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无关紧要

纵观历史的发展,历史上总会出现那一抹抹惊艳的创造与发明,有一些发明在我们现在看来堪称奇迹,但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是消失在历史的长河,或仅仅记录在书面之中。

我们有些时候不禁好奇:为什么这么好的科技与技术在当时没有得到发展?

我认为有几种因素,第一种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客观的原因,而导致其不能发展。

我知道的,比如我国的中医:有人说中医治外,却不治内。可是你不知道,在几千年前,我国的中医就已经开始了关于内科的研究。但是最后却无疾而终,这是为何?这就是客观存在的原因:我国以死为大、体之发肤,受之父母。有这一种原因,所以导致我们无法在那种情况下研究内科,我说的并非杂说,如果你去查可以查到如下记载:

一.

早在我国战国时代(公元前500年),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即已有关于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广泛记载。《内经》中提到“若夫八尺之上,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循切而得之,其尸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在此已明确提出“解剖”,并载有学习与研究方法“度量循切”,还有一定的调查统计,“皆有大数”,书中已有了胃、心、肺、脾、肾等内脏名称、大小和位置等的记载,很多名称仍为现代解剖学所沿用,很多数据经过核对,发现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相似,说明古人确是从事过实地解剖与测量的,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有过解剖学的研究。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解剖学。在西欧希腊时代(公元前300~500年),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被称为西欧的医学之祖)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哲学家、动物学家)也已进行过动物解割,并著有书籍。西方最早的、较完整的解剖学论著当推Galen(盖伦,纪元130~201)的《医经》,这部书是16世纪以前西欧医学的权威巨著,书中有很多解剖学资料,对血液运行,神经分布,脑、心等内脏都已有较具体的记载,其资料主要来自动物解剖,错误较多。但由于当时在宗教统治的黑暗时代,禁止解剖人体,因此解剖学和医学以及其他科学一样,都受到了限制,未能发展。在这期间,阿拉伯地区受宗教的压制较小,医学还有一定的发展,Avicenna(纪元980~1037)的《医典》是当时的重要著作,对血管特别是四肢的静脉有较正确的记载。西欧医学中运用切脉方法是从他开始的。切脉法在我国古代早已应用,可能是唐朝时经丝绸之路由我国传到阿拉伯的。随着西欧的文艺复兴(15世纪)各种科学都有了蓬勃的发展,解剖学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如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解剖学图谱,描绘精细正确,在现代也是罕见的。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解剖学家Vesalius(1514~1564年)是创立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他冒着受****的危险,亲自从事人体解剖,著有《人体构造》(1543年)这一伟大的解剖学巨著,全书共七册,系统完善地记述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构造,纠正了很多Galen的错误论点,为医学的新发展开辟了道路。继他以后,于17世纪Harvey利用动物实验证明了血液循环的原理,首先提出了心脏血管是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他为生理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开辟了道路,使生理学从解剖学中划分出去。

二.

我国有关人体生理解剖的记载,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而最早对人体进行病理解剖的记载则见于《南史、顾觊传》中,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书中记载沛郡相县(今安徽濉溪)人唐赐,平时好嗜酒,一天他到邻村彭家喝酒回家,得了急病,嘴里吐出二十多条虫,且腹痛难忍,请医生诊治服药后,仍不见效。生命垂危之际,再三叮嘱妻子,要她在他去世后剖开腹部,看看肚里究竟有什么东西作怪,唐赐去世后,张氏根据丈夫的遗嘱,对丈夫的是尸体进行了解剖。经过对五脏的翻检观察,发现内脏都已糜烂。现代有人推测,这是一例类似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致死的古代病例。

张氏敢于进行解剖是对封建礼教教义的挑战。当地郡县官府得知此事后十分震惊,立即呈报主管司法的刑部尚书顾觊,顾觊认为张氏忍心剖夫,应该处死;其子唐副对其母剖尸而不加劝阻,犯了“不孝”不罪,也应处死。一个叫刘勰的官史竭力为张氏母子辩护,但顾觊仍坚持已见,将张氏及唐副二人并处以凌迟。

——以上为资料(如果哪个穿越者在当时发展解剖学,先把你给解剖duo了再说)

以上这些实例可以证明我国中医在解刨学上也是领先于外国进行研究的,可是如今在解刨学上为何却落后于外国?这就是我刚刚所说的客观上的因素——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些禁忌,不仅是古代,现代我国大多数人同样也是认为死者为大,不过却不像古代那样严重罢了。

关于科学技术之上,我国宋朝、明朝堪称世界科技之星,引领世界这句话在当时并不夸张,可是在近代我们为何却一度沉默?这又是客观上的存在:

看看当时明朝的海军实力

西方各国中最先来到中国的是葡萄牙。他们于1511年占领了马来亚。控制了马六甲海峡。于是开始逐渐靠近中国。他们最初是用对付非洲黑人的办法对付中国人。先后在浙江双屿和广东屯门(现在属**)建立城堡,抓捕百姓做奴隶。但很快就发现是犯了错误。当明的水师来到时,他们发现自己的战船无论从数量还是个头上,都比对方少得可怜,也小得可怜。两次海战葡萄牙人都失败了。但他们也有长处让明朝海军震惊。就是可以把轻便的火炮大量安装的战船上。明朝海军很快利用葡萄牙俘虏掌握了小型火炮的技术。明军中又多了一种武器——佛朗机。葡萄牙人失败后,先是由王直介绍去了日本。(日本:喵喵?!)

