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恍若隔世

“这是经过调整后的第三版火车,时速可以在满载三十吨的重量下,达到每个时辰八十里。”

“轮船在调整后,也能达到每个时辰八十里的速度。”

十月上旬,在粮食抢收已经结束,各地赋税文册纷纷送往京城的时候,朱由检来到了阔别许久的军备院。

在聆听王征讲解第三版大型高压蒸汽机进步的同时,他也亲手抚摸着摆放在他面前的大型高压蒸汽机模型。

相比时速六十里,载重只有十三吨的第二版火车、轮船蒸汽机,第三版大型高压蒸汽机的进步不可谓不大。

“燃料成本增长了吗?”

在通体用钢筋混凝土,顶部使用玻璃顶棚的研究院里,朱由检转身询问了一下王征,对此王征推了推自己的老花镜:

“增长了30%左右,不过和提升的载重、速度来说,这点提升属于正常情况,热效率反而提高了。”

王征的用词基本都是《燕山教材》上的用词,如果朱由检不是看着他一步步学习起来的,恐怕他都以为王征是从近代穿越来的。

“内燃机的研究如何了?有进展吗?”朱由检询问着王征,对此王征先点了点头,紧接着又摇头道:

“模型已经做出来了,也可以运转,但它的马力太小了,只有不到三匹马力,热效率很低,只有不到2%,远低于高压蒸汽机的14%,而且煤油的成本很高。”

倒是刘顺从话里听出了不对劲的地方,不由问道:“那南溪村一个月能吃多少顿肉?”

他想以百姓的身份体验民间生活,郑三元这样迎接他,村里的百姓哪里还能待他如普通人。

交谈间,他这才知道,这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饲养土猪、家禽,喂猪的饲料一半是稻谷的糠粉,一半是野外的猪吃草。

等他们走出军备院城门,上了马车之后,陆文昭也拿出了一份奏疏递给朱由检:

大明有能力把它弄出来,但却没有提高它效率的办法。

蒸汽机他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帮忙创造,但内燃机他基本只了解个大概,内燃机从十九世纪中期发明出,到应用到汽车、农业机械上,欧洲整整花了快三十年。

村民的民居错落有致,院落整洁干净,整体是用水泥石砌而成的院子,比起山西和陕西、河西的农村,南溪村给朱慈燃的第一反应就是富裕。

一进入四川,朱慈燃肉眼间可以感受到的就是安静。

大明现在的科学基础就是空中楼阁,全靠燕山教材撑着房子。

不过这也不碍事,朱慈燃按照老规矩,和刘顺一起绕着南溪村走了一圈。

“两三顿肉……”朱慈燃有些咋舌,想起了山西连村官都只能白菜咸菜配米饭的生活。

南州的开发已经走上正轨,目前当地一共有三府十二县,虽然地域广袤,但人口只有五十六万,耕地所产粮食十分不足,需要南海府对其运粮。

“另外户部还有上疏,说今年皇店得拿出一百二十六万头耕牛和六百多万只羊发给移民。”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从天启十九年开始,每年将会由数万与他们一样学识的人涌入军备院。

“这些机械基本都是依靠蒸汽机和牲畜,但却可以提高百姓种植的效率,尤其是畜力的各种机械,比起蒸汽式的机械,它们更便宜皮实,对百姓的作用更大。”

因此,当朱慈燃停下的时候,一名村官就一路小跑来到了村口,刚好和下车背负水囊的朱慈燃撞见了。

“当地的草场数十亿亩,可养牛羊数千万。”

“先坐先坐,家里没什么好招呼人的,让二位见笑了。”

来到前院厨房,厨房里也十分整洁,角落的水缸添满了水,可以容纳数百斤米的米缸盛满。

这些牛羊牲畜和家禽,每年要吃去近五千万石饲料,但朱由检却毫不心疼。

陆文昭在解释,朱由检也在翻阅,等他们一个说完,一个看完,朱由检也合上了奏疏询问道:

“官场的牧场出产多少耕牛马匹和羊群?”

