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齐王摆烂

“臣,秦良玉(秦民屏、马祥麟)……参见太子殿下……”

当船只靠岸,朱慈燃在百余名锦衣卫的护送下下船,以秦良玉、秦民屏和马祥麟三人为首的秦马两氏子弟纷纷作揖行礼。

踩上忠州的大地,朱慈燃没有表现出平日里嘻嘻哈哈的一面,而是端着脸,双手捧着圣旨道:

“传万岁圣旨……”

他一开口,秦良玉等人立马对视一眼,面面相觑的同时连忙跪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古者哲王立纲陈纪,赏有功,罚有罪,执此道而天下安。”

“朕自即位以来,赖齐王辅佐,秦马诸将扶持才得平定四方,今外夷已定,朕念相从之久泯前过而封见功爵以伯,今者朕复念前功尔功东平建虏,南下复交,长下麓川颇有其功。”

“今朕特释尔过报昔勤劳,授以武隆侯、石柱侯之爵,愿永为子孙世禄于戏人臣无将可谓忠矣,威福不专可谓智矣,尔其慎守斯道以训后世宜哉。”

朱慈燃拿着圣旨,一下船就先展示出了皇帝对秦马两氏的恩典,那就是追加秦良玉、秦民屏两人为侯爵。

只是加封也就算了,但是后面的一些警示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臣、接旨……”

冯铨和温体仁等人作为守旧党,他们是支持祖制,支持朱由校和朱慈燃的一派。

冯铨抚了抚须,坐在他旁边的温体仁也看了看手中的消息,片刻后才开口道:

“随行的锦衣卫来报,应该是要前往湖广武昌一带,随后南下长沙,再去广州见一见丰国公。”

“我那大侄子现在还在忠州吗?”

至于朱由校会不会让朱慈燃快点回京处理朝政,这就是他们父子的事情,与朱由检无关了。

这么想着,朱由检也想了想到了自己另外三个大侄子。

“末将不敢当……”

朱由检准备看看这两个大侄子的才干和性格、品行如何,如果可以的话,他也好栽培栽培。

或许就是因为他太能干,自家哥哥才会那么依赖自己。

简单与秦马两氏子弟看了看神道碑的碑文后,一行人便走下了金华山。

他们很清楚,朱慈燃代表的是皇帝和齐王,因此只要他们对朱慈燃不敬,那守孝三年都属于轻惩了,重一点或许就要直接被排挤出庙堂了。

“退下吧……”朱由校摆了摆手,王安和魏忠贤见状也纷纷作揖,随后缓缓退出了养心殿。

一路下山,朱慈燃一路夸赞,对秦马两氏其中的每一个将领经过他都死记硬背下来,并根据其经历一路夸赞。

不过朱慈燃没有住进忠州侯府,而是在忠州县衙住下。

朱由校的下面,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魏良卿和金𫓽,二人一个是皇城三卫都指挥使,一个是朵颜府总兵。

在他处理的同时,王承恩也带着厚厚的奏疏走进了殿内,将奏疏放在了朱由检的案头。

地方势力与集权下的朝廷对抗是什么下场,冯铨他们比谁都清楚,所以温体仁才会说不用管下面人。

对于马祥麟几人,朱慈燃也毫不吝啬的夸赞道:“若是没有马总兵和两位侯爷,秦总兵,麓川恐怕没有那么快能收复。”

二人准备带着浙党先忍过这几年,等朱由检就藩后,他们再对人押宝。

“把神道碑立起来吧。”

肥胖和胡须、这两个中年人的标志出现在了他的身上。

从书名来看,陆文昭就知道这是一本《律法》,只是不知道内容和大明律有什么不同。

二人位朱慈燃等人引路,秦邦屏二人的陵墓被修建在了忠州附近的金华山,因此众人没有进城,而是乘坐上了四轮马车,向着金华山驶去。

“既然安排好了,那就让人传消息给弟弟,就说朕于正旦节回京。”

秦良玉与秦民屏带着脸色并不好看的秦马两氏子弟接受了圣旨,朱慈燃见状也开口说道:

“本宫此次前来,也是替万岁、为齐王对忠州王、酉阳王吊唁,不知两位老王爷是否下葬了?”

