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天启七年

第307章 天启七年

“铛——铛——铛……”

天启七年正月初一,伴随着晨钟暮鼓的声音响起,当一年一度的正旦新春来临,北京城内漫天飞雪。

厚厚的二尺积雪甚至让马车难以行进,似乎是在证明小冰河时期降临,整个城池都被覆盖成了冰天雪地……

只是在百姓看来,瑞雪兆丰年,他们对于这一场雪,都还是颇为满意。

因为大雪可以冻死田地里的病虫和病害,而等到大雪融化时,来年的耕种必然丰收。

可是对于朱由检来说,这却不是一场简简单单的雪。

或许是天启五年的经历尚在,面对这场大雪,他很清楚这对于贫困的北方百姓来说,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害。

一大早,天还没有亮,内廷就有太监来传话,说是皇帝精神疲惫,示意齐王今日监国组织大朝会。

对此正在换冕服的朱由检很清楚,什么精神疲惫?倒不如说是昨夜房事太深,睡不足,找个顶班的。

不过似乎是已经习惯了被自家哥哥这么拉去临时顶班,朱由检没说什么,换好了冕服后便坐上象辂,乘着它前往了皇宫。

当大明门打开,所有百官纷纷走下马车,步行前往皇极殿。

要知道大明疆域如此广袤,还有一个数百万平方公里,却只有二百万汉人的旧港,以及还未夺回来的东北,西北地区。

如果两边都禁止商贸,那么大明每年要损失一两千万两的贸易,少去几百万两银子关税。

“或许诸位也都经历过,这两个月家中婴儿出生时,胥吏上门清点。”

朱由检想过、与其降低田赋,倒不如直接取消一些杂项来减轻百姓负担。

当百官们一个个抵达,先是五品以上的三百多名官员站上了皇极殿的金砖,随后是一千九百多名官员站在了露天的皇极殿广场上。

“牛马牲畜被冻死的牧民还有百姓,不要害怕官府的惩戒而隐瞒,可以直接上奏,让官员前去稽查,核对数目后,明年官府重新给他们派发牲畜幼崽。”

“当出兵安南,荡平境内叛军!”

尽管还不能和扫北之役相比,但重要的还是洪承畴这个人。

现在倒是没有皇帝这么做,但一个亲王却先这么干了起来。

因此严苛查询只是一点,增加百姓的收入才是最重要的。

声音由皇极殿内传到广场上,两千余官员纷纷唱礼,而朱由检作为监国,这种时候也需要起身,一起和百官对皇位唱声行礼。

皇帝大多时候低估自己手下的王朝到底有多么强大,这其中就是田亩和人口问题。

朱由检扫视着大臣们,而下面的大臣们听了之后,脸上虽然没有什么表情,可是心里的心思却已经提上来了。

要利于的是最底层的农民,将剥削从百姓身上,迁移到了国内商贾和国外商贾身上。

等鸿胪寺丞在大殿一角敲钟后,百官们才闭上了嘴巴。

“授命洪承畴为交趾经略,统辖西军都督府、南军都督府,海军都督府三府,于今岁冬月(十一)出征,收复安南为交趾,设交趾布政使司!”

“去岁冬月至腊月两月间,民间共出生二十五万零三十七人,病逝、老逝者六万三千五百二十一人。”

“铛……”

回京也有一段时间了,或许是忙于奔波在燕山和京城之间,他这体重却是涨的有些慢,整个人还是有些消瘦。

净鞭在空中的炸响声让不少人挺直了脊背,随后纷纷唱声道:

“天启皇帝万岁……万岁……”

朱由检一只手拿着暖手炉,一只手捏起糕点塞入口中。

面对考校、顾秉谦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义正言辞的为朱由检背黑锅。

“自即日起,刑部衙役数量再扩十五万人,若有查清有人瞒报幼儿者,奖钱五十!”

“去岁我大明两京十六省,民田土八百六十五万三千四百顷二十一亩八厘,人户一千九百九十二万四千三百六十七户,人口九千九百四十五万一千八百二十三人。”

“自即日起,这样的清点将常态化,各府男女婴一旦出生,必须登记造册,有违者罚钱三百文,敢有遗弃者,全家充军,邻里若不检举则直接流放!”