总的来说,目前最有可能实现的是手枪,其次是摇杆式机枪,再然后才是木柄手榴弹。

“张老伯,你们这里的人都是这样的布置和生活吗?家家都养这么多猪和家禽?”

“话说你们是干啥的咧?咋郑村官都跑去接你们去咧?”

“南州官场的事情准备如何了?出发前承恩可曾告诉你?”

“多,过的比我们好的也有,差的人家也能有二十亩地,养三四头猪,地里每年产三百斤米不成问题。”

眼下的军备院,早就已经不是当年的小作坊了。

说完,朱由检带着守在门口的陆文昭离开了军备院。

这接近五千人的翰林学士,基本就是大明现有的所有数理化科研人才。

菜园子里种的是青菜萝卜叶、红薯藤和大白菜等等蔬菜,绿油油的,足够一家人吃一两个月。

过了一刻钟,当马车抵达门头沟火车站后,朱由检才下了马车,乘坐火车返回京城。

王征给朱由检带来了一个不错的消息,不过朱由检知道,大明想利用内燃机,还需要几十年的道路要走。

“后来我老伴死了,但孙子出生了,也还是四个人四十亩地。”

朱由检走在研究院的展览室里,看着被军备院研究出的各种机械,嘴里也询问着王征关于其它研究的进展。

张老汉的所有回答都不带犹豫,这就让朱慈燃大概了解了南溪村的情况。

“每天一顿?!”朱慈燃和刘顺差点咬到了舌头,而张老汉也笑着点头: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有多少耕地?”刘顺好奇询问,张老汉则是不假思索回答道:“看人,陕西迁移来的移民,每个人是十亩。”

带着朱慈燃、刘顺参观院子的一个五旬老汉询问着两人,朱慈燃见状立马小声解释道:

“不是迎接我们,是迎接镇长,我们两个是镇长让来打水,查访民情的,郑村官还在和镇长聊天呢。”

“可以试着仿照蒸汽机提升热效率的步骤来试着研究,不用太着急。”

除此之外,官场还有鸡鸭鹅等六千余万只家禽。

二人接着向茅房看去,茅房是农村正常的旱厕,但旱厕后面连接着猪圈,猪圈用石板铺设,留有缝隙,方便清理粪便。

“南溪村村官郑三元,参见太子殿下,殿下千岁……”

“你在这里等着,我自己去村里。”

就连朱慈燃南游记里见到了许多白骨,他打听过后也是在天启十四年饿死,或者因为营养不良而病死的百姓,并且也局限于山西南部一带。

大约克夏猪的育种很成功,目前三百零六处官场育有大约克夏猪一百五十三万头,本土猪七十二万头。

“殿下,这是刚才户部让人送来的关外四省文册汇总。”

朱由检安慰着王征,他清楚内燃机想要投入市场,最少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反正研究它也花费不了太多经费,就先研究着好了。

不提院子和官府发放的耕牛、骡子,单单着柴房里的蜂窝煤和麸糠、豆料就价值近一两银子。

“……”陆文昭的话让朱由检顿了顿朱笔,不过他很快就回应道:“按照户部说的办。”

“下官觉得,这内燃机或许没有研究的必要。”

“军马约四十万匹,驽马六十余万匹,挽马约一百四十余万匹,耕牛一百九十万余头,羊群约一千五百余万只。”

“我家这边迁移来的时候,我老伴和我儿子、儿媳都在,发了四十亩地。”

这一幕幕看得两人怀疑自己是不是来错了地方,以为自己来到的是江南。

相比人口较为“稠密”的陕西汉中府,进入了保宁府后,骑行数十里不见人烟的情况十分正常。

相比较下,巨港和旧港、吕宋三府则是稍显不足,至于中山府和东山府,它们的开发还需要排在南州之后。

“情况比之前讨论的要好些,四省今年粮秣总产是辽东二千六百余万石,漠东二百八十余万石,东海三百四十余万石,北山三十八万石。”

太子出游的事情或许瞒得过百姓,但肯定瞒不过燕山官员,恰好,此处的村官就是燕山派官员,并且他们也早就知道太子选择了这条路。

“这些东西,大概什么时候能一一实现?”

