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风云际变

第431章 风云际变

“把东西都给老子选好,别只知道挑贵的,选雅一些的,殿下不喜欢太俗的!”

十月初一,和黄龙的预计一样,在米尔扎带领莫卧儿帝国的士兵全线后退后,明军兵不血刃的重新收复失地,战线推进回到了天启九年腊月的局面。

同时,卢象升剿灭南部叛军,前后斩首两万余级。

眼看叛乱被平,位于锡兰府的二十几位藩王开始就藩。

他们大多就藩南部,而北部的藩王,此刻正在旧港海域内,向着小西洋前进。

不过这些事情黄龙都不关心,此刻的他坐在坦焦尔王宫的宝座上,指挥着三十名士卒在殿上的百箱金银珍宝里选择礼品。

齐王即将大婚的事情,他是今早才知道的。

尽管知道自己赶不及婚礼了,但他还是把自己的私库搬了出来。

虽说在小西洋近三年时间,灭了数个国家,但黄龙自己的私库并没有太多珍宝。

“舅舅,都清点好了。”

“杨文岳询问,是否放弃前往勘察加,和其它两个补给点,直接走暖流前往北亚墨利加。”

“多谢都督隆恩!”

“赶紧干活!”黄龙笑着吼了一嗓子,紧接着对戚元辅问道:

反倒是朱由校,他十分相信自家弟弟的话,并且举一反三道:

“弟弟说少了,若是工厂不断扩建,恐怕十年后,国朝要增加数万万亩耕地。”

黄蜚无奈,心中虽有些肉疼,但也没有办法,只能按照黄龙所说来安排。

他抖了抖手中礼单:“比起殿下对我的恩情,这礼单一点都不高调。”

戚元辅的回答有条有理,只是那撤回的人数让殿内的人停下了手头动作。

只是眼下的局面不好多说,他也只能点了点头,随后才道:

“这次舅舅回京,那我也要回去吗?”

西军都督府的秦邦屏和南军都督府的戚金没能致仕,心里虽有失望,但得知朱由检大婚,他们也还是准备了丰富的礼单。

“封无可封,赏无可赏,诸臣可杀”这种事情不能出现在他们兄弟二人身上。

四人各有表情,而朱由校更是表情复杂的看向自家弟弟:

“这全部送下来怕是三百万两都不止了,弟弟这个大婚若是多办几次,恐怕半个国库也就出来了……”

不管是海军还是拱卫营,谁先谁后,回想起来,所有人都觉得鼻头一酸。

在他看来,自己应该领着海军在琉球府驻扎,由黄龙进京才对。

“以我的俸禄,足够每年迁移两三万人。”

届时南亚依旧有十二万陆军,足够抵挡,甚至反攻莫卧儿。

“泰宁府入冬前,已经运入八十二万石米,辽东目前存有七百三十万石米。”

他看了一眼金银珠宝,然后走到台阶下对黄龙作揖:

“秦氏送珍珠……”

就藩战争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黄龙按照朱由检交代的,没有重创莫卧儿,而是让莫卧儿作为强压来平衡诸藩,直到大明进入南亚。

如果北直隶和山西的人口都稳定在六百万左右,而军队的粮食由海外供应,那北方也就不需要太多漕粮了。

想法就是种子,终究会生根发芽。

“徐霞客和蜀王、周王等强藩,三日前才抵达巨港府,抵达就藩地还需要两个月。”

这还是没有蒸汽拖拉机的情况,按照大明眼下的情况,五十年最少能从九亿亩不到的耕地情况,增长到最少三十亿亩。

“按照杨文岳的估计,从南直隶迁移百姓前往齐国,需要多久?花费几何?”

朱由检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朱由校听得心里一沉,而王承恩仔细看了看杨文岳的手书,随后才道:

“非我不可……”朱由检摇头回应。

“一对丈许红珊瑚,二百枚两寸珍珠,六百枚各色宝石,还有金器二十,黄金一万两,礼单合计近二十万两白银。”

“海军都督府出白银三十万两,黄金三万两,分给阵亡的兄弟遗属。”

他之所以笃定,是因为有例子可以借鉴的。

“林林总总,差不多有二百万两银子了吧?”