之后的葡萄牙去了解了日本,当然也让他们高兴了一阵子。但很快他们发现日本是一个贫穷的国家。除了新开采出来的白银。几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个国家还很强。葡萄牙人无法抢夺他们的白银。而葡萄牙自己国家的工业也很薄弱。要得到日本的白银。只有到中国去采购商品,贩运到日本来。于是,葡萄牙人开始改变态度,要求明朝允许他们到明朝进行贸易。而当时明朝只和藩属国进行以纳贡和赏赐的形式进行的官方贸易(勘合贸易),而这种贸易因为日本各大名争夺贸易特许权,被明朝全面停止。就是海禁。葡萄牙人开始时期私下和王直等倭寇勾结,打算迫使明朝全面解除海禁。但后来发现这条路行不通。于是和倭寇决裂。转而和明**合作。以赢得对方好感。于是,他们在1553年得到了在澳门的居住权。可以通过澳门把在中国采购的商品贩运出去。销往世界各地(主要是欧洲、拉美和日本)。

当然了租金最初是交给当地官员的。1558年,开始交给明**。此后,葡萄牙人从获准专营中国和外面的贸易而发财。双方建立了很和睦的关系。之后,西班牙人也来到中国要求贸易,被拒绝。进入17世纪,荷兰人来到东方。要求得到和葡萄牙人一样的权利。遭到拒绝。于是他们两次进攻澎湖,都被击败。

之后西班牙人看到明朝这么强,就另外想了其他的方法,于是去了台湾。和走私中国商品的海盗合作。非法进行走私贸易。并进攻过澳门的葡萄牙人。但葡萄牙人有明朝的支持,荷兰人失败了。很多人被俘。当满清进入江南后,荷兰人看到了希望。利用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和父亲决裂的机会独占了台湾。并派人和满清建立联系。葡萄牙人信天主教,他们向中国传播天主教。

明末时,中国有15万天主教徒。南明末代皇帝永历帝朱由榔(桂王)和他的很多大臣都信了天主教。于是,他们是和明朝站在一起的。并打算到欧洲教廷去求援。来拯救这个未来的天主教国家(他们认为的)。可是由于当时欧洲刚刚结束了天主教和新教的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这个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直到后来清兵攻破了广州……

接下来大家都知道清军在这里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明君臣逃亡到广西、云南,葡萄牙人看到大势已去,才去联络满清。以求保住澳门这个小的定居点。并继续进行海外贸易(后来由于满清迁界禁海,沿海全部成为废墟,澳门也就没生意可作,逐渐萧条)……

明朝时,日本因为进行海盗活动。被取消了购买中国商品的权利。生活水平下降。当德川幕府建立后,遣使要求重新贸易,遭到明朝拒绝。当清兵南下后,日本国内要求派兵援明抗清的呼声很高。主要还是为了能够恢复和中国的外交关系特别是贸易关系。使得日本可以得到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但最终没有行动。(现在有个说法是他们派了远征军,但在海上遇到了灾难,这个说法我不信,当做一家之言供参考)

朝鲜、越南都是中国明朝的藩属国,都在内心看不起清朝统治者。但因为自身实力的原因。只能被迫低头。所以说,当时我们中国根本不是象历史教科书说的受到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而是通过西方人(主要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一个合法,一个非法)把我们的商品销往世界各地,换回白银和银币,为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为什么中国以前(三国到明)都是以铜钱作为主要货币,而明朝后期甚至鸦片战争以前,却建立了银本位的货币体系。就是因为用商品换来了大量的白银和银币,当时中国充斥着很多国家的银币。进入中国后,很多都被融掉,制成中国人喜欢的银元宝。所以说,当时的中国明朝是领先于世界。本来会第一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但被那些带辫子的人给毁掉了机会。

有人可能说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太专制了。事实是当时的英国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经过了上百年。到了美国独立战争后。国王才完全成为了虚君,建立了完善的责任内阁制度。如果再给明朝130年,谁能说没有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可能呢?!(清朝执政使得我国倒退五百年)

吴三桂因为军事上的失误(个人觉得和陈胜吴广那些人差不多),惧怕明朝杀他?降职?所以就一不做二不休投靠清朝,然后接下来大家就知道了清朝直捣黄龙,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关于吴三桂后期在清朝造反这点事,在这里不多说,不过是权利而已。)

шшш☢ тt kǎn☢ ¢○

清朝其实他的政治体系并未像明朝的政治体系那样(复杂|繁琐?),这也就意味着那更难以统治在明朝政治体系之下生活的百姓,如何让百姓更加利于他的统治呢?科技降级(把先进的科技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让百姓知道,若是自己也掌握不了,那就毁掉!这就是所谓的愚民政策。)因为你要知道汉人从不缺乏血性,更何况明朝那时候的堪称世界无敌(吊打英国,包括海军。这就好比现实中非洲吧美洲统治了,非洲人让美洲人当奴隶,美洲人肯定不干,假若美洲人手里有把刀,肯定就砍他丫的非洲人。那么非洲人如何稳固他的统治?只有让科技倒退,不让你有刀,不让你有枪,不服你来试试,只有我砍你的份儿,没有你砍我的份儿。)这就是我所说的事物的发展必定有着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中的外在因素。我国具备了一切的内在因素:坚韧不拔、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只是可惜外在因素限制了我们的发展。

