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农村包围府县

“尚书,您回来了……”

“嗯……”

五月中,当大明东北正在进行着轰轰隆隆的百姓自主迁移,而西南筹备战事,国内又因为齐王筹备藩国而热火朝天的时候,毕自严也带着一天的疲惫返回了府邸。

他的府邸并不大,在南熏坊里只算得中下,仅有不到四分地(245平),却住着大大小小八人。

两个婢女,一个厨妇,一个马夫,一个掌事,外加他的原配妻子和六岁的孩子。

除此之外,后院的马厩还有一辆供他上朝的马车。

以它正二品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来说,这样的院子与他的身份十分不匹配。

“夫人和少爷呢?”

毕自严回到了家里,在没有听到家人的声音时,好奇的看了一眼掌事,掌事闻言也连忙回应:“夫人带着少爷出去游玩了,兴许要等晚膳才回来。”

“嗯……”毕自严脱下了自己的乌纱帽,露出了满头的灰白头发和网巾下的细汗。

“是啊……”毕自严倚靠在了扶手上:“正因如此,我才佩服那种面对小事而不拘泥,遇大事而稳如泰山,对人胸怀坦荡的人。”

“四书五经,以中庸开篇,全因熟读《中庸》,便知道了做人做事的根基。”

“虽说有结余,但见龙兄伱也知道,户部目前已经积欠金融司一千四百万两银子了。”

便是毕际文,也是天启五年时,朱由检给他放了半个月假期才阴差阳错有了的,因此也算老来得子。

随着诸藩逐渐强大,需求日渐变多,那他们迁移的人口数量也会不断变多,而这其中,尤其以齐国的需求最为庞大。

毕际文一听自家父亲的询问,立马滔滔不绝说了起来。

毕自严听他这么说,也看向了掌事,而掌事躬身回应道:

“等殿下回京,我会去询问殿下的。”

“如果可以,那陆文昭就不会抓到了这么多我燕山之中的蛀虫了!”

今年大部分赏银都是用海外金银发放的,这些银子虽说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但为了以防万一,毕自严还是准备把这笔银子还上。

还政给皇帝,这是所有燕山派学子都不认可的事情。

“五百两买一个燕山官员的前途,我燕山官员难不成就这么卑贱吗?!”

朱由检在,那注定了皇帝是吉祥物,可朱由检走了,他要走的第一件事情肯定是巩固皇权,然后还政给皇帝。

“嗯?”毕自严抬头看了一眼这个从自己青年时期就伺候自己掌事,然后低头看了看自己手中的《中庸》,随后才道:“这《中庸》,是怎么也看不完的。”

“黄都督对殿下忠心,昔日他在万里海疆奔波时,朝中大臣每个都怀疑他会割据自立,只有殿下相信他不会,如此信任,黄都督不会愿意和我们一起逼迫殿下的。”李德茂分析着,但他也注意到了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的成德。

他朝着毕自严跑来,见到他,毕自严脸上勉强挂起了一丝疲惫的笑容。

李德茂的话,说出了其它三人的心声,至于他们口中的报复,恐怕就是朱由检推进就藩的事情了。

孩童抱住了毕自严的腿,毕自严也点了点头,笑着回应。

倘若朱由校有朱由检,不……哪怕他有朱见深的手段,那燕山官员们也不会那么难受。

“是乡村,是集镇……”

“历来锦衣卫都不会查乡村,而是顶多查到集镇,因为他们的力量不足,另外乡村也贪污不了太多东西。”

“入世容易,可办事却很难。”

同样是抓贪腐,孙传庭和陆文昭不一样,孙传庭主张全杀或者流放,而陆文昭主张的是收回和俸禄,罢免为庶民。

“择优留京?这可不是好事,若是他们留京,日后升迁,那我等的话权岂不是……”萧道规蹭一下站了起来,但成德抬手示意他别激动,而是自顾自说道:

“留在京城,看上去能掌控权力,但实际上真的能掌控吗?我问你们,《燕山政治》第三篇第二章是什么?”

成德的话让人倍觉震耳,然而张懋才却提出质疑:

“诚然,元升你所说的有道理,但既然元升你都说了,殿下是第一个发现,并企图控制乡村的人,那我们的意图,殿下也会第一时间察觉。”

“如果燕山之外的学子全部择优,那他们就职的地方就是京城,是省治,是县衙,而我们的人就职的地方是哪里?”