“用这些机器,一年就能粗耕上百亩,按照六个工厂的生产速度,只需要两三万人操作,关外每年能新开垦数十万亩耕地,以此类推增加。”

“我准备把蒸汽拖拉机按照村落下发给当地的百姓。”

朱由检不怕自己造反,他怕别人替他造反,更怕自家哥哥毫无防备。

朱由校虽然不知道大旱还会继续,但大明每年为北方粮食烦恼的事情,他是很清楚的。

朱由检的回信里已经说过了,有功将领返回京城,于殿前受封。

“迁移北亚墨利加的迁移银,就按照迁移利未亚一样的标准,一人五两。”

“自然,殿下还没见过你,你回去露露脸,对以后接管都督之位有好处。”

他一是没想到黄龙会拿出这么多金银,二是没想到黄龙有这么多金银。

“怕甚?日后还有仗打!”黄龙很豁达,不过黄蜚却觉得没那么简单。

“据杨文岳所说,走暖流前往北亚墨利加,大概只需要二十日的时间,便可抵达殿下您所说的北亚墨利加从北向南的第二个补给站。”

朱由检听完汇报,特意对朱由校说了一下他的规划。

朱由检的话让朱由校闭上了嘴,因为时间这一点确实拿捏住了他。

只是数秒,朱由检询问,王承恩回答,魏忠贤破防,朱由校惊愕。

黄蜚拿着写好的礼单走上台阶,将它递给了黄龙。

要知道灭安南一战中,南军都督府和西军都督府的缴获也不过只有六百余万两,其中一半交给朝廷,四成截留给十几万将士,剩下一成的六十几万两才是都督府高层按照官职高低分配。

眼下虽说第二批将士才到南亚不足一年,但诸藩兵马最少还需要半年时间才能抵达南亚。

黄龙一边说,一边把礼单递了回去。

“另外这礼单的银子,就足够迁移几十万人了。”

“都督,回京的船队预计十月初十出发。”

“瀛洲的粮食还在运输,估计开春前,辽东和泰宁的粮食可以保持在八百万石左右。”

朱由检开口给自己定了规矩,王承恩闻言便回应:

“那如此的话,迁移一人就是七两银子了。”

这次进入小西洋,他也就拿取了一百三十几万两金银。

戚元弼和卢象升将作为留守来镇守小西洋,而戚元辅则是会和黄龙他们一起返回大明。

因此,他面上虽然不舍,但心里还是想早早回京的。

他本以为,黄龙前前后后也就分到了五十几万两,现在看来,恐怕百万不止,不然他不太可能一口气豪掷六十几万两银子。

那一笔笔金银和珍宝让站在角落的魏忠贤呼吸沉重,而当王承恩念完后,朱由检的一句话更是他让破防。

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历史上可没少上演。

戚元辅一时沉默,殿内其它士卒却以大喊表示致谢。

杨文岳麾下的船队发现了北太平洋暖流,这是朱由检没有想到的。

“算上上直和东军都督府的挽马、驽马,这一战准备了四十二万挽马、驽马。”

不过这条暖流的发展,配合蒸汽机船和拖拉机等物,应该能实现三十天左右将南直隶百姓迁移至北亚墨利加。

“不出意外的话,米儿猹(米尔扎)会被换下,但他已经是南虏之中第一将,后续换上来的人,不会表现得比他好。”

“非三百万人”不就藩,这可是朱由检答应过朱由校的。

“时间还长,臣弟不急。”

朱由检的意思很清楚,朱由校也懂得,因此他面露难色:

“犁庭建虏,这事情交给熊廷弼如何?”

十月中旬,随着冬季到来,整个北方大地开始降温。

眼下的他就像个媳妇,上面有公婆要孝顺,下面有子嗣要安抚,两者都离不开他,他一离开就会生变。

在朱由校作想的时候,朱由检对王承恩吩咐,王承恩也作揖应下,紧接着朱由检继续问道:

洪承畴想的和朱由检想做的很接近,他必须出征,让功高盖主这四个字停留在他一人身上,不然其他人就会有危险。

除了他们,北军的满桂,东军的孙应元,还有洪承畴、杨文岳、吴阿衡,颜思齐等众人纷纷准备了较为丰富的礼单。

“另外他还派船队前往了北亚墨利加,发现了前往此地的暖流。”

朝中上下,大部分人都送上了堪称丰富的礼单,这也足以说明齐王府的势力。

“这一战犁庭扫穴,战后估计能缴获二百余万耕地,将奴儿干之地彻底拿下。”

“按照都督的布置,兄弟们按照每十日撤三营的顺序,在三个月内依次撤回。”

“会不会太多了些?”朱由校略有不忍,而朱由检摇了摇头:

这对诸将,对朱由校,对朱由检自己,甚至对大明,对齐国都是最好的安排。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李自成,刘宗敏等此战杰出的战线将领。

如果算上南亚,利未亚,南北亚墨利加的宗藩体系情况,耕地面积差不多可以达到近百亿的程度。

如戚元辅已经是南军都督府的第三号人物,却也只拿到了三万多两银子。

“我要不要降一降弟弟的俸禄……”

“就这几天时间,别出什么纰漏,前线的防线如何?”