我们再来说一下数学,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不,应该说是对于人类的整个社会来说,数学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买东西、买东西、科技研究、武器操控、化学以及物理研究等等狠多事物中都运用到了数学……我们都知道阿基米德、高斯、牛顿、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被时代所铭记,但是你们又有谁记得我国的数学家呢?你们会说华罗庚?是的,我承认你们说的对,不过华罗庚在国际数学排行上只是400多名(我不服),但是你们有谁知道我国的秦九韶(1208——1261)(我认为这位比华罗庚,陈景润厉害)?

秦九韶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系统地总结和发展了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和一次同余组解法,提出了相当完备的“正负开方术”和“大衍求一术”,达到了当时世界数学的最高水平。

以下为资料:

大衍求一术

中国古代求解一类大衍问题的方法。大衍问题源于《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是属于现代数论中求解一次同余式方程组问题。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1247年成书)中对此类问题的解法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称之为大衍求一术。九韶的“大衍求一术”,被康托尔称为“最幸运的天才”。秦九韶所发明的“大衍求一术”,即现代数论中一次同余式组解法,是中世纪世界数学的成就之一,比西方1801年著名数学家高斯(Gauss,1777—1855年)建立的同余理论早554年,被西方称为“中国剩余定理”。但是他的求积公式数学成就,比古希腊数学家海伦晚了一千多年。(什么世界排行,呵呵!)

任意次方程

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除“大衍求一术”外,还创拟了正负开方术,即任意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秦九韶所发明的此项成果比1819年英国人霍纳(W·G·Horner,1786—1837年)的同样解法早572年。秦九韶的正负方术,列算式时,提出“商常为正,实常为负,从常为正,益常为负”的原则,纯用代数加法,给出统一的运算规律,并且扩充到任何高次方程中去。(明明我们中国人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一次方程组解法

此外,秦九韶还改进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互乘对减法消元,与现今的加减消元法完全一致;同时秦九韶又给出了筹算的草式,可使它扩充到一般线性方程中的解法。在欧洲最早是1559年布丢

(Buteo,约1490—1570年,法国)给出的,他开始用不很完整的加减消元法解一次方程组,比秦九韶晚了312年,且理论上的不完整也逊于秦九韶。

三斜求积术

秦九韶还创用了“三斜求积术”等,给出了已知三角形三边求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古希腊数学家海伦(Heron,公元50年前后)公式完全一致。秦九韶还给出一些经验常数,如筑土问题中的“坚三穿四壤五,粟率五十,墙法半之”等,即使对当前仍有现实意义。秦九韶还在十八卷77问“推计互易”中给出了配分比例和连锁比例的混合命题的巧妙且一般的运算方法,至今仍有意义。

数书九章

秦九韶在《数书九章》序言中说,数学“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务,类万物”。所谓“通神明”,即往来于变化莫测的事物之间,明察其中的奥秘;“顺性命”,即顺应事物本性及其发展规律。在秦九韶看来,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应该达到“通神明,顺性命”的崇高境界。

《数书九章》全书共九章九类,十八卷,每类9题共计81个算题。

数书九章

另外,每类下还有颂词,词简意赅,用来记述本类算题主要内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及其解题思路等。

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并不按数学方法来分类。题文也不只谈数学,还涉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成为了解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参考文献。《数书九章》在数学内容上颇多创新。中国算筹式记数法及其演算式在此得以完整保存;自然数、分数、小数、负数都有专条论述,还第一次用小数表示无理根的近似值;卷1大衍类中灵活运用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首创连环求等,借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孙子算经》中“物不知数”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成大衍求一术,使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规格化、程序化,比西方高斯创用的同类方法早500多年,被公认为“中国剩余定理”;卷17市物类给出完整的方程术演算实录,书中还继贾宪增乘开方法进而作正负开方术,使之可以对任意次方程的有理根或无理根来求解,比19世纪英国霍纳的同类方法早500多年。

除此之外,秦九韶还提出了秦九韶算法。直到今天,这种算法仍是多项式求值比较实用的算法。该算法看似简单,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将求n次多项式的值转化为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在人工计算时,利用秦九韶算法和其中的系数表可以大幅简化运算。

《数书九章》是对《九章算术》的继承和发展,概括了宋元时期中国传统数学的主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峰。当它还是抄本时就先后被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1842年第一次印刷后即在民间广泛流传。秦九韶所创造的正负开方术和大衍求一术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数学的研究方向。焦循、李锐、张敦仁、骆腾凤、时曰醇、黄宗宪等数学家的著述都是在《数书九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完成的。秦九韶的成就也代表了中世纪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与最高水平,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以下为资料:

相关算法

把一个n次多项式f(x)=a[n]x^n+a[n-1]x^(n-1)+L+a[1]x+a[0]改写成如下形式:

f(x)=a[n]x^n+a[n-1]x^(n-1))+L+a[1]x+a[0]

=(a[n]x^(n-1)+a[n-1]x^(n-2)+L+a[1])x+a[0]

=((a[n]x^(n-2)+a[n-1]x^(n-3)+L+a[2])x+a[1])x+a[0]

=L

=(L((a[n]x+a[n-1])x+a[n-2])x+L+a[1])x+a[0].