他的得体,被刘顺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送往了北方的仲夏宫。

“回殿下,太子已经从忠州走长江水道南下湖广了。”

在他不远处,已经六十八岁的魏忠贤则是瞥了一眼王安,似乎在想这老东西怎么还不死。

五军都督府不用多说,燕山派就足够朱慈燃喝一壶了。

当大时庸坊内的冯铨得知朱由校要回京的消息时,他第一反应就是两兄弟碰面后会不会引发下面人的不舒服。

这么一来,他们也将在明年面临中学的选择问题。

两座重达数千斤的神道碑被六匹夏尔马拉拽铁车登山,如今想要卸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样游刃有余的面对面交往,让人很难联想到他现在才十四岁。

已经三十有一的朱由校,逐渐开始变成中年人的模样。

朱由检眼睛一瞥,只留下了一半的奏疏,便让王承恩将剩下的奏疏送去了干清宫。

况且等世子即位的时候,说不定都是几十年后了,到时候的齐国还没有消化整块南北亚墨利加大陆,需要的是守成之君,而非开拓之主。

停置殡宫,这是王侯才有的待遇,但停放的时间也不能太长,正常来说也就是一到三个月不等。

二人陵墓位处一处,殡宫自然也就共用一间了。

朱慈燃很有礼节的作揖回礼,这番姿态让秦马两氏子弟脸色好看不少。

要用新的势力却抗衡老旧势力,不断有新鲜血液涌入,齐国才能长盛不衰。

“奴婢领命……”

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也没有那么多阴谋诡计,即便秦马两氏的二三代子弟多是想与齐王府亲近,但面对太子的拉拢,他们哪怕不答应,也不能直接拒绝。

“下面的人意见已经不重要了,齐王肯定要拿江南三省开刀,在意他们反而会让我们自己卷进去。”

只是一个时辰不到的时间,马车停在了金华山的殡宫前。

来到牌坊后,朱慈燃对刘顺开口,而刘顺也命令百余名锦衣卫将两辆马车拉拽的神道碑拉了上来。

温体仁说出了一件最近值得关心的事情,冯铨听后却皱眉摇头:“虽然有一些,但更多的时倾向万岁。”

两座棺椁停于殡宫之中,朱慈燃进入后,秦拱明和秦仲明上前为其取香。

对于顾秉谦这种看人下菜的人,朱由检并不缺,哪怕眼下顾秉谦病死,他也能推毕自严成为内阁首辅,同时让孙承宗担任内阁次辅。

王承恩一脸汗颜的开口,朱由检闻言也顿时没了好心情。

他们的想法,也是顾党的想法,但顾党的想法虽好,可有一个人却支撑不住了。

送到仲夏宫的时候已经是冬月十四了,端坐养心殿内的朱由校看着信中内容,不由点头,看得出他十分满意朱慈燃的举止。

朱由检并不打算宠溺朱慈烺,也不打算让他在王府接受一对一的教学。

“看过了……殿下觉得太子殿下做的不错。”已经七十有六的王安垂垂老矣,但回应时的中气却还是很足。

不管袁禧嫔能不能生下世子,总之齐国需要的是能够治理齐国的君王。

随着他们的退下,皇帝即将返回京城的消息也如雨后春笋般送回京城,在短时间内如冬季凛冽的寒风,吹过了所有高官的府邸。

“二位侯爷也是于国有功之人……”

“况且,海军对齐国的压力并不大,由此也能看出齐王的心思不在大明,在齐国。”

与其这样拖下去,不如早早中断,让朱由校自己好好处理朝政,不管他再怎么求都不帮忙。

后续几日,他还需要反复的试探秦马两氏的诸多子弟,为自家父子拉拢到一些将领。

温体仁端着茶水抿了一口,冯铨听着也是不断颔首。

“弟弟看过了吗?”

“卑职领命……”听到朱由检这么说,陆文昭听话的应下,并转身让人去处理。

在外玩了几年,朱由校终于想起了自己是皇帝,自己的归属是紫禁城,而非大定宫和仲夏宫。

朱由校坐在位置上,头也不抬的询问面前的王安。

休息了几日,他也想明白了。

诉求和需求是每年都在改变的,去年洪涝是蠲免,今年旱情是蠲免和常平仓粮,谁知道明年是什么。

说白了,那群所谓的下面人,一年之后还能有几个活着都还是个问题。

朱由校向魏忠贤询问,魏忠贤闻言连忙赔笑道:“都安排好了,万历、泰昌年间的太监宫女都已经放回,眼下宫内仅有一万三千多名太监和三千多名宫女。”

要想守成,就得知道百姓所需是什么,得了解民间疾苦是什么,并且还得有决心去做。

“近来燕山派那边动作不小,官学之中都有不少倾向于齐王的学子。”

别说和满桂等五名都督比,就连孙守法、曹猛等人都比不过。

“顾秉谦今年也七十有一了,身体不好很正常,让王肯堂去为其诊脉医治。”