加上南部的锡兰府,两者一南一北控制诸藩,互相呼应,如此则南亚可定。

“这就不……”

当然,如果是这种迁移,那恐怕得按照一船人和粮食,外加一船煤炭,两船水的配置,才能实现跨越北太平洋的迁移。

朱由检微微颌首:“当地苦寒,开垦成本不大,但时间太短,一年只有一半的时间可以开垦。”

王承恩把御马监在前线的准备一一说出,以至于众人都看得出朱由检为了这一战,到底准备了多少。

“算下来,够吃五个月。”

黄龙在询问,戚元辅也回答道:

“南虏退守温迪亚山脉和讷尔默达河北部,虽然拉合尔没传回什么消息,但南虏的大汗应该十分生气。”

这种局面下,朱由检前往了房山避冬,并在这里见到了朱由校。

让诸藩和莫卧儿相互制衡,等四五年后,再由朝廷从恒河河口出兵,河北归朝廷,河南归诸藩。

他听闻戚金三人受了侯爵,也知道自己的资历不够,但他还是觉得自己的功绩足够封侯,乃至封公爵!

虽说他知道远征军缴获不少,并且朱由检制定的缴获制度也让许多上层将领能一战暴富,但他没想到黄龙得到了这么多。

所有人都看向了黄龙,要知道就藩战争阵亡的兄弟可不在少数,前前后后三万多人,可谓复辽之役后,明军第一血战。

朱由检已经想好了,只要齐国的建设走上正轨,他就从黄龙开始,一个个的把诸将调往齐国养老。

“若马匹死去,由御马监按照六两一匹补偿,受伤按照伤情补偿。”

想到这里,戚元辅对黄龙作揖:“那末将告退了。”

他舅侄二人在清点礼单,旁人自然也不会差。

黄龙的话让戚元辅微微颌首,表示认同。

黄龙是有银子,但他拿的也有限。

“倒也差不多。”朱由检笑了笑,继续抿了一口茶。

黄龙自掏腰包又拿出了价值六十万两银子的抚恤,这让殿上的人十分感动,戚元辅也是心头一震。

“就按照杨文岳的想法做吧,直接从第二个补给点开始开垦,登录的当地便取名为“金山”,让杨文岳好好操办。”

“这次阵亡的兄弟,殿下已经发了抚恤银和抚恤田。”

他这一举动很简单,就是想让朱由校警惕起来,因为时局对他很不妙。

朱由检这话有些惊世骇俗,配合他那波澜不惊的表情,让根本不知道拖拉机为何物的魏忠贤将信将疑。

说到迁移银,王承恩隐晦的看了一下皇帝。

“迁移银要交。”不等朱由校说完,朱由检便抢先开口:

“规矩既然定下了,那就需要遵守执行。”

朱由校在心底暗暗想了想。

不过瞧着这架势,除非洪承畴攻灭东吁缅甸,并大量“移民实边”,不然齐王应该不会下令由朝廷组织反攻。

“前线的粮秣准备如何了?”

戚元辅见状退下,而黄蜚看着他彻底离去,随后才对黄龙说道:

“北直隶和山西的人口有些多,打完多迁移一些也好。”

四十几万两虽然也是巨富,但对于黄龙这种地位的人来说,三年时间平均分下来,每年也就十几万,并不算多。

“估计十年后,奴儿干和泰宁三府的耕地能有数千万,乃至上亿亩耕地。”

他想自家弟弟在大明待久一些,那按照自家弟弟的俸禄,估计得十年才能迁移二三十万人,算上礼单也就百万人。

半年后,南亚的第二批十万兵马也就可以撤回大明了。

“这次他们带来的二十营兵马是朝廷的,而诸藩的兵马也已经集结,等诸藩的兵马一到,第二批兵马也可以休假一年了。”

朱由检的功绩越大,诸将就越安全。

“让人再添一万两黄金!”