求多项式的值时,首先计算最内层括号内一次多项式的值,即

v[1]=a[n]x+a[n-1]

然后由内向外逐层计算一次多项式的值,即

v[2]=v[1]x+a[n-2]

v[3]=v[2]x+a[n-3]

......

v[n]=v[n-1]x+a[0]

这样,求n次多项式f(x)的值就转化为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

(注:中括号里的数表示下标)

上述方法称为秦九韶算法。直到今天,这种算法仍是多项式求值比较实用的算法

中国剩余定理

民间传说着一则故事——“韩信点兵”。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一次,韩信将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这时队伍大哗。韩信兵马到坡顶,见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汉军本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这一来更相信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于是士气大振。一时间旌旗摇动,鼓声喧天,汉军步步进逼,楚军乱作一团。交战不久,楚军大败而逃。

首先我们先求3、5、7、的最小公倍数105(注:因为3、5、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乘以10,然後再加23,得1073(人)。

在一千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道算术题: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按照今天的话来说: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这个数.

这样的问题,也有人称为“韩信点兵”.它形成了一类问题,也就是初等数论中解同余式.这类问题的有解条件和解的方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这是由中国人首先提出的.

①有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4余1,问这个数除以12余几?

解:除以3余2的数有:

2, 5, 8, 11,14, 17, 20, 23….

它们除以12的余数是:

2,5,8,11,2,5,8,11,….

除以4余1的数有:

1, 5, 9, 13, 17, 21, 25, 29,….

它们除以12的余数是:

1, 5, 9, 1, 5, 9,….

一个数除以12的余数是唯一的.上面两行余数中,只有5是共同的,因此这个数除以12的余数是5.

如果我们把①的问题改变一下,不求被12除的余数,而是求这个数.很明显,满足条件的数是很多的,它是 5+12×整数,

整数可以取0,1,2,…,无穷无尽.事实上,我们首先找出5后,注意到12是3与4的最小公倍数,再加上12的整数倍,就都是满足条件的数.这样就是把“除以3余2,除以4余1”两个条件合并成“除以12余5”一个条件.《孙子算经》提出的问题有三个条件,我们可以先把两个条件合并成一个.然后再与第三个条件合并,就可找到答案.

②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符合条件的最小数.

解:先列出除以3余2的数:

2, 5, 8, 11, 14, 17, 20, 23, 26,…,

再列出除以5余3的数:

3, 8, 13, 18, 23, 28,….

这两列数中,首先出现的公共数是8.3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15.两个条件合并成一个就是8+15×整数,列出这一串数是8, 23, 38,…,再列出除以7余2的数 2, 9, 16, 23, 30,…,

就得出符合题目条件的最小数是23.

事实上,我们已把题目中三个条件合并成一个:被105除余23.

那么韩信点的兵在1000-1500之间,应该是105×10+23=1073人

中国有一本数学古书「孙子算经」也有类似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答曰:「二十三」

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即得。」

孙子算经的作者及确实著作年代均不可考,不过根据考证,著作年代不会在晋朝之后,以这个考证来说上面这种问题的解法,中国人发现得比西方早,所以这个问题的推广及其解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中国剩余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在近代抽象代数学中占有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代人真的不笨,真的不笨!真的不笨!真的不笨!最重要的事情说四遍!)

接下来再说一下政治体系的问题,最出名的当属大名鼎鼎的历史的穿越者——王莽以

下为资料:

王莽在中国历史上绝对当得上“奇葩”二字,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民选”皇帝,最早的一个通过和平演变篡夺政权的皇帝。他开创了一个极为另类的王朝“新”朝。他既是“开国之君”,同时也是“亡国之君”,他被天下人的狂热舆论推上了皇帝宝座,却又因天下人的极度憎恨而身死国灭。(以下是他的资料)

王莽,字巨君,西汉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太后”王政君是他的姑姑,正是这个女人,使得她背后的王氏家族攀附裙带,成为了西汉政坛显赫的家族。因此王莽这个人起点高,也属于个“***”,但是他又不同于别的***,他属于悲催型的,在王氏家族里面是最为命苦的一个,因为他最大的倚仗老爹死的早,小时候家族并没有给予他多少帮助,早年过的很苦,丝毫没有成为纨绔子弟的资本,这就养成了他谦逊、谨慎、克制、待人恳切有礼的优良品格和修养。

等到他长大后,便拥有了与其他生活优越的同族子弟们截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而这个时候,他的伯父,当朝的大司马王凤年岁日老,他不得不为身后家族长远未来谋划,可是仔细琢磨一遍,家中子弟净是些不成器的纨绔子弟,王凤这时候感到了深度的无奈与危机感,近乎无望的他终于把目光投降了自己落魄的侄子“王莽”身上,毕竟再生疏不待见也是亲侄子嘛。待到他细心观摩王莽时才发现,王家竟出了个这么优秀的人物,他看到了希望,于是紧忙拉拢培养王莽,向自己的妹妹王政君推荐他。