温体仁看得很透彻,朱由检所推行的新政,几乎每一条都是把江南放到最后。

“殿下……顾府锦衣卫传来消息,顾阁老似乎不行了。”

扶持谁谁就倒霉,扶持自己就害兄篡位,就这样让朱由检卡在中间,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折磨。

这些事情朱慈燃也知道,但这并不妨碍他夸赞众人来为自己拉拢人心。

哪怕他脑袋抽了,大臣们也不会同意的。

“今年一年,三省之民就被迁走了一百二十六万,好在入冬下了雪,旱情应该会消退。”

他们一旦投靠齐王府,那顾秉谦这墙头草肯定也要重新倒向齐王,最后剩下的中立派和东林党能干成什么事?

越是依赖,自己就越走不了。

面对朱慈燃的奉承,他们连忙摇头,不敢承认,而朱慈燃也借机和他们寒暄了几句,让其它人觉得他们之间关系不错。

齐王的态度,他们比谁都清楚,惹恼了太子是什么下场,他们也很清楚。

得知朱慈燃要来,秦良玉等人将时间定在了一个月左右,准备等朱慈燃离开后,再把棺椁移到陵墓。

眼下他们就想先熬到朱由检就藩,届时根据大明庙堂之上的局势来押宝,只要押对了,浙党还能再兴旺几十年。

朱慈燃将注意力放到了已经去世的秦邦屏和秦邦翰身上,这让秦良玉和秦民屏都心情好受不少。

如当年江南用漕银胁迫朝廷一样,现在朱由检也在用粮食来胁迫江南。

不出意外,这次应该还是朱由校单方面的受挫,朱由检对朱由校多加维护。

“既然如此,那本宫先行吊唁吧。”

面对朱慈燃的夸赞,众人也被夸得不好意思,毕竟收复麓川的战役中,功劳最大的还是洪承畴,然后是黄蜚。

“嗯……但毕竟势单力孤。”冯铨很认同温体仁的话,在他看来、朱由检在扶持朱慈燃,这样的举动必然会招致齐王府人的不满。

《大明齐律》

至于他们,也就拿了斩首功罢了,比起前二者不值一提。

况且,就眼下的情况来看,皇位就是烫手的山芋,皇子成长起来对朱由校、朱慈燃有很大帮助。

“除了工部、户部和吏部、五军都督府的奏疏外,其它的奏疏都送到干清宫去。”

“二位殿下明年为官学五年级,就读的是南熏坊官学。”

“殿下,万岁那边有口谕,说既然要回来了,那这几日必然繁忙,请殿下继续代为处理几日奏疏。”

得体的举止让秦良玉、秦民屏二人心里满意,毕竟朱慈燃举止得体,他们也就能有更好的姿态去约束家中子弟。

“长期摄权和篡位,都会瓦解他自己的宗藩体系,他不会那么傻。”

王承恩小心翼翼的开口,询问的是朱慈烺的学习问题。

在路上,朱慈燃与秦良玉、秦民屏询问了当年复辽之役的事情,二人也如此将他们经历过复辽之役的真实情况全盘而出。

“现在倒是想着回来了……不过回来了也好。”

“看过就行。”朱由校微微颌首。

民间有不少人才没有被挖掘,朱由检不可能让朱慈烺等人和五军都督府、燕山派等人牵连太多,那样就代表他们需要维持两派的存在,长久以往,说不定又养出几个世家。

不过,很快他就否决了这个猜想,因为朱由校下面根本就没有能和齐王府匹敌的人。

至于内阁的缺额,那就让周延儒和温体仁补上就行了。

所以不是他们忠心,而是他们不得不忠心,只有对皇权忠心,才能体现出他们的价值,才能让浙党活下去。

这并不是他们看不上朱由检,而是他们清楚自己的价值就在于支持皇帝。

“挑个时间,让焴哥儿和炅哥儿来府里吃个饭。”

秦良玉作为姐姐,率先作揖回礼道:“二位兄长尚在殡宫停放,未曾下葬。”

殡宫坐北朝南,面对金华山,墓园规制宏伟,入口处立“明酉阳王、忠州王神道”牌坊,神道长约二百步,牌坊后为神道石刻。

补阁臣而已,又不是补阁老和次辅。

来之前,他将秦马两氏诸将的所有战事都了解过,知道对方的喜好,也会在交谈时合适的吹嘘。

“御制酉阳王、忠州王神道碑”是朱慈燃令人雕刻的碑,通高两丈、六尺、厚两尺。

“局势应该不会有变化,只要不节外生枝,齐王应该会准时就藩。”