这二者的税目看似只有三十几万两,但实际上征收起来或许数额是这个的两倍、三倍,乃至数倍。

尽管大明有着能够驱赶所有西方殖民者的实力,但是大明是需要西方商人来购买贸易的。

这些地区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汉人,是难以稳定下来的。

“眼下发田还有人胆敢溺死女婴,这就不是因为贫苦,而是挑衅朝廷。”

“民间溺死女婴之风,诸位难道不曾了解?。”

朱由检想要的,是一个低田赋、高商税、高关税的大明。

甭管朱由检这番做派是不是作秀,可至少也给了许多人一条活路。

“盐茶两司共缴税银六百一十七万三千六百零四两八钱三分二厘”

今日负责班值的内廷太监是王安,王安见百官还没有人,便让人给朱由检上了一些糕点和姜茶,送上了一个拳头大小的暖手炉。

他们畏惧朱由检,却又想规劝,而其中敢于开口的,无疑是和朱由检较为熟悉的一些人。

“铛——”

不过对此,朱由检有自己的打算。

“安南都统司的事情,孤想替陛下问问诸位的意见……”

“这两年里,北方数省的灾情连绵不断,虽得到了赈济,但人口大多迁往了关外三府和河套、辽东等地。”

“今岁开始,辽东、旧港等地开始恢复征税,家有婴者可向官府领开荒粮六石,凭男女婴儿换开荒贴,或者迁令。”

朱由检扫视着殿上的官员,随后开口道:

有了顾秉谦的带头,所有人也都知道朱由检想听到什么,于是纷纷上疏开口,而朱由检见状也开口道:

尽管没了大明的商品,西方的贵族和百姓也不好过,但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注重实际的他第一次把正事放到了大朝会上说出来,单手依着木椅扶手上,虚撑着下巴,很淡然道:

“对于冬雪,不能马虎,天启五年的白灾还历历在目,不能掉以轻心。”

开口的是左光斗,他并不是得利者,只是他觉得税制废除后,想要增加可就困难了。

所以,在宣布了这个政策后,他看向了毕自严道:

他自然也这么做了,并没有在这种时候搞什么特殊待遇。

当所有人都到齐,朱由检才用上好的苏绸擦了擦手和嘴,然后示意王安将茶水和糕点撤下去。

“百姓贫苦,朝廷理解,因此发田一人三亩时,从未因男女而偏废。”

尽管洪承畴有过不少战绩,但单独统领这么多兵马倒还是第一次。

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还有其他的一些国家,虽然被大明把势力驱逐到了南亚和中亚

但是日后大明征讨天竺,又或者深入中亚、利未亚,说不得还要与这些个国家碰上。

明代百姓吃糕点,往往都是配合喝茶的,一块镜片大小的糕点,往往需要吃十几口,细细的吃,吃一口糕点补一口茶水。

“两京十六省上交杂项共二百三十七万五千三百两,旧港矿税七十五万一千两”

忽的、毕自严报出了一个官员们从未听过的数据,而当这个数据报完,毕自严暂停了一下。

驻兵安南,届时暹罗和甘孛智只要不傻,便不会违抗大明的命令,实现彻底的藩属统治。

朱由检开出了诱人的条件,尽管他知道这么一来、会出现许多诬案,但是他还是下令了。

“扫虏之事,需要先看看今岁朝廷的情况,不过安南都统司多次越边劫掠云南、广西等地百姓,却是真真切切的事情。”

“谢皇帝……”

政治不是打打杀杀,战争是政治的最后一种,并且无可奈何的手段。

朱由检看着民间沉溺女婴的风气不止,自然是无比恼火。

对于大明来说,只要扫虏之战开启、那么等结束后,北方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威胁到大明的敌人了,后面其实都是收拾国内的残局。

到时候朝廷银子不够,征收起来也有问题和困难。

他们闭上了嘴,坐在高位的朱由检就要开口了:“诸位或许好奇孤为什么会让毕尚书汇报这个数额。”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下达了这样严苛的政策,而朝堂上的百官也则是纷纷眼观鼻、鼻观心。

朱由检下达了十分严苛的一条政策,尤其是最后一条,相当于连坐制。

“没有粮食过冬的百姓,可以向当地的官府租借,没有利息、来年再偿还也行。”

皇极殿门口的两排大汉将军将皇极殿门打开,一股热浪从中袭来。

他们都清楚、如果百姓真的要溺死女婴,地方官府也查不出多少,因此只希望朱由检在之后把这件事情忘记。

在朱由检看来,未来的真正挑战,其实就是东方的朝贡体系,与西方的殖民体系产生碰撞的过程……

“对于这一次大雪可能受损的百姓们,还有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一定要善加对待,至少得保证他们有条活路,以渡过这次大雪天气。”

“既然顾阁老这么说,那今岁两广、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广六省的田赋和税银,在十月征收后全部运往云南临安府,广西镇南关,广东廉州府三地。”