王莽受到王凤的赏识后,对伯父如同亲父一般对待,在王凤卧床生病期间,他与妻子全心全意,悉心照料王凤,甚至于比亲生子女还要尽心,使得王凤极为感动,在他临死前特意嘱咐太后王政君,一定要照顾好这个侄子。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逆转式的变化。王莽令人称奇的是,他发迹之后毫无自满情绪,有一次,百官公卿来探望他的母亲,见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简陋,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他的妻子也是穿着朴素。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绝不食肉,对待人才极为恩厚。总之,王莽的个人魅力在当时绝对是天王级的,以至于被称作“圣人”,这个称号可了不得啊。

汉成帝死后,由于他没有儿子,侄子刘欣继位,他就是历史上的汉哀帝,汉哀帝最出名的方面可不是把工作做得优秀之类的,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同性恋皇帝,“断袖之癖”就是从他这来的。(没错,你没听错!同性恋的历史可以源远流长,当然,我在这里不跟你争什么同性恋才是真爱,又或者同志应该去死之类的。)这哥们很悲催,在位仅七年的就驾崩了,时年仅二十五岁。继任者汉平帝更悲催,九岁继位,十四岁突然病死(我觉得是有人把他害死的,你们觉得呢?王莽有嫌疑和动机),死因众说纷纭。而继位的更奇葩,是个只有两岁的幼儿,可以说,此时的汉朝始终未能出现一个强势皇帝。

而汉朝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贫富矛盾极为严重,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底层人民勉强挣扎在生存边缘。而朝中大臣呢,由于政治混乱,统治阶层也是深受其害,人人都希望能有个强人出来稳定局面。此时可谓上下一心,大家都希望“圣人”王莽出来,弥平危局,使大家过上和谐社会。

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在朝野广泛的拥戴下,接受了“孺子婴”的禅让,即位称帝,改国号为“新”。

《中国史上的怪才皇帝他难道是现代人穿越?》提到了他的举措:土地国有化、全国耕地统一分配;国营**、国家垄断;货币改革;改革税制,征收商业税、所得税;干预市场、实施计划经济;打击限制奴隶制;大搞社会福利;鼓励科技创新。(我擦,怎么和现在的这种一模一样!)

从表面看,这些措施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甚至富有“时代超越性”,简直就是慢慢的现代气息,按理说国家应该越来越兴盛繁荣才对,为何短短十五年“新朝”灭亡,王莽也被曾经狂热拥戴他的全国人民送上了断头台,那么这些措施出了什么问题呢,他为什么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呢?(超越世界五年,你是个天才!超越世界百年,你是个怪才!超越世界2000年,你丫的是个神经病吧!)

我们看看他的措施的头两条,“土地国有化、全国耕地统一分配”,也就是说,王莽解决土地兼并的手段是,把地主豪强的土地出了少部分外都收走,分给全国的人民,我当初刚看到这个措施时,惊得我有些说不出话,这么绝的政策,就算是统一六国、扫平八荒的秦始皇这么霸道的人物也干不出来啊。(这不是穿越者我不服!而且估计是现代穿越小说看多的那种穿越者)

只能有一个理由能解释,那就是王莽彻底脱离了实际,充满了空想主义的色彩(虽然我觉得不可能,就像你生活在一个耶稣之上的一个宗教社会,你总不可能在以后的某一天突然觉醒大喊一声:玉皇大帝才是最屌的!又或者你在穿越火线这个游戏纵横全世界的时候你突然喊一声德玛西亚!这不科学对吧,所以说除了穿越,我真想不出来有什么理由,但是穿越也不科学呀,以现在的科技来说。),仅仅这一个措施,他就把天下所有的地主还有统治集团得罪了,此外扩大商业税的征收范围,所有的商业和手工业都得交所得税,这也把商人手工业者得罪了,统一货币发行权、禁止奴隶买卖,也把地方豪强得罪光了!

不得不说,王莽当了皇帝后好像运气都被用光了一般,进行改革时,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老天爷极不给面子,自然灾害好像商量好的似的,一个接一个的扎堆来,旱灾、蝗灾、瘟疫、还有黄河决口,靠天吃饭的农民们在本来就不宽裕,这时候更是雪上加霜,在饥荒四起,农民的生存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最终全国爆发了起义,后来的光武帝刘秀也是这个时候加入革命队伍的。

按理说,各个朝代都有自然灾害,纵然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这些繁荣期也避免不了因为自然灾害发生饥荒,为什么到了王莽这后果就这么严重呢?这就得说说当时最为深刻的社会危机“人口危机”,根据史料统计,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1223万户,5959.5万人。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在宋朝以前,从没有一个朝代的人口达到过六千万,这是宋朝以前人口数量的最高峰。这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极限,人地矛盾,环境的承载压力,社会生产力的水平面对庞大的人口已经到了临界点。大家为什么要拥戴王莽,不就是因为汉朝时社会问题已经极为严重,大家就是希望通过王莽出手解决这些问题,王莽的“新”朝从取代汉朝的那一刻起就不可避免而且是理所应当的“继承”了已有的社会危机。(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政策)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王莽的结局再清楚不过了,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在南郊举行哭天大典。同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王揖等护卫下逃往渐台,最后随从王莽的千余人全部战死或者被杀。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校尉公宾斩其首,悬于宛市之中。新朝灭亡。王莽的头颅,被后来历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洛阳武库遭大火,遂被焚毁。

王莽这个人绝不是暴君,相反,他是个真心想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的社会改革者,他为了消灭贫困,不惜把土地全部国有化,得罪了全国的豪强,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的理想主义是那么的无能为力,人口数量达到临界点的当时,社会要想持续,爆发战争进而减少人口数量已不可避免,只不过,由于王莽的特殊地位,他成了这场危机的牺牲品。(怎么看怎么像魂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穿越人士不好当啊,那些穿越前辈什么动不动发展高科技啦(妈的,工业革命几百年,你几十年就成功啦?梦吧!)(民主共和制?)