至于河西,实际情况也不过在十五两到二十两之间。

“噢噢噢,知道了知道了,没什么大事吧?”老汉连忙点头,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

“村里每天每家杀一头猪,全村人吃,所以每天能吃一顿。”

届时,军备院的翰林学士质量将会进一步提升,各地工厂也会涌入一批批的理科工人。

“像您这样的一户人家,在村里多吗?地里每年能产多少粮食”朱慈燃询问着,手里也写着一些东西,就好像后世的采访。

“南边在修路,他们去做工去了,每日十五文工钱,除了农忙的时候,其它时候他们都在帮工。”

目前在关内的,只有一些山区里的家禽场和山坳、丘陵的养猪场。

这样的收入,对于朱慈燃他们自然不算什么,可当朱慈燃他们走过了山西、山西、河西之后,他们就知道这样的岁入有多么恐怖了。

十万台拖拉机,眼下的大明自然拿不出,但大明可以一千台一千台的发给当地。

在他乘坐火车的同时,一路踩着自行车的朱慈燃也气喘吁吁的将大巴山翻阅,走着汉中与四川的省道进入了四川保宁府的剑阁。

他放下了手里的东西,转身走出了展示馆,王征准备送送他,不过却被朱由检拦住了。

如眼下,在运往南洋的八千台拖拉机中,三千台留在了吕宋和巨港、旧港三府,四千台送往了南海府(爪哇),剩下一千台则是送往了南州。

朱由检看着巴掌大小的蒸汽装甲车和军舰,拿着把玩了一下。

只需要一头耕牛或挽马,就能就能把人为割倒的禾秆集放成堆,节省了农民许多时间。

这些家禽牲畜,基本不占用大明自己的粮食,所食用的粮食,都是印度厮当运往麓川的稻米。

这一府只要开发得当,以眼下的亩产来说,足够养活四千万人。

像张老汉这样的家庭,算上儿子儿媳打工的工钱,年收入差不多能达到四十到五十两银子。

这一幕让两人诧异的对视了一眼,似乎感叹着老人家的财力。

蒸汽铁甲舰需要的焊接技术,目前大明还达不到,只有发展出电力,使用电焊才能达到这个标准,但电力这个词,距离眼下的大明过于遥远。

说到底,这些被它们吃下去的饲料,有近七成都是产自印度厮当的粮食,留给印度厮当的土人,倒不如给大明的牲畜吃。

好在越过剑阁,驶入乡道后,朱慈燃终于在乡道不远处看到了一个乡间村落。

在猪圈里面,老汉养着两头母猪和六七头小猪,而走出茅房后,拐角木头敲打的一排鸡舍里关着十几只鸡,叽叽喳喳的鸣叫着。

面对朱由检的询问,王征先是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紧接着又带着朱由检走到了一系列挂着“农业机械”的牌子面前。

以南州的人口、土地情况,除去老弱,只需十万台拖拉机,十年的时间就能开垦出最少两千万亩耕地,算上畜牧业,可以养活六七百万百姓。

“南州官场已经开办,眼下南州共有十二县,海外有三县,陆地有九县。”

对于他的问题,王征无法回答,只能找来了军工院的翰林学士回答。

放在后世,恐怕几个高中就能凑出那么多人,但放在现在,乃至往后二百年的时代里,他们将是让诸国望其项背的存在。

这些官场的数量算不得多,但也不少,足有三千九百零六处。

看完这些,朱由检走到了军用展示台面前,在这里摆放着蒸汽装甲车,蒸汽军舰,摇杆式机枪,天启十一式步枪,和后世差不多的木柄手榴弹,以及手枪。

朱由检推广官学,就是为了从大明那大基数的人口中,获得一部分数理化人才。

陆文昭回禀结束,朱由检没有继续询问,而是低着头处理奏疏。

他在做这些的时候,朱慈燃和刘顺走了一圈,打量着他的院子。

对于旧港来说,南海府最为重要,因为这里最好开垦不说,土地亩产也最高。

随着山西的百姓不断迁移前往关外,饿死人的事情会越来越少。

“这上面的有殿下所说的传送带,传动式收割、播种机、施肥机。”