“下官以为,安南都统司此举,是在挑衅我大明朝的威严,当出兵给予迎头痛击,顺带彻底收复安南。”

只是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大明忽的又清查出二十几万人,显然和朱由检预料的一样,大明的黑户数量依旧很庞大。

要想维持这种局势,旧港的重要程度无需多言,而要想好好的控制旧港,必须要有一条可以延伸到旧港的陆路。

再加上其他四省,税银的规模能达到四百万两左右,田赋可以达到九百多万石。

内阁官员在顾秉谦的带领下,齐齐弯腰作揖行礼:“殿下仁厚,乃我大明百姓之福,亦是天下之福。”

百官慢慢起身,而王安也趁机说道:“正旦大朝,请监国示下……”

废除这些税目,不仅能借此裁撤一批胥吏和兵备道的**,还能惠利百姓,减轻负担。

那些都已经不再是主要的事物,只要按部就班就好。

“殿下、废除关税和进城税,是否有些操之过急?”

“福建、广东等地百姓则是尽数迁往了旧港,旧港得到了很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也变得越发安宁。”

只有朱由检,不仅有亲王的特权,还有扫北之战后拥有宫廷内乘坐象辂的特权。

在宣布之后,朱由检也对户部尚书毕自严询问道:

“尤其是草原上的牧民们,如果牲畜的草料不足,太仓可以不必等陛下、或者孤的回复而直接拨发草束。”

他很清楚、百姓溺死女婴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家里穷,女性生产力不如男性,养不活这张嘴。

一手大棒、一手萝卜,谁跳起来就挨打,这就是朱由检想要的局势。

“辽东、关外、河套、旧港毕竟才收复不到四年,民生有困难很正常,只要诸位心里还装着百姓,往后自然会越来越好。”

“殿下千岁……”听到朱由检的下令,顾秉谦为首的人纷纷拍起了马屁。

这六省赋税里,仅仅四川和湖广的赋税,在两司进行盐茶收税后,账面上的税银便足足有二百万两之巨,田赋更是高达五百多万石。

有军队的震慑,大明的货品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流入各个藩属国,而近千万的藩属国人口,给大明带来的也是数百万两银子的贸易额和近百万两的关税。

古时候“重男轻女”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在上古的卜辞里就认为生男孩为嘉,生女儿为不嘉,后又出现了儿子继承香火的说法。

大明虽然没有仔细划分男女的数据,但男人比女人多是一定的,对于朱由检来说,人口是维稳大明眼下疆域的重要资源。

很显然,这是朱由检对大臣们的一次考校。

一路上,马车、驴车络绎不绝,在京官员两千余位,尽数前往了皇宫。

冬月安南气温较为宜人,如中原九月的天气,十分适合出兵。

毕自严的话,让百官纷纷侧目,只因为从户部的账面来看,似乎大明的现银收入已经超过了田赋的三分之二。

“今岁开始,取消陆上所有关税、进城税,但凡有征收者,全家充军流放旧港东山府。”

大明的正税也就是田赋不过是三十赋一,税率极低,让百姓有负担的真正大头还是杂项上的十几种各种税目。

“今日大朝会,户部先报一下去岁大明的户籍、田亩、商税、关税、田赋吧!”

不过他们想的太轻松了,朱由检不是皇帝,他是齐王,他要关注一件事情,会有比皇帝更多的精力。

不过、既然是朱由检定下的,也自然没有人敢反驳,所有官员纷纷高呼千岁,似乎朱由检做了多么了不得的决策。

宋朝和隋朝为什么敢那么盘剥百姓?还不就是人口清点做得好,知道每个百姓的承受能力是多少。

因此很多家庭为了“不断后”,不论前面生了多少个女孩,也一定要生下个儿子。

朱由检最想的,还是用经济来羁縻欧洲诸国,在保持大明强盛武力的同时,用商品和货物深入他们各国的各个方面。

这样说废除就废除,不免让百官纷纷欲言又止。

一句话说出,百官纷纷竖起耳朵听了起来,想知道朱由检第一次在正旦大朝会监国,会怎么示下,说些什么。

毕竟没有女人,大明的男人总不能打光棍吧?

安南、东吁这些地方还好说,可其他地方呢?诸如旧港这种,难不成要和当地的矮黑人通婚?

“殿下所言,令我等惭愧。”

收复安南、联通大明与甘孛智、暹罗,那么大明的军队就可以凭借陆军,从陆地一直南下抵达马六甲。

没有人询问为什么要在冬月出兵,因为只要了解安南的官员都清楚这个时代安南的天气。

“可是在一些地方,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处在朝廷的荫蔽之下,这还是陆上,更不用说其他的省府了,朝廷的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贺!”