说句关于当时的年号:如今我们纪年都会用公元纪年,而大家也都知道公元元年正是耶稣出生的那年。这不奇怪啊,因为公元元年就是以耶稣出生开始的。但是在中国也有一个初始元年,而且这一年跟公元元年的时间是一模一样的。这当然也不奇怪,因为历史上的时间肯定是交汇的。但是如果我告诉你,就是这个纪年方式直接舍弃了前朝的纪年,而另外采用一个纪年方式,你还觉得的正常吗?(这就很精彩了)

当然这还不是最精彩的,最精彩的是这个年号的制定者正是王莽,这个最像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历史人物。(动不动就改革啦,你可拉倒吧,君不见王莽死得有多惨,那可是曾经被称之为圣人的人,其实我怀疑死在改革开放下的所有伟大领袖|皇帝的死都是非正常死亡)你想改革?看看自己能不能被称之为圣人吧,总之一句话:梦吧!梦里什么都会有的!)

接下来是秦始皇所推行的法治社会的雏形:

选几个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看看秦律如何规定的。

非古文专业,只好大略翻译,难免有词不达意之处,敬请谅解。

一、见义勇为

在秦代,见义勇为不是社会公德的范围,而是法律要求人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1、有贼杀伤人冲术,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当赀二甲。

大略解读。有犯罪嫌疑人在大街上杀人伤人,周围的人袖手旁观不救援,距离百步之内的,要罚重款。放在现在顶多也就谴责一下,然后各种砖家啊,叫兽啊出来喷喷唾沫流两滴鳄鱼泪也就罢了。在秦代,”百步中“,也就是说,尼玛事发周边一百步距离的人袖手不管,要”赀二甲“。也就是说,要罚款!二甲,两俱盔甲。要知道在那个纯手工业时代,两具盔甲的价值。。。应该算很重的罚款了,攻城盾的话,几乎算那个时代的坦克了。罚坦克!让你丫旁观!当看戏啊,那就j缴纳昂贵的票钱吧。

2、贼入甲室,贼伤甲,甲号寇,其四邻、典、老皆出不存,不闻号寇,问当论不当?审不存,不当论;典、老虽不存,当论

大略解读。犯罪嫌疑人入室伤人,室内的人呼救,但是街坊四邻、街道主任啊,片儿警啊啥的,都不在,这些人有罪么?秦律回答,如果街坊四邻确实不在,四邻无罪,但是街道主任、片儿警就是不在,他们也有罪。由此反推,如果在秦代,你的邻居家出事儿了,你在家,听见了却不管,那就是犯罪。街道主任啊,片儿警啊这样的基层一线公务员,尼玛拿了国家的俸禄,没搞好治安预防,发生了入室案件,不管他们在不在现场,统统有罪!!秦代的公务员挺苦逼的。(这个法律好啊,就应该这样。)

二、买凶伤人,教唆犯罪

甲谋遣乙盗杀人,受分十钱,问乙高未盈六尺,甲何论?当磔

大略解读。有人买凶伤人,但是凶手是未高六尺的未成年人,买凶教唆的人什么罪?搁在现在的法律,教唆未成年人犯罪,买凶伤人杀人啥的,也就不轻不重的判几年。秦律回答:谁买凶教唆,就剐了你大爷的!还他妈废除死刑?现在没有凌迟已经很仁慈了!(我持赞同观点)

三、国企经营者的高风险

1、今课县、都官公服牛各一课,卒岁,十牛以上而三分一死;不盈十牛以下,及受服牛者卒岁死牛三以上,吏主者、徒食牛者及令、丞皆有罪。

那个时代没有现在的国企,给国家养牛等于秦代的国家经营行为了。不过,干不好可不是现在这样,拍拍屁股走人,组织另有任用,可以大亏国家的钱。这条秦律的意思是,县**都必须负责养牛的任务,要是养的牛有十头以上,一年死了三分之一,或者不到十头就死了三头,从县长以下到生产队长统统有罪!!搞垮国企、拿纳税人的钱投资亏损还敢安坐如山?放在秦代,等着吃牢饭吧!

2、人臣甲谋遣人妾乙盗主牛,卖,把钱偕邦亡,出徼,得,论各何也?当城旦黥之,各畀主

大略解读。敢贱盗卖国有资产中饱私囊然后逃跑?秦律,逮着了没收财产,脸上刻字到老少边穷地区修城墙去!