眼下遭遇旱情,山西百姓四口之家的岁入,基本只能维持在七八两左右。

至于蒸汽装甲车,理论上可以实现,但成本太高,而且明军已经拥有火器迭代的能力,目前不太需要它。

忙完了一切的老汉招呼着两人坐下,并在两人坐下后,抬来一张小茶几。

“火药和火炮、还有其它机械的研究就进展吗?”

军备院中,接受过十年以上燕山官学教育的人足足有一千六百多人,五年以上的有三千多人。

朱慈燃摇了摇头,然后才说道:“就问问你们生活的怎么样,村官有没有难为你们。”

朱慈燃一句话让郑三元站在了原地,紧接着他叫上了刘顺,两人步行走到了村里,不过村里的村民却都在自家院子里,趴在院墙上打量他们,没人出门。

“你们继续研究你们的吧,军备院的一百万两研究经费,我会让户部拨发的。”

总之朱由检停下来就是,这些机械可以提高百姓的生产效率,例如畜力摇臂收割机。

“那我们回院里坐着聊。”老汉闻言,立马带着朱慈燃和刘顺回到了院里,给他们找来了两个小凳子,紧接着又去忙碌去了。

陆文昭陪朱由检出来,自然要将各部衙门的事情都记下,即便朱由检随时询问。

走在南溪村里,整个村的气氛显得格外宁静,没有喧闹的人群,只有一条笔直的水泥路不知通向何处。

牌子背后是五六种朱由检不认识的机器,对此王征则是解释道:

陆文昭微微颌首:“按照户部的奏疏,关外十八亿亩草原已经分发完毕,就连漠北的草原也都分给了一些山西百姓。”

这些稻米漂洋过海,到麓川时已经有轻微的异味,但是经过加工后,它们可以走陆路运给南方的牲畜使用,而北方的牲畜则是依旧食用麸糠制成的饲料。

除了厨房,前院还有一间主屋,主屋正厅左右两侧的偏房,除了这两件偏房,还有厨房对面的耳房可以供人休息。

隔着老远,村落里的人就注意到了这造型怪异的车子,和骑在车子上的朱慈燃四人,以及跟在他们身后的几十号骑兵。

“四川的村子也都和南溪村差不多吗?”朱慈燃好奇询问,但张老汉摇了摇头:

陕西比山西稍好一些,但没有遇到大旱,加上打工也只能有十七八两银子,遭遇旱情的情况下只有十二三两。

他走了好几圈,借机到了一些村民家里取水。

之前蒸汽机的热效率能提高上去,也是朱由检传授经验后,由王征带队做出来的。

“关外的牧场都分完了吗?”朱由检处理着奏疏,嘴里也询问着陆文昭。

这些东西,都是大明未来五十年需要研究的对象,五十年后,那就是西元1685年。

当着二人的面,他烧水泡了一壶粗茶,端来了一盘花生,然后才抱着自己三四岁的孙子等待两人问话。

“除了海外三县只建设牲畜和家禽场外,其余陆地九县皆布置牧场。”

最少官场的牲畜能给大明的百姓吃,变相缓解饥荒。

王征给朱由检一件件的介绍着所有机械,不管是人力的,还是畜力的,或者是蒸汽动力的。

“除了这些,还有牧民们的二百八十多万只羊,三十余万马匹和二十余万耕牛。”