朱由检一直担心这个,加上担心市场的假币贩子横行,因此他一直没有放出天启通宝。

成德咬牙切齿的说出这句话,话里话外都是恨铁不成钢。

所以毕自严他们都在想,朱由检口中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时候……

“诶……”

“这些东西价值不过千万两,却让两万多名学子倒下,均摊他们身上不过五百两。”

他的感叹随着夏季的暖风,吹向了京城官吏坊,而此刻的官吏坊内,成德也在面见李德茂、张懋才、萧道规等人。

“唉……”毕自严叹了一口气,把文书放在一旁桌上,愁容道:“殿下决定的事情,恐怕是拦不下了。”

对此,反而只有李德茂能理解成德,他笑着说道:“我懂了,元升你这一招是阳谋!”

“是啊,何况如果缓一日缴纳赋税,那国朝的根本恐怕会被伤及。”萧道规也犹豫了起来。

过了许久,李德茂才脸色难看道:“此事根本就不是我们做的,殿下明知,却何故要用此等手段报复我们?”

“本来可以联合黄都督的,只是以我等的身份,黄都督怕是不会接见。”

这个标准一旦达到,那几千万两海外金银,足够户部吃上十年。

金融司有几千万两银子,这件事情整个京城的人都知道,但是随着朱由检的解释,众人也知道,金融司的银子不能随便动用,不然必定会让大明陷入通货膨胀。

朱由检很清楚燕山派想要什么,要么做皇帝,要么坐在京城齐王府的这个位置上,一辈子不挪窝。

户部的积欠金融司的银子,说白了也就是这次扫北和诸藩战争的赏银河抚恤银,抚恤田。

“既然如此,我们就暂且不要争抢了,这物件在我们手中只是消遣,对于百姓来说确实生活所依。”毕自严闻言摇了摇头,并低头看向了毕际文:

如果是按照人口,那大明就别想放出这几千万两银子了,因为自诸藩就藩成功以来,大明已经外迁了近四十万百姓。

他们都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只是贪几次,估计锦衣卫也查不出来,然而他们偏偏遇上了想在朱由检面前刷业绩的陆文昭。

毕自严询问,毕际文回答,二者沟通简单直白,而毕自严闻言也将他抱到了怀里:“今日出去,可有什么见闻?”

“这些他们看不上的地方,却是大明委以重任的地方,也是大明的重中之重。”

原本户部去年结余一千万两银子,但随着战事结束,户部反而积欠金融司一千四百多万两银子了。

这是他仲子毕际文,生于天启五年,今年六岁。

“爹!”

成德想了想被抓的那两万官员,只能把目标放到了恩科上。

“今日月中,又到了皇店上架新货品的时候,不过今日的自行车只上架了一千辆,早早就被抢购一空了。”

之前天灾人祸的时候倒不觉得,毕竟当时大明面对的是饥民,可眼下诸藩迁移的人口,大多都是中原腹地和沿海的百姓,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赋税贡献者。

毕自严的话里话外,所说的人在整个大明朝堂,实际上只有一个人。

毕自严说这话的时候,眼神虚浮,心不在焉,而伺候了他三十多年的掌事自然能看出,因此不免疑惑:

“嗯……”

“他们不知道是我们把他们安排进入的乡镇,因此只会抱怨朝廷,而村官俸禄低廉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难题,反而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地方。”

在金融这块,朱由检比毕自严他们更了解大明,因此毕自严他们只希望眼下的大明,已经达到了朱由检心中可以放出银子的标准。

那掌事瞧着他手中的《中庸》,不免问道:“尚书您似乎看这本《中庸》已经看了半个月了吧?不换一本吗?”

“爹!!!”

“一个劲的埋头苦干,即便是把事情干光了,也很难说结果会如何。”

“娘亲和李厨娘去后院准备今日的膳食了。”

他如此,李德茂等人又何尝不是。

对此,吏部的李德茂也拱手回应:“约二十六万人,不过难度提高之后,估计只有不到八万的名额。”

“罢官辞官算什么?当年浙党是怎么威胁朝廷的?无非就是让南方漕粮缓一日到京。”

毕自严交代,毕际文也很懂事的离开,而掌事已经去和婢女准备待客的茶水去了。

“自然,一个贪污不了太多东西,俸禄还十分低廉的地方,便是连我等燕山学子都避而远之,那燕山之外的那二十一万学子里选出的人,他们会甘愿去做一个乡镇村官吗?”