“至于防线也不用担心,卢监察使带着三万人坐镇南方,北方有家弟,外加海陆拱卫营,海军等七万兵马,短时间应该无恙。”

“舅舅,这么发金银,您就只剩四十几万两了。”

在他们安排之余,穿着常服的戚元辅走进了殿内。

他清楚自家弟弟是在提醒自己,他已经功高盖主,封无可封了。

旁人拿到礼单,根本不会让皇帝知道总数,但朱由检却明目张胆。

他虽然没有见过齐王,不知道那位有什么魅力,但他史书没少看。

这么一来,迁移成本会增加不少,但时间会大大缩短。

“撤回中原的人马合计二十六营,七万八千人。”

“用眼下九千料的大船,从松江府出发,杨文岳估计要六个月左右。”

这次他虽然参加了南亚的小西洋远征军,但他来的太晚,几番大战也不过拿了九万多两银子。

“高调?”黄龙轻嗤道:

“如果是这样,那他现在就可以组织劳工去开垦北亚墨利加,大约只需要四年时间,便能开垦出十余万亩耕地。”

“殿下对我恩重如山,这礼单的份量刚好。”

“御马监也和泰宁三府的牧民商量好了,借调挽马、驽马二十万匹。”

黄龙脸上带有笑意,但黄蜚却欲言又止,觉得自家舅舅想的太简单了。

“嗯……”黄龙应了一声,在吩咐完后,他的注意力就在自己的金银上。

当然,这前提是大明的工业化进程不能被中断,因此大明的皇帝成为了工业化最大的变数。

听闻还有九天就能出发,黄龙还是询问道:

“回殿下,一共是二百六十七万两,另外还有黄龙和沈廷扬等十余人的礼单没有送达。”

黄龙知道自己升无可升,估计这次应该是拿个爵位。

朱由检清楚自家哥哥对自己的信任,因此由他成为这个人,便是最好的选择。

这么一想,如果仅凭俸禄,那朱由检得八十多年才能迁移三百万人去齐国。

他要保全诸将,也得保全自家哥哥。

尽管众人准备的不如黄龙丰富,也无法亲自抵达京城祝贺,但那一份份送来的礼单却表示了心意。

哪怕朱由校嘴上说着不会怀疑别人,但他心里始终会想。

“我本就是殿下的人,若不是殿下提拔,我如今或许还在指挥使挣扎。”

“迁移百姓去奴儿干,还是得靠火车。”

迁移银制度虽然是朱由检定下的,但收不收得看朱由校。

黄龙带着略有压抑的心情开口:

“这次大军回家也不能落下他们,把骨灰都带上。”

“虽说短时间防线无碍,但防务不可懈怠。”

眼下给齐王大婚三十万礼单,又抚恤大军六十万两,那他个人就只有四十几万两了。

以欧洲的粮食自给率来说,仅凭贸易战,大明就能凭借宗藩体系的体量将对方压死。

若他在京城,自然可以保护自家哥哥,可眼下他即将出征,那朱由校的安全就成了问题。

“正旦春节是赶不上了,不过上巳应该不成问题。”

“只能我自己小心了……”

“……”朱由校的话让殿内安静,但朱由检不紧不慢的抬起茶杯抿了一口:

“确实……”

黄蜚心底暗想,紧接着便继续清点起了自家舅舅给齐王的礼单。

“好是好…就是…”黄蜚犹豫道:“会不会太高调了?”

历史上的老美就靠着播种机、割草机、脱粒机、钢犁等一系列农业机械,将美国的耕地从十九世纪初的十亿亩耕地,发展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二十五亿亩,每年新增两千多万亩。

两兄弟此刻正坐在一处暖阁里下棋,旁边的王承恩念着那一份份礼单内容。

“殿下,杨文岳来了信,信里他说,他已经命人在苦兀(库页岛)驻兵一营,派数万劳工开垦当地。”

黄龙接过扫视了一眼,十分满意:

“草料已经储备一千八百万束,豆子一百二十万石。”

“迁移一个人的费用是二两银子一人,不算迁移银的话……”

南方每年运送数千万石漕粮北上,基本还没到边关便被百姓抢购一空。

气氛正凝固时,王承恩打破了僵局,并继续说道:

“戚氏送珍珠二百枚,黄金三千两,白银三万两,各色珠宝一箱……”

若是黄龙有偷拿偷取的行为,恐怕这数额还得翻好几倍……

他没有什么解释,但朱由校心知肚明。

这种现象在明初是很难见到的,因为当时北方人口不足南方的三分之一。

想到这里,朱由检看了一眼朱由校,心里也想到了自己的那个大侄子朱慈燃。

稳好两代人,大明即便最后中断工业化,其体量也足够汉人吃上百年的老本。

“弟弟的大婚定在了十月三十,你我再在这里休息几日,随后便回京准备大婚吧。”