古今往来、大明朝还没有哪个皇帝敢在正旦大朝会的时候,当着百官的面,慢慢吃着糕点、喝着茶的。

“若是风气不扼制住,长此以往,难道我大明就成了一个没有女子的天下吗?!”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另一个……

见状,毕自严也对着朱由检做出回禀道:

“去岁我朝市舶司关税一共入四百三十五万四千两整,陆上关税二十一万三千余两,进城税十三万四千余两。”

“出兵!自然出兵!”

朝臣们听到后,纷纷小声的议论了起来,朱由检没有制止这种行为,而是给了他们一盏茶的讨论时间。

“北地的各司布政使,一定要注意治内百姓的民生状况,若是有地方遭遇了白灾,工部和户部不能马虎,要拿出一份方案出来,加急提交给内阁还有孤。”

见太监撤下摆放茶水和糕点的小桌,鸿胪寺卿当即唱声,而皇极殿门口的两排大汉将军也取出净鞭,朝着空中挥打起来。

“迁移河套,旧港等地百姓,无论男女,俱发田十亩。”

只是在百官跪下的时候,他已经作揖坐回到了位置上,而鸿胪寺卿见状也不敢说什么,只是唱声道:“起……”

显然、大明正在从纯农业岁入的王朝,转变为商业和农业并行的王朝。

“田赋半麦二百三十万八十二石六斗九升,田赋黍米二千七百四十九万三千五百六十三石一斗一升,折色一千六百四千三百余两。”

不过朱由检没有那么多凡俗礼节,如果不是怕被噎到,他一口能塞下三个桂花糕。

朱由检突然大声,惹得皇极殿、皇极殿外广场回声阵阵,官员们也知道朱由检想说什么了。

殿内摆放了不少做工精巧的铜炉,炉中有供暖的炭火,而映入眼帘的除了它们,还有高台龙椅侧左下方的一张楠木椅子。

顾秉谦很懂得朱由检想听什么,因此不管他说的这番话是逢场作戏还是真心实意,总的来说让朱由检心情也好转了几分,低声道:

“遵令……”毕自严应下,而朱由检也示意他继续说。

至于朱由检为什么要这么做,显然也是为了让黄册统计的更加真实。

朱由检一开口,就要取消陆地上所有关隘的关税和进城税,二者加起来的税目是三十四万余两,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只是让百官有些惊诧的是,朱由检大手一挥就让洪承畴节制三府近四十万兵马,还拨给六省赋税。

这是监国的位置,而朱由检也没有客气,徒步走上高台后,便直接坐在了椅子上。

他是一口气坐到了皇极殿台阶下,在百官还在吭哧吭哧徒步而来时,他已经走上了台阶。

“府县衙门的大理寺负责审判,核查。”

如果什么时候把杂项都废除,简单的由皇店进行贸易交税,那么收税的流程就简单多了。

又或者是将明军的势力进一步延伸到西域、中亚这些地方。

只是银子没有进入到国库,而是进入到了设卡拦路的一些胥吏和兵备道**手上。

他这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将皇极殿视若无人,无形之中给百官带来了不少压力。

以往这种时候,皇帝都会说一些宽仁臣子的话,不过这种话显然不可能在朱由检的口中说出来。

“遵令……”听到朱由检让户部第一个开口,毕自严也不怯场,而是对着笏板直接读道:

顾秉谦带头献媚,而朱由检在说完这件事之后,开口道:

比如敲打不听话的乌斯藏,设立东北地区的布政使司和省府等等……

人口就是市场,而军队是保证市场的手段。

对于听话的藩属国,朱由检没有必要占领、也没有必要搞什么血腥手段。

作为内阁首辅,顾秉谦脸上带着几分沉重之色:

常年征战让他皮肤比起养尊处优的百官来说,显得坳黑不少。

他废除关税和进城税,不是为了好玩,而是在减轻农民的负担。

洪承畴不过三十三岁,在朝廷之上,这样的年纪大多也就是正五品官员或者从四品。

朱由检对他委以重任,如果一旦战败,也是需要担责任的。

与其收那二三百万两银子的杂项,不如直接废除后,提高东西方贸易规模,顺带将马六甲的关税提高10%来的实际。

反正眼下欧洲动辄30%、40%的税率,大明朝的关税还是太低了。

再苦一苦外人,骂名他朱由检来担……

有工作所以耽误了更新,下午的更新估计也因为工作的问题会推迟到五点到六点之间更新。

(本章完)