“嗯嗯……”毕际文习惯了自家父亲为百姓考虑的风格,况且他现在确实骑不上车,他更想的是让自家父亲骑车带自己出去,就好像其它孩子一样,坐在后排,被父亲带着出去骑车吹风。

“懂了吗?”成德端起了茶杯抿了一口,随后才道:

“与其阻拦,倒不如询问殿下,是否可以开放金融司的金银入场。”

对于毕际文,毕自严没有什么厚望,只希望他健康长大。

毕自严他们还不知道齐国什么时候回开始进行百姓迁移,但可以预见的是,作为掌握最多财富,最大权力的朱由检一旦开始将资源投入齐国,那齐国的发展速度将是十分恐怖的。

在百姓的收入都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就肆意放水,放出大量银两,这可以说是间接逼着百姓们负债。

“按照袁可立的态度来看,他是准备把通过的官员一分为三,一部分调往关外三省,一部分充实关内,最后一部分等着调往西南,等洪承畴平定缅甸后进入缅甸。”

“娘亲呢?”

“也就是四十七万人选八万……”听到这话,成德心里清楚,这是自家殿下在削弱燕山派在朝堂的力量。

“去岁国朝赋税几何?乡镇给田赋和皇店贡献了七成以上直接税和间接税。”

“这本文册是吏部交上来的,从去年正月至今,陆文昭一共逮捕了三万四千多名官员,其中有七成便是我燕山官员。”

尽管藩王交给户部的一人十两银子,足以达到这群移民几年的赋税,但长期算下来,大明还是亏本的。

“关外三省的布政司衙门加上这些铁路,各种支出算下来,恐怕户部得增加上百万两银子银子的预算。”

前者要人命,不然就要让远离故土,后者最少还给了燕山体面。

因此,户部恐怕要紧巴巴的过两年日子了。

这种事情,成德能怪陆文昭吗?

或许许多在京官员在责怪,但成德他们却不会。

成德反问起了众人,而李德裕闻言便皱眉道:“上层力量可以决定中层力量,而中层力量可以决定下层力量,但如果没有下层力量的托举,中层和上层力量都会瓦解……”

“元升兄,难道你就没有什么想说的吗?”

“我又能说什么,殿下决定的事情,你确定你们有能耐拉回来?”

“我?”成德回过神来,紧接着叹了一口气:

“如果我们能控制乡镇,那力度会比控制府衙要更大,更强。”

毕自严刚刚感慨完,院内影壁后就传来了孩童的声音,紧接着一个头戴虎头帽,身着红衣的孩童便从因影壁背后跑了出来。

“历代王朝的统治力量,往往只能掌控国、省、府、县,而对集镇、乡村的掌控十分薄弱。”

“今年的恩科,燕山有多少学子参加?”

“话说回来,怎么拉?是召集天下燕山官员辞官威胁?还是集体沐休?”

董应举没有直呼毕自严的表字,因为他比毕自严要大十二岁,如果他称呼毕自严的表字,那就等于让毕自严称呼他为兄了。

只是他也知道,自家父亲很忙,每日都忙到深夜……

毕自严他们不可能像朱由检一样,能预见到几年后会爆发更严重的大旱,会出现几千万张嗷嗷待哺的嘴巴,因此朱由检的许多政策,对于他们来说是冲突的。

他不明白自家尚书为什么要提那个人,或许是长年累月的共事太久了,听了近日京城内的消息,有感而发?

由于朱由检把官吏都归为了官员,因此对于大明来说,大部分恩科毕业的人都是官,只是品阶不同罢了。

陆文昭可不管你贪污了多少,只要贪腐了,哪怕你只是年俸十五两的从九品芝麻小官,他也要将你绳之于法,让上面的那位看到他在办事。

毕自严并非没有孩子,只是长子年纪轻轻早逝,加上公务繁忙,他一直没有来得及要第二个。

“……”听着毕自严的话,掌事沉默了片刻。

“可如果我们让天下九成以上的乡村集镇都缓一日缴纳赋税田赋呢?朝廷会如何?”

“你眼下还骑不了,等你比自行车高一尺,我便买给你。”

他走回了后院的卧房,两名婢女跟上去为他换了一身道袍,服侍着他洗脸后离去,而他则是走到了会厅的主位坐着,手里虽然拿着一本《中庸》,但心思却不在书上。

“金铉被派往齐国了,以他的性子,恐怕会把齐国经营的十分得当。”

人口迁移对于大明来说,不仅仅是损失了人口,还损失了这些人口连带的盐税、茶税、酒税和各种直接税以及间接税。

“您说的这些,似乎都不是您在做的事情。”

对于能领兵打仗,又能下马治国的大部分燕山学子来说,他们很难忍受上面坐着一个“无能”的皇帝。

“尚书,董侍郎求见。”

“殿下是唯一注意到这点的,因此他才会任命村官,即便每个村只有两个人,却也能借着朝廷的名义,控制这整个村子。”

“既然有人想让他们上位,那就把这二十一万人里选出的学子择优留京吧。”

长此以往,大明的日子很难说会变得很好。

并且由于财政的问题,哪怕是次九品的官员,一次性录取八万多人,也会平添八十多万两的支出,因此恩科注定会越来越难。

“你们确定自己可以辞官,但你们确定下面的人可以辞官吗?”