朱由校提起了朱由检的婚事,而他也是将手中茶杯放在了桌上,表情淡然:

“此事,由哥哥做主便是……”

(本章完)

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检第10章 局势艰难第163章 齐王党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483章 反向输出第232章 率先中兴的大明财政第167章 齐王监国第481章 扬帆起航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271章 一群虫豸第342章 乱国之人第133章 谋划山西三镇第474章 兄弟见面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505章 解放乌斯藏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欢第461章 积怨满山川第164章 事毕第575章 天无二日第467章 林丹汗叩关第113章 浙川援辽第197章 西南援辽第466章 终末第470章 精打细算虎墩兔第448章 灭亡前的狂欢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19章 倔老头杨涟第395章 银行试点序幕第99章 争锋相对第358章 杀倭取赏第69章 满桂到来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56章 尽是空饷第217章 辽东大捷第551章 皇兄归来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11章 噩梦开局第562章 嘉峪关头第288章 炮轰建虏第422章 均贫富论第116章 吸血虫的勋贵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579章 山雨欲来第69章 满桂到来第686章 后记(六)永昌承平第159章 稳住辽东第382章 土地兼并第545章 社交达人朱慈燃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124章 十六卫军十二拱卫营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312章 筹备南征第415章 南征北讨敢当先第616章 债多不压身第640章 摸着弟弟过河第438章 建虏来犯第443章 风雨前的平静第598章 纸币金本位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当官第128章 锦衣卫革新第652章 齐王东渡(终章)第173章 国事艰难第273章 争权攘利第500章 古来白骨无人收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453章 硝烟四起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13章 恐怖的辽响数量第468章 京师震动第356章 印度洋的风第422章 均贫富论第605章 碎叶城西第617章 暗手明了第379章 对内反击第209章 誓杀腐儒第593章 未雨绸缪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279章 征日先锋颜思齐第411章 先灭建虏方可安内第393章 审判孙传庭第609章 秋风起第614章 且进且退第235章 筹备南洋第367章 八个心眼的颜思齐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第312章 筹备南征第293章 游牧民族的传统手艺第632章 齐王待我第531章 国事艰难第87章 一团乱局第387章 明贬实保第500章 古来白骨无人收第532章 蒙古西迁第470章 精打细算虎墩兔
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检第10章 局势艰难第163章 齐王党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483章 反向输出第232章 率先中兴的大明财政第167章 齐王监国第481章 扬帆起航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271章 一群虫豸第342章 乱国之人第133章 谋划山西三镇第474章 兄弟见面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505章 解放乌斯藏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欢第461章 积怨满山川第164章 事毕第575章 天无二日第467章 林丹汗叩关第113章 浙川援辽第197章 西南援辽第466章 终末第470章 精打细算虎墩兔第448章 灭亡前的狂欢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19章 倔老头杨涟第395章 银行试点序幕第99章 争锋相对第358章 杀倭取赏第69章 满桂到来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56章 尽是空饷第217章 辽东大捷第551章 皇兄归来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11章 噩梦开局第562章 嘉峪关头第288章 炮轰建虏第422章 均贫富论第116章 吸血虫的勋贵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579章 山雨欲来第69章 满桂到来第686章 后记(六)永昌承平第159章 稳住辽东第382章 土地兼并第545章 社交达人朱慈燃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124章 十六卫军十二拱卫营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312章 筹备南征第415章 南征北讨敢当先第616章 债多不压身第640章 摸着弟弟过河第438章 建虏来犯第443章 风雨前的平静第598章 纸币金本位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当官第128章 锦衣卫革新第652章 齐王东渡(终章)第173章 国事艰难第273章 争权攘利第500章 古来白骨无人收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453章 硝烟四起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13章 恐怖的辽响数量第468章 京师震动第356章 印度洋的风第422章 均贫富论第605章 碎叶城西第617章 暗手明了第379章 对内反击第209章 誓杀腐儒第593章 未雨绸缪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279章 征日先锋颜思齐第411章 先灭建虏方可安内第393章 审判孙传庭第609章 秋风起第614章 且进且退第235章 筹备南洋第367章 八个心眼的颜思齐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第312章 筹备南征第293章 游牧民族的传统手艺第632章 齐王待我第531章 国事艰难第87章 一团乱局第387章 明贬实保第500章 古来白骨无人收第532章 蒙古西迁第470章 精打细算虎墩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