这倒是弄得秦马两氏不好意思了,对朱慈燃的态度也不如最初那么恶劣,反而能露出一些笑脸。

到了山下时,都不用秦良玉和秦民屏开口,秦马两氏的子弟就已经邀请朱慈燃入住忠州侯府了。

他的这则消息让魏忠贤等人心底高兴,毕竟比起大定宫和仲夏宫,繁华的京城才是他们所向往的地方,只有在那里,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人上人”。

将香点燃后,朱慈燃毕恭毕敬的行礼插香,整套流程下来十分得体,让秦马二三代子弟挑不出毛病。

齐王府承运殿内,当朱由检得知自家哥哥要回京,心情正好的时候,陆文昭却带来了一个不算好的消息。

这样做也就代表了朱由检很看重江南,而这次佃户被齐民编户,登记造册后,江南三省的人口剧增。

朱由检在写东西,并且是一边写一边一心二用的处理朝政,这让陆文昭在意的看了一眼。

天灾之下,除非士绅们能拿出够佃户吃好几年的粮食,不然他们没有本钱和朱由检争斗。

“焴哥儿、炅哥儿如何了?”

要么放出佃户,支持朝廷齐民编户的政策,要么就等朝廷不断迁移江南百姓外出,将多出的土地分给农民和佃户,让佃户外逃。

“这次旱情,江南出走那么多佃户,下面的人有些不满。”

这期间,朱慈燃自然不忘吹嘘一下白杆兵,这让许多已经成为将领的白杆老兵对他心生好感。

对于一直以“移民实边”为国策的朱由检来说,江南的百姓肯定要被迁移离开。

该碑分为三部分:上为浮雕云龙文碑额,正中刻篆体“御制酉阳王神道碑”、“御制忠州王神道碑”字。

整个吊唁过程没有出现什么差错,直到神道碑立起来,朱慈燃等人已经走出了殡宫。

“皇宫内的太监和宫女都安排的怎么样了?”

秦仲明和秦拱明、秦翼明三人没有仗功绩欺负朱慈燃,因为朱慈燃来之前,秦良玉和秦民屏已经开导过他们了。

朱由检与王承恩一问一答,这才让朱由检意识到,自己另外两个大侄子居然也快初学毕业了。

他们投靠齐王府,也就代表他们对朱由检个人没有了价值,被罢免废黜也就是几日的事情罢了。

对此,朱由检并不着急,他轻描淡写道:“识字就足够,烺哥儿年纪还小,正是玩闹的年纪,每日练练字帖就足够,学究的事情等他七岁直接送往官学便可。”

“殿下,王妃那边派人来问话,说周娘娘询问,长殿下的学究问题应该怎么安排……”

如果他们也作为墙头草,跑去投靠齐王府,那整个庙堂之上还有谁能支持皇帝?

冯铨和温体仁商量着旱情用佃户换常平仓粮的事情,但温体仁却皱眉摆手道:

由于朱由校授予秦邦屏、秦邦翰以亲王之礼下葬,因此他们去世后,可以享受停灵七天,并在停灵后把棺椁移到殡宫的待遇。

他倒不怕这两人会和朱慈燃争抢皇位,毕竟只要自家哥哥脑子没坏,就不太可能废已经是太子,并且作为嫡长子的朱慈燃,而去立两个庶子。

朱由检仔细查过,自己哥哥手下之中,若说人才,那恐怕也就只有被委任为开平府总兵的张献忠了。

“就眼下来看,恐怕万岁、太子相继回京后,太子会和齐王府出现不少间隙。”

合着他这边才休息了五六天,他那好哥哥就又开始偷懒了?

当然,秦马两氏也在秦良玉、秦民屏的眼神压制下,没有做出一点逾越的事情。

中为碑身,刻有朱慈燃亲自撰写的碑文,共十四行,一千二百余字,记载了秦邦屏、秦邦翰两人一生的功绩,文中标有句逗,这在古碑中极为罕见,而碑身之下为龟趺碑座。

陆文昭回应着朱由检,朱由检闻言也停下了手中的举动,过了数秒他继续书写律法,嘴上也说道:

“再给他的假期延迟到明年九月,让他尤其在浙江、南直隶两地重点巡视。”