毕际文这么想着,一道脚步声却响起,负责看门的马夫走到了院内作揖:

“有!今天皇店挤满了人,好多人都在买自行车,爹,我们家什么时候买自行车?还有钟表和温度计,我看其它叔伯家里都有。”

“因此,若有几分道家出世的精神,才能志存高远,以坦荡胸怀而成就大事。”

“今年燕山之外的学子报名有多少?”成德沉着气询问,李德茂也面露难色道:“约二十一万人。”

话也说回来,如果燕山官员不贪腐,那陆文昭和孙传庭也抓不到燕山派头上。

只可惜,燕山学子大多出身贫寒,对于他们来说,几百两银子已经是他们父辈,祖父辈几代人才能赚到的银子了。

大部分恩科没有通过的学子,最后只能听取官学安排,前往工业区做一个熟练的工人。

“带进来吧……”听到是董应举求见,毕自严把腿上的毕际文抱回了地上,让毕际文心里一阵失望。

“这七成官员查抄的资产才多少?黄金白银,古玩字画,宅院别墅一共不过四百六十余万两,查抄田亩也才六十七万亩。”

“我此次赶来,便是想与尚书大人讨论一番,是否要劝阻殿下,请殿下和万岁推迟这三条铁路的建设。”

想到这里,成德心里大概了解了殿下准备对付燕山的手段,但他也知道怎么破解:

同样,随着马夫离去,很快穿着一身道袍的董应举也走进了毕府院子,跟随马夫走进了会厅后,坐在了左首第一位的位置,并拿出了一本文册,作揖道:

“尚书,这是今岁户部各司预估的赋税文册,按照这个文册,国朝秋税收取后,应该能结余一千二百万两银子。”

“百官和百姓争抢,许多百姓都没有抢到。”

“自然不愿意!”李德茂激动道:“既然他们都不愿意,那我们就可以把燕山的官员安插进去。”

沉默许久,毕自严端起茶杯说了这么一句,而董应举看他端茶送客,也自觉的起身作揖,随后离开了院内。

“嗯?”张懋才和萧道规不解的看向李德茂,而李德茂也解释了起来:

“儒家的精神虽说是入世,但这《中庸》却有几分道家的精神。”

不过,毕自严并不觉得有什么,在马夫接过文册后,毕自严大概看了一下,随着掌事带着婢女端茶上桌,他才合上文册道:

闻言,董应举也微微点头,脸色沉重道:“听闻近来万岁和殿下准备再开设三条针对关外三省的铁路。”

四人坐在位置上,桌上的茶水已经放凉,但却没有任何一个人饮用。

“我大明发展至今,一共三万多集镇乡村,生活着大明九成左右的百姓。”

“去玩吧,爹和董侍郎有些事情要聊。”

这自然不是贬低朱由校,而是朱由校的能力确实配不上他们心中的皇帝。

虽说这些百姓分摊到藩王的封国上,每国不过万人,但对于大明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说着,成德伸出手,把手放在了旁边茶桌的一本文册上。

张懋才面色凝重的说着朱由检对齐国的安排,而萧道规也头疼道:

平平无奇,甚至有些狭小的官吏坊普通宅院会厅中,坐着他们四个燕山主事人,确实难以想象。

望着董应举的背影,毕自严不免感叹:“见龙兄虽七十有三,但这身体,却比我这六十有二的人要好太多了……”

“只需要我们提出为村官涨俸,那大量燕山出身的村官都会支持我们。”

李德茂看向承德:“如此一来,我们虽然失去了代表中层权力的府县,却收获了下层权力的乡镇,而中层和上层的权力,又是被下层权力抬起来的,因此一旦下层权力集体罢工,那中层和上层……”

话说三分满,李德茂不再说,但张懋才和萧道规已经理解了成德的心思,他们纷纷眼神炙热的看向成德,但成德也放下了茶杯,抬头看向了天花板,长叹道:

“我不想威胁殿下,我只是想让殿下留在大明,带着大明走向他在教材之中所写的均贫富……”