远处,稻田里的稻谷已经收割结束,稻草被种田人捆绑成直立形状。

只有内燃机出现之后,它才有研究量产的需求。

每家院子,基本上都养着三五头猪,二十几只家禽。

想到这遥远的时间线,朱由检甚至都不敢确定自己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

陆文昭的回应很快,这是因为朱由检出发前就让他去官场询问过了。

在朱由检治下的大明朝,除了淮北大饥和旱情最严重的天启十四年,目前并没有哪里遭遇饥荒。

“使用煤油的内燃机,我们测试过,以它的马力搭在在火车上,根本就不足以催动火车。”

朱慈燃带着几分诧异询问,张老汉则是点了点头:“这几年基本都这样。”

面对热效率不断提高的蒸汽机,只有其七分之一效率的内燃机就好像一个小丑。

“这就是军备院制造出来的内燃机,燃料使用殿下所说的煤油。”

按照最差二十亩地,养三四头猪来说,亩产三百斤米的情况来看,除去赋税,南溪村一户人家每年的收入最少在十五两左右,如果夫妻两人打工,那能达到二十五两左右。

山西的百姓哪怕没有遭遇旱情,算上打工的银子,四口之家顶多也就能岁入十三四两银子。

牛棚砌了两面墙,连着院墙一起挡住了三面,顶部是便宜的灰瓦,棚里有一头水牛和一头骡子,牛棚旁边的柴房里有数百个蜂窝煤,还有一大缸麸糠粉和一桶几十斤的豆料。

如果没有大量的物理化人才填补基础物理,那这栋房子迟早会倒塌。

这些东西都是正在研究中,或者只有外貌的模型,真正能用的只有天启十一式步枪。

“怎么不见大哥大嫂?”刘顺看了看四周,好奇询问,张老汉也解释道:

大明的官场,从天启十一年平定东北之后,重心就开始放到了畜牧业上面。

朱由检毫不怀疑官场的能力,毕竟永乐年间的太仆寺都能在二十年时间里,把官营马场的马匹育到一百五十多万匹,一千多万羊群,那规模比太仆寺更大的官场不可能不行。

“火药的研究迟迟没有进展,火炮倒是经过研究后,大致能将射程提升到六里,更进一步就需要火药的支持了。”

“这都不一样,得看移民的地发在哪,有些去川东的,要比我们过的稍差些,一个月只能吃两三顿肉。”

这么一看,南溪村百姓简直太富裕了。

“按照要求,四省田赋粮是三百二十七万石,二十八万只羊,三万四千余匹挽马、驽马和两万余头耕牛。”

“殿下这边请看……”

“目前国朝的煤油都是从石油之中分馏得出的,成本在每斤二十文。”

王征示意朱由检跟他走,朱由检见状也跟着王征走到了一台类似内燃机的机械面前。

不过,随着官场在南州开办,随之而来的将是一台台拖拉机进入南州。

一见面,郑三元就对朱慈燃作揖行礼,这让朱慈燃感到了不高兴。

这个院子占地四分(256平)左右,后院是牛棚和柴房,茅房。

“我知道!”被张老汉抱着的孩童抢答式的回答:“每天一顿,晚饭的时候吃肉!”

南溪村建设在村里干道的两边,院子背后就是菜地,再往远处就是稻田。

王征对于内燃机的失望,和十九世纪的欧洲科学界们是一样的,如果不是朱由检见识过内燃机的好处,或许他也对内燃机不抱希望。

但面对内燃机,就连朱由检都不知道要怎么提高它的效率。

“家里的鸡鸭基本上是家里自己吃的,我家这里杀一只鸡能吃三天。”