四、质量效率管理

1、非岁红(功)及毋(无)命书,敢为它器,工师及丞赀各二甲。县工新献,殿,赀啬夫一甲,县啬夫、丞、吏、曹长各一盾。城旦为工殿者,治(笞)人百。大车殿,赀司空啬夫一盾,徒治(笞)五十

这里的殿不是宫殿的意思。殿,有最后、最下的意思。也就是下等。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的差等,下等称为“殿”,上等称为“最”

大略解读。放在秦代,你丫敢搞豆腐渣工程?敢不按标准化生产?负责的公务员统统有罪,该罚钱罚钱,该挨揍挨揍。城旦为工殿者,治(笞)人百,修城墙质量评为下等,也就是朱总骂的豆腐渣,尼玛以为免职就行?先削你一百棍子。大车殿,赀司空啬夫一盾,徒治(笞)五十。生产产品质量次,监管部门的公务员罚款,一盾,如果是攻城盾的话,差不多等于一辆坦克了,黑心老板,先削50棍子。

2、公器不久刻者,官啬夫赀一盾

大略解读,合格但是不耐用,没二话,监管的公务员罚坦克一辆!

3、戍者城及补城,令姑(嫴)堵一岁,所城有坏者,县司空署君子将者,赀各一甲;县司空佐主将者,赀一盾

大略解读,验收蒙混过关了,修的或补的城墙还用不了一年,所有有关官僚罚款,缴坦克去吧。想想现在,修了几个月就烂掉的高速公路,修了一年就完蛋的桥梁,尼玛该有多少公务员得罚多少坦克啊。

五、公款消费

吏有故当止食,弗止,尽禀出之,论何也?当坐所赢出为盗

大略解读。公务员敢公款大吃大喝?秦律,罪同盗窃!

六、行政不作为

1、啬夫不以官为事,以奸为事,论何也?当迁。

大略解读。当官不干事,成天打小算盘?秦律。当迁。这个迁不是升迁,或什么另有任用。是指一撸到底,开除党籍公职,修长城去吧。

2、实官户关不致,容指若抉,廷行事赀一甲。实官户扇不致,禾稼能出,廷行事赀一甲。空仓中有,下有稼一石以上,廷行赀一甲,令史监者一盾。仓鼠穴几何而当论及谇?廷行事鼠穴三以上赀一盾,二以下谇。鼷穴三当一鼠穴。有禀菽、麦,当出未出,即出禾以当菽、麦,菽、麦价贱禾贵,其论可也?当赀一甲。会赦未论,又亡,赦期已尽六月而得,当耐。

大略解读。以小见大,这是秦律对粮仓管理公务员的处罚条例。仓库门关得不严,能伸进手指;窗户能伸进禾稼;公粮散落到地上;粮仓中的老鼠洞有三个以上;国家要求调拨粮食不按期完成,管理这些公物的官吏统统罚坦克。而要是逃跑渎职,就算过了“追诉期”,抓回来找办不误。(秦朝的官不好当啊!)

八、千年冤案,谁说陈胜吴广”失期当斩“!!!!!!????

司马迁说,陈胜吴广造反的原因是,戍边的路上下大雨,走不了,延误了日期,当斩。还仿佛亲历者一样,听他俩说,造反也是死,失期也是死。尼玛,秦国冤枉透了!!司马迁是秦黑啊!!!看看秦律原文吧!!

秦律的徭律明文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也),及诣。水雨,除兴

大略解读:发征抗命不去,每人罚两辆坦克;误期三五天,挨骂;误期六到十天,罚款一辆步兵战车;误期十天以上,罚款一辆坦克。雨水阻期,可以免除责罚!!!!雨水延期,免除责罚啊!!!陈胜吴广是利用了一帮法盲啊。。。。。。

看了秦简原文,谁还有脸面对先贤?指责暴秦?还是指责我们自己吧。。。。。。。。

《荀子·强国》: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秦国任用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商鞅是死在公元前338年。

荀子生于公元前318年,死于公元前238年。看看史记就明白,二世对法家之术的破坏有多么严重了。法家之术和残酷没关系。有兴趣的同学去看看《商君书》和《韩非子》

荀子这段话起码是在秦国采用法家之术几十年之后了吧。请问,某些筒子说的,任用法家然后“二世就亡了”。不觉得荒唐么?(酸儒挡道啊!)

焚书事件

前213年,秦统一八年,太子师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分封制,“无辅拂,何以相救哉?”秦始皇召集延议来商量。丞相李斯反对,说六国的游士“道古害今,虚言乱实”,各人用自己的意见批评**的法令,既影响**的威信,又容易造成宗派,并提出措施:“……天下敢有藏《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诛。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之,下令各郡、县立即查禁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30天内全部焚烧。此即“焚书”。淳于越谏阻焚书,被杀。

其实大家完全可以看见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也就是说真正有用的书人家一本都不烧,烧的都是啥呢查禁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30天内全部焚烧,酸文人的著作罢了。。。(说人家,后来难道就没发生过比这更加严重的事情吗?)