第96章 扶弟魔第436章 齐王大婚第586章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第686章 后记(六)永昌承平第218章 犁庭扫穴第8章 初尝权力第477章 良心难安朱由检第230章 谋求开疆拓土第607章 师徒相悖第74章 百事艰难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253章 复套终战第385章 无过便是功第163章 齐王党第346章 晚明科学家王徽第185章 中原动荡第40章 海运之争第117章 阅兵准备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220章 阉党抬头第537章 以进固稳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526章 粮食就是民心第607章 师徒相悖第67章 戚金练兵第500章 古来白骨无人收第257章 北定河套 南平旧港第682章 后记(二)帝崩第202章 辽东备战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孙巡齐第631章 竞争伙伴第221章 战后功赏第558章 岭北寻衅第629章 调教家兄第134章 叶向高入阁第551章 皇兄归来第524章 老谋深算第182章 螳螂捕蝉第1章 当从移宫案始第407章 积谗磨骨朱由检第385章 无过便是功第614章 且进且退第231章 西北的恶劣环境第190章 连下三城第163章 齐王党第442章 心慈手软洪督师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484章 烈属安家第482章 小民营生第363章 《平缅事宜》第21章 清算御马监第575章 天无二日第172章 诸事繁杂第223章 谏言废辽饷第690章 后记(十)绍庆新风第64章 孜孜不倦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222章 西北难题第68章 海纳百川第447章 建虏北狩第694章 后记(十四)摩刘之乱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420章 上直与海军的猫腻第15章 千万两军饷的缺口第530章 河西轶闻第618章 宗藩一体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435章 齐王冠礼第574章 万事不留人第610章 海外态度第66章 泛江南势力第216章 打断建虏的脊骨第575章 天无二日第611章 稳坐山河第244章 复设旧港承宣布政使司第397章 从善如流第579章 山雨欲来第596章 今岁打老虎第16章 上直二十六卫第99章 争锋相对第298章 大灾不断第576章 制衡欧洲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485章 大势所趋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166章 黄台吉的计划第7章 可罚不可杀第95章 藩王质问第194章 诸王认怂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92章 点醒杨涟第341章 矿产国营第541章 担子渐重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证第426章 帝位不稳第103章 蜂窝煤的火爆第313章 诸藩分地第551章 皇兄归来
第96章 扶弟魔第436章 齐王大婚第586章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第686章 后记(六)永昌承平第218章 犁庭扫穴第8章 初尝权力第477章 良心难安朱由检第230章 谋求开疆拓土第607章 师徒相悖第74章 百事艰难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253章 复套终战第385章 无过便是功第163章 齐王党第346章 晚明科学家王徽第185章 中原动荡第40章 海运之争第117章 阅兵准备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220章 阉党抬头第537章 以进固稳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526章 粮食就是民心第607章 师徒相悖第67章 戚金练兵第500章 古来白骨无人收第257章 北定河套 南平旧港第682章 后记(二)帝崩第202章 辽东备战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孙巡齐第631章 竞争伙伴第221章 战后功赏第558章 岭北寻衅第629章 调教家兄第134章 叶向高入阁第551章 皇兄归来第524章 老谋深算第182章 螳螂捕蝉第1章 当从移宫案始第407章 积谗磨骨朱由检第385章 无过便是功第614章 且进且退第231章 西北的恶劣环境第190章 连下三城第163章 齐王党第442章 心慈手软洪督师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484章 烈属安家第482章 小民营生第363章 《平缅事宜》第21章 清算御马监第575章 天无二日第172章 诸事繁杂第223章 谏言废辽饷第690章 后记(十)绍庆新风第64章 孜孜不倦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222章 西北难题第68章 海纳百川第447章 建虏北狩第694章 后记(十四)摩刘之乱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420章 上直与海军的猫腻第15章 千万两军饷的缺口第530章 河西轶闻第618章 宗藩一体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435章 齐王冠礼第574章 万事不留人第610章 海外态度第66章 泛江南势力第216章 打断建虏的脊骨第575章 天无二日第611章 稳坐山河第244章 复设旧港承宣布政使司第397章 从善如流第579章 山雨欲来第596章 今岁打老虎第16章 上直二十六卫第99章 争锋相对第298章 大灾不断第576章 制衡欧洲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485章 大势所趋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166章 黄台吉的计划第7章 可罚不可杀第95章 藩王质问第194章 诸王认怂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92章 点醒杨涟第341章 矿产国营第541章 担子渐重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证第426章 帝位不稳第103章 蜂窝煤的火爆第313章 诸藩分地第551章 皇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