张老汉的话和表情不像骗人,但朱慈燃和刘顺还是不可置信。

刚从山西、陕西、河西走出的他们,怎么也不敢相信大明百姓还能有每天吃一顿肉的时候。

第337章 多方云动第123章 天子阅兵第695章 后记(十五)绍庆盛世第487章 苦练内功第478章 农村包围府县第341章 矿产国营第539章 好景不长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684章 后记(四)白驹过隙第154章 内部矛盾第80章 少年纵马第183章 黄雀在后第291章 重开西厂 党争不断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343章 东宫讲师第649章 自古以来第401章 天降正义第295章 京城风云第143章 大反攻第372章 稳坐钓鱼台第363章 《平缅事宜》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438章 建虏来犯第271章 一群虫豸第484章 烈属安家第141章 种植番薯三宝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悦第661章 番外(九) 天启三十八年第286章 欲哭无泪虎蹲兔第355章 诸藩战争序幕第457章 斩首上万第93章 大仇得报第649章 自古以来第204章 战前台风第531章 国事艰难第426章 帝位不稳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61章 高标准养军第410章 工业投产第261章 天灾不断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682章 后记(二)帝崩第532章 蒙古西迁第255章 狂飙六百里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国策第67章 戚金练兵第240章 收复吕宋第268章 盐茶官营第131章 小儿腹中藏毒计第20章 索要羽林三卫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378章 饥饿的盛世第541章 担子渐重第379章 对内反击第541章 担子渐重第652章 齐王东渡(终章)第77章 野心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683章 后记(三)永昌新政第270章 吹响革新的号角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361章 废除徭役第661章 番外(九) 天启三十八年第257章 北定河套 南平旧港第38章 皇兄就是拿来坑的第579章 山雨欲来第138章 直捣巴约部第96章 扶弟魔第634章 河中收复第153章 四处调兵第438章 建虏来犯第140章 大胜之势第635章 故友相见第292章 哈剌温山之战第114章 整顿毕节第539章 好景不长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246章 《明荷南洋条约》签订第144章 北沙河血战第222章 西北难题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154章 内部矛盾第108章 缉拿抄家第431章 风云际变第669章 番外(十七)政见不合第133章 谋划山西三镇第626章 日新月异第99章 争锋相对第632章 齐王待我第563章 庙堂新气象第462章 哥舒夜带刀第65章 帝者不怒第499章 春光满面洪承畴第546章 齐王摆烂
第337章 多方云动第123章 天子阅兵第695章 后记(十五)绍庆盛世第487章 苦练内功第478章 农村包围府县第341章 矿产国营第539章 好景不长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684章 后记(四)白驹过隙第154章 内部矛盾第80章 少年纵马第183章 黄雀在后第291章 重开西厂 党争不断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343章 东宫讲师第649章 自古以来第401章 天降正义第295章 京城风云第143章 大反攻第372章 稳坐钓鱼台第363章 《平缅事宜》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438章 建虏来犯第271章 一群虫豸第484章 烈属安家第141章 种植番薯三宝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悦第661章 番外(九) 天启三十八年第286章 欲哭无泪虎蹲兔第355章 诸藩战争序幕第457章 斩首上万第93章 大仇得报第649章 自古以来第204章 战前台风第531章 国事艰难第426章 帝位不稳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61章 高标准养军第410章 工业投产第261章 天灾不断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682章 后记(二)帝崩第532章 蒙古西迁第255章 狂飙六百里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国策第67章 戚金练兵第240章 收复吕宋第268章 盐茶官营第131章 小儿腹中藏毒计第20章 索要羽林三卫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378章 饥饿的盛世第541章 担子渐重第379章 对内反击第541章 担子渐重第652章 齐王东渡(终章)第77章 野心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683章 后记(三)永昌新政第270章 吹响革新的号角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361章 废除徭役第661章 番外(九) 天启三十八年第257章 北定河套 南平旧港第38章 皇兄就是拿来坑的第579章 山雨欲来第138章 直捣巴约部第96章 扶弟魔第634章 河中收复第153章 四处调兵第438章 建虏来犯第140章 大胜之势第635章 故友相见第292章 哈剌温山之战第114章 整顿毕节第539章 好景不长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246章 《明荷南洋条约》签订第144章 北沙河血战第222章 西北难题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154章 内部矛盾第108章 缉拿抄家第431章 风云际变第669章 番外(十七)政见不合第133章 谋划山西三镇第626章 日新月异第99章 争锋相对第632章 齐王待我第563章 庙堂新气象第462章 哥舒夜带刀第65章 帝者不怒第499章 春光满面洪承畴第546章 齐王摆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