神道左右有石马、石羊、石虎、武士、文臣各一对。

锦衣卫和秦马两氏男丁召集守墓士卒一起卸碑,而朱慈燃与秦良玉等人则是进入了殡宫。

张献忠确实不错,但皇权终究还是势单力孤。

哪怕加上李定国、孙可望等人,甚至二人做到了大都督和首辅的位置,那也不一定能够抗衡燕山派。

这种时候,多两位皇子掌实权是好事,他们掌权速度越快,自己也就能越早脱身。

这么想着,朱由检继续作画,而王承恩则是退下,赶去安排时间去了……

第290章 膨胀的野心第297章 局势复杂第117章 阅兵准备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议第564章 西征第493章 无法替代的贸易伙伴第401章 天降正义第425章 我徂东山第202章 辽东备战第334章 试探建虏第456章 八里堡之战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检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357章 缺银子的大明经济第390章 晚明两大人精第565章 父债子偿第499章 春光满面洪承畴第104章 淮北开端第499章 春光满面洪承畴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645章 国际局势第112章 落幕第40章 海运之争第150章 大小曹第492章 直布罗陀第451章 蠢蠢欲动第470章 精打细算虎墩兔第366章 诸藩战争开打第498章 任他几路来第15章 千万两军饷的缺口第402章 南次亚的大乱斗第305章 天启之治第694章 后记(十四)摩刘之乱第631章 竞争伙伴第292章 哈剌温山之战第191章 生擒徐鸿儒第686章 后记(六)永昌承平第516章 拔高标准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49章 伤心总是离别日第173章 国事艰难第396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402章 南次亚的大乱斗第199章 朝鲜政变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618章 宗藩一体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506章 蒙古西迁第452章 明金对峙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521章 废衍圣公第536章 和硕特归顺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国难为第150章 大小曹第455章 天时地利人不和第391章 谋国先谋身第491章 百姓赖安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350章 庙堂争锋第154章 内部矛盾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394章 大明亚非经济圈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47章 国之柱梁孙传庭 忠心耿耿洪承畴第59章 御马监裁军第645章 国际局势第509章 兴亡又如何第274章 钱粮不够用啊第8章 初尝权力第245章 黄龙的野望第340章 官吏定禄,风雨欲来第481章 扬帆起航第602章 齐国繁华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旧时代第379章 对内反击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44章 听墙角的起居注官第470章 精打细算虎墩兔第120章 天启元年第398章 齐王选妃第146章 辽事落幕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444章 抓贪官不如杀胥吏第643章 百姓赖安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547章 商贸繁荣第170章 时不我待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诸藩积怨第182章 螳螂捕蝉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109章 五党让利第624章 三龙同朝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证第389章 户籍制度和存折制度第424章 敌军非但不投降第460章 北线无战事第518章 时不我待第183章 黄雀在后
第290章 膨胀的野心第297章 局势复杂第117章 阅兵准备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议第564章 西征第493章 无法替代的贸易伙伴第401章 天降正义第425章 我徂东山第202章 辽东备战第334章 试探建虏第456章 八里堡之战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检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357章 缺银子的大明经济第390章 晚明两大人精第565章 父债子偿第499章 春光满面洪承畴第104章 淮北开端第499章 春光满面洪承畴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645章 国际局势第112章 落幕第40章 海运之争第150章 大小曹第492章 直布罗陀第451章 蠢蠢欲动第470章 精打细算虎墩兔第366章 诸藩战争开打第498章 任他几路来第15章 千万两军饷的缺口第402章 南次亚的大乱斗第305章 天启之治第694章 后记(十四)摩刘之乱第631章 竞争伙伴第292章 哈剌温山之战第191章 生擒徐鸿儒第686章 后记(六)永昌承平第516章 拔高标准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49章 伤心总是离别日第173章 国事艰难第396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402章 南次亚的大乱斗第199章 朝鲜政变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618章 宗藩一体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506章 蒙古西迁第452章 明金对峙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521章 废衍圣公第536章 和硕特归顺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国难为第150章 大小曹第455章 天时地利人不和第391章 谋国先谋身第491章 百姓赖安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350章 庙堂争锋第154章 内部矛盾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394章 大明亚非经济圈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47章 国之柱梁孙传庭 忠心耿耿洪承畴第59章 御马监裁军第645章 国际局势第509章 兴亡又如何第274章 钱粮不够用啊第8章 初尝权力第245章 黄龙的野望第340章 官吏定禄,风雨欲来第481章 扬帆起航第602章 齐国繁华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旧时代第379章 对内反击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44章 听墙角的起居注官第470章 精打细算虎墩兔第120章 天启元年第398章 齐王选妃第146章 辽事落幕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444章 抓贪官不如杀胥吏第643章 百姓赖安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547章 商贸繁荣第170章 时不我待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诸藩积怨第182章 螳螂捕蝉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109章 五党让利第624章 三龙同朝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证第389章 户籍制度和存折制度第424章 敌军非但不投降第460章 北线无战事第518章 时不我待第183章 黄雀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