坑儒事件

次年,方士卢生等人求仙再次不得,惧怕处罚而出逃,又有方士儒生议论朝政。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咸阳城内的方士儒生,后来的审问过程中,方士儒生互相告发,共有460余人受到株连,秦始皇下令将此460余人全部坑杀。此即“坑儒”。此后又发生了两次坑儒事件。

。。。看看儒生们如何卖队友吧。(儒家真好,是是是,你说的都对,儒家真好。)

“焚书坑儒”是商鞅基本治国主张的延续和执行,当秦朝征服全中国后即试图在全国范围内强化推行,于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严重摧残,焚书坑儒之后成为一项持续执行的国策。“焚书”政策针对当时的书册文物,只保留对民生以及执政所需的

关键字我给大家列举一下强化推行,保留对民生以及执政所需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秦始皇高看了刚刚统一的六国子民,一下子如此重拳出击让整天享乐主义的六国人民一下子无法适应这也就是所谓暴政的由来,还有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书籍东西人家没烧哦(雄赳赳我老秦人!哎~空余悲叹何人知!)

(你英雄一世却却被人遗忘,你雄才大略却被世人误解,道听途说已成真,只留枉然消长河啊!!我的百年大秦啊!一个有可能成为千年巨人的天才啊!就这样夭折了!!落泪~你所受的委屈,何时才得以平冤!!!???)本人秦党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的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的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如入轮回需躬身,愿为孤魂不轮回!即便身死道将消,宁为玉碎视为归!)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heartwillgo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篮眼的豺狼,带着尖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那一年,我放出了最后的那一个飞鱼,以庆祝新一年的到来,然而却被你们说成是卖国,崇洋媚外。那一年,我捧起中医秘传,然而你却说医学上无法解释,当不得真,然而我却治好了患者,你却说这只是偶然,直到国外的一些强盗将此注册的专利,你们才知道原来珍贵的宝藏就在你们身边,才懂得去珍惜。那一年,我捧起那一抹黄土,叙述了那里曾经发生过一场大战,然而你们却说需要国际去认可。后来我去考古,发现公元前我们的祖先炎黄,而你却说这不存在,因为公元没有那一年,再到后来,我也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我只是希望我们不会断了传承。在我前行的道路上,每一个遇到我的人都劝我为何如此特立独行?若是没有人知道真相,或许真相就不会存在,就会被埋没,就像所谓的秦国暴政一样。有些时候我不禁抠心自问,究竟是我特立独行,还是你离我而远去?在之后,我已不在乎了,我只需要记得就可以了,我每日饮酒作乐,不分昼夜。再到之后我变成了一个逗比;我醉了,可是我却醒着。我逗比着,可是我却明白着。因终日饮酒,我的双眼已经日渐失明,可是我的心中却清如明镜……)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

在此作诗一首:

家书不知黄金在,邻家红杏别样红。

不知传承今何在,屈膝在前别样恭。

抱歉,我失态了,不过我所要论述的观点依然不变: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阻碍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的并不是人类的聪明与否,而是社会的局限性与人类的自相矛盾性。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主角介绍寺庙生活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主角介绍生当不凡现实与梦境 现实国安局主角母亲生涯简介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国安局现实与梦境 现实主角母亲生涯简介主角介绍主角母亲生涯简介生当不凡现实与梦境 现实生当不凡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主角母亲生涯简介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前言 无关紧要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主角介绍现实与梦境 现实生当不凡主角介绍生当不凡主角介绍主角介绍主角介绍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国安局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寺庙生活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寺庙生活前言 无关紧要前言 无关紧要主角母亲生涯简介国安局现实与梦境 现实现实与梦境 现实寺庙生活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前言 无关紧要寺庙生活国安局现实与梦境 现实国安局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生当不凡国安局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生当不凡寺庙生活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现实与梦境 现实生当不凡前言 无关紧要现实与梦境 现实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主角介绍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寺庙生活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寺庙生活主角母亲生涯简介生当不凡主角介绍前言 无关紧要前言 无关紧要国安局主角介绍现实与梦境 现实主角介绍寺庙生活主角介绍生当不凡现实与梦境 现实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主角母亲生涯简介主角母亲生涯简介前言 无关紧要国安局主角母亲生涯简介生当不凡主角介绍主角介绍现实与梦境 现实
主角介绍寺庙生活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主角介绍生当不凡现实与梦境 现实国安局主角母亲生涯简介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国安局现实与梦境 现实主角母亲生涯简介主角介绍主角母亲生涯简介生当不凡现实与梦境 现实生当不凡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主角母亲生涯简介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前言 无关紧要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主角介绍现实与梦境 现实生当不凡主角介绍生当不凡主角介绍主角介绍主角介绍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国安局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寺庙生活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寺庙生活前言 无关紧要前言 无关紧要主角母亲生涯简介国安局现实与梦境 现实现实与梦境 现实寺庙生活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前言 无关紧要寺庙生活国安局现实与梦境 现实国安局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生当不凡国安局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生当不凡寺庙生活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现实与梦境 现实生当不凡前言 无关紧要现实与梦境 现实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主角介绍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寺庙生活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寺庙生活主角母亲生涯简介生当不凡主角介绍前言 无关紧要前言 无关紧要国安局主角介绍现实与梦境 现实主角介绍寺庙生活主角介绍生当不凡现实与梦境 现实战国双星子(敖侯尚相的由来)主角母亲生涯简介主角母亲生涯简介前言 无关紧要国安局主角母亲生涯简介生当不凡主角介绍主角介绍现实与梦境 现实