗第53章 领兵要点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73章 秦氏兄弟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归齐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国难为第271章 一群虫豸第121章 备战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163章 齐王党第529章 为兄消瘦第237章 党争爆发第57章 解决兵员第86章 上架感言第339章 巡抚天下孙传庭第32章 百般无奈第471章 灰头土脸第122章 京中兵马无男儿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13章 恐怖的辽响数量第61章 高标准养军第223章 谏言废辽饷第395章 银行试点序幕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250章 生擒朱由检第408章 大慈大悲杨文岳第515章 名将陨落第453章 硝烟四起第307章 天启七年第396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411章 先灭建虏方可安内第474章 兄弟见面第512章 大国寡民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发第444章 抓贪官不如杀胥吏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544章 神机妙算朱由检第281章 暗流蛰伏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第534章 宗藩局势第136章 出塞第261章 天灾不断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欢第467章 林丹汗叩关第233章 筹备复套第354章 顶梁柱朱由检第52章 兄友弟恭第244章 复设旧港承宣布政使司第258章 河西见闻第518章 时不我待第514章 无毒不丈夫第355章 诸藩战争序幕第260章 收复朵甘第694章 后记(十四)摩刘之乱第476章 义释兵权第622章 燕山倾倒第496章 海陆夹击第443章 风雨前的平静第102章 打肿脸充胖子的好皇兄第182章 螳螂捕蝉第577章 五国会谈第343章 东宫讲师第244章 复设旧港承宣布政使司
第132章 波流涌动第498章 任他几路来第96章 扶弟魔第218章 犁庭扫穴第468章 京师震动第435章 齐王冠礼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70章 真实的满清八旗第41章 巡视盔甲厂第625章 兄弟同游第200章 来自皇兄的彩虹屁第556章 惶恐滩头第374章 火烧倭猪第340章 官吏定禄,风雨欲来第525章 培养大侄子第440章 筹备犁庭(加更 感谢XuS大佬的盟主第63章 为戚家军扩军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411章 先灭建虏方可安内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饱第471章 灰头土脸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发第4章 一年换三帝第120章 天启元年第338章 家国和睦第588章 远洋归来第229章 漩涡中心的黔国公府第346章 晚明科学家王徽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鹡鸰在原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国际法第21章 清算御马监第218章 犁庭扫穴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402章 南次亚的大乱斗第53章 领兵要点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73章 秦氏兄弟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归齐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国难为第271章 一群虫豸第121章 备战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163章 齐王党第529章 为兄消瘦第237章 党争爆发第57章 解决兵员第86章 上架感言第339章 巡抚天下孙传庭第32章 百般无奈第471章 灰头土脸第122章 京中兵马无男儿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13章 恐怖的辽响数量第61章 高标准养军第223章 谏言废辽饷第395章 银行试点序幕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250章 生擒朱由检第408章 大慈大悲杨文岳第515章 名将陨落第453章 硝烟四起第307章 天启七年第396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411章 先灭建虏方可安内第474章 兄弟见面第512章 大国寡民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发第444章 抓贪官不如杀胥吏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544章 神机妙算朱由检第281章 暗流蛰伏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第534章 宗藩局势第136章 出塞第261章 天灾不断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欢第467章 林丹汗叩关第233章 筹备复套第354章 顶梁柱朱由检第52章 兄友弟恭第244章 复设旧港承宣布政使司第258章 河西见闻第518章 时不我待第514章 无毒不丈夫第355章 诸藩战争序幕第260章 收复朵甘第694章 后记(十四)摩刘之乱第476章 义释兵权第622章 燕山倾倒第496章 海陆夹击第443章 风雨前的平静第102章 打肿脸充胖子的好皇兄第182章 螳螂捕蝉第577章 五国会谈第343章 东宫讲师第244章 复设旧港承宣布政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