下午的更新在五点半左右

第427章 四下无人第349章 兴大案治大腐第448章 灭亡前的狂欢第213章 天启犁庭第514章 无毒不丈夫第190章 连下三城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粮食减产第461章 积怨满山川第186章 明金布局第654章 番外篇(二)仓中鼠第66章 泛江南势力第350章 庙堂争锋第461章 积怨满山川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81章 天赋异禀第479章 南昆仑监察使司第15章 千万两军饷的缺口第327章 陕西民变第549章 广州繁会第697章 后记(十七)武狩极盛第180章 全歼荷兰远征军第181章 裁撤辽镇第345章 工业革命序幕第582章 蠢蠢欲动第327章 陕西民变第63章 为戚家军扩军第181章 裁撤辽镇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119章 川兵入沈阳第241章 备战河套第316章 内圣外王第346章 晚明科学家王徽第537章 以进固稳第374章 火烧倭猪第599章 世事无常态第162章 宗室问题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632章 齐王待我第193章 以势压诸王第138章 直捣巴约部第175章 兵权才是道理第491章 百姓赖安第47章 国之柱梁孙传庭 忠心耿耿洪承畴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孙巡齐第46章 布局西南第307章 天启七年第99章 争锋相对第487章 苦练内功第509章 兴亡又如何第619章 大西洋的风第492章 直布罗陀第460章 北线无战事第351章 悯农者厌农第273章 争权攘利第119章 川兵入沈阳第203章 晚明全名将阵容第399章 官学开办第607章 师徒相悖第88章 死太监银钱多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610章 海外态度第431章 风云际变第181章 裁撤辽镇第500章 古来白骨无人收第374章 火烧倭猪第372章 稳坐钓鱼台第605章 碎叶城西第21章 清算御马监第286章 欲哭无泪虎蹲兔第415章 南征北讨敢当先第230章 谋求开疆拓土第542章 局势纷乱第506章 蒙古西迁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634章 河中收复第174章 汉奸该死第569章 中秋佳节第289章 北上东出第505章 解放乌斯藏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当官第271章 一群虫豸第361章 废除徭役第52章 兄友弟恭第168章 监国琐事第32章 百般无奈第175章 兵权才是道理第396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206章 杀辽商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畴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检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415章 南征北讨敢当先第92章 点醒杨涟第329章 风雨欲来第16章 上直二十六卫第454章 引君入瓮第330章 贪官晋商 吊民伐罪第672章 番外(二十) 国策
第427章 四下无人第349章 兴大案治大腐第448章 灭亡前的狂欢第213章 天启犁庭第514章 无毒不丈夫第190章 连下三城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粮食减产第461章 积怨满山川第186章 明金布局第654章 番外篇(二)仓中鼠第66章 泛江南势力第350章 庙堂争锋第461章 积怨满山川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81章 天赋异禀第479章 南昆仑监察使司第15章 千万两军饷的缺口第327章 陕西民变第549章 广州繁会第697章 后记(十七)武狩极盛第180章 全歼荷兰远征军第181章 裁撤辽镇第345章 工业革命序幕第582章 蠢蠢欲动第327章 陕西民变第63章 为戚家军扩军第181章 裁撤辽镇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119章 川兵入沈阳第241章 备战河套第316章 内圣外王第346章 晚明科学家王徽第537章 以进固稳第374章 火烧倭猪第599章 世事无常态第162章 宗室问题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632章 齐王待我第193章 以势压诸王第138章 直捣巴约部第175章 兵权才是道理第491章 百姓赖安第47章 国之柱梁孙传庭 忠心耿耿洪承畴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孙巡齐第46章 布局西南第307章 天启七年第99章 争锋相对第487章 苦练内功第509章 兴亡又如何第619章 大西洋的风第492章 直布罗陀第460章 北线无战事第351章 悯农者厌农第273章 争权攘利第119章 川兵入沈阳第203章 晚明全名将阵容第399章 官学开办第607章 师徒相悖第88章 死太监银钱多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610章 海外态度第431章 风云际变第181章 裁撤辽镇第500章 古来白骨无人收第374章 火烧倭猪第372章 稳坐钓鱼台第605章 碎叶城西第21章 清算御马监第286章 欲哭无泪虎蹲兔第415章 南征北讨敢当先第230章 谋求开疆拓土第542章 局势纷乱第506章 蒙古西迁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634章 河中收复第174章 汉奸该死第569章 中秋佳节第289章 北上东出第505章 解放乌斯藏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当官第271章 一群虫豸第361章 废除徭役第52章 兄友弟恭第168章 监国琐事第32章 百般无奈第175章 兵权才是道理第396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206章 杀辽商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畴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检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415章 南征北讨敢当先第92章 点醒杨涟第329章 风雨欲来第16章 上直二十六卫第454章 引君入瓮第330章 贪官晋商 吊民伐罪第672章 番外(